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在北京机场亲历的几件趣事-- 萨苏
听说北京下雪,机场的老哥们儿又要辛苦了,想着他们,就回忆起当年的一些趣事来。
九十年代初,老萨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投笔从戎到了北京机场, -- 为什么是投笔从戎呢?
因为机场当年都是保密厂系列,军事编制,虽然九十年代已经是一个大得过火的合资企业,但还保持着半军事化的许多传统。
新来的,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先下大队去炼三个月,说是"培养感情",确切的说,就是作地勤勤务,专业上叫外场。您坐过飞机没有?飞机一落地,就能看到一帮穿破棉袄的人围上去,乘客下了飞机,他们就打扫卫生,检查仪表,更换轮胎,等等,就是这个工作。说起来,属于日常维护,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飞行无小事,就是一个螺丝也是责任
-- 我们刚到总队,就有人给我们讲,50年代,咱们从朝鲜下来的两架战斗机在牛庄失事,就因为一个螺丝。
当时两架飞机穿云下降,整整齐齐的撞到地上,炸出一对儿大坑来。那个时候飞机象金子一样,飞行员也象金子一样,一个双料的一等事故,连军委都惊动了。飞机刚用了一年多,驾驶员打过仗,技术过硬,又没有阶级敌人破坏
--
就是破坏,也没有两架一块儿往下栽的啊。让人挠头。后来一位胡某某,有经验的分析人员,发现了问题,那就是长机的驾驶杆连接螺丝都断了,这不是摔的,一
模拟,是愣让飞行员掰断的。以这个为线索,找出了毛病。原来在起飞前作维护的时候,飞机传动系统里掉进了一个螺丝,刚好卡死了操纵尾翼的连杆,这样,无论你使多大的劲儿拉杆,飞机也不能往上升了,因为尾翼锁死了,尾翼不动,飞机就没法俯仰。从技术上说,要是在高空,可以操纵襟翼代替尾翼工作,但当时是穿云下降,离地面相当近了,而且当时的米格15,又没有低空跳伞设备,发生这样的事儿,飞行员只有等死
-- 拉杆的螺丝都带断了,可以想象长机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用了多大的蛮劲儿 --
但是,他忙于拉杆解脱,也就没有来得及通知僚机拉起。那个时候我军是铁的纪律,没有长机的命令,僚机就算有疑虑也不能自作主张,等他出云看到地面,就一切都晚了。
一切都因为一个螺丝。美军据说也有类似的悲剧。老职工用这告诉我们日常维护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我还可以想象那位拼命拉杆的绝望的飞行员,可谓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还有一段后话,就是这位精明强干的胡某某后来自毁前程。在我去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公司副总,开着小车风驰电掣的人物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老兄一次开车外出,据说居然赤体在野外追逐一位农妇,结果被当地农民捉住,不但一世名声毁于一旦,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后来查出其人存在精神疾患,当时公司管理层换届,西安来的老总正要整治这些天子脚下的诸侯,顺水推舟,此公在民航三四十年的经历,就此谢幕。九十年代初在机场工作过的朋友,大都知道这件事。这位老兄地位不低,平日道貌岸然,故此大家听到消息,只能用"且骇且笑"来形容了。
外场这个工作很累,很枯燥,而且是三班倒,没有多少人愿意干。最惨的是夜班,有的时候飞机半夜飞来,就要整夜在机场的砖平房里头守着,弟兄们穿着破棉袄
-- 干完活儿一身油泥,谁舍得穿新装?
直到90年代后期傅宝鑫下了严令,大伙儿才开始穿米色制服,当然,那时候,新式的洗衣房也建起来了。---
大伙儿不免喝两口儿,侃侃山,都是年轻人,虽然辛苦,倒也其乐融融。老萨那会儿孤身一人,干这个工作是高高兴兴的,因为夜班补贴高,伙食真好,机场食堂的炖牛肉最棒,我估摸八成是五十年代跟老毛子学的手艺,百吃不厌。另外在外场学了不少知识,比如以前飞机上大家方便以后的"五谷轮回",各位知道是怎样的结局么?
-- 我原来以为是从半空中直飞下去,类似投弹,后来才明白那样机舱不能密封不说,方便的朋友大概也早被便盆吸到飞机外边去了。
实际上都进了一个小型的集装箱,到了机场,把它卸下来,往绿地里一倾,就处理完了。您可能得瞪眼睛,这就算完了?完了。因为倒出来的都是乳白色,半固体类似酸奶的物质(您要是喝不下酸奶别怪我啊),毫无异味,转眼就渗入地下去了。集装箱里预先装有药物,和那些不洁之物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将其充分分解,飞机的上升下降,正好起到搅拌和促进反应的作用。我曾经问老师傅,干吗不用这个药物处理咱们宿舍的厕所呐?又干净,又省事。人家答的叫我无话可说:是不错啊,不过用三回,就够咱们重建一次厕所的了。。。
这就是"菜鸟"的问题。我们这些"菜鸟"干不了别的,也就是帮人家搬个梯子,推个轮子什么的,这种活儿,人家认为有老人儿带着,再菜的鸟儿也出不了事儿。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我们就愣能给"整"出点儿事儿来。还真不是小事儿。。。
那是实习到一个多月的时候,那天夜里,又是值夜班。我和小童,大高三个学生工,加上三个正牌的工人,都在第12班。当然,那么大的机场,值班的地勤是有很多组的。班长毕业于北京有名的128中学,那地方,号称是"128中门朝北,不出流氓出土匪",所以我们最初对他是身怀戒心。后来才发现此君是个实诚人,非常照顾我们几个"白面书生",干活儿时候总比我们干得多,而且不要求我们遵守论资排辈的规矩,倒是对黄段子乐此不疲。后来发现机场这地方风气纯朴,是"都市的乡村",男人女人都刚直爽快,很少城里人的尔虞我诈,最初的担心纯属多余。
那天刚巧天津大雾,闹的整个民航系统都乱了套。于是飞机入场也就不太"规矩",我们都变成了救火队员,刚从一架飞机下来,就又被调度叫去"作"下一架,好像一直忙到三点,才稍稍喘口气。大伙儿抓着打个盹儿,突然又是铃声大作,原来沈阳飞来一架晚点的737货机,一个小时就要走,在场的三组人不够忙的,调度想起了我们,抓我们顶上去换轮子。显然这调度是新手,糟就糟在刚才打了个盹儿,要知道人坚持一夜不睡第二天早上打牌是没有问题的,要是让他睡半个小时,再叫起来,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我们就这个状态下被叫起来,两眼通红的往仓库跑。
飞机的轮子,您不要以为跟汽车似的,飞机上--- 应了我们总队长对老毛子女顾问的回忆--
什么玩意儿都大。刚到机场那天,有一辆敞车拉着个半圆形的大罩子过来,看着有点儿象放大了好多倍的卫星锅,看得我发晕。后来人家告诉我们,那是747的鼻子盖,还告诉我们,747的尾翼,远看不起眼,实际呢,7层楼高!不用榫,没有连接件,硬是用四十七个大螺栓固定在机身上。。。"帝国主义真敢想"。
这737的轮子,平时压在机翼下面谁也不注意它,实际上比我高半截,要用平车拉着走,我们匆匆找调度要签条,从库房领了就干活儿。我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只能帮着撑轮毂。天儿真冷,我记得手套破了个洞,那个洞就好像把手掌都穿透了似的。还好,弟兄们都不含糊,一口气儿把该换的六个轮子全换了,班长告诉调度一声儿,调度给划了个钩儿,我们就又扑向下一架飞机。。。
这时候,天正麻麻亮,小童回了一下头,突然冒出一句"梦"话:"这飞机翅膀怎么有点儿耷拉?"
