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冰血长津湖(下)
柳潭里惟一的一辆M4A3坦克(乘员已从下碣隅里乘直升机赶到)随同尖兵为主力开路。炮兵部队中,装备15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4营由于火炮比较沉重,在撤退开始前打光所有炮弹,炮车被安排在整个行军纵队的最后,以免堵塞道路,然后将第4营炮兵组成9个步兵排,3个排配属给陆战5团,2个排配属给陆战7团,另4个排则由炮兵第4营营长直接指挥掩护炮车。而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3营则分为两部分,在撤退途中梯次前进,交替进行炮火掩护,以保证炮火支援不至中断。
为了运送战斗中可能出现的伤员和德洞山口的伤员,两位团长决定在车辆上保留足够的空座位,因此能乘车的必须是因为战伤或冻伤而不能行走的伤员,连两位团长都以身作则下车步行。能够步行的轻伤员配置在车辆两侧,负责保护车辆,而车上的伤员也必须携带武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利用车辆进行战斗。只是阵亡士兵的尸体,实在因为无法带走,而被迫留在柳潭里,这一点是有悖于海军陆战队死不留尸的一贯传统,但在此时的紧急情况也只能如此了。——出发前为85名阵亡官兵举行了葬礼,并记录下尸体埋葬的准确地点,停战谈判后朝鲜方面根据美方提供的资料,将这85具交还美国,最终使其魂归故里。
陆战5团3营开始撤退后,左翼的陆战7团3营必须确保1542高地,以保障主力的安全撤退。1542高地位于柳潭里以南,南北长约300米,与1581高地山势相连,犹如公路上的两扇大门,开则畅通无阻,闭则路断道绝。陆战7团3营经过一天的苦战也未能再夺回1542高地的山顶,只能在高地东坡上构筑工事组织起并不坚固的防线。天黑后,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即以全力向陆战7团3营发起猛攻,力求在夜间将其全歼。陆战7团3营虽然在志愿军猛烈的攻势下不得不后退到高地与公里之间的山坡上,但是仍勉强组织起防线,拼死掩护着公路上的车队,为此3营付出了巨大代价,G连和I连总兵力还不到200人(H连已配属陆战7团1营前往德洞山口)。不过总算捱过了1日夜间,天亮后,美军飞机轮番出动,使3营的压力大为减轻,志愿军迫于美军空中打击,不得不停止对3营的总攻,仅不断以排为单位实施骚扰性质的攻击。
右翼的陆战5团1营所占领的阵地,正面对着长津湖,有着良好的射界,因此在1日夜间战斗中,从结冰的长津湖湖面上冲过来的志愿军遭到了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组成的交叉火网,伤亡惨重,尽管零星志愿军的渗透彻夜未停,但是1营的阵地基本无恙。1营在2日中午后撤出阵地,作为撤退纵队的右翼随同主力撤退。
陆战5团和7团的团部、辎重、补给部队和炮兵跟随在陆战5团3营后前进,不断有志愿军小股部队的袭扰,行军纵队多次被迫停止前进,下车应战,不过总算蹒跚地到达了德洞山口。
担负后卫重任的陆战5团2营坚守1276高地,掩护主力后撤。从1日子夜开始就遭到了志愿军的围攻,志愿军以火力与机动堪称完美的结合,攻势如潮,在巨大压力下,2营只得呼唤夜间空中支援,美军知道2营处境相当危急,赶紧出动5架夜间战斗机,对2营阵地前200米范围以集束火箭实施了覆盖射击,才保住了阵地。天亮后,志愿军的攻击仍没有停止,与2营围绕1276高地的争夺一直持续到中午以后,2营最后完全依赖强大的空中支援才脱离战斗,作为后卫撤向德洞山口。
12月3日下午,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陆续到达德洞山口,会合了先期到达的陆战7团1营和坚守此地的陆战7团2营F连,稍事整顿就继续向下碣隅里撤退。由于收容了大量伤员,卡车上已经人满为患,只得命令可以行走的伤员全部下车,紧跟着车辆行动,即便如此还是连卡车的车篷上都坐满了伤员。整个行军纵队的顺序是:坦克、陆战7团1营、陆战5团3营、陆战5团1营、两个团部、陆战5团2营和陆战7团3营。在纵队上空,始终有两架联络机盘旋,一面向地面部队通报周围情况,一面引导攻击机实施空中掩护。仅12月3日一天,陆战队航空兵就出动了145架次飞机为这两个团实施空中掩护。同时,美军运输机还随时根据召唤为地面部队空投燃料,虽然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只有22公里的路程,但是由于道路状况很不好,加上不断的战斗,所以汽车的油耗非常惊人,好在有空投保障,才保证了车队顺利行进。只有炮兵第4营的155毫米榴弹炮牵引车燃料耗尽后,空投补给的燃料落在志愿军阵地上,断绝了燃料之后,美军只得放弃了这8门威力巨大的大口径榴弹炮,为了不让志愿军使用这些重炮,美军立即派出飞机将其炸毁。
过了德洞山口后,能阻止美军撤退的要点就属死鹰岭了。死鹰岭位于德洞山口东南约3公里,是长津湖西南小白山脉中的一座险峻山岭,海拔高度1519米,所以又被叫作1519高地。整个山峰远望如同一只死鹰卧在山岭之上,故此得名,山顶怪石突兀,酷似尖利的鹰嘴。山脚下就是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
早在11月22日,陆战1师向北进攻时,就派出陆战7团2营的两个连驻守在死鹰岭,守军分为两部分,以两个加强排配属重机枪、60毫米迫击炮等重武器守备山顶,主力则集中在山峰东侧,与山顶守军成为犄角之势。由于气候严寒,山顶上冻土层厚达35厘米以上,难以构筑工事,所以美军只是在要道上布置了一些铁丝网和绊索照明地雷,防御是比较薄弱的。
正是由于死鹰岭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夺取死鹰岭从一开始就是志愿军围歼陆战1师的重要一环。志愿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20军59师177团1营奉命务必在11月28日拂晓前攻占死鹰岭,彻底封闭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的交通。
27日子夜时分,1营1连到达死鹰岭,2排正面佯攻,1排兵分两路从两翼发起奇袭,3排则为预备队。战斗打响后,美军在黑夜中乱作一团,仅经过半小时的战斗,1连就迅速夺取了山顶阵地,美军残部退守西北山岭。天还没亮,东面的美军主力就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山顶发起攻击,退守西北的美军残部也乘机反击,1排、2排遭到美军两面夹击,处境极其危险,好在3排及时赶到,才稳定了局面。天亮后,美军即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了一轮接一轮的攻击,1连伤亡惨重,连长王龙保、指导员王永奎、1排长李玉海相继牺牲,2排长赵殿忠指挥剩余的战士拼死坚守,终于坚持到3连赶来。为表彰1连的英勇战绩,战后授予1连集体一等功。
29日夜,59师转归27军指挥,控制死鹰岭、新兴里、西兴里等阵地,坚决阻敌增援与突围。根据这一命令,59师调整部署,以175团坚守1419高地、1542高地、1581高地和1520高地;176团以一部控制雪寒岭、西中里、1408高地,主力位于闲上里,机动出击;177团死守死鹰岭、德洞山口、西兴里。
30日夜,177团组织一个连向死鹰岭地区美军残部反击,力求彻底肃清这部残余美军,确保死鹰岭。但是美军依仗优势炮火拼死坚守,志愿军的夜袭虽给予美军一定杀伤但未能彻底歼灭。
12月1日,柳潭里美军猛攻1419高地,最终于16时攻下1419高地,鉴于1419高地是切断柳潭里美军退路的要点,59师立即组织175团和176团的五个连反击,激战彻夜再次夺回高地。2日拂晓,美军即在40架飞机掩护下,继续猛攻,接连突破1419高地、新兴里、德洞山口等阵地,直逼死鹰岭。
19时50分,从柳潭里撤退部队的先头营陆战7团1营,到达下碣隅里村外500米的开阔地,根据戴维斯营长的命令,全体官兵在此列队,整理好军容,迈着正步走进下碣隅里,尽管这些人身上满是冰碴雪花与硝烟尘土,尽管这些人都是胡子拉碴而疲惫憔悴,然而依旧步伐整齐,先是步行的队伍,再是满载伤员的车队,——正是陆战7团1营先是以美军从未有过的夜间越野机动驰援德洞山口,再是连日苦战掩护主力后撤,在美军中赢得了“德洞山口赛跑者”的绰号,他们进入下碣隅里时的整齐队列,正充分显示了陆战队坚韧顽强的传统作风。在他们身后,绵延的车队还在陆续开来,直到12月4日14时,后卫陆战7团3营才全部到达下碣隅里。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突围历程是如此艰辛,以至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自己都这样评论:“综观陆战队的历史,再没有什么比从柳潭里突围途中所忍受的一切更为艰苦的了!”更有人将柳潭里的突围形象地称为“印第安笞刑”,在美洲印第安部落里有一种古老的刑罚,受罚之人要从排成两列手持笞杖的行刑者之间走过,一路上将饱尝雨点般落下的笞杖——这与柳潭里突围的美军是何其相似!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约22公里的路程,从开始撤退到最后一支部队到达目的地共用了77个小时(先头部队用了59个小时),平均每 小时行军约285.7米!也就是说,每走一公里要花三个半小时!不过,两个陆战团的主力基本撤出,尤其难得是1500名伤员(其中600名重伤员)没有被扔下,全部带出。重装备除了9门155毫米榴弹炮外,基本也被带出,而伤亡也比预计的要小。
此次撤退成功的原因是:一是确实掌握了要点德洞山口,二是卓有成效的空中支援,三是陆战队坚韧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意志。
突围的准备
当陆战7团1营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下碣隅里时,还把脚下被冻得坚硬的土地踏得咯吱作响,在他们心目中,下碣隅里无疑就是可以遮挡危险与风雪的庇护所,特别是当他们在暖和的帐篷里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时,这一想法更是强烈,然而撤回下碣隅里只是陆战1师漫长而艰险的撤退之旅的第一步,此后的路途将更为艰辛与困苦。
从柳潭里的部队顺利撤至下碣隅里对美军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尽管付出了不小代价,但是毕竟证明了志愿军还不足以拥有能一口吃下陆战1师的铁齿钢牙,因此士兵们对于杀开血路撤到海边,已是信心大增。
史密斯师长对搭乘运输机赶到下碣隅里的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战地记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在介绍了柳潭里撤退行动之后强调了他的观点:“退却,是指在被敌人压迫的情况下,向友军控制所安全的后方地域转移。而此次作战,后方也是被敌人所占领,因此我们不是退却,而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史密斯的话作为最能形象说明长津湖之战的描述,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名言。但是在来自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战地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的眼中,“官兵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脸被刺骨的寒风吹肿,手套破了,帽子没了,耳朵被冻成紫色……他们究竟还有没有力量再突围出去?……陆战5团团长默里中校,像失魂落魄的亡灵,与指挥仁川登陆时的默里简直判若两人!”
