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迂”“迂”相报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网上读到一则新闻:一位30余岁的中国技术移民来到加拿大后找不到工作,从西部的温哥华迁移到东部的多伦多,偶尔打打散工,生活难以为继,落得流浪街头。白天,他四处找活,夜晚,目的地竟是大商厦的暖气通风口——一个给他温暖的地方。

他有中国知识份子的“迂”,不行乞,不食嗟来之食,也没申请到救济金。虽然和流浪汉们为伍,但却出污泥而不染,不脏,不偷,不沾毒品,心里还想着重拾建筑本行,做回专业人士。

这种高档次、高学历、年富力强而有理想的流浪汉的出现着实令人心惊。作为流浪队伍中的“新血”,他的“清高”能坚持多久?他清贫自守、内心高洁的品质能保持多久?好好的一个建筑师,到了加拿大怎么落得这步田地?还会有多少高学历“新血”流浪者出现?

如果说这位仁兄的“迂”中含有几分骨气,加拿大在某些问题的决策上的“迂”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就拿和该仁兄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来说吧,加拿大是森林资源大国,二战之后欧洲重建家园百废待兴的当儿,加拿大就是凭着雄厚的自然资源,搭上了“资源输出”这趟列车,一下子红火起来的。那时候加拿大人的日子多好过啊,工作机会大把,薪酬高高的,只有没人做的工,没有找不到工的人,大量的欧洲移民就是在那个背景条件下离开乡土,投奔这块富饶的土地的。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林木资源得天独厚的加拿大,有没有撑起自己的“支柱产业”,拿出“拳头产品”呢?有没有在资源的基础上注入智慧的力量,创造出高附加值呢?

答案显然是令人失望的。

这一两年以来,卑诗省官员及林木业相关机构频往中国大陆,为林木业开辟第二战场,以应对美国对加国软木制裁、业界空间萎缩的困局。思路和方向是对的,但行动起来没什么力度,成效不大,带过去的东西更是药不换,汤也不换——还是最初始状态的原材料。

当然关注新闻的人士会说,你错了,加拿大还要向中国出口建筑工艺和技术,现在不是已经在上海推广了成百间欧陆风格的木制房屋了吗?

然也。但是往中国推广木屋建筑,多少需要些盲目乐观的。首先,大老远从加拿大进口的木料和技术盖起来的房子,绝不是普及性消费产品,市场空间非常狭窄;二则,中国的气候环境及人口密度和加拿大有极大差别,木结构房屋中看不中用,要保证冬暖夏凉,旱天防火灾,阴天防虫蚁,谈何容易?中国就每幢木房屋之间的距离还有硬性规定,对于人口众多土地不敷使用的中国来说何等奢侈?目前的技术开发不过是市场探测阶段,说到规模效应恐怕还早着呢。

然而业者的“迂”不仅仅表现在欠缺创造力反应迟钝,更表现在市场态度的僵化。去年卑诗林木受火灾虫咬,损失不小,出了好多“残次品”。有专家认为应该向中国输出这种木材,减少损失。本来残次品也有残次品的市场,只要价格合理,销路未必不好。可是万万想不到有业界人士提出,残次品的价格定位和正品所差无几,因为他们花的工本是一样的。

老天,有没有比这更一厢情愿的。生意场上,有没有比这更冷的笑话。

上层建筑的“迂”,导致了经济基础的尾大不掉,导致了社会服务体系的积重难返,也导致一个有专业知识的建筑师在建筑制造业应该很发达的国家当上了流浪汉。只是如果上面再这样“迂”下去的话,该有多少个新生流浪汉会流落街头?而自命清高的流浪汉又能“迂”多久?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