班长在后边给了他一个"勺"儿:"没睡醒啊?飞机又不是鸭子,还能耷拉翅膀? 快干活去!"
第二天,当然大伙儿都是休息。可是到了下午,总队就开着车把我们从宿舍都找去了。
进屋一看,大伙儿的脑袋顿时就大了一号儿 --是总局的黑老六 -- 事故调查组的!
我看了看班长,他的脸色铁灰,看来也没经过这样的场面。昨天的几组人都来了,面面相觑,还有一个满脸抽筋儿的调度。我猛然想起来小童那句话,难道是。。。
六爷站起身来,咳嗽一声开始讲话,前边都是什么"质量安全年"之类的废话,还带着点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末了说:"昨天XXXX航班的轮子是谁换的?"
一片寂静。天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脑子都在迅速的转动,昨天太乱了,调度替大伙儿划的钩,应该是今天我们去补手续的,现在承认了,会是个什么责任?
是着地的时候爆了轮子?还是轮毂没上紧?要是摔了飞机。。。我们换换眼色,都觉得脖子后头冒冷气。
沉了有一分钟,班长到底是条汉子(反正最后也要查清楚,还是主动点儿吧。),把牙一咬 -- "是我们十二组换的,不过轮子可是仓库发的。。。"
"你们领的是什么轮子啊?"
"波音737-300,前起落架左侧4个,右侧2个"
六爷绕着班长转了半圈,我们也都站了起来,班长挪动着脚步,保持立正的姿势面对着老黑。
"737-300? 啊? 你的漏子捅大了! 告诉你吧,换了4个737-300的,还有两个,你换的什么? 737-200!
高度差10公分!那么大的轮子你都能换错?!"
我看班长腰杆儿一挺,好像要休克。我居然还能暗想:这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波音737-300是自行车式的起落架,轮子在发动机舱内侧,那儿左右差了10公分,到翼尖上。。。怪不得小童说飞机翅膀有点儿耷拉。
老六忽然露齿一笑,说出一句让人记忆终生的好话来:
"别紧张,没摔。"
可是我们班长摔到椅子里去了。
原来昨天夜里,我们忙中出错,推错了两个轮子,而调度,监察,竟然一路绿灯放行!因为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出这样愚蠢的错误。因为天黑,也居然没有人注意到,只有飞行员心里明白,他一起飞就觉得左右受力有点儿不平衡。中国的飞行员是飞苏联飞机练出来的,就是说靠技术不靠手册,而且苏联飞机经常有点儿小毛病,他也没太当一回事儿,一口气飞到徐州,落了地,发现落下来也是不舒服,这才打报告。人家一检查,我们的人可就丢大发了。
还好是同型机,如果换上747的轮子,左右高度差的多了,飞机一滑跑就要翻车,不过,这只是设想,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不同型号的飞机,没有兼容性,轮毂上不去,就会发现问题。
基地有过去两航起YI时代的老人儿,告诉我们当年他们曾经用DC-2的翅膀换过DC-3的,照样儿飞。看来90年代的飞行员还是保持了这个传统。
换错了轮子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时间是1992年的冬天。后来我们班长挨了个大处分,三个工人挨了小处分,而对于我们几个外聘人员,却意外的什么也没处理,只是以后也再没有安排我们换轮子。我们一直觉得很歉疚,因为弄错的那几个轮子,多半是我们推的。而班长呢,他说没有摔飞机,就万幸了。
其实,飞机是相当皮实的,假如您知道您乘坐的飞机经常明明有故障照样上天,您作何感想呐?
不幸,这也是事实,连中央级的王兆国同志,也享受过DD(带故障飞的简写)飞机的经历。。。
要是告诉您上天的飞机有不少都带着毛病,您肯定对民航保险大感兴趣。不过,这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架飞机几百万个零件,不是每个都威胁飞行安全,航班任务又紧,有些小毛病就"马马虎虎"了。这种飞机在维修上的术语叫做"DD",就是带着问题飞的意思。
您不要太紧张,其实大多数的DD的确没有太大影响,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厕所的手纸盒卡住了来不及换,某个行李箱被客人的箱子硌破了,等等。大多数的情况是缺零件
-- 手纸盒也缺零件么?