此时,在下碣隅里共有陆战1师官兵约8000人、美第10军直属部队约1500人、美第7步兵师余部385人、英国第41特遣队125人和少量韩国警察,总兵力约一万人。而在其周围则有志愿军的十个师,并已炸毁了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公路上的所有桥梁,撤回古土里丝毫不容乐观。
12月1日,下碣隅里的机场跑道终于在史密斯师长的一再督促下完工了,这归功于史密斯师长的坚持和工兵的不懈努力。机场跑道只有880米长,宽仅15米,而根据下碣隅里的海拔高度和飞机起降技术要求,至少需要2300米的跑道才能符合,然而几千名伤员就是要靠这样一个不符合标准的简易机场撤离,于是陆战1师于1日下午2时30分进行了飞机首次起降试航,第一架C—47运输机成功降落然后又运载着24名伤员成功起飞!就这样,空运伤员终于成为现实,这对于陆战1师从长津湖撤退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当时在下碣隅里共有约5000名伤员,要带着这么多的伤员杀开血路撤至海边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空运伤员后送时,发现有人虚报伤情以混上飞机(主要是陆军人员),因此史密斯下令采取伤员登机核查制度,由陆战1师主治军医尤金·哈林上校决定是否后送,哈林以陆战5团军医莱森登少校的伤情为标准,比莱森登伤重的才可以登机。有人想慌报伤情早点脱离苦海,也有人情愿与自己的战友生死与共,对于不愿后送的重伤员,则采取强制措施。
伤员空运主要是由C—47运输机承担(注,C—47运输机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在其生产的DC-3客机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有多个型号,总产量高达10123架。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军用运输机,翼展28.9米,机长19.63米,机高5.18米,最大载重量约为2.5吨,可载28名武装士兵或28副担架),伤员被送到连浦机场后立即转送设在兴南的陆战1师后方医院和陆军第121后方医院或是停泊在兴南港附近海面上的“慰藉”号医院船上,少数伤势严重则被直接送到日本。从12月1日至5日后送伤员情况为:1日311人,2日960人,3日464人,4日1046人,5日1550人,6日137人(6日撤退已经开始),总计4468人,其中3150名是陆战1师官兵,1150名是陆军官兵。在整个空运行动中,有两架C—47在降落时受损报废,但飞行员无一伤亡。C—47在运走伤员的同时,还运来了在空投中容易受损的药品、器材等物资和537名伤愈归队的陆战1师官兵。除了C—47空运补给物资外,美军还出动C—119运输机向下碣隅里空投了包括弹药、燃料、食品等在内的各种补给物资,总共约372吨,由于地面已经冻得坚硬如铁,很多物资在空投中受损,还有一些落在志愿军火力控制地区,所以美军实际得到的数量并不多,好在陆战1师从11月23日起就在下碣隅里储存了大量补给品(其中粮食和燃料各8日份、弹药1.3个基数),这才刚刚达到撤退行动所需物资的最低数量。
史密斯还对下碣隅里的部队进行了整编,编成两个团战斗群:
陆战5团战斗群,除陆战5团外还配属陆战1团第3营、英军第41特遣队、第1工兵营A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2辎重队(下辖卫生营、勤务营、第1汽车运输营分遣队、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D连、陆军第513、第515汽车连和宪兵连交通排)、陆军第31步兵团坦克连、第11炮兵团第1营和第2营D连(共4个105毫米榴弹炮连)。
陆战7团战斗群,除陆战7团外还配属陆军暂编营(由陆军第7步兵师残部编成)、第1工兵营D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1辎重队(下辖师部营、第10军司令部分遣队、第1汽车运输营主力和宪兵连主力)、第1坦克营D连、第11炮兵团第3营和第4营L连(共3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和1个155毫米榴弹炮连)。
计划以第7团战斗群、第5团战斗群的顺序向古土里前进,到达古土里后,在古土里的陆战第1团战斗群加入到队列中作为后卫,全师经真兴里、五老里向咸兴前进。考虑到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公里两侧比较开阔,视野良好,所以由步兵对公路两侧各700米范围的志愿军进行驱逐性攻击,以保障公路上的行军纵队不受志愿军轻武器的射击,700米距离以外则由迫击炮、榴弹炮和飞机进行火力压制。整个撤退过程中空中支援是不能不说的重要环节,从撤退行动一开始,就在行军纵队上空实施直接空中支援,白天保证每时每刻在行军纵队上空都保持至少24架飞机,夜间也出动夜间战斗机以提供不间断支援。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支援必须由地面部队通过航空控制人员指引进行,以免误伤己方部队,而在5公里范围以外的目标,则可由飞机自由攻击。为此美军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该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在兴南附近海面上有4艘大型航母:“莱特”号(CV32)、“普林斯顿”号(CV37)、“福吉谷”号(CV45)和“菲律宾海”号(CV47);1艘轻型航母“巴丹”号(CVL29);2艘护航航母:“培登海峡”号(CVE116)和“西西里”号(CVE118);在连浦机场集中了陆战队航空兵的4个F4U海盗攻击机中队:VMF212中队、VMF214中队、VMF321中队和VMF323中队,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总共约500架,此外远东空军所属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都可在必要时加入到空中支援中,而轰炸机则受命对志愿军后方地域实施猛烈轰炸,以阻止其向长津湖前线运送物资和人员。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最大一次航空兵力的集结,为陆战1师的撤退撑开一柄巨大的空中保护伞。
就在下碣隅里美军紧张进行撤退准备时,九兵团再次根据战场情况调整部署:26军主力围歼下碣隅里之敌,得手后再南下直取咸兴;27军结束柳潭里战斗后休整两天,主力取道社仓里、黑水里向咸兴攻击,另以一个团攻取五老里,配合26军和20军围歼当面之敌;20军以一部继续围攻古土里,主力进至黄草岭地区,阻敌打援,待26军结束下碣隅里战斗后再全力攻击古土里,另派89师进至上、下通里地区,封闭长津湖地区美军退路。该方案上报后即获得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批准。但是26军却因美军大规模的遮断空袭和恶劣天气影响,未能按时到达下碣隅里,而美军在下碣隅里已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火力配系以及强大的空中支援,志愿军20军各部减员甚大,继续强攻难以为继,只得等待26军到达后再行攻击,所以志愿军未再对下碣隅里发起攻击。其间,志愿军九兵团于12月5日鉴于20军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苦战已逾一周,特别是下碣隅里与古土里之间南堵突围之敌,北阻增援之敌,表现极为英勇顽强,特通令嘉奖:“该军全体指战员高度发扬了英勇精神,对敌猛插分割,不怕艰险,守住了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打得很出色。此种高尚的政治品质,坚忍不拔的精神,殊堪钦佩与表扬,并望全体同志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美军也非常担心志愿军再次攻击下碣隅里,组织了大量航空兵,尤其是长期配属陆战1师的陆战队航空兵第1联队更是倾巢而出,在为陆战1师前送补给后送伤员的同时,不分昼夜对下碣隅里周围地区进行狂轰滥炸,以阻挠志愿军集结兵力。
撤向古土里
12月5日中午开始,下碣隅里美军突围进入倒计时:陆战5团所属的三个营和配属的陆战1团第3营全部进入环形防御圈的一线阵地,其中的陆战5团2营进入东丘西侧高地,准备次日凌晨对东丘的攻击。陆战7团也加紧进行战前准备。从晚上直至6日天明,下碣隅里的美军炮兵对下碣隅里至古土里公路两侧进行了彻夜不停的炮击,一方面是为突围战斗做准备,一方面则是为了将炮弹全部打光以减少行军的负担。
6日凌晨4时30分,陆战7团1营借助浓雾掩护,偷袭了岛内里西南的高地,迅速肃清了高地上志愿军约一个排的守军,占领了高地,为突围行动夺取了出发阵地。6时许,7团2营沿公路,7团1营为右翼,陆军暂编营为左翼,三个营齐头并进向古土里推进,曾坚守德洞山口的2营F连担任了先锋,不过巴伯上尉已经因伤后送,此时由韦尔中尉代理连长。F连刚离开下碣隅里阵地50米,就遭到了志愿军的射击,好在距离下碣隅里不远,F连一面将伤员送回下碣隅里(再由运输机后送),一面继续前进。志愿军稍事阻击便将最前面的F连和坦克排放了过去,而对后面跟进的2营营部、DE连和机炮连进行了更为猛烈的阻击。2营不得不组织F连和DE连向志愿军据守的高地进行反击,但是此时雾气尚重,能见度很低,无法进行有效的航空支援,所以反击一时难以得手。一直到太阳高升雾气消散后,才在飞机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压制了志愿军的阻击。不过在此次战斗中,美军伤亡不小,2营副营长和DE连的连长都负了伤。
撤退途中的美军
在7团开始向古土里突围时,陆战5团也向东丘发起攻击,以保障7团的突围,因为志愿军可以利用制高点东丘的阵地以火力封锁公路。从7时开始,陆战5团的重迫击炮就向东丘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7时30分起,陆战队航空兵的海盗攻击机也飞来助战,用炸弹、集束火箭弹和机炮对志愿军阵地不断进行轰炸扫射。经过两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陆战5团2营才对东丘发起了攻击,经过激战,于下午14时30分夺取了东丘。
26军迅速调整部署,午夜2时,全线发起了更猛烈的总攻,不仅是对东丘,而且对下碣隅里从东、南、西、北四面同时猛攻!而公路上的陆战7团也在26军的竭力阻击下,几乎是停滞不前。美军分散在公路和下碣隅里村里,两个团难以相互呼应,正是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志愿军分而歼之的最佳战机。
东丘自然是此次总攻的重点,志愿军迎着美军枪林弹雨英勇冲锋,前赴后继一直冲到二十米距离,猛投手榴弹,再呐喊着冲入阵地——美军士兵后来这样描述此次战斗:“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中国士兵蜂拥而至,一次次顽强地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耀眼的火网,时而被照明弹照出可怕的光亮,中国士兵冲锋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无遗,他们在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面前,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令陆战队肃然起敬!”东丘西面,曾是美军以各种零星单位拼凑的力量进行防御,在前几次战斗被志愿军认为是防御薄弱之处,因此此次便成为主攻之处,但是美军已经换上了久经战阵的陆战5团1营,战斗相当激烈,美军阵地一度被突破,陆战5团立即投入预备队连,拼死进行反冲击,才总算恢复了阵地。东丘南侧,美军在志愿军巨大压力下死伤惨重被迫稍稍后撤,放弃了前哨阵地,收缩力量确保核心阵地。只有在东丘西北,美军由于得到了三辆坦克的直接支援,火力相当雄厚,因此阵地才保无恙。
古土里美军将阵亡者的尸体集中起来准备掩埋
公路上,陆战7团1营再次进行夜战,在坦克掩护下攻占了1182高地,为公路上的2营打开了通路。2营随后用推土机清除了志愿军堵塞在公路上的路障,工兵修复了桥梁,这才一路战斗一路行军,先头部队于7日清晨5时45分进入古土里——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路程整整花了23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进入古土里后疲乏之极的士兵一走进暖和的帐篷,就一头倒地呼呼大睡!而此时,公路上的战斗仍然在激烈进行中,陆战7团左翼的陆军暂编营因伤亡惨重被迫由陆战7团3营接替,这样原先由3营保护的团辎重车队就显得力量单薄了,随即成为擅长夜战的志愿军集中攻击的目标,3营不得不抽出两个连回过头来增援,才将辎重车队接应出来。
被冻得僵硬的美军阵亡者尸体
接着,陆战5团1营、陆战1团3营、英军第41特遣队依次出发,英军第41特遣队作为英军的精锐部队,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依旧保持着大英帝国的傲慢——出发前全体队员秩序井然地列队,在不时呼啸而过的子弹声中,由队长检查各人的服装与武器。
7日上午10时,留在下碣隅里村里的美军就只剩下最后的殿后部队陆战5团2营和执行破坏任务的工兵小队了。工兵小队是由第1工兵营A连一部和营部直属的爆炸物班混编而成,由A连连长库尔德上尉统一指挥。库尔德将工兵小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5、6名士兵组成。破坏任务早在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包括服装、食物和弹药,先是由推土机碾压,再是浇上汽油,埋上爆炸物。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后卫部队最高指挥2营营长罗伊斯中校下令,定时起爆装置就意外地提前爆炸了,一时间下碣隅里爆炸此起彼伏,接连不绝,碎片漫天飞舞,巨响震人心魄。就在一片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陆战5团2营撤出东丘阵地,向古土里撤退。工兵小队走在最后,沿途对经过的每座桥梁都进行了爆破,并逐一点燃遗弃的车辆,制造阻挠志愿军追击的障碍。志愿军紧接在撤退的美军后面进入下碣隅里,由于食物和冬装的极度匮乏,志愿军战士们进入村里便一头冲进熊熊烈焰之中寻找还能利用的一切物资。
陆战5团行军时,基本是白天,所以得到了航空力量的全力掩护,沿途只受到轻微的抵抗,加上史密斯师长又命令已经到达古土里的陆战7团2营和3营再回过头来接应,所以和其他部队相比,陆战5团的撤退之旅可以用轻松来形容。另一方面,担负阻击的20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后勤补给几乎断绝,冻饿减员已达40%,人员疲乏困顿,弹药又所剩无几,实在无力阻止美军的突围。——17时,陆战5团先头部队3营到达古土里;22时,最后的殿后部队工兵小队也到达古土里。而紧跟在陆战5团后面的,并不是志愿军,而是数以千计的朝鲜平民,他们手提头顶着简单的行李,默默无声地跟在美军队列后,到达古土里后,由于美军担心其中混有志愿军,所以严禁其进入,他们只得静静地坐在村外的雪地上,无助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撤退途中的陆战1师,停留在公路中的部队正等待先头部队清除志愿军布置的路障
至此,陆战1师主力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撤退顺利结束,其第一梯队耗时23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第二梯队耗时约9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2公里;从最早的先头部队到最后的殿后部队,整个撤退历时约40小时,付出了阵亡83人,伤重死亡20人,失踪7人,伤506人,合计616人的伤亡,不过主力基本无损,而且带出了几乎全部的装备,在志愿军层层阻截的狭隘公路上夺路而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原因主要不外三点,一是下碣隅里的机场前送补给后送伤员,这要归功于史密斯师长坚持建造下碣隅里机场的先进之明;二是极其有效的空中掩护,正是美军的空中掩护才保证了部队白天行军免受志愿军的猛烈攻击,特别要提到的是长期与陆战1师配合作战的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随同地面部队行动的航空控制组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能通过无线电通报目标位置、攻击角度以及开火时刻,从而精确引导飞机进行近距攻击,甚至出现精确攻击地面部队30米外目标的例子,体现了陆战队极其默契的空地协同水平;三是陆战队的顽强精神,在美军王牌部队中,陆战队始终以顽强战斗意志而著称,此次撤退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陆战7团一路走一路打,甚至还与志愿军展开过白刃格斗,这是在美军中所少见的。
1081高地
美军陆战1团2营是在11月27日到达古土里的,随后美军第7步兵师第31团2营于12月1日到达古土里,在陆战1团团长切斯特·普勒上校指挥下构成了古土里环形防御。由于战役开始后志愿军主攻方向是在更北面的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因此古土里只遭到牵制性的攻击,两个营的守军基本完整。不过由于古土里以南的黄草岭被志愿军占领,古土里与真兴里的交通也被切断,只能通过空投获得补给(机场一直在施工中,直到7日才可使用)。——因为11月下旬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形势更为紧张,所以对古土里的空投不仅在优先程度上被列为第二等,而且运输机数量也非常有限,为此空运部门曾向普勒上校询问,是先运弹药还是先运取暖设备,普勒上校认为有弹药但士兵冻坏了同样无法作战,而只要士兵身体健康,即使没有弹药也能用刺刀战斗,所以要求先运取暖设备以保证士兵生存。这一观点正好与志愿军相反,再联想到史密斯师长对后勤补给的高度重视,殊途同归地反映出美军中高级指挥在高寒地区作战对后勤的深刻认识,对后勤的轻视正是志愿军长津湖之战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所在!美军在撤退途中对无法带走的补给物资进行彻底销毁与破坏,其目的也正是重视后勤补给的延续,宁可销毁也不使物资落入敌手。
随同陆战1师后撤的美军第7步兵师残部
12月7日晚,陆战1师经过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的艰辛转战,终于将分散在各地的部队如同滚雪球般集中起来,此时在古土里的美军部队计有:属于海军陆战队的有陆战1团(欠第1营)、陆战5团、陆战7团、第1坦克营和师侦察连;属于陆军的有步兵第31团第2营、陆军暂编营(临时在陆战1师序列里,是由陆军第7步兵师在长津湖地区的残部编成);英军第41特遣队以及少量韩国警察,其中陆战队11686人,陆军2353人,英军150人,韩国警察40人,共约1.4万人。炮兵还有8个105毫米榴弹炮连(32门),而155毫米榴弹炮由于炮弹用完炮兵已经编入了步兵部队。坦克约40辆,其他机动车辆约1400辆。
和下碣隅里一样,古土里也有个简易机场,但是条件比下碣隅里的还要简陋,其跑道长度虽经连日施工截止12月8日才勉强达到530米,所以只能起降轻型飞机,美军航空兵居然将老式的TBM鱼雷机稍加改装,使之每次能运送6至8名伤员,然后在地面着陆指挥的精确引导下,按照航母起降的技术要领进行起降,7日后送200名伤员,8日因风雪交加天气恶劣,只有一架C—47凭借飞行员的高超技术奇迹般降落并带走了19名伤员,9日又送走了225名伤员。以上后送的400多名伤员全部都是无法行走的重伤员,极大减轻了美军撤退的负担。
美军撤出下碣隅里后使志愿军九兵团不得不对12月4日作战计划进行变更,急令20军在黄草岭地区依托有利地形占领阵地阻敌南逃北援,26军从下碣隅里南下尾敌追击,27军加速从社仓里向咸兴以西地区推进,断敌退路。未等志愿军的这一新部署就绪,美军从古土里的撤退就已经开始了。
从真兴里北上接应师主力的陆战1团1营一直都未经激战,建制基本完整,是目前陆战1师战斗力最强的营,12月8日凌晨2时从真兴里出发,直扑1081高地。此时暴风雪正猛,能见度几乎为零,给1营的行军带来极大困难,但是也有效掩护了1营的行动,1营C连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1081高地西南3公里处的无名高地,并在高地上迅速部署了迫击炮。巴伦上尉指挥的A连则继续向前推进,A连在仁川登陆中曾果敢穿插至人民军纵深,为美军迅速夺取永登浦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陆战1师中公认的精锐连队。不过尽管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在异常恶劣的天气和地形下,从集结位置到攻击出发位置的150米距离也整整花费了几个小时!然后在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向1081高地西南的891高地发起了攻击,A连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同时攻击,一举突入高地,经过短兵相接的激烈鏖战,终于夺取了891高地,取得了进攻1081高地的跳板。B连利用A连和C连所取得的良好态势,立即在这两个连的掩护下实施超越攻击,突破了志愿军在公路两侧的阵地。
在该地区负责阻击美军北援的是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180团主阵地就设在1081高地和门岘两处,处于全兵团最南的180团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1师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因此竭尽全力克服种种困难拼死坚守,终于将北援的美军阻止在堡后庄一线。
施麦克中校17时下令停止进攻,指挥部队在距离1081高地约一公里处建立夜间防御阵地。当天战斗中,1营共有13人阵亡,17人受伤,另有67人冻伤。所有伤员都后送到800米外的营救护所进行初步治疗和包扎,再后送到真兴里。伤员的后送非常困难,通常一名伤员要由八人组成的担架组运送,而且几乎一公里的路途要花上五六个小时!
