在清华三年,很多人都一门心思地考 TOEFL, GRE ,为出国做准备。这种蔚然风气之下,我自然也成为其中一员,于是论文研究多有敷衍之处,现在想想,颇有些对不起导师。那时候,俞敏洪的新东方正在创业阶段,但是已经名噪一时,北京众多高校的学生都去新东方参加培训,新东方的事业冉冉上升,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地方租用了大量教室。新东方的每个老师都是高薪聘请,每节课薪酬可以高达500 元,那个时候这可是巨款,我在研究院工作,每个月的薪资也就500 多。新东方的培训质量还是相当好,每个老师都很认真敬业,研究考题传授秘技。二者课堂氛围轻松,每个老师都很能侃,俞敏洪有时候也亲自授课,也是特别能吹。每个老师的段子不同,但俞校长是大家开涮的共同话题。有一个教 GRE 数学部分的老师说,放眼全中国,没有人GRE 数学能够考600 分,就咱们俞敏洪校长能够,我问你们服不服? 因为中国考生,数学闭着眼都能考800 分。
后来看到以新东方为原型创作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作为曾经的学员,感觉非常亲切。电影有真实的一面,也有夸大的一面,不过多多少少地反映了90 年代中期的社会状况。那个时候,高校的学生多数是通过自费留学走出国门,看到外面的世界。许巍的《曾经的你》唱到:“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已四海为家。” 唱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新东方经过20年的奋斗,在培训行业如日中天,但是孰料疫情期间因为国家政策而改做其他,真是世事无常。阿甘说,人生如夹心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我想那一刻,俞敏洪的心中应该是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吧。
--
清华的学习氛围,的确是全国大学生中最浓厚的,周末的教室,也是人数众多,而图书馆可能根本找不到座位。清华的新旧图书馆中西合璧,藏书丰富,非常令人向往。而且图书馆最早使用电子化管理,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阅书目、预订和续借图书,这在90 年代是遥遥领先。那时候,互联网可是一个稀罕的新事物,清华率先在校内推广局域网。校园内部浏览免费,而外部网则要收费。清华主楼的计算中心为学校师生提供有偿的网络服务,按照电脑使用时间和流量收费。为了申请美国和加拿大的学校,我没有少给那里送钱。为了节省银两,大家都是在实验室的电脑上写好电子邮件内容,存在1.4M 的软盘上,拿到主楼的计算中心上复制粘贴然后发送,以节省流量。所以,后来微软的 Internet Explorer 和 Outlook Express 提供了离线浏览和写作功能,着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喜爱。HOTMAIL 那时候还不属于微软,是一家独立公司,我的第一个电子邮箱就是 Hotmail, 一直沿用至今。微软后来收购了 Hotmail, 我个人感觉是每况愈下,越来越差。北京的“瀛海威时空”是中国最早的网络服务商,当时一个高中同学在北京研究院工作,他有他们的包月计划,我就常到他那里蹭网。但是这家公司没有抓住机遇,经营不善,10 多年后就破产倒闭,令人叹息。
--
现在回头看看,微软的 Windows 95 的确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彻底让电脑大众化,走入寻常百姓家。毕业的时候,我的师弟帮我在中关村攒了一台电脑,安装了 Windows 97, 我带回原来工作的研究院。研究院里面是知识分子成堆,很多高工还有一位院士,但是许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网络。有很多人特意来我家观看,将信将疑地问我,电脑上真能收到外国的信件?我就通过电话拨号,给他们上网示范一下,电脑不仅能发邮件,还能传输照片、音频与视频,还有其他众多的功能,他们才眼见为实相信真有这等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