这就有讲究了。不是我们不能修,而是按照飞行守则,飞机上的部件不能随便更换,必须使用厂商指定的产品。把问题说大一点儿,比如说厕所的手纸盒,要是我们不经过波音的允许换个国产的,被人家知道,这架飞机再出故障摔下来,不管什么原因,波音都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每次看到厂商把一个手纸盒卖50美元给我们,一个螺丝卖100美元给我们,基地的小伙子都对中国的航空工业恨的牙根痒痒,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工资,才一个月300块人民币
-- 不够一个手纸盒钱。
但飞机上的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比如伊尔上的电热杯,修过飞机的小子们个个都想淘换一个来的。您看飞机上那么多客人,怎么能老有热水供应呢?
就靠这个,快!
一升水倒进去,把电源插头一接,马上从底下就开始冒泡,看着就痛快。那时候没有电热水器,这东西很稀罕。这种铝合金的大杯子定期更换,成了维修人员的爱物
--
当然,只能在基地用,到了老百姓家里,瓦数太大,那是找着憋保险丝呢。到基地宿舍,看到床头一个银色的大杯,就说明这是个"老"手,菜鸟是轮不上的。
可是有一天愣有人给我送了一个来。
送礼的是电子部的小齐,"无事不登三宝殿",又叫"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送这个宝贝来,自然是有所求喽。不出所料,寒暄几句,话就转了正题。原来他们修的伊尔上有一台电子调控的备用泵,指针就是在红区(不正常),怎么都查不出毛病来,因为这个设备平时不用,一般的质检写个"DD"就放行了,可巧这次管事的是个新来的荒子,狗东西认死理儿,就是不签字放飞。小齐没有办法,就想起我这个搞电子的来了。帮帮忙吧,吃人家嘴短么。我们就奔了机库。
苏联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其实真的是不怎么样,电子管的都有,修这玩意儿简直是受罪。您想象过给恐龙把脉没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看着线路图,我和小齐查了足有一个钟头,一点儿毛病没有,就是指针不归位。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旁边的师傅们,从最初的恭敬,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屑,嘴上也有点儿怠慢起来了。老萨当时可真有点儿见汗。
正这时候,救星来了。
谁?
我们中队长,他叫我们组集合,找不着我,就追到这儿来了。一看,一帮人正大眼瞪小眼呢。这中队长在机场干了二十年,经验丰富,有名的老油条。看看机器,冲小齐一笑:"得,该着我今儿个运气好,晚上你请客,我保你修好。"那当然好,什么时候修呐?
马上,五分钟的事儿。五分钟?对,你们出去, -- 小萨,你留下帮把手。 哎,爷们儿,还藏一手啊,得,我们出去就是了。。。
等他们出去,队长把舱门一关,告诉我:抬起来,晃。
啊?
对,晃,就是摇煤球那个架势。
好吧。老萨就和队长摇煤球吧。三摇两摇,队长突然喊:"停!"
我赶紧停手。一看。哎 -- 指针正好给晃到了"正常"的位置。
只见队长动作忽然变得异常轻柔 -- 大概他老婆也没享受过这么轻柔 --
慢慢的,轻轻的,象抱着个婴儿似的,把这铁家伙送回原来的位置去了。一看表,四分五十秒。
队长呲牙一乐:"老毛子的玩意儿,就欠两榔头,得恶治。 -- 这手儿保密啊。"
小齐他们进来,顿时一阵欢呼,那叫一个"由衷钦佩"。队长可是正颜厉色:"检验来之前,谁也不许碰啊,谁碰坏了,谁就自己修吧。" --
这飞机到了下一站,那边儿的维修人员怎么头疼就不是我们的事儿了。
我们就是这样修飞机的。您怕了么?
但是,有些毛病要是带着"DD"飞,那是早晚要出毛病的,最开不得玩笑的关键部位就是发动机 --
有个飞行员对我说,只要翅膀在,发动机好,起落架放得下来,什么飞机都回的来,听这个,您对飞机的要害部位也就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有一架767,右发断路开关故障,检验没当回事,就放了"DD",一飞一回,跑了7趟都没出事,我们那位中队长到底经验丰富,找检验,说这个不安全,最好修好了再飞吧。检验嘴上答应,飞机一紧,他第八次又给放出去了,结果,就这一回给总队招了个大处分。
那天正好大高跟机去福州办事,大高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按他的描述,那过程简直象电影儿。
飞机从北京出发去福建,走到威海上空,大高忽然觉得不对。为什么呢?
干这一行的,耳朵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上飞机先听发动机的响声,成了习惯了。大高也不例外,他觉得不对 --
怎么只有一边响啊,往窗外一看,吓了一大跳 --
右边发动机不转了!按大高的说法,当时自己的血都凝了。抬头看看空姐儿,空姐一副平静肃然的样子,冲他点点头,意思是:记着规矩啊,知道就行了,别声张。这时候飞机就有点往下坠,提醒大家系安全带的通知来了。老百姓都不怎么紧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问题,还以为是遇到气流呢。只有大高面如土色,当然,按波音767的手册,单发瘸腿儿(只有一个发动机),也应该可以安全降落,但是。。。
还好,片刻以后,他听见右边的发动机又响起来了,随后,就是机组的广播:刚才我们的飞机遇到一点儿机械故障,现在已经排除。为了广大乘客的旅途安全,我们现在决定返回北京国际机场。。。
飞机转了个大弯儿,大高嘘了一口气。周围的旅客可是开始发毛了,谁不知道空难的后果啊。一时舱里叫的,闹的,骂的,不亦乐乎。还有几位一个劲儿跟空姐要说法。
-- 这就不讲道理了,飞机还没降落,是要说法的时候么?再说,也不是空姐把飞机"整"成这样的啊。 都是自己人,大高就得站出来 --
这是民航的老传统,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互相保护。毕竟是工程师,先告诉大家,啊,我,就是修飞机的,大家放心,这个故障已经排除了。旅客们听了就静下来,然后就给大家讲,你们看,刚才的问题,啊,就是右边那个"吊扇"
-- 倒是和发动机挺形象的 --
不转了,现在,不是转起来了吗?啊,放心吧,如果不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我们直飞福州也没有问题。这样一说,乘客们果然安静下来。看看空姐感激的大眼睛,大高觉得自己很高大,索性就接着讲下去,就是767怎么安全,怎么先进。
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
怎么? 那发动机又不转了!