8日夜间,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34度,尽管美军各级连、排、班长拼命督促疲惫不堪的士兵换下白天行军作战而汗湿的袜子,尽管美军有着良好的后勤保障,防寒服和保暖内衣,还有鸭绒睡袋,但仍有很多士兵冻伤,甚至有数人因严重冻伤而不得不截肢——对比之下,衣衫单薄的志愿军更是难御严寒,可以想象冻伤减员的严重程度。
9日天亮后,天气虽然转晴了,但是气温却没有回升,依旧寒彻刺骨。美军在对武器进行检查和试射中发现有将近40%轻武器不能发火,尤其是卡宾枪和M1步枪情况更甚。——严寒给双方的作战都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美军战后总结就谈到中午最高温不过零下20度至25度,而凌晨最低温度更是达到零下28度至45度!并对严寒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卡宾枪无法正常射击,即使用于拼刺格斗也因枪托在低温下变脆而极易折断;M1步枪情况好于卡宾枪,但是必须要注意少涂枪油以免冻结;轻机枪必须每隔一两小时就发射一次才不至于因为受寒而不发火;水冷式重机枪则必须以防冻液代替通常使用的水;迫击炮的情况算是最好,但也有底盘在发射时因后坐力撞击冻得坚硬地面而破裂的缺陷;严寒对榴弹炮主要影响是炮闩复位的时间达到30秒,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射速度;手榴弹和炮弹也因寒冷出现大量不爆炸的现象;卡车和坦克如果两小时不开动就会无法启动,因此必须每隔两小时发动十五分钟暖机,这样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燃料和人力;地面因为寒冷冻结层厚达35厘米,再加上几十厘米厚的积雪,构筑工事成为异常艰巨的工作;预防冻伤的关键是不要出汗,似乎很难理解在如此严寒下还有出汗,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因为连续行军、作战和构筑工事等大运动量的活动,很容易出汗。一旦出汗就要及时一件件脱衣服,汗干后再一件件以相反顺序穿衣。特别是容易积汗的鞋袜,更是要及时更换;食物方面C战斗口粮即使加热后,也往往是外面热而里面依然还有坚硬的冰块,这种带冰块的食物极易引起腹泻,而在寒冷的野外穿着厚实的衣服,腹泻可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水壶不能装满水,而且还要放在上衣口袋里,不然就会被冻裂;只有巧克力和糖块是最受欢迎的;医护方面血浆和吗啡很容易冻结,一旦冻结再要化开则是很费事的,所以战斗中,医护兵常常将吗啡针剂含在嘴里,血浆则必须放置在距离明火一米以内范围;在野外的伤员如果不及时收容处理,很快就会被冻死,但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又很难及时收容。……
陆战1团1营A连天亮后向最重要的目标1081高地发起攻击,冲到距离山顶约150米处,A连分为两路进行两翼迂回,1营的迫击炮打完了全部炮弹,好在航空控制组立即召唤了攻击机进行攻击,保持了火力准备的不间断。A连呐喊着冲上山顶——出乎意料的是,志愿军却没有进行一枪一弹的还击——原来坚守1081高地的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因为昨夜的严寒全部冻僵在阵地上了!至15时,A连完全控制了1081高地,B连则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掩护下,沿着山势继续向北推进,肃清了U形公路两侧的志愿军阵地。1营终于完成了攻占1081高地和U形公路的使命,为此付出了伤亡47人,另有190人冻伤的代价。
修复水门桥
尽管陆战1团1营顺利夺取1081高地,但是陆战1师突围的所有希望仍将化为泡影,因为志愿军炸毁了一座至为关键的桥梁,彻底切断了从长津湖地区通往海边的唯一公路!这座关系陆战1师生死命运的桥梁就是位于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的水门桥。长津湖水库的水通过隧道被引到此处,流入四个巨大的钢筋水泥管,水泥管就沿着陡峭的山势一直通到山下的发电厂的水轮机,水泥管与公路交错处依山而建有一座变电站,水门桥就在变电站下方的悬崖之上,而且根本无法绕道迂回,毫无疑问,这座跨度仅有8.8米长的水门桥便是整个125公里撤退道路上最难解决的困难!虽然人员可以从巨大水泥管上通行,但是车辆、大炮和坦克就必须依靠这座桥。
美军空投架桥构件才得已修复的水门桥
装载着架桥器材的2辆卡车于8日14时随陆战7团1营出发,但是陆战7团1营未能按时夺取水门桥附近阵地,战斗中志愿军的迫击炮弹就落在卡车周围,为了保证宝贵的架桥器材安全,帕特里奇立即指挥卡车北撤,在陆战7团坦克部队的直接掩护下过夜。不料其中一辆卡车停在冻结的水塘上,结果冰面破裂而陷入水塘,在牵引过程中引擎损坏无法开动,这样运送架桥器材就只剩下一辆卡车了。9日上午,陆战7团1营终于夺取了掩护架桥的阵地,帕特里奇指挥的卡车中午前后到达水门桥,于12时30分开始架桥。由于志愿军炸桥时将桥基都炸毁了,使得两边的距离扩大到8.8米,而M2车辙桥的钢梁却只有7.3米,帕特里奇立即指挥60名志愿军战俘和一些步兵将附近废弃的铁路枕木再加上沙袋垒起桥基,接着再架设钢梁,然后架上木制车辙桥板,至16时终于大功告成,而帕特里奇仍向史密斯师长表示歉意,因为他曾经保证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而因为桥基问题总共花费了三个半小时。
从18时起,车辆开始过桥。起初几辆很顺利,当一辆拖着TD—18推土机的卡车通过时将木制车辙桥板压断,技术最熟练的卡车驾驶员威尔弗雷德·普罗瑟中士跳上还在摇晃的牵引卡车,施出浑身解数将牵引卡车从被压断的桥面上开了回来!原本M2车辙桥钢梁是供M26坦克通行,木制车辙桥板则是供其他车辆通行,现在木制车辙桥板断裂,其他车辆的通行顿时成为难题。帕特里奇立即仔细查看精确计算,想出了改变钢梁位置的应变办法。工兵迅速拆下木制车辙桥板,再将钢梁位置向里移动,使所有车辆的轮胎都压在钢梁上通行,不过由于各种车辆轮胎位置不同,所以压上钢梁的位置也不一样,如最小的吉普车只压上1.3厘米!这样所有车辆都能通行,只是为了以策安全速度大大减慢了,过桥时车辆时速被控制在3公里!
千余辆车辆、坦克都从这座从天而降的桥梁上通过,以及一万多士兵和大约4000名朝鲜难民,甚至还有难民的耕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晚上这座桥上居然没出任何事故。
志愿军虽然也意识到了水门桥的巨大价值,接连三次将其炸毁,而且连桥基都予以彻底毁坏,不可谓不重视。但是无论是志愿军的军师级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以其惯常的思维方式都可以确切无误地认为已经将水门桥彻底干净地破坏了,没有人会想到,美军居然能空投下架桥的钢梁和木制构件,迅速重新架起一座桥!这种情况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志愿军官兵的认知水平,简直可以说是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以及迅速异常的反应,在此事情上得以充分的显露。
最后的战斗
12月8日上午8时,古土里美军主力的撤退如期开始,陆战7团3营和陆军暂编营同时向公路两侧的两个高地发起攻击,1营和2营则沿公路向南推进。3营此时能作战的全部人员仅130人,还不及平时一个连!所以力量非常单薄,实在无力夺取预定目标,进攻一再受挫。其他两个方向,美军进展比较顺利,因此7团团长利兹伯格决定派2营调头向西迂回到3营攻击正面的侧后,配合3营的进攻。黄昏前后,2营、3营前后夹击终于奏效,两个营在1328高地会师。
中午前后,陆战5团也开出古土里,在陆战7团的后面向南推进。
留在古土里的美军也积极进行后撤准备,由于没有运送工具,只得举行了简单仪式,就地掩埋了117具美国陆军、陆战队和英军的尸体。停战后,这些尸体和美军留在柳潭里的尸体一样,都交还给美国。
在该地区志愿军20军58师以黄草岭为核心,依托两侧地形有利的高地,阻截美军的南撤。早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42军就在黄草岭与北上的美军陆战1师、步兵第7师和韩军首都师、第3步兵师展开过多日激战,以异常顽强的防御粉碎了美军多次攻击。但是现在58师伤亡和非战斗减员已非常严重,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谷底,因此战至15时,1350高地、1304高地和黄草岭阵地已全部失守,58师拼尽最后努力将173团和174团所有还能作战的人员集中起来,编成四个连由58师参谋长胡乾秀亲自率领,进行反击才夺回了1304高地。但是美军飞机发现并攻击了志愿军前线指挥所,包括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在内的指挥所人员全部牺牲,胡乾秀也是长津湖之战中牺牲的志愿军最高指挥员。
16时,陆战5团前头部队1营也投入了战斗,与陆军暂编营共同攻占1457高地,见天色逐渐暗下来,陆战5团1营便停止前进,以一个连守备1457高地作为屏障,主力则公路附近构筑工事,就地组成环形阵地。
黄昏前,陆战7团1营的推进也遭到了志愿军顽强抵抗,由于大雪纷飞,能见度下降到20米,不要说空中支援,就连迫击炮的弹着点都看不清,因此1营便在1304高地附近停止进攻,构筑工事准备过夜。
由于8日夜间气温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志愿军大量冻伤减员,所以9日的战斗,美军遇到的阻力相对减轻了很多。陆战7团1营击破沿途轻微抵抗,一路南下,直抵水门桥。在俯瞰水门桥的高地上,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营几乎全部被冻僵了,阵地被美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从而保障了美军工兵在水门桥上顺利架设M2车辙桥。
10日凌晨2时45分,美军陆战7团1营的先头部队首先到达真兴里,不过跟在1营后面的团辎重车队因为卡车故障堵塞公路等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直到8时30分才到达真兴里。接着,2营、团部、陆军暂编营、3营和炮兵11团3营依次到达。
陆战5团在7团后面跟进,2营和3营也在黄昏前后顺利到达真兴里。在公路两侧高地掩护的1营在主力通过之后,于18时撤离掩护阵地作为团的后卫开往真兴里,于次日清晨到达真兴里。
3时许,断后的坦克部队到达由陆战1团1营坚守的1081高地,1营这才撤出阵地向真兴里退去,11日11时,全师的后卫侦察连和坦克部队终于到达真兴里。
在最后的战斗中,陆战队二等兵罗伯特·德莫特被手榴弹炸伤滚下路边的山谷,战友们以为他必死无疑,战斗又那样激烈紧张,也顾不上寻找他尸体,便匆匆撤退。其实他只是受了轻伤,被爆炸气浪炸晕了,醒来后挣扎着爬上公路,发现战斗已经平息,公路上到处是如潮的朝鲜平民,却没有一个美国兵——他赶紧快步向南,这时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他知道水门桥被断后的美军炸毁了,好在水泥管可以步行通过,便和朝鲜平民一起从水泥管上通过水门桥,然后徒步到达真兴里,他是最后一个到达真兴里的美军士兵。
陆战1师撤退士兵的憔悴面容和茫然神情
陆战1师从古土里到真兴里11公里的路程,先头部队耗时42小时45分,从先头部队离开古土里到最后的后卫到达真兴里,总共耗时77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路程只有142米!在这一撤退过程中,陆战1师阵亡51人,24人伤重死亡,失踪16人,伤256人,共计伤亡347人。从古土里成功撤至真兴里,主要原因是空投车辙桥部件而修复水门桥、陆战1团1营北上夺取1081高地以及8日的严寒,因为8日气温的急剧下降,使已经缺衣少食的志愿军雪上加霜,出现了大量的冻饿减员,战斗力大幅下降,从而在最关键的两大要点1081高地和水门桥附近高地,无法进行有效的阻击。
兴南大撤退
陆战1师到达真兴里,意味着陆战1师终于结束了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从真兴里到兴南,可以说是一路坦途了。因为不仅真兴里是长津湖地区崇山峻岭的终点,从真兴里到兴南全是平原,而且从真兴里以南再无志愿军活动,从柳潭里开始的前堵后追的危险也不复存在,最多只有尾追之患了,而志愿军依靠步行很难追上在平原依靠公路甚至铁路机动的美军了。
志愿军九兵团不甘就此放过陆战1师,决定不顾一切困难和代价,继续组织所有还能勉强支持的人员力争歼敌一部或大部,因此命令27军主力经新德里、社仓里向咸兴追击,另以94师281团协同人民军由赴战岭向咸兴追击;20军因减员甚重,主力在古土里转入休整,仅以小部队和26军继续尾敌追击。不过此时,各部减员已异常严重,以27军为例,79师缩编为五个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80师缩编为八个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81师缩编为十七个步兵连,94师缩编为九个步兵连,缩编之后每连战斗人员也不过四五十人,全军仅2000余人!