这回,不用耳朵,舱里的旅客们都看着呢,大家都静静的,以胆战心惊,但是又无比期望的目光看着大高。后来,大高说,我明白他们的意思,都盼着我爬出去修哪!
在万米的高空,一舱的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坐着,再没有人跟空姐闹了,因为又让大伙儿系安全带,而这一回,大伙儿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后来,大高自己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砰"的一声,发动机终于又启动起来。不过,这回谁也不吱声了。大伙儿看着发动机,就好像它是一个爱闹的孩子,生怕声大引发了它的坏脾气。。。
等下飞机,才发现总局的车都来了,机场保卫人员如临大敌。大高下来一看,正好总队长在那边,赶紧过去"请安",总队长瞥了他一眼,没说话。旁边有人拉了他一把:"王兆国在飞机上。"
首长是有专机的,每一个件都是双重备份,当时王兆国好像是中央办公厅秘书长,还没有到这个级别。但要是摔了他。。。
后来,这件事当然是"彻查"。总队交上去的报告写得十分圆滑,反正是避重就轻,机械故障总是有的,今后痛加注意云云。也转发中央办公厅一份,那边倒没说什么。总局的副座一看报告就不干了
-- 人家干这个的时候,我们总队长还吃奶呢,什么不懂啊?-- 据说当时就摔了杯子大骂,意思是发动机的故障也敢飞?
七次没摔,老天爷都开眼,怎么第八次还敢飞?要是当年,非让这一窝子都上军事法庭不可。
反正结果是一个月以后,总队长,大队长一撸到底,检验,调度都进了学习班。这是1992年底,或者1993年初的事情。
不要以为这是因为王总在飞机上才处理的这么狠。民航上层都是当年的飞机行家,对安全问题处罚一向严厉,号称是"响鼓重捶",要不,国航怎能保障30年不摔飞机?
不过处理得这样快,倒是第一次,说到底,还是因为差点摔的是王总。
新换的总队长,大伙没有不服的,这人姓李,有名的业务规章一把好手。但是当年,他可是基地有名的"三坏"(大坏,二坏的事迹不太清楚),吊儿郎当专钓小姑娘的能手
-- 钓错了钓到王若飞同志的孙女儿头上,才从此改邪归正。。。
过了两个月,那天全体集合,大家都交头接耳,说新的总队长来了,要给大家讲话。
果然来了,老远来了个衣裳架子,晃晃悠悠的眯缝个眼,一头类似艺术家的长发,这种形象在当时很另类。看起来有40多岁,就是新来的李总队长了,人称大个儿李。除了这个头儿,那天他讲的什么,我都没印象了,因为他身边带来个黑黑的秘书非常惹眼,漂亮,但是站在那儿一点儿都不老实,用北京土话说,“浑身带消息儿,一按就会动”。总队长讲话,天儿冷,她就在旁边儿扭啊扭的摆POSE,拿出红红的手指甲翻来覆去的看。这边儿是二百多没结婚的小伙子,个个看的两眼发直
-- 还有点儿发红。
大个儿李到任的第一件事儿就镇了场,搞定德国专家瓦泽克,保了民航和以色列的一笔大买卖。
我们刚到机场的时候,就看见宿舍对面草坪上停着一排飞机,那是毛主席时代留下的老伊尔14,尾翼是T型的,高高翘着很威风,但是在民航的序列里,它们早就淘汰了。所以,虽然以它们为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也有专人维护,但都估摸着它们快回炉打铝锅铝勺了
-- 要是有心让它飞,怎么也不能在这儿风吹日晒的吧,又不是没有机库。
万万没想到,咸鱼也有翻生的机会。1992年,咱们和以色列谈判建交,航空领域的合作也就开展起来。以色列专家组从机场过,一看,就提出要求,要咱把这批飞机卖给他们。
以色列是航空强国,咱们交流的目的是他们的先进战斗机,叫什么狮,压根没想到它会向咱买东西,更没想到他们看上的是咱的“老套筒”。这笔买卖搞得总局莫名其妙,还有点儿受宠若惊的味道,飞机没报废就要维护,每年是一大笔钱,还占着地方,人家的开价比废铝高十几倍,还全是硬通货。更重要的,那年头咱们要是能往国外卖飞机,是多光荣的一条政绩啊。
其实,以色列人更会算计,他们不讲时髦,讲实用,收拾旧货是有传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民用的DC-3,就是国民党两航起以时代的“空中行宫”运输机!那个时代,以色列的飞机全是从世界各地拼凑来的旧货,愣是干掉了现代化到苏联牙刷的阿拉伯联军。苦日子的时候这样,好日子的时候同样节省,到了八十年代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坦克竟有一半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候缴获的苏联货,阿拉伯人开着苏联T55坦克,不用打,开仗一会儿就热昏了
--
那是为西伯利亚设计的,到了沙漠里简直就是烤箱,耐热的贝都因人也不行,那是烤骆驼。以色列人呢,加上松下的空调,加上梅卡瓦的反应装甲,在贝鲁特打的阿拉法特T72满地找牙。毛主席那句话怎么说?“战争最终是靠人打的。”在以色列身上,体验够深。这伊尔14其实是好东西,第一,操作简单,适航性好,第二,皮实抗“造”,寿命长,当年苏联送给周总理的专机,就是伊尔14。按照使用寿命,回去好好修修,再飞十年也没问题,要是跑支线,还能飞的长。(1997年大高到以色列出差,在特拉维夫机场看见了咱们老伊尔,倍感亲切。--
是不是也给咱们上了一课?)要是买波音呢?十架伊尔的价钱也换不回来一架767。以色列人从苏联东欧正大量移民过来,能驾驶和维修苏联飞机的人才大有人在,正好解决了这部分高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不知道他们是一举几得了。真是犹太人,--
都说山西人会算计,碰上犹太人恐怕就小巫见大巫。
我也是从这笔买卖,才对生意场上的“双赢(Double Win)”有了一点儿概念。
民航光高兴了,就忽略了一件事儿 -- 飞机得自己飞到以色列去。
按说这本来不算事儿。飞机是老,但是国航的飞行员,不但技术好,而且胆量大的出奇,远的说,一句“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航线图也敢闯阿雄拉山口补运西藏,完了回来照样带老婆逛公园,那叫心理素质好,一点儿不紧张;近的说,现在的机组,为多挣一份儿补贴,副驾驶去考个领航证,就敢把领航员裁了,三人机组变双人了