11日,麦克阿瑟亲自从东京飞抵连浦,慰问陆战1师及第10军,并批准第10军从兴南登船南撤的计划,并命令第10军从12月27日起归第8集团军指挥。(这样也能彻底结束开战以来一直困扰美军的第8集团军与第10军的双头指挥问题)获得批准后,阿尔蒙德立即命令陆战1师登船。陆战1师先头部队随即开始登船,而此时后卫的师侦察连和坦克部队还没有到达真兴里!为了撤出第10军,美军在兴南港集结了193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
12日,陆战1师在五老里美军第3步兵师北上接应下,顺利到达五老里,终于彻底逃出志愿军的重围。
13日,史密斯师长将师部转移到贝菲尔德号登陆舰上,开始指挥部队进行一次“反向两栖登陆”,至14日全师22215人全部登船完毕,15日起航驶往釜山。
兴南港码头,正准备上船的美军陆战1师士兵
14日,27军先头部队经多日急行军终于到达地境、咸兴地区,并于次日先后攻占了地境附近多个高地,歼灭了北上接应陆战1师的美军第3步兵师60余人。但美第10军陆战1师、第3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韩军首都师和第3师等部均已全部撤至兴南地区。
为了保障第10军安全登船,美军在兴南港海面部署了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炮舰,一字排开,以全部火力向岸上轰击,在兴南港陆地上还部署了一个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群,舰炮火力和陆炮火力交互重叠,再加上航空兵力,构成了一个绵密的火制地带,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发火箭弹,其火力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仁川登陆!
然而此时,志愿军只是用炮火对兴南港进行了零星的射击,既未进行猛烈的火力轰击,也未进行地面攻击。——九兵团实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5日,志愿军总部向九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本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1师及第7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17日,美军全线南撤,27军尾敌追击进占咸兴,19日又进占连浦,兵锋直逼兴南。而人民军已与12月9日攻占元山,切断美军南撤的陆上退路,因此美军决定第10军全部从兴南港登船南撤。鉴于美军在兴南港外以海空火力组成严密火制地区,大部队难以突破,因此27军除以一个营的兵力控制咸兴港外,只是组织多个精干小部队与26军和人民军协同,对兴南地区美军实施袭扰。
兴南港原是作为东线美军的后勤补给港,所有东线美军的海运物资全部从这里卸船,而为了保障作战需要,一贯注重后勤补给的美军在此储存了大量的各种物资,从可口可乐到香烟啤酒,从鸭绒睡袋到枪炮弹药,应有尽有。此刻,却为了不让这些物资落入志愿军之手,美军能够做的就是浪费加毁坏。美军将装满食品、衣服的仓库大门敞开,任由人们搬取。美军士兵、朝鲜码头工人和百姓在堆积如山的物资里,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东西,朝鲜人是头顶肩扛搬回家,而美军士兵则是如败家子一般浪费,为了吃一个三明治可以打开十几听午餐肉罐头挑选一块中意的肉馅,为了喝一口饮料可以打开几罐一加仑的果汁罐头……而负责销毁这些物资的美军第175战斗工兵营一名军官由不得叹息道:“我们刚把这些东西运到这里,如果中国人继续前进,我们就不得不把它们全毁掉!愿上帝保佑纳税人!”
综合各方面资料,笔者以为,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约为3万,其中阵亡1.5万,冻伤减员高达3万余,其中冻死4000余。
美军战斗伤亡约7000人,其中阵亡及失踪约为2500人,另有冻伤减员约7300人,其中冻死者为数极少。
评价与影响
从战役经过来看,陆战1师在各部割裂孤立被围,沿途只有一条狭隘公路,而且公路两侧制高点均为志愿军控制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能携带几乎全部重装备、伤员,建制基本完整地突围而出,尽管美军拥有巨大的空中优势,但仍不能不认为在如此众多不利情况下能全师而退,绝非易事!
志愿军九兵团在态势、地形、人数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全歼甚至未能给予陆战1师重创,怎么也不能说成是一次胜利。虽然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但毕竟让捏在手中的陆战1师逃出了重围。因此笔者认为,长津湖之战,比较客观来说,应是平手。
美军能在如此不利情况下突围而出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的空中支援、充分的后勤保障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地形、自然环境下作战,坚强的意志无疑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幸而在长津湖的是美军中历来以顽强著称的陆战1师,同样被围的美军第7师第31团的覆没与陆战1师的突围,就生动说明了意志、作风对于作战的巨大影响)。当然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的作用不可不提,这位时年57岁的职业军人,在二战中历任冰岛防卫军营长、陆战5团团长、陆战1师参谋长、副师长,朝鲜战争前是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正是因为其出众的指挥才干和行动前深思熟虑行动后果断坚强的个性,才被指派为陆战1师的师长。特别是仁川登陆后史密斯并未像麦克阿瑟等高级将领那样被胜利冲昏头脑,当接到沿长津湖向北推进的作战命令后,他立即对在这样恶劣的地形中展开进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并竭力促使改变这一计划,在其努力不被接受的情况下,以其职业军人的素质敏锐察觉出即将到来的危险,因此要求部队谨慎行动,确保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并坚持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在以后的突围行动中,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撤退过程中,在下碣隅里的休整与在古土里的毫不停留,都反映了史密斯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果敢行动。因此,如果评选长津湖之星的话,非史密斯莫属。
志愿军未能全歼已经分割包围的陆战1师,主要原因是情报不准、通信不畅和补给不济。如果志愿军从一开始就能准确了解美军在柳潭里、下碣隅里的情况,集中兵力攻击防御力量薄弱而又是指挥后勤中枢的下碣隅里而不是兵力相对雄厚的柳潭里;如果志愿军在战斗中通信指挥及时畅通,就能在局部战斗有利的时机投入预备队,以及时扩张战果(在多次战斗中,出现好不容易撕开突破口因通信联络不畅,战场指挥无法及时掌握情况而相机投入预备队的情况);如果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稍有所提高,甚至只要能满足吃饱穿暖的最低限度,那么长津湖之战的结局就可能改写,甚至可能改写整个朝鲜战争。而志愿军九兵团官兵多来自中国南方地区,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几乎是空白,容易冻伤,冻伤后不当处置更是加剧了伤情恶化,因此冻伤人员几乎达到100%。粮食匮乏是后勤补给最尖锐的矛盾,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在人口稀少的长津湖地区就地筹粮,几乎是刮地三尺,所得寥寥,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均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忽视后勤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正是在这个高寒地区的严冬里迸发出来,而且发展到了极点,冻饿减员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使部队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也正是从朝鲜战争起,解放军对后勤才开始逐渐真正重视起来。
尽管条件异常艰巨,但是九兵团广大战士在战斗中依然那样勇敢无畏,其英勇顽强甚至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在美军有关文献中对志愿军的勇敢和坚韧,做了这样的描述:“中国军队在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地执行命令,默默地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中国军队)好象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作为对手的美军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可怕!中国军队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
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渗透到骨髓之中。”——对手的肯定无疑就是最高的赞誉!
志愿军的机枪阵地
在冰雪中冲锋的志愿军
九兵团三个军中,长津湖之战更是一块试金石,再次显示出27军和20军头等精锐主力的风范,27军在新兴里基本全歼美军第7步兵师31团和32团1营(尽管有300多人逃脱,尽管不是美军中“训练最有素意志最顽强”的陆战队),击毙团长缴获团旗,创造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惟一一次全歼团建制美军的战例,自然功勋彪炳。20军作为最擅穿插的部队,在缺衣少食的严寒时节,翻越积雪覆盖的崎岖山脉,分割美军各部,在后援不济补给全无的情况下,浴血苦战数昼夜,始终顶住了美军的南逃北援,连美军都赞为“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使命”!其表现可也是可圈可点。只有26军,未能及时到达战区,使20军与27军几乎是消耗完了最后一点力量,未能在最有利的时机歼灭分割被围的美军,甚至连最后攻入被美军放弃的咸兴、兴南等地的战果都落入了连续作战多日的27军,显然与头等精锐主力还是有所距离。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首先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得了分,这是志愿军方面的胜利。其次九兵团因为此战的巨大减员,20军军史称之为前所未有的减员损失!不得不在咸兴地区转入休整,经过整整三个月的休整补充,直到1951年3月中旬才再次出现在第一线,期间九兵团这支精锐部队错过了朝鲜战争中成果最为辉煌的第三次战役,可以设想,如果九兵团减员情况不如此严重,经过短暂休整后就参加第三次战役,势必取得更大的成果!而陆战1师撤至釜山后,仅经过一周的休整就从1951年1月上旬开始对在安东一带进行游击作战的朝鲜人民军进行了扫荡。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津湖之战,美国军方上层看到志愿军精锐部队尚且如此,在五倍以上兵力优势及态势地形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都无法歼灭陆战1师,使之信心大增,最终确立了继续将朝鲜战争持续下去的决心。
当白雪覆盖了碧血之后,当岁月吹散了硝烟之后,反思这场在基本生存都不容易的冰雪严寒与荒山野岭中的惨烈撕杀,笔者以为没有负者,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军陆战1师,都是为了于自己的理想与责任,真正体现了军人的风采,对于曾在长津湖的冰天血地里战斗过的每一人,都是英雄!