--
还真没出过事儿。这就是民航所谓“敢打敢拼,特别能作战”的光荣传统。以色列那边,更是盛产独眼沙龙这样的亡命之徒,骑着扫帚也敢飞的主儿。
问题是民航给自己找了个婆婆。那时候维修基地的合资已经完成,又刚出了“王兆国事件”,总队也来了个“政委”,就是德国专家瓦泽克,按照协议,飞机能不能上天,要老瓦说了算。
老瓦上飞机看了半天,冒出一句德语。翻译是个半路出家,没听明白,回来翻了半天字典,原来是这个意思:“一堆垃圾”。
事儿,就僵在这儿了。
6. 对付“法西斯”的招数
伊尔14飞以色列的事儿就这么耽误下来,飞机检修好了一个月,还是不能启程。
其间的会议开了无数,我们这些小土豆忽然也成了香饽饽。 --
没办法,各处,科,股的头儿都到会,翻译太少,是个大学生就得顶上去。德方的总经理胡玻表面上不偏不向,权力下放,让瓦泽克自己决定,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按德国的标准办事。总局的态度呢,卖飞机是一定不能搞砸的。但基地的合资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德国人“要文斗不要武斗”,尤其要尊重协议里给他们的权利。瓦泽克不签字,会就只好继续开。
但是底下好多人想不通,尤其是干了多少年的老民航,民族自尊心非常强。所谓“Culture
Shock”比比皆是,没事还要找事呢!前几天下大雨,有一批工装刚卸车,眼看要浇,处长老丁带头,披个麻袋就冲出去了,指挥着工人把工装往仓库里搬,德国人哪儿见过这样的"无产阶级"啊,有一位叫克里安的专家就无比钦佩的说了一句:“这简直是比牧羊犬看羊群还负责的团队啊。”翻译听了觉得不错,就翻给大伙儿听。第二天,黑板报上就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把中国人比成狗?!”老克检讨了不下八回还过不了关。
这次呢,就有人拉到二战旧帐上去,说瓦泽克的爸爸一定是法西斯党徒。
其实,后来看,这次的争论,正是一个大企业从粗放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的阵痛阶段。我们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敢于拍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激情是很好的,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而德国专家当然不是什么法西斯,--瓦泽克曾经在会上辩解,大意是:作为德国人,我们欠犹太人的债很多很多,我个人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来补偿,但是,我不能破坏制度。--
他们是在试图引进一些量化的,规章性的管理办法。后来不久,基地就通过了ISO9000认证,这里边德国专家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不过中方也没有错,因为德国人的标准只适合德国,所谓不了解中国国情。德国专家平常态度非常好,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很谦恭,处处维护中方的面子
--
难道他们也有外事纪律?但是一谈到上天的问题,就好像他们是上帝一样,德意志的倔强和刻板暴露无遗。那时候中国人的习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疆运5那样的双翼飞机还载客飞行呢。德国人瞧不起苏联飞机,认为其质量差,仪表简单,不要说三年趴窝没动过地方,就是新的按他们的标准也不能放飞。而我们的飞行员,一直飞这样的“俄国棺材”,照样吃嘛嘛香。按中队长说,德国人的标准,咱们小米加步枪就不要和小鬼子打了!海军俘虏日本鬼子的南昌号军舰,49年让蒋介石炸沉一回,捞起来一直用到1980年,培养出很多人才,还在台湾海峡打过仗呢。而且,中方有一样特殊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拍板”式管理,咱们无意中培养出一批没有条件也敢上,也能上的人才,这是德国人所没有,也根本想不到的。国情不同,我们那时在艰苦的条件下,能不断做出一些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和依靠人,不依靠设备有很大关系。要说中国特色,这也叫中国特色。
瓦泽克是个好人,个子不高,精力充沛,大个儿李第一次和他开会,中方各部门抱着方案材料和瓦泽克一口气“打”了三个钟头。说实话,我觉得效率实在不高,因为瓦泽克一班专家的母语是德语,和中方交流用英语,通过我们这些二把刀的翻译,传给中方干部就比较走形,再把回答翻译回去,天知道和原来的意思有多大差距。不管听的懂听不懂,老瓦其实根本就不想跟他们费口舌,就是指着材料一个劲儿摇头,到处画红杠杠,表示太不安全,他的意思是这笔买卖本身就是发疯,这样的飞机不叫飞机,是破烂儿。
最后当然不欢而散。临走,老瓦垫起脚 -- 不然够不着 --
按住大个儿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做这样决定的是官僚,对不对,这样几年没有飞的飞机,上天就会掉下来。我不是官僚,你也不是,对不对?我们都不想死人,我们是实干家,对不对?”
大个儿李翻着白多黑少的眼睛盯着老瓦的背影看了半天,最后告诉秘书杨丽 -- 就是那个漂亮的小黑妞儿 --
通知瓦泽克明天下午到飞机上现场办公,让他看看飞机的情况再说。
我很怀疑这样开现场会的效果,因为伊尔14的铝蒙皮上都有一条一条的黄锈,那是擦也擦不干净的,不能近看。里边呢?经常有弟兄们上去搜寻电热杯,俄国毯子什么的洋落儿,能好么?
第二天,大个儿李开车,带着瓦泽克和其他几个德国人上了飞机。老瓦很友好,听杨丽后来说,还带来了他的全家福给大伙儿看,一点儿不脱离群众。
但是到三点钟,我刚换了班,正脱手套呢,忽听一阵大乱,有几个老外抽风似的叫。回头一看,原来是和瓦泽克一起的那几个专家,再看,呦。。。。
伊尔14居然发动起来,冲向跑道了!先是慢速滑跑,越来越快,接着昂起头来,它 -- 飞起来了!