附表一:长津湖之战双方参战部队序列
志愿军九兵团 司令兼政委宋时轮 副司令陶勇
20军 军长兼政委张翼翔 副军长廖政国
58师 师长兼政委黄朝天
59师 师长戴克林
60师 师长陈挺
89师 师长余光茂
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委李耀文
76师 师长高文然
77师 师长王建青
78师 师长陈忠梅
88师 师长吴大林
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委刘浩天
79师 师长肖镜海
89师 师长詹大南
81师 师长孙端夫
94师 师长邬兰亭
美第10军 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陆军少将
美陆战1师 师长奥利弗·史密斯海军少将
陆战1团 团长切斯特·普勒海军上校
陆战5团 团长雷蒙德·默里海军中校
陆战7团 团长霍默·利兹伯格海军上校
美步兵第3师
美步兵第7师
韩军第1军
韩军首都师
韩军第3师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柳潭里惟一的一辆M4A3坦克(乘员已从下碣隅里乘直升机赶到)随同尖兵为主力开路。炮兵部队中,装备15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4营由于火炮比较沉重,在撤退开始前打光所有炮弹,炮车被安排在整个行军纵队的最后,以免堵塞道路,然后将第4营炮兵组成9个步兵排,3个排配属给陆战5团,2个排配属给陆战7团,另4个排则由炮兵第4营营长直接指挥掩护炮车。而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第11炮兵团第3营则分为两部分,在撤退途中梯次前进,交替进行炮火掩护,以保证炮火支援不至中断。
为了运送战斗中可能出现的伤员和德洞山口的伤员,两位团长决定在车辆上保留足够的空座位,因此能乘车的必须是因为战伤或冻伤而不能行走的伤员,连两位团长都以身作则下车步行。能够步行的轻伤员配置在车辆两侧,负责保护车辆,而车上的伤员也必须携带武器,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利用车辆进行战斗。只是阵亡士兵的尸体,实在因为无法带走,而被迫留在柳潭里,这一点是有悖于海军陆战队死不留尸的一贯传统,但在此时的紧急情况也只能如此了。——出发前为85名阵亡官兵举行了葬礼,并记录下尸体埋葬的准确地点,停战谈判后朝鲜方面根据美方提供的资料,将这85具交还美国,最终使其魂归故里。
陆战5团3营开始撤退后,左翼的陆战7团3营必须确保1542高地,以保障主力的安全撤退。1542高地位于柳潭里以南,南北长约300米,与1581高地山势相连,犹如公路上的两扇大门,开则畅通无阻,闭则路断道绝。陆战7团3营经过一天的苦战也未能再夺回1542高地的山顶,只能在高地东坡上构筑工事组织起并不坚固的防线。天黑后,志愿军27军79师235团即以全力向陆战7团3营发起猛攻,力求在夜间将其全歼。陆战7团3营虽然在志愿军猛烈的攻势下不得不后退到高地与公里之间的山坡上,但是仍勉强组织起防线,拼死掩护着公路上的车队,为此3营付出了巨大代价,G连和I连总兵力还不到200人(H连已配属陆战7团1营前往德洞山口)。不过总算捱过了1日夜间,天亮后,美军飞机轮番出动,使3营的压力大为减轻,志愿军迫于美军空中打击,不得不停止对3营的总攻,仅不断以排为单位实施骚扰性质的攻击。
右翼的陆战5团1营所占领的阵地,正面对着长津湖,有着良好的射界,因此在1日夜间战斗中,从结冰的长津湖湖面上冲过来的志愿军遭到了迫击炮和机枪火力组成的交叉火网,伤亡惨重,尽管零星志愿军的渗透彻夜未停,但是1营的阵地基本无恙。1营在2日中午后撤出阵地,作为撤退纵队的右翼随同主力撤退。
陆战5团和7团的团部、辎重、补给部队和炮兵跟随在陆战5团3营后前进,不断有志愿军小股部队的袭扰,行军纵队多次被迫停止前进,下车应战,不过总算蹒跚地到达了德洞山口。
担负后卫重任的陆战5团2营坚守1276高地,掩护主力后撤。从1日子夜开始就遭到了志愿军的围攻,志愿军以火力与机动堪称完美的结合,攻势如潮,在巨大压力下,2营只得呼唤夜间空中支援,美军知道2营处境相当危急,赶紧出动5架夜间战斗机,对2营阵地前200米范围以集束火箭实施了覆盖射击,才保住了阵地。天亮后,志愿军的攻击仍没有停止,与2营围绕1276高地的争夺一直持续到中午以后,2营最后完全依赖强大的空中支援才脱离战斗,作为后卫撤向德洞山口。
12月3日下午,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陆续到达德洞山口,会合了先期到达的陆战7团1营和坚守此地的陆战7团2营F连,稍事整顿就继续向下碣隅里撤退。由于收容了大量伤员,卡车上已经人满为患,只得命令可以行走的伤员全部下车,紧跟着车辆行动,即便如此还是连卡车的车篷上都坐满了伤员。整个行军纵队的顺序是:坦克、陆战7团1营、陆战5团3营、陆战5团1营、两个团部、陆战5团2营和陆战7团3营。在纵队上空,始终有两架联络机盘旋,一面向地面部队通报周围情况,一面引导攻击机实施空中掩护。仅12月3日一天,陆战队航空兵就出动了145架次飞机为这两个团实施空中掩护。同时,美军运输机还随时根据召唤为地面部队空投燃料,虽然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只有22公里的路程,但是由于道路状况很不好,加上不断的战斗,所以汽车的油耗非常惊人,好在有空投保障,才保证了车队顺利行进。只有炮兵第4营的155毫米榴弹炮牵引车燃料耗尽后,空投补给的燃料落在志愿军阵地上,断绝了燃料之后,美军只得放弃了这8门威力巨大的大口径榴弹炮,为了不让志愿军使用这些重炮,美军立即派出飞机将其炸毁。
过了德洞山口后,能阻止美军撤退的要点就属死鹰岭了。死鹰岭位于德洞山口东南约3公里,是长津湖西南小白山脉中的一座险峻山岭,海拔高度1519米,所以又被叫作1519高地。整个山峰远望如同一只死鹰卧在山岭之上,故此得名,山顶怪石突兀,酷似尖利的鹰嘴。山脚下就是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
早在11月22日,陆战1师向北进攻时,就派出陆战7团2营的两个连驻守在死鹰岭,守军分为两部分,以两个加强排配属重机枪、60毫米迫击炮等重武器守备山顶,主力则集中在山峰东侧,与山顶守军成为犄角之势。由于气候严寒,山顶上冻土层厚达35厘米以上,难以构筑工事,所以美军只是在要道上布置了一些铁丝网和绊索照明地雷,防御是比较薄弱的。
正是由于死鹰岭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夺取死鹰岭从一开始就是志愿军围歼陆战1师的重要一环。志愿军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20军59师177团1营奉命务必在11月28日拂晓前攻占死鹰岭,彻底封闭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的交通。
27日子夜时分,1营1连到达死鹰岭,2排正面佯攻,1排兵分两路从两翼发起奇袭,3排则为预备队。战斗打响后,美军在黑夜中乱作一团,仅经过半小时的战斗,1连就迅速夺取了山顶阵地,美军残部退守西北山岭。天还没亮,东面的美军主力就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向山顶发起攻击,退守西北的美军残部也乘机反击,1排、2排遭到美军两面夹击,处境极其危险,好在3排及时赶到,才稳定了局面。天亮后,美军即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了一轮接一轮的攻击,1连伤亡惨重,连长王龙保、指导员王永奎、1排长李玉海相继牺牲,2排长赵殿忠指挥剩余的战士拼死坚守,终于坚持到3连赶来。为表彰1连的英勇战绩,战后授予1连集体一等功。
29日夜,59师转归27军指挥,控制死鹰岭、新兴里、西兴里等阵地,坚决阻敌增援与突围。根据这一命令,59师调整部署,以175团坚守1419高地、1542高地、1581高地和1520高地;176团以一部控制雪寒岭、西中里、1408高地,主力位于闲上里,机动出击;177团死守死鹰岭、德洞山口、西兴里。
30日夜,177团组织一个连向死鹰岭地区美军残部反击,力求彻底肃清这部残余美军,确保死鹰岭。但是美军依仗优势炮火拼死坚守,志愿军的夜袭虽给予美军一定杀伤但未能彻底歼灭。
12月1日,柳潭里美军猛攻1419高地,最终于16时攻下1419高地,鉴于1419高地是切断柳潭里美军退路的要点,59师立即组织175团和176团的五个连反击,激战彻夜再次夺回高地。2日拂晓,美军即在40架飞机掩护下,继续猛攻,接连突破1419高地、新兴里、德洞山口等阵地,直逼死鹰岭。
19时50分,从柳潭里撤退部队的先头营陆战7团1营,到达下碣隅里村外500米的开阔地,根据戴维斯营长的命令,全体官兵在此列队,整理好军容,迈着正步走进下碣隅里,尽管这些人身上满是冰碴雪花与硝烟尘土,尽管这些人都是胡子拉碴而疲惫憔悴,然而依旧步伐整齐,先是步行的队伍,再是满载伤员的车队,——正是陆战7团1营先是以美军从未有过的夜间越野机动驰援德洞山口,再是连日苦战掩护主力后撤,在美军中赢得了“德洞山口赛跑者”的绰号,他们进入下碣隅里时的整齐队列,正充分显示了陆战队坚韧顽强的传统作风。在他们身后,绵延的车队还在陆续开来,直到12月4日14时,后卫陆战7团3营才全部到达下碣隅里。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突围历程是如此艰辛,以至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自己都这样评论:“综观陆战队的历史,再没有什么比从柳潭里突围途中所忍受的一切更为艰苦的了!”更有人将柳潭里的突围形象地称为“印第安笞刑”,在美洲印第安部落里有一种古老的刑罚,受罚之人要从排成两列手持笞杖的行刑者之间走过,一路上将饱尝雨点般落下的笞杖——这与柳潭里突围的美军是何其相似!
从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约22公里的路程,从开始撤退到最后一支部队到达目的地共用了77个小时(先头部队用了59个小时),平均每 小时行军约285.7米!也就是说,每走一公里要花三个半小时!不过,两个陆战团的主力基本撤出,尤其难得是1500名伤员(其中600名重伤员)没有被扔下,全部带出。重装备除了9门155毫米榴弹炮外,基本也被带出,而伤亡也比预计的要小。
此次撤退成功的原因是:一是确实掌握了要点德洞山口,二是卓有成效的空中支援,三是陆战队坚韧顽强的战斗作风和意志。
突围的准备
当陆战7团1营迈着整齐的步伐,排着整齐的队列走进下碣隅里时,还把脚下被冻得坚硬的土地踏得咯吱作响,在他们心目中,下碣隅里无疑就是可以遮挡危险与风雪的庇护所,特别是当他们在暖和的帐篷里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时,这一想法更是强烈,然而撤回下碣隅里只是陆战1师漫长而艰险的撤退之旅的第一步,此后的路途将更为艰辛与困苦。
从柳潭里的部队顺利撤至下碣隅里对美军而言,无疑是极大的鼓舞,尽管付出了不小代价,但是毕竟证明了志愿军还不足以拥有能一口吃下陆战1师的铁齿钢牙,因此士兵们对于杀开血路撤到海边,已是信心大增。
史密斯师长对搭乘运输机赶到下碣隅里的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战地记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在介绍了柳潭里撤退行动之后强调了他的观点:“退却,是指在被敌人压迫的情况下,向友军控制所安全的后方地域转移。而此次作战,后方也是被敌人所占领,因此我们不是退却,而是向另一个方向进攻!”史密斯的话作为最能形象说明长津湖之战的描述,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名言。但是在来自纽约《先驱论坛报》的战地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的眼中,“官兵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脸被刺骨的寒风吹肿,手套破了,帽子没了,耳朵被冻成紫色……他们究竟还有没有力量再突围出去?……陆战5团团长默里中校,像失魂落魄的亡灵,与指挥仁川登陆时的默里简直判若两人!”
此时,在下碣隅里共有陆战1师官兵约8000人、美第10军直属部队约1500人、美第7步兵师余部385人、英国第41特遣队125人和少量韩国警察,总兵力约一万人。而在其周围则有志愿军的十个师,并已炸毁了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公路上的所有桥梁,撤回古土里丝毫不容乐观。
12月1日,下碣隅里的机场跑道终于在史密斯师长的一再督促下完工了,这归功于史密斯师长的坚持和工兵的不懈努力。机场跑道只有880米长,宽仅15米,而根据下碣隅里的海拔高度和飞机起降技术要求,至少需要2300米的跑道才能符合,然而几千名伤员就是要靠这样一个不符合标准的简易机场撤离,于是陆战1师于1日下午2时30分进行了飞机首次起降试航,第一架C—47运输机成功降落然后又运载着24名伤员成功起飞!就这样,空运伤员终于成为现实,这对于陆战1师从长津湖撤退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当时在下碣隅里共有约5000名伤员,要带着这么多的伤员杀开血路撤至海边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空运伤员后送时,发现有人虚报伤情以混上飞机(主要是陆军人员),因此史密斯下令采取伤员登机核查制度,由陆战1师主治军医尤金·哈林上校决定是否后送,哈林以陆战5团军医莱森登少校的伤情为标准,比莱森登伤重的才可以登机。有人想慌报伤情早点脱离苦海,也有人情愿与自己的战友生死与共,对于不愿后送的重伤员,则采取强制措施。
伤员空运主要是由C—47运输机承担(注,C—47运输机是美国道格拉斯公司在其生产的DC-3客机基础上研制成功的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1935年12月原型机首次试飞,1940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有多个型号,总产量高达10123架。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力军用运输机,翼展28.9米,机长19.63米,机高5.18米,最大载重量约为2.5吨,可载28名武装士兵或28副担架),伤员被送到连浦机场后立即转送设在兴南的陆战1师后方医院和陆军第121后方医院或是停泊在兴南港附近海面上的“慰藉”号医院船上,少数伤势严重则被直接送到日本。从12月1日至5日后送伤员情况为:1日311人,2日960人,3日464人,4日1046人,5日1550人,6日137人(6日撤退已经开始),总计4468人,其中3150名是陆战1师官兵,1150名是陆军官兵。在整个空运行动中,有两架C—47在降落时受损报废,但飞行员无一伤亡。C—47在运走伤员的同时,还运来了在空投中容易受损的药品、器材等物资和537名伤愈归队的陆战1师官兵。除了C—47空运补给物资外,美军还出动C—119运输机向下碣隅里空投了包括弹药、燃料、食品等在内的各种补给物资,总共约372吨,由于地面已经冻得坚硬如铁,很多物资在空投中受损,还有一些落在志愿军火力控制地区,所以美军实际得到的数量并不多,好在陆战1师从11月23日起就在下碣隅里储存了大量补给品(其中粮食和燃料各8日份、弹药1.3个基数),这才刚刚达到撤退行动所需物资的最低数量。
史密斯还对下碣隅里的部队进行了整编,编成两个团战斗群:
陆战5团战斗群,除陆战5团外还配属陆战1团第3营、英军第41特遣队、第1工兵营A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2辎重队(下辖卫生营、勤务营、第1汽车运输营分遣队、陆军第10战斗工兵营D连、陆军第513、第515汽车连和宪兵连交通排)、陆军第31步兵团坦克连、第11炮兵团第1营和第2营D连(共4个105毫米榴弹炮连)。
陆战7团战斗群,除陆战7团外还配属陆军暂编营(由陆军第7步兵师残部编成)、第1工兵营D连、第1通信营分遣队、陆战1师第1辎重队(下辖师部营、第10军司令部分遣队、第1汽车运输营主力和宪兵连主力)、第1坦克营D连、第11炮兵团第3营和第4营L连(共3个105毫米榴弹炮连和1个155毫米榴弹炮连)。
计划以第7团战斗群、第5团战斗群的顺序向古土里前进,到达古土里后,在古土里的陆战第1团战斗群加入到队列中作为后卫,全师经真兴里、五老里向咸兴前进。考虑到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公里两侧比较开阔,视野良好,所以由步兵对公路两侧各700米范围的志愿军进行驱逐性攻击,以保障公路上的行军纵队不受志愿军轻武器的射击,700米距离以外则由迫击炮、榴弹炮和飞机进行火力压制。整个撤退过程中空中支援是不能不说的重要环节,从撤退行动一开始,就在行军纵队上空实施直接空中支援,白天保证每时每刻在行军纵队上空都保持至少24架飞机,夜间也出动夜间战斗机以提供不间断支援。公路两侧5公里范围内的空中支援必须由地面部队通过航空控制人员指引进行,以免误伤己方部队,而在5公里范围以外的目标,则可由飞机自由攻击。为此美军集中了所能集中到该地区的所有空中力量——在兴南附近海面上有4艘大型航母:“莱特”号(CV32)、“普林斯顿”号(CV37)、“福吉谷”号(CV45)和“菲律宾海”号(CV47);1艘轻型航母“巴丹”号(CVL29);2艘护航航母:“培登海峡”号(CVE116)和“西西里”号(CVE118);在连浦机场集中了陆战队航空兵的4个F4U海盗攻击机中队:VMF212中队、VMF214中队、VMF321中队和VMF323中队,舰载机和陆基飞机总共约500架,此外远东空军所属的战斗机和攻击机都可在必要时加入到空中支援中,而轰炸机则受命对志愿军后方地域实施猛烈轰炸,以阻止其向长津湖前线运送物资和人员。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最大一次航空兵力的集结,为陆战1师的撤退撑开一柄巨大的空中保护伞。
就在下碣隅里美军紧张进行撤退准备时,九兵团再次根据战场情况调整部署:26军主力围歼下碣隅里之敌,得手后再南下直取咸兴;27军结束柳潭里战斗后休整两天,主力取道社仓里、黑水里向咸兴攻击,另以一个团攻取五老里,配合26军和20军围歼当面之敌;20军以一部继续围攻古土里,主力进至黄草岭地区,阻敌打援,待26军结束下碣隅里战斗后再全力攻击古土里,另派89师进至上、下通里地区,封闭长津湖地区美军退路。该方案上报后即获得中央军委和志愿军总部的批准。但是26军却因美军大规模的遮断空袭和恶劣天气影响,未能按时到达下碣隅里,而美军在下碣隅里已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火力配系以及强大的空中支援,志愿军20军各部减员甚大,继续强攻难以为继,只得等待26军到达后再行攻击,所以志愿军未再对下碣隅里发起攻击。其间,志愿军九兵团于12月5日鉴于20军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苦战已逾一周,特别是下碣隅里与古土里之间南堵突围之敌,北阻增援之敌,表现极为英勇顽强,特通令嘉奖:“该军全体指战员高度发扬了英勇精神,对敌猛插分割,不怕艰险,守住了阵地,大量杀伤了敌人,打得很出色。此种高尚的政治品质,坚忍不拔的精神,殊堪钦佩与表扬,并望全体同志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胜利。”
美军也非常担心志愿军再次攻击下碣隅里,组织了大量航空兵,尤其是长期配属陆战1师的陆战队航空兵第1联队更是倾巢而出,在为陆战1师前送补给后送伤员的同时,不分昼夜对下碣隅里周围地区进行狂轰滥炸,以阻挠志愿军集结兵力。
撤向古土里
12月5日中午开始,下碣隅里美军突围进入倒计时:陆战5团所属的三个营和配属的陆战1团第3营全部进入环形防御圈的一线阵地,其中的陆战5团2营进入东丘西侧高地,准备次日凌晨对东丘的攻击。陆战7团也加紧进行战前准备。从晚上直至6日天明,下碣隅里的美军炮兵对下碣隅里至古土里公路两侧进行了彻夜不停的炮击,一方面是为突围战斗做准备,一方面则是为了将炮弹全部打光以减少行军的负担。
6日凌晨4时30分,陆战7团1营借助浓雾掩护,偷袭了岛内里西南的高地,迅速肃清了高地上志愿军约一个排的守军,占领了高地,为突围行动夺取了出发阵地。6时许,7团2营沿公路,7团1营为右翼,陆军暂编营为左翼,三个营齐头并进向古土里推进,曾坚守德洞山口的2营F连担任了先锋,不过巴伯上尉已经因伤后送,此时由韦尔中尉代理连长。F连刚离开下碣隅里阵地50米,就遭到了志愿军的射击,好在距离下碣隅里不远,F连一面将伤员送回下碣隅里(再由运输机后送),一面继续前进。志愿军稍事阻击便将最前面的F连和坦克排放了过去,而对后面跟进的2营营部、DE连和机炮连进行了更为猛烈的阻击。2营不得不组织F连和DE连向志愿军据守的高地进行反击,但是此时雾气尚重,能见度很低,无法进行有效的航空支援,所以反击一时难以得手。一直到太阳高升雾气消散后,才在飞机和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压制了志愿军的阻击。不过在此次战斗中,美军伤亡不小,2营副营长和DE连的连长都负了伤。
撤退途中的美军
在7团开始向古土里突围时,陆战5团也向东丘发起攻击,以保障7团的突围,因为志愿军可以利用制高点东丘的阵地以火力封锁公路。从7时开始,陆战5团的重迫击炮就向东丘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攻击,7时30分起,陆战队航空兵的海盗攻击机也飞来助战,用炸弹、集束火箭弹和机炮对志愿军阵地不断进行轰炸扫射。经过两小时的火力准备之后,陆战5团2营才对东丘发起了攻击,经过激战,于下午14时30分夺取了东丘。
26军迅速调整部署,午夜2时,全线发起了更猛烈的总攻,不仅是对东丘,而且对下碣隅里从东、南、西、北四面同时猛攻!而公路上的陆战7团也在26军的竭力阻击下,几乎是停滞不前。美军分散在公路和下碣隅里村里,两个团难以相互呼应,正是最为脆弱的时候,也是志愿军分而歼之的最佳战机。
东丘自然是此次总攻的重点,志愿军迎着美军枪林弹雨英勇冲锋,前赴后继一直冲到二十米距离,猛投手榴弹,再呐喊着冲入阵地——美军士兵后来这样描述此次战斗:“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中国士兵蜂拥而至,一次次顽强地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耀眼的火网,时而被照明弹照出可怕的光亮,中国士兵冲锋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无遗,他们在陆战队的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面前,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令陆战队肃然起敬!”东丘西面,曾是美军以各种零星单位拼凑的力量进行防御,在前几次战斗被志愿军认为是防御薄弱之处,因此此次便成为主攻之处,但是美军已经换上了久经战阵的陆战5团1营,战斗相当激烈,美军阵地一度被突破,陆战5团立即投入预备队连,拼死进行反冲击,才总算恢复了阵地。东丘南侧,美军在志愿军巨大压力下死伤惨重被迫稍稍后撤,放弃了前哨阵地,收缩力量确保核心阵地。只有在东丘西北,美军由于得到了三辆坦克的直接支援,火力相当雄厚,因此阵地才保无恙。
古土里美军将阵亡者的尸体集中起来准备掩埋
公路上,陆战7团1营再次进行夜战,在坦克掩护下攻占了1182高地,为公路上的2营打开了通路。2营随后用推土机清除了志愿军堵塞在公路上的路障,工兵修复了桥梁,这才一路战斗一路行军,先头部队于7日清晨5时45分进入古土里——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18公里路程整整花了23个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进入古土里后疲乏之极的士兵一走进暖和的帐篷,就一头倒地呼呼大睡!而此时,公路上的战斗仍然在激烈进行中,陆战7团左翼的陆军暂编营因伤亡惨重被迫由陆战7团3营接替,这样原先由3营保护的团辎重车队就显得力量单薄了,随即成为擅长夜战的志愿军集中攻击的目标,3营不得不抽出两个连回过头来增援,才将辎重车队接应出来。
被冻得僵硬的美军阵亡者尸体
接着,陆战5团1营、陆战1团3营、英军第41特遣队依次出发,英军第41特遣队作为英军的精锐部队,在如此紧张的局势下依旧保持着大英帝国的傲慢——出发前全体队员秩序井然地列队,在不时呼啸而过的子弹声中,由队长检查各人的服装与武器。
7日上午10时,留在下碣隅里村里的美军就只剩下最后的殿后部队陆战5团2营和执行破坏任务的工兵小队了。工兵小队是由第1工兵营A连一部和营部直属的爆炸物班混编而成,由A连连长库尔德上尉统一指挥。库尔德将工兵小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由1名军官和5、6名士兵组成。破坏任务早在前一天就开始准备了,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包括服装、食物和弹药,先是由推土机碾压,再是浇上汽油,埋上爆炸物。出人意料的是,还没等后卫部队最高指挥2营营长罗伊斯中校下令,定时起爆装置就意外地提前爆炸了,一时间下碣隅里爆炸此起彼伏,接连不绝,碎片漫天飞舞,巨响震人心魄。就在一片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陆战5团2营撤出东丘阵地,向古土里撤退。工兵小队走在最后,沿途对经过的每座桥梁都进行了爆破,并逐一点燃遗弃的车辆,制造阻挠志愿军追击的障碍。志愿军紧接在撤退的美军后面进入下碣隅里,由于食物和冬装的极度匮乏,志愿军战士们进入村里便一头冲进熊熊烈焰之中寻找还能利用的一切物资。
陆战5团行军时,基本是白天,所以得到了航空力量的全力掩护,沿途只受到轻微的抵抗,加上史密斯师长又命令已经到达古土里的陆战7团2营和3营再回过头来接应,所以和其他部队相比,陆战5团的撤退之旅可以用轻松来形容。另一方面,担负阻击的20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后勤补给几乎断绝,冻饿减员已达40%,人员疲乏困顿,弹药又所剩无几,实在无力阻止美军的突围。——17时,陆战5团先头部队3营到达古土里;22时,最后的殿后部队工兵小队也到达古土里。而紧跟在陆战5团后面的,并不是志愿军,而是数以千计的朝鲜平民,他们手提头顶着简单的行李,默默无声地跟在美军队列后,到达古土里后,由于美军担心其中混有志愿军,所以严禁其进入,他们只得静静地坐在村外的雪地上,无助地等待着命运的安排。
撤退途中的陆战1师,停留在公路中的部队正等待先头部队清除志愿军布置的路障
至此,陆战1师主力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撤退顺利结束,其第一梯队耗时23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782米;第二梯队耗时约9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2公里;从最早的先头部队到最后的殿后部队,整个撤退历时约40小时,付出了阵亡83人,伤重死亡20人,失踪7人,伤506人,合计616人的伤亡,不过主力基本无损,而且带出了几乎全部的装备,在志愿军层层阻截的狭隘公路上夺路而走,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应该是很不容易的。原因主要不外三点,一是下碣隅里的机场前送补给后送伤员,这要归功于史密斯师长坚持建造下碣隅里机场的先进之明;二是极其有效的空中掩护,正是美军的空中掩护才保证了部队白天行军免受志愿军的猛烈攻击,特别要提到的是长期与陆战1师配合作战的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随同地面部队行动的航空控制组成员都是经验丰富的老飞行员,能通过无线电通报目标位置、攻击角度以及开火时刻,从而精确引导飞机进行近距攻击,甚至出现精确攻击地面部队30米外目标的例子,体现了陆战队极其默契的空地协同水平;三是陆战队的顽强精神,在美军王牌部队中,陆战队始终以顽强战斗意志而著称,此次撤退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陆战7团一路走一路打,甚至还与志愿军展开过白刃格斗,这是在美军中所少见的。
1081高地
美军陆战1团2营是在11月27日到达古土里的,随后美军第7步兵师第31团2营于12月1日到达古土里,在陆战1团团长切斯特·普勒上校指挥下构成了古土里环形防御。由于战役开始后志愿军主攻方向是在更北面的新兴里、柳潭里和下碣隅里,因此古土里只遭到牵制性的攻击,两个营的守军基本完整。不过由于古土里以南的黄草岭被志愿军占领,古土里与真兴里的交通也被切断,只能通过空投获得补给(机场一直在施工中,直到7日才可使用)。——因为11月下旬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的形势更为紧张,所以对古土里的空投不仅在优先程度上被列为第二等,而且运输机数量也非常有限,为此空运部门曾向普勒上校询问,是先运弹药还是先运取暖设备,普勒上校认为有弹药但士兵冻坏了同样无法作战,而只要士兵身体健康,即使没有弹药也能用刺刀战斗,所以要求先运取暖设备以保证士兵生存。这一观点正好与志愿军相反,再联想到史密斯师长对后勤补给的高度重视,殊途同归地反映出美军中高级指挥在高寒地区作战对后勤的深刻认识,对后勤的轻视正是志愿军长津湖之战付出巨大代价的原因所在!美军在撤退途中对无法带走的补给物资进行彻底销毁与破坏,其目的也正是重视后勤补给的延续,宁可销毁也不使物资落入敌手。
随同陆战1师后撤的美军第7步兵师残部
12月7日晚,陆战1师经过柳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的艰辛转战,终于将分散在各地的部队如同滚雪球般集中起来,此时在古土里的美军部队计有:属于海军陆战队的有陆战1团(欠第1营)、陆战5团、陆战7团、第1坦克营和师侦察连;属于陆军的有步兵第31团第2营、陆军暂编营(临时在陆战1师序列里,是由陆军第7步兵师在长津湖地区的残部编成);英军第41特遣队以及少量韩国警察,其中陆战队11686人,陆军2353人,英军150人,韩国警察40人,共约1.4万人。炮兵还有8个105毫米榴弹炮连(32门),而155毫米榴弹炮由于炮弹用完炮兵已经编入了步兵部队。坦克约40辆,其他机动车辆约1400辆。
和下碣隅里一样,古土里也有个简易机场,但是条件比下碣隅里的还要简陋,其跑道长度虽经连日施工截止12月8日才勉强达到530米,所以只能起降轻型飞机,美军航空兵居然将老式的TBM鱼雷机稍加改装,使之每次能运送6至8名伤员,然后在地面着陆指挥的精确引导下,按照航母起降的技术要领进行起降,7日后送200名伤员,8日因风雪交加天气恶劣,只有一架C—47凭借飞行员的高超技术奇迹般降落并带走了19名伤员,9日又送走了225名伤员。以上后送的400多名伤员全部都是无法行走的重伤员,极大减轻了美军撤退的负担。
美军撤出下碣隅里后使志愿军九兵团不得不对12月4日作战计划进行变更,急令20军在黄草岭地区依托有利地形占领阵地阻敌南逃北援,26军从下碣隅里南下尾敌追击,27军加速从社仓里向咸兴以西地区推进,断敌退路。未等志愿军的这一新部署就绪,美军从古土里的撤退就已经开始了。
从真兴里北上接应师主力的陆战1团1营一直都未经激战,建制基本完整,是目前陆战1师战斗力最强的营,12月8日凌晨2时从真兴里出发,直扑1081高地。此时暴风雪正猛,能见度几乎为零,给1营的行军带来极大困难,但是也有效掩护了1营的行动,1营C连未受到任何阻击便顺利登上1081高地西南3公里处的无名高地,并在高地上迅速部署了迫击炮。巴伦上尉指挥的A连则继续向前推进,A连在仁川登陆中曾果敢穿插至人民军纵深,为美军迅速夺取永登浦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陆战1师中公认的精锐连队。不过尽管是这样的精锐部队在异常恶劣的天气和地形下,从集结位置到攻击出发位置的150米距离也整整花费了几个小时!然后在迫击炮的火力支援下向1081高地西南的891高地发起了攻击,A连兵分三路从三个方向同时攻击,一举突入高地,经过短兵相接的激烈鏖战,终于夺取了891高地,取得了进攻1081高地的跳板。B连利用A连和C连所取得的良好态势,立即在这两个连的掩护下实施超越攻击,突破了志愿军在公路两侧的阵地。
在该地区负责阻击美军北援的是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180团主阵地就设在1081高地和门岘两处,处于全兵团最南的180团很清楚自己的使命,这是阻截陆战1师逃出长津湖地区的最后一关,因此竭尽全力克服种种困难拼死坚守,终于将北援的美军阻止在堡后庄一线。
施麦克中校17时下令停止进攻,指挥部队在距离1081高地约一公里处建立夜间防御阵地。当天战斗中,1营共有13人阵亡,17人受伤,另有67人冻伤。所有伤员都后送到800米外的营救护所进行初步治疗和包扎,再后送到真兴里。伤员的后送非常困难,通常一名伤员要由八人组成的担架组运送,而且几乎一公里的路途要花上五六个小时!