我们几个没班的赶紧往塔台跑,一看,中方的一帮干部都在那儿呢,一个个面带微笑,象吃了酒席那么得意。德国专家和塔台的值班唧唧呱呱,人家根本不理,拿出单子来给他看:今天下午,15'00-16'00,伊尔14试飞。
早排进计划了。
这就是大个儿李的绝招。你不是说上天就要摔么? 我就拉你一块儿上去,看看摔不摔。
据杨丽说,原来没有人知道机组上了飞机,进去根本就没有谈,大个儿李让几位德国专家先下去,说是要和老瓦单独谈,然后把瓦泽克往客舱里一关,自己就进了驾驶舱,然后,起飞。
你可以想象大家在机窗里看到的瓦泽克是怎样一副面孔。。。
您可能要问,说试飞就试飞,不怕影响正常航班么?
不怕。因为北京空港上空的确繁忙,但是1995年以前,从机场向沙河方向,却是不变的"净空",这在平时,是专门为基地试飞开辟的空中走廊,在战时,是沙河的直升机部队的紧急通道。1995年,军队改变了驻防,这条净空也就换了方向,现在在哪边儿,我就不说了。
-- 就是想说也不可能,而是那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机场,不了解情况了。
到了16'00,飞机却不下来,从天上传出指令来:测试科目未完,要求延长飞行一小时。塔台签:同意。
大伙儿都开始瞎猜,年轻的说瓦泽克肯定吓尿了,总得让人家换了衣服再说吧,老的就说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肯定还是不签字,这是耗谁胆大呢。。。我们都不走了,非看这个热闹儿不可。
飞机终于落地了。
瓦泽克签字了吗? 没有。
因为大个儿李根本就没有和他谈。
飞机舱门一开,瓦泽克就像兔子一样蹿了出来,不,是豹子!再没有专家的风度,分开众人直奔大个儿李,--
他和驾驶员是从驾驶舱出来的,走另外一个舷梯,正接收大家英雄凯旋一样的欢迎呢。周围中国人都攥起了拳头 --
你要敢打我们总队长,就甭囫囵出去了。还好,老瓦只是把一双大拳头高高举到大个儿李的面前,大声咆哮起来,骨节儿都捏的发青。大家都松了口气
有个小子嘟囔了一句:"爱叫的狗不咬人。"
大个儿李看着瓦泽克,一句话也不说。过了大概十分钟,老瓦终于不说了,就剩下忽忽喘气,我离的近,觉得这家伙嘴里味道非常难闻。 --
现在想想应该是肾上腺素分泌太多了吧。杨丽说这家伙把驾驶舱的门儿都快给砸穿了。看看火候儿差不多了,大个儿李把手望老瓦肩膀上一拍,说:"我不是非要您签字不可,照您说这飞机不能飞,现在咱们一块儿死了一回,我就一个要求,请您再好好看看我们的方案和维修纪录。"说完,冲小黑妞儿一摆手,"翻译!”,就扬长而去。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具体句子可能有错的,1993年民航的报纸上登过他的事迹,有这一段话,可是没提他“挟持”瓦泽克的事儿,减色不少。
瓦泽克后来给方案提了不少意见,但是一个星期以后,终于签了字,能让德国人改主意,大伙儿都说老李的“蛮干”是转折点。5月里,伊尔14飞了以色列,唯一的变化是少了七架,被河南买去了,成了中原航空公司的老底子。小童那天值班,说从起飞瓦泽克就在塔台,一直没动窝儿,直到飞机落地,然后就去食堂喝酒,醉的一塌糊涂。
按大个儿李的说法:老瓦是狗肚子搁不下四两肉。但是后来两个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差换老婆了。--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英雄相惜呢?
说到大个儿李的那一位,这位夫人年过四旬依然窈窕动人,贤惠而非常腼腆,看来是典型的小家碧玉。但他们两个的结合,却是机场一段“传奇”。杨丽给我们讲了不少,李总队长整瓦泽克的招儿,是从讨老婆的经验来的。不过那时候霸王硬上弓的不是他。
基地的老师傅们谈起李总队长,不会叫他“大个儿李”,而叫他“李三坏”。
民航的人素质都不低,外号也起的够水平,比如“海豹腰”,就能想象某位处长的肥硕,比如“螳螂腿”,就能想象某位工程师的瘦骨伶仃。杨丽跟我们说:“看总队长的眼,白多黑少
-- 淫荡。”(这丫头够疯的吧?她的外号也很风光,叫“小魔女”--
后边再慢慢介绍她)“坏”,在基地里头,意思就是作风成问题,“招”女孩子又不认真,有点儿“流氓成性”的意思。前边已经有了“大坏”和“二坏”,大个儿李来的晚,64年进厂,不久就出了名,按照机修工作的顺序守则,得了“李三坏”的绰号。
初次到机场南楼宿舍区的人,常常是眼花缭乱,大叫哪儿来的这么多靓女。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民航女孩子的来源就注定了这一点。机场的女孩子主要有三个出处,第一,民航的子弟,民航是个有传统的地方,多少有点儿"世袭”,所以子弟在机场工作的非常多,成了主流。这些女孩子的多半家庭比较富裕,教养好,父母的知识水平高,而且因为工作关系,从她妈妈开始就是相夫教子的榜样,所以普遍家庭观念重,温顺体贴,同时机场单纯的环境又使她们天真可爱,简直是男人理想的太太;第二呢,就是各科室招聘来的“女白领儿”,比如杨丽,机场的优厚待遇使才貌双全的女孩子趋之若鹫,她们多半充满活力而善解人意,按李三坏的说法(从这儿起,就不叫总队长了,先道个谦。):“放到部队里可以一晚上瓦解军纪的特种部队”;第三,就是空乘,俗称空中小姐,不过,她们是机场的过客,机场,只是她们的旅店。这些女孩子之所以吸引人,还因为她们接触外边的机会多,比较洋气,丰厚的收入又使她们不在意花上点儿资本打扮自己,即便是文革期间,机场的女孩子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场风景秀丽,按照周总理的亲自设计,绿化极好而绝无高楼大厦,夏天绿茵处处,秋天黄叶如毡,机场的职工普遍住宿舍,相当自由,这简直是谈恋爱的天堂啊。
这么好的地方,小伙子们要向往了吧?想“坏”一下儿?别忙,苦处在后头呢。
在机场的真实情况却是 -- 很棒的小伙子就是找不着对象!基地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坏”一下儿的,那要有相当丰厚的本钱。
因为基地的小伙子比姑娘多了好几倍,而且个顶个不是省油的灯。
民航脱胎于解放军空军部队,大家都知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军装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空军呢,更是优中选优,掐人尖子的地方。60年代,要进民航,还不是什么空军都行,要加一条:相貌好。据说这是中央的指示,机场是中国的窗口,怎么能弄些歪瓜裂枣捣面子呢?所以民航的小伙子们各个相貌堂堂,而且绝不是绣花枕头,那种军旅锻造出来的英武和阳刚之气,加上帅气的皮夹克一穿,都是演硬派小生不用化装的水平。国家对此还刻意培养,民航50岁以上的职工,差不多人人都跳的一手好交际舞
-- 那是当年区队长督促着,举着椅子当科目练出来的 -- 军人要是把什么当了“科目”,那就是刀山火海也不能含糊,何况是交际舞呢?