8日夜间,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34度,尽管美军各级连、排、班长拼命督促疲惫不堪的士兵换下白天行军作战而汗湿的袜子,尽管美军有着良好的后勤保障,防寒服和保暖内衣,还有鸭绒睡袋,但仍有很多士兵冻伤,甚至有数人因严重冻伤而不得不截肢——对比之下,衣衫单薄的志愿军更是难御严寒,可以想象冻伤减员的严重程度。
9日天亮后,天气虽然转晴了,但是气温却没有回升,依旧寒彻刺骨。美军在对武器进行检查和试射中发现有将近40%轻武器不能发火,尤其是卡宾枪和M1步枪情况更甚。——严寒给双方的作战都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美军战后总结就谈到中午最高温不过零下20度至25度,而凌晨最低温度更是达到零下28度至45度!并对严寒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卡宾枪无法正常射击,即使用于拼刺格斗也因枪托在低温下变脆而极易折断;M1步枪情况好于卡宾枪,但是必须要注意少涂枪油以免冻结;轻机枪必须每隔一两小时就发射一次才不至于因为受寒而不发火;水冷式重机枪则必须以防冻液代替通常使用的水;迫击炮的情况算是最好,但也有底盘在发射时因后坐力撞击冻得坚硬地面而破裂的缺陷;严寒对榴弹炮主要影响是炮闩复位的时间达到30秒,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射速度;手榴弹和炮弹也因寒冷出现大量不爆炸的现象;卡车和坦克如果两小时不开动就会无法启动,因此必须每隔两小时发动十五分钟暖机,这样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燃料和人力;地面因为寒冷冻结层厚达35厘米,再加上几十厘米厚的积雪,构筑工事成为异常艰巨的工作;预防冻伤的关键是不要出汗,似乎很难理解在如此严寒下还有出汗,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因为连续行军、作战和构筑工事等大运动量的活动,很容易出汗。一旦出汗就要及时一件件脱衣服,汗干后再一件件以相反顺序穿衣。特别是容易积汗的鞋袜,更是要及时更换;食物方面C战斗口粮即使加热后,也往往是外面热而里面依然还有坚硬的冰块,这种带冰块的食物极易引起腹泻,而在寒冷的野外穿着厚实的衣服,腹泻可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水壶不能装满水,而且还要放在上衣口袋里,不然就会被冻裂;只有巧克力和糖块是最受欢迎的;医护方面血浆和吗啡很容易冻结,一旦冻结再要化开则是很费事的,所以战斗中,医护兵常常将吗啡针剂含在嘴里,血浆则必须放置在距离明火一米以内范围;在野外的伤员如果不及时收容处理,很快就会被冻死,但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又很难及时收容。……
陆战1团1营A连天亮后向最重要的目标1081高地发起攻击,冲到距离山顶约150米处,A连分为两路进行两翼迂回,1营的迫击炮打完了全部炮弹,好在航空控制组立即召唤了攻击机进行攻击,保持了火力准备的不间断。A连呐喊着冲上山顶——出乎意料的是,志愿军却没有进行一枪一弹的还击——原来坚守1081高地的志愿军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因为昨夜的严寒全部冻僵在阵地上了!至15时,A连完全控制了1081高地,B连则在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掩护下,沿着山势继续向北推进,肃清了U形公路两侧的志愿军阵地。1营终于完成了攻占1081高地和U形公路的使命,为此付出了伤亡47人,另有190人冻伤的代价。
修复水门桥
尽管陆战1团1营顺利夺取1081高地,但是陆战1师突围的所有希望仍将化为泡影,因为志愿军炸毁了一座至为关键的桥梁,彻底切断了从长津湖地区通往海边的唯一公路!这座关系陆战1师生死命运的桥梁就是位于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的水门桥。长津湖水库的水通过隧道被引到此处,流入四个巨大的钢筋水泥管,水泥管就沿着陡峭的山势一直通到山下的发电厂的水轮机,水泥管与公路交错处依山而建有一座变电站,水门桥就在变电站下方的悬崖之上,而且根本无法绕道迂回,毫无疑问,这座跨度仅有8.8米长的水门桥便是整个125公里撤退道路上最难解决的困难!虽然人员可以从巨大水泥管上通行,但是车辆、大炮和坦克就必须依靠这座桥。
美军空投架桥构件才得已修复的水门桥
装载着架桥器材的2辆卡车于8日14时随陆战7团1营出发,但是陆战7团1营未能按时夺取水门桥附近阵地,战斗中志愿军的迫击炮弹就落在卡车周围,为了保证宝贵的架桥器材安全,帕特里奇立即指挥卡车北撤,在陆战7团坦克部队的直接掩护下过夜。不料其中一辆卡车停在冻结的水塘上,结果冰面破裂而陷入水塘,在牵引过程中引擎损坏无法开动,这样运送架桥器材就只剩下一辆卡车了。9日上午,陆战7团1营终于夺取了掩护架桥的阵地,帕特里奇指挥的卡车中午前后到达水门桥,于12时30分开始架桥。由于志愿军炸桥时将桥基都炸毁了,使得两边的距离扩大到8.8米,而M2车辙桥的钢梁却只有7.3米,帕特里奇立即指挥60名志愿军战俘和一些步兵将附近废弃的铁路枕木再加上沙袋垒起桥基,接着再架设钢梁,然后架上木制车辙桥板,至16时终于大功告成,而帕特里奇仍向史密斯师长表示歉意,因为他曾经保证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而因为桥基问题总共花费了三个半小时。
从18时起,车辆开始过桥。起初几辆很顺利,当一辆拖着TD—18推土机的卡车通过时将木制车辙桥板压断,技术最熟练的卡车驾驶员威尔弗雷德·普罗瑟中士跳上还在摇晃的牵引卡车,施出浑身解数将牵引卡车从被压断的桥面上开了回来!原本M2车辙桥钢梁是供M26坦克通行,木制车辙桥板则是供其他车辆通行,现在木制车辙桥板断裂,其他车辆的通行顿时成为难题。帕特里奇立即仔细查看精确计算,想出了改变钢梁位置的应变办法。工兵迅速拆下木制车辙桥板,再将钢梁位置向里移动,使所有车辆的轮胎都压在钢梁上通行,不过由于各种车辆轮胎位置不同,所以压上钢梁的位置也不一样,如最小的吉普车只压上1.3厘米!这样所有车辆都能通行,只是为了以策安全速度大大减慢了,过桥时车辆时速被控制在3公里!
千余辆车辆、坦克都从这座从天而降的桥梁上通过,以及一万多士兵和大约4000名朝鲜难民,甚至还有难民的耕牛,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晚上这座桥上居然没出任何事故。
志愿军虽然也意识到了水门桥的巨大价值,接连三次将其炸毁,而且连桥基都予以彻底毁坏,不可谓不重视。但是无论是志愿军的军师级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以其惯常的思维方式都可以确切无误地认为已经将水门桥彻底干净地破坏了,没有人会想到,美军居然能空投下架桥的钢梁和木制构件,迅速重新架起一座桥!这种情况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志愿军官兵的认知水平,简直可以说是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事情!美国巨大的工业实力以及迅速异常的反应,在此事情上得以充分的显露。
最后的战斗
12月8日上午8时,古土里美军主力的撤退如期开始,陆战7团3营和陆军暂编营同时向公路两侧的两个高地发起攻击,1营和2营则沿公路向南推进。3营此时能作战的全部人员仅130人,还不及平时一个连!所以力量非常单薄,实在无力夺取预定目标,进攻一再受挫。其他两个方向,美军进展比较顺利,因此7团团长利兹伯格决定派2营调头向西迂回到3营攻击正面的侧后,配合3营的进攻。黄昏前后,2营、3营前后夹击终于奏效,两个营在1328高地会师。
中午前后,陆战5团也开出古土里,在陆战7团的后面向南推进。
留在古土里的美军也积极进行后撤准备,由于没有运送工具,只得举行了简单仪式,就地掩埋了117具美国陆军、陆战队和英军的尸体。停战后,这些尸体和美军留在柳潭里的尸体一样,都交还给美国。
在该地区志愿军20军58师以黄草岭为核心,依托两侧地形有利的高地,阻截美军的南撤。早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42军就在黄草岭与北上的美军陆战1师、步兵第7师和韩军首都师、第3步兵师展开过多日激战,以异常顽强的防御粉碎了美军多次攻击。但是现在58师伤亡和非战斗减员已非常严重,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谷底,因此战至15时,1350高地、1304高地和黄草岭阵地已全部失守,58师拼尽最后努力将173团和174团所有还能作战的人员集中起来,编成四个连由58师参谋长胡乾秀亲自率领,进行反击才夺回了1304高地。但是美军飞机发现并攻击了志愿军前线指挥所,包括胡乾秀和174团政委郝亮在内的指挥所人员全部牺牲,胡乾秀也是长津湖之战中牺牲的志愿军最高指挥员。
16时,陆战5团前头部队1营也投入了战斗,与陆军暂编营共同攻占1457高地,见天色逐渐暗下来,陆战5团1营便停止前进,以一个连守备1457高地作为屏障,主力则公路附近构筑工事,就地组成环形阵地。
黄昏前,陆战7团1营的推进也遭到了志愿军顽强抵抗,由于大雪纷飞,能见度下降到20米,不要说空中支援,就连迫击炮的弹着点都看不清,因此1营便在1304高地附近停止进攻,构筑工事准备过夜。
由于8日夜间气温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志愿军大量冻伤减员,所以9日的战斗,美军遇到的阻力相对减轻了很多。陆战7团1营击破沿途轻微抵抗,一路南下,直抵水门桥。在俯瞰水门桥的高地上,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营几乎全部被冻僵了,阵地被美军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从而保障了美军工兵在水门桥上顺利架设M2车辙桥。
10日凌晨2时45分,美军陆战7团1营的先头部队首先到达真兴里,不过跟在1营后面的团辎重车队因为卡车故障堵塞公路等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直到8时30分才到达真兴里。接着,2营、团部、陆军暂编营、3营和炮兵11团3营依次到达。
陆战5团在7团后面跟进,2营和3营也在黄昏前后顺利到达真兴里。在公路两侧高地掩护的1营在主力通过之后,于18时撤离掩护阵地作为团的后卫开往真兴里,于次日清晨到达真兴里。
3时许,断后的坦克部队到达由陆战1团1营坚守的1081高地,1营这才撤出阵地向真兴里退去,11日11时,全师的后卫侦察连和坦克部队终于到达真兴里。
在最后的战斗中,陆战队二等兵罗伯特·德莫特被手榴弹炸伤滚下路边的山谷,战友们以为他必死无疑,战斗又那样激烈紧张,也顾不上寻找他尸体,便匆匆撤退。其实他只是受了轻伤,被爆炸气浪炸晕了,醒来后挣扎着爬上公路,发现战斗已经平息,公路上到处是如潮的朝鲜平民,却没有一个美国兵——他赶紧快步向南,这时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他知道水门桥被断后的美军炸毁了,好在水泥管可以步行通过,便和朝鲜平民一起从水泥管上通过水门桥,然后徒步到达真兴里,他是最后一个到达真兴里的美军士兵。
陆战1师撤退士兵的憔悴面容和茫然神情
陆战1师从古土里到真兴里11公里的路程,先头部队耗时42小时45分,从先头部队离开古土里到最后的后卫到达真兴里,总共耗时77小时,平均每小时前进路程只有142米!在这一撤退过程中,陆战1师阵亡51人,24人伤重死亡,失踪16人,伤256人,共计伤亡347人。从古土里成功撤至真兴里,主要原因是空投车辙桥部件而修复水门桥、陆战1团1营北上夺取1081高地以及8日的严寒,因为8日气温的急剧下降,使已经缺衣少食的志愿军雪上加霜,出现了大量的冻饿减员,战斗力大幅下降,从而在最关键的两大要点1081高地和水门桥附近高地,无法进行有效的阻击。
兴南大撤退
陆战1师到达真兴里,意味着陆战1师终于结束了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从真兴里到兴南,可以说是一路坦途了。因为不仅真兴里是长津湖地区崇山峻岭的终点,从真兴里到兴南全是平原,而且从真兴里以南再无志愿军活动,从柳潭里开始的前堵后追的危险也不复存在,最多只有尾追之患了,而志愿军依靠步行很难追上在平原依靠公路甚至铁路机动的美军了。
志愿军九兵团不甘就此放过陆战1师,决定不顾一切困难和代价,继续组织所有还能勉强支持的人员力争歼敌一部或大部,因此命令27军主力经新德里、社仓里向咸兴追击,另以94师281团协同人民军由赴战岭向咸兴追击;20军因减员甚重,主力在古土里转入休整,仅以小部队和26军继续尾敌追击。不过此时,各部减员已异常严重,以27军为例,79师缩编为五个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80师缩编为八个步兵连和两个机炮连,81师缩编为十七个步兵连,94师缩编为九个步兵连,缩编之后每连战斗人员也不过四五十人,全军仅2000余人!
11日,麦克阿瑟亲自从东京飞抵连浦,慰问陆战1师及第10军,并批准第10军从兴南登船南撤的计划,并命令第10军从12月27日起归第8集团军指挥。(这样也能彻底结束开战以来一直困扰美军的第8集团军与第10军的双头指挥问题)获得批准后,阿尔蒙德立即命令陆战1师登船。陆战1师先头部队随即开始登船,而此时后卫的师侦察连和坦克部队还没有到达真兴里!为了撤出第10军,美军在兴南港集结了193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
12日,陆战1师在五老里美军第3步兵师北上接应下,顺利到达五老里,终于彻底逃出志愿军的重围。
13日,史密斯师长将师部转移到贝菲尔德号登陆舰上,开始指挥部队进行一次“反向两栖登陆”,至14日全师22215人全部登船完毕,15日起航驶往釜山。
兴南港码头,正准备上船的美军陆战1师士兵
14日,27军先头部队经多日急行军终于到达地境、咸兴地区,并于次日先后攻占了地境附近多个高地,歼灭了北上接应陆战1师的美军第3步兵师60余人。但美第10军陆战1师、第3步兵师、第7步兵师和韩军首都师和第3师等部均已全部撤至兴南地区。
为了保障第10军安全登船,美军在兴南港海面部署了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炮舰,一字排开,以全部火力向岸上轰击,在兴南港陆地上还部署了一个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群,舰炮火力和陆炮火力交互重叠,再加上航空兵力,构成了一个绵密的火制地带,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发火箭弹,其火力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仁川登陆!
然而此时,志愿军只是用炮火对兴南港进行了零星的射击,既未进行猛烈的火力轰击,也未进行地面攻击。——九兵团实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5日,志愿军总部向九兵团发出贺电:“你们在冰天雪地、粮弹运输极端困难情况下,与敌苦战本月有余,终于熬过困难,打败了美国侵略军陆战1师及第7师,收复了许多重要城镇,取得了很大胜利。这种坚强的战斗意志与大无畏的精神,值得全军学习。”
17日,美军全线南撤,27军尾敌追击进占咸兴,19日又进占连浦,兵锋直逼兴南。而人民军已与12月9日攻占元山,切断美军南撤的陆上退路,因此美军决定第10军全部从兴南港登船南撤。鉴于美军在兴南港外以海空火力组成严密火制地区,大部队难以突破,因此27军除以一个营的兵力控制咸兴港外,只是组织多个精干小部队与26军和人民军协同,对兴南地区美军实施袭扰。
兴南港原是作为东线美军的后勤补给港,所有东线美军的海运物资全部从这里卸船,而为了保障作战需要,一贯注重后勤补给的美军在此储存了大量的各种物资,从可口可乐到香烟啤酒,从鸭绒睡袋到枪炮弹药,应有尽有。此刻,却为了不让这些物资落入志愿军之手,美军能够做的就是浪费加毁坏。美军将装满食品、衣服的仓库大门敞开,任由人们搬取。美军士兵、朝鲜码头工人和百姓在堆积如山的物资里,随意挑选自己中意的东西,朝鲜人是头顶肩扛搬回家,而美军士兵则是如败家子一般浪费,为了吃一个三明治可以打开十几听午餐肉罐头挑选一块中意的肉馅,为了喝一口饮料可以打开几罐一加仑的果汁罐头……而负责销毁这些物资的美军第175战斗工兵营一名军官由不得叹息道:“我们刚把这些东西运到这里,如果中国人继续前进,我们就不得不把它们全毁掉!愿上帝保佑纳税人!”
综合各方面资料,笔者以为,长津湖之战志愿军战斗伤亡约为3万,其中阵亡1.5万,冻伤减员高达3万余,其中冻死4000余。
美军战斗伤亡约7000人,其中阵亡及失踪约为2500人,另有冻伤减员约7300人,其中冻死者为数极少。
评价与影响
从战役经过来看,陆战1师在各部割裂孤立被围,沿途只有一条狭隘公路,而且公路两侧制高点均为志愿军控制的极端不利情况下,能携带几乎全部重装备、伤员,建制基本完整地突围而出,尽管美军拥有巨大的空中优势,但仍不能不认为在如此众多不利情况下能全师而退,绝非易事!
志愿军九兵团在态势、地形、人数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全歼甚至未能给予陆战1师重创,怎么也不能说成是一次胜利。虽然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但毕竟让捏在手中的陆战1师逃出了重围。因此笔者认为,长津湖之战,比较客观来说,应是平手。
美军能在如此不利情况下突围而出的原因,主要是有效的空中支援、充分的后勤保障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地形、自然环境下作战,坚强的意志无疑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幸而在长津湖的是美军中历来以顽强著称的陆战1师,同样被围的美军第7师第31团的覆没与陆战1师的突围,就生动说明了意志、作风对于作战的巨大影响)。当然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的作用不可不提,这位时年57岁的职业军人,在二战中历任冰岛防卫军营长、陆战5团团长、陆战1师参谋长、副师长,朝鲜战争前是海军陆战队副司令,正是因为其出众的指挥才干和行动前深思熟虑行动后果断坚强的个性,才被指派为陆战1师的师长。特别是仁川登陆后史密斯并未像麦克阿瑟等高级将领那样被胜利冲昏头脑,当接到沿长津湖向北推进的作战命令后,他立即对在这样恶劣的地形中展开进攻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并竭力促使改变这一计划,在其努力不被接受的情况下,以其职业军人的素质敏锐察觉出即将到来的危险,因此要求部队谨慎行动,确保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并坚持在下碣隅里修建机场,在以后的突围行动中,下碣隅里的简易机场确实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撤退过程中,在下碣隅里的休整与在古土里的毫不停留,都反映了史密斯对战场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果敢行动。因此,如果评选长津湖之星的话,非史密斯莫属。
志愿军未能全歼已经分割包围的陆战1师,主要原因是情报不准、通信不畅和补给不济。如果志愿军从一开始就能准确了解美军在柳潭里、下碣隅里的情况,集中兵力攻击防御力量薄弱而又是指挥后勤中枢的下碣隅里而不是兵力相对雄厚的柳潭里;如果志愿军在战斗中通信指挥及时畅通,就能在局部战斗有利的时机投入预备队,以及时扩张战果(在多次战斗中,出现好不容易撕开突破口因通信联络不畅,战场指挥无法及时掌握情况而相机投入预备队的情况);如果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能稍有所提高,甚至只要能满足吃饱穿暖的最低限度,那么长津湖之战的结局就可能改写,甚至可能改写整个朝鲜战争。而志愿军九兵团官兵多来自中国南方地区,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几乎是空白,容易冻伤,冻伤后不当处置更是加剧了伤情恶化,因此冻伤人员几乎达到100%。粮食匮乏是后勤补给最尖锐的矛盾,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在人口稀少的长津湖地区就地筹粮,几乎是刮地三尺,所得寥寥,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均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忽视后勤所带来的巨大灾难正是在这个高寒地区的严冬里迸发出来,而且发展到了极点,冻饿减员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使部队战斗力遭到极大削弱,也正是从朝鲜战争起,解放军对后勤才开始逐渐真正重视起来。
尽管条件异常艰巨,但是九兵团广大战士在战斗中依然那样勇敢无畏,其英勇顽强甚至赢得了对手的敬重,在美军有关文献中对志愿军的勇敢和坚韧,做了这样的描述:“中国军队在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地执行命令,默默地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中国军队)好象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作为对手的美军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可怕!中国军队这种勇敢战斗精神和坚韧性,到底来源于什么呢?那大概不单纯是强制和命令,可能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帝国主义的憎恶,坚信现在进行的这次战争是‘正
义战争’,这些都渗透到了中国军队官兵的心灵深处,不!已渗透到骨髓之中。”——对手的肯定无疑就是最高的赞誉!
志愿军的机枪阵地
在冰雪中冲锋的志愿军
九兵团三个军中,长津湖之战更是一块试金石,再次显示出27军和20军头等精锐主力的风范,27军在新兴里基本全歼美军第7步兵师31团和32团1营(尽管有300多人逃脱,尽管不是美军中“训练最有素意志最顽强”的陆战队),击毙团长缴获团旗,创造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惟一一次全歼团建制美军的战例,自然功勋彪炳。20军作为最擅穿插的部队,在缺衣少食的严寒时节,翻越积雪覆盖的崎岖山脉,分割美军各部,在后援不济补给全无的情况下,浴血苦战数昼夜,始终顶住了美军的南逃北援,连美军都赞为“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使命”!其表现可也是可圈可点。只有26军,未能及时到达战区,使20军与27军几乎是消耗完了最后一点力量,未能在最有利的时机歼灭分割被围的美军,甚至连最后攻入被美军放弃的咸兴、兴南等地的战果都落入了连续作战多日的27军,显然与头等精锐主力还是有所距离。
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首先九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东部广大地区,在战略态势上得了分,这是志愿军方面的胜利。其次九兵团因为此战的巨大减员,20军军史称之为前所未有的减员损失!不得不在咸兴地区转入休整,经过整整三个月的休整补充,直到1951年3月中旬才再次出现在第一线,期间九兵团这支精锐部队错过了朝鲜战争中成果最为辉煌的第三次战役,可以设想,如果九兵团减员情况不如此严重,经过短暂休整后就参加第三次战役,势必取得更大的成果!而陆战1师撤至釜山后,仅经过一周的休整就从1951年1月上旬开始对在安东一带进行游击作战的朝鲜人民军进行了扫荡。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津湖之战,美国军方上层看到志愿军精锐部队尚且如此,在五倍以上兵力优势及态势地形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都无法歼灭陆战1师,使之信心大增,最终确立了继续将朝鲜战争持续下去的决心。
当白雪覆盖了碧血之后,当岁月吹散了硝烟之后,反思这场在基本生存都不容易的冰雪严寒与荒山野岭中的惨烈撕杀,笔者以为没有负者,无论志愿军九兵团还是美军陆战1师,都是为了于自己的理想与责任,真正体现了军人的风采,对于曾在长津湖的冰天血地里战斗过的每一人,都是英雄!
附表一:长津湖之战双方参战部队序列
志愿军九兵团 司令兼政委宋时轮 副司令陶勇
20军 军长兼政委张翼翔 副军长廖政国
58师 师长兼政委黄朝天
59师 师长戴克林
60师 师长陈挺
89师 师长余光茂
26军 军长张仁初 政委李耀文
76师 师长高文然
77师 师长王建青
78师 师长陈忠梅
88师 师长吴大林
27军 军长彭德清 政委刘浩天
79师 师长肖镜海
89师 师长詹大南
81师 师长孙端夫
94师 师长邬兰亭
美第10军 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陆军少将
美陆战1师 师长奥利弗·史密斯海军少将
陆战1团 团长切斯特·普勒海军上校
陆战5团 团长雷蒙德·默里海军中校
陆战7团 团长霍默·利兹伯格海军上校
美步兵第3师
美步兵第7师
韩军第1军
韩军首都师
韩军第3师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