可是,机场上,维修,监测等主要工作,都是工科的事情,基本上说,机场就是一个大车间,而工科的地方,基本上就是男性的世界。
南楼的靓女虽多,架不住饿“狼”更多,多了好几倍。狼多肉少,小伙子中谁要是能在机场找到对象,那是太值得炫耀的“战绩”了。
在这种环境里,还能够交上几个女朋友,挑挑拣拣,“坏”一下儿,这就相当另类了,能当上“李三坏”,大概他当时的吸引力可以和周润发叫叫劲儿。
听老职工说,李三坏不是空军出身,他是大学生进厂,技术好,会弹一手儿好洋琴,话少,可是一说就噎人,有点儿阴阳怪气,自由散漫,并不象别人那样对女孩子追着没完,可不知道怎么的,就招女孩子待见。(老萨插一句:兴许是大鱼大肉见多了,突然出来一棵白菜,成了抢手货吧。)
他第一个对象就下手了车间主任的女儿,没过多久,就吹。车间主任爱才,虽然恼火,可是没动他。不久又和他们车间唯一的女技术员勾搭上了,然后,又吹。...半年之内,找了四个对象,有一些肉麻的描述,不知道真假。但是肯定个个都当众拉过手了
-- 这可是跟现在当众Kiss差不多的程度。然后 --
个个吹。我总结了一下总队长的特点:第一,兔子专吃窝边草,第二,善于冲锋,到手就扔,第三,不敢动真格的...
就在这时候,他碰上了黄晓竹。
有人说黄晓竹当年是空乘,附件部的处长老丁说她是在塔台,我认为塔台的说法更真实,因为李三坏一个干机修的,没有多少机会和空乘热乎。老丁说那时候黄晓竹有“竹妹妹”之称,年方十七,天真温婉,明眸皓齿,是外宾来访献花的角色,也是不少小伙子的梦中情人。
“生生让这小子给毁喽。”老丁说起来还恨恨的。
那年春节联欢会,李三坏一曲洋琴敲的荡气回肠,不知怎么就勾了我们未来李太太的魂儿,对着这个小子直发呆。李三坏何等人物,暗中瞥见,见缝就插针,一散会就找到黄晓竹的宿舍要教她弹洋琴。这样一来,不用半个月,洋琴弹的怎么样不知道,就有人看见三坏在小树林儿里头对人家动手动脚了。
这个说法吓坏了车间主任,连夜把李三坏叫去,一顿的好训。
三坏纳闷儿了,大着胆子问:我动你闺女你怎么也没这么激动啊?
车间主任把腰一插,我闺女能和人家比么?你知道她家是什么出身?
什么出身?
她爷爷是 -- 王 若 飞 !
要说三坏也是个人物,听了这话,差点尿到裤子里。
王若飞何许人也?共产党里的职业革命家,绥远-冀热辽根据地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物,是周恩来总理最得力的部下。1946年,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和叶挺,博古在黑茶山空难中失事身亡。对他的死,周恩来痛惜不已,直到文革,有人劝他节劳,他还回答说:要是王若飞活着,作副总理,我还能歇一歇...
王若飞的原名,就是黄敬斋。黄晓竹父亲死的早,她是王若飞的亲孙女儿。
周恩来素重感情,对老部下照顾的相当好,就把王若飞的遗孤安排在了机场。机场的高层干部,不少是段苏权司令员带到空军的冀热辽老底子,个个对王若飞敬若神明,还能亏待了他的骨肉?一朵花儿一样的黄晓竹长到十七岁没人敢追,那是因为谁都知道她的背景,谁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啊。
偏偏李三坏不是空军出身,他哪儿知道这些啊?
吓坏了的李三坏匆匆就做出了决定,马上"断"!本来按照他的习惯,也到了该断的时候了,现在当然断得更坚决。
这下子,可伤透了黄晓竹的心。
北京的雪早就停了,老萨想起来当年的事情却越来越多,就象是脑子里放电影一样。看来老萨写的有点儿收不住笔了,欲罢不能。怎么办呢?写到哪儿算哪儿吧。明天开始有几天假,看来放完假,还会续下去。
另,李太太的名字我给改了一个字,表示对她的尊重。
冀热辽最年轻的团长
李三坏”本来只是玩玩的意思,提出分手觉得很正常。黄晓竹当然不知道“李三坏”的绰号,所以根本接受不了。那个时候儿的人都脸皮儿薄,但脸皮儿薄也分个时候,所以黄晓竹就到机务去找他,用现在的理解,就不单是要个说法那么简单了。
李三坏就是不露面,他对付女孩子也不是没有经验,听说黄晓竹来了,就往外场跑,那么大的机场,还真不好找他。
那是三月里,机场的节气比城里晚一个月,晚上冰冻一尺的天气,一个女孩子在机务门口的石头台阶上等人不着,眼看天色越来越黑,西北风又刮得紧,自然就一把鼻涕一把泪起来。
正在这时候,航材处的处长吕大楼来机务办事,看个正着。他看见个女孩子在机务门口哭鼻子,就有点儿纳闷,再发现是黄晓竹,赶紧叫司机停车。
这吕大楼,可以说是最疼爱黄晓竹的长辈了。
吕大楼,何许人也?日本投降的时候和常乾坤,王助一起到苏联学航空的人物。机场的人都“大楼”“大楼”的叫,以至于好多人以为航材处的处长姓楼。其实他的出身呢?嘿嘿,抗战时期冀热辽最年轻的八路军团长,段苏权手下的一员悍将。
此人和我家有点儿小关系,所以到机场的时候我还曾经去拜望过他。他本来是归绥中学的学生,后来加入地下党,到国民党傅作义部搞兵运。抗战开始后,前线缺少军事干部,他就带傅作义给的20条枪去了河北,出山第一仗平西过路,和封锁线的日军松原部队交手,二十几个人干掉七个鬼子,自己连个毫毛也没伤,得了个外号“七比零”,三下两下让他带起一支千多人的队伍,到1938年,他就成了冀热辽军区最年轻的团长。
此人虽然是学生出身,但是生性剽悍,敢做敢为,性如烈火,在机场以讲义气而著称。权延赤刚开始写书的时候,提到他爸爸权书记收降土匪,我曾经很怀疑是吕大楼的原型,后来想想不对,“大楼”没有这么争气的儿子。关于吕大楼的故事很多,我举两个,一个是听来的,一个是我去拜访他亲历的,让大家能够更了解此人的性格。
第一件事是老丁讲的,49年“大楼”带人到归绥接收绥远机场,那时候董其武宣布起/o义,可是兵力十分单薄,国民党其他系统的败兵和特务中颇有“宁死不屈”的人物,鸣枪过市,夜里敢对董其武的住宅扔手榴弹,几个小特务到绥远机场炸飞机,被当场抓住,大楼当时已经改为地方工作,穿着便衣,审了审觉得意思不大,又没有人力,就把他们缴械以后赶走,没想到这几个特务回去,归绥的军统人员马上就开着汽车往西边跑了,一问,说:共军主力来了,冀热辽的吕大楼已经到了机场啊!原来特务们早有"大楼"的档案,换了便衣也记得这张脸,所谓闻风丧胆,大抵如此。
第二件事,就是我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他和陈赓的合影。他就给我讲了当年的一段战事,就是著名的雁宿崖之战。最近有一部很风行的作品《亮剑》,一开头就是围歼日军山崎大队的李家台之战。其实它的原型就是雁宿崖之战,山崎的真名是迁村,他的600名部下,就被120师全歼在雁宿崖下。李云龙,则是虚构的人物了。大楼讲的具体战斗我记不太清楚,记得清楚的是日军的顽抗给八路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那一战下来,吕大楼的一个团,只够编成一个营了
--
伤亡三分之二。“鬼子的枪法太准了。”大楼如是说。迁村即将覆灭之际,陈赓,这员国共两党公认的猛将,都感到不能再打下去,给刘伯承师长打电话,要求停止攻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楼转述刘帅的回话。刘伯承听了电话,独眼流泪,狠狠地回答:“同志,无产阶级的队伍,我能不心疼吗!大局,大局啊!”这句话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我一直对于贯穿我们整个教育的政治马列深感虚伪,样板戏式的对白更让人难以忍受。而刘帅的这段话,尤其是那句声泪俱下的“无产阶级的队伍”,使我相信,在共产党的历史上,确曾有过一批真正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为他们心中的目标而奋斗的人。
注:老萨不喜欢谈政治,只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罢了,喜欢与天斗与地斗的朋友请手下留情。
让这样的一个人搞航材,把这个“肥缺”真正变成了铁衙门,他的豪爽义气,军中的关系网,又使得“大楼”左右逢源。这绝对是机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王若飞。
按照机场老人儿的说法,他和他夫人曹纫芳,简直就是黄晓竹的干爹和干妈一样。对老首长的后代关怀备至,讲义气是一方面,自己没有女儿也是一个方面,再加上黄晓竹善解人意,温柔可人,大概也使大楼从心里喜欢。黄的妈妈在驻外使馆工作,每到星期天,大楼总要拉黄晓竹到家里吃饭,简直成了惯例。当然,黄晓竹是很多机场“首长”的宠儿,请她吃饭的不只是“大楼”。
不过,再好的军人,对于女孩子的理解也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大楼下了车,看着泪流满面的黄晓竹左问右问,不得要领,急得直挠头,看看天气越来越冷,只好硬拉黄晓竹上车,"回家说去吧"。
霸王硬上弓
大楼的家在南楼,离机场很近,五楼上三室一厅,不算超标,也不刻意寒酸,反正很暖和。
在外边说不清的,回家还是说不清。“秀才遇见兵”是说不清楚,这“兵”要是遇见丫头,也一样说不清楚。“大楼”毕竟脑子快,想想这事肯定和机务的人有关系,给机务的车间主任打电话,三下两下弄明白了“李三坏”的前因后果。
弄明白了大楼可就不干了,流氓耍到小竹子头上?反了他了!叫司机给黄晓竹买点儿吃的,就坐在小丫头面前“宽慰”开了:丫头,放心,有你伯伯在,没这小子的好,不整他个里外蹿稀咱就不是吕大楼。
哭,不吱声。
丫头,明天我就找他们主任,给这小混蛋记个大过。
还是哭,不吱声。
大过还不够?我和他们主任谈谈,就冲他平时的表现,看是不是开除他。(老萨插一句,那时候的领导好像比现在我老板横多了。)
不吱声。
拍桌子了!丫头,要是他欺负你了告诉你伯伯,明天就送他进炮局子(北京的监狱之一)。
摇摇头,接着哭,不吱声。
。。。
如是再三,“大楼”除了枪毙,大概所有的处分捋了个够,小丫头也没点一下头。你倒是说话呀,小姑奶奶。
正这个时候,大楼的夫人回来了。
大楼的夫人曹纫芳,也不是等闲人物,55年授衔的女大尉 --
这是曹大姐对“大楼”最能炫耀的事情,因为大楼解放前就改了地方工作,没有机会带军衔。曹大姐(机场的规矩,这样有德望的女同志,无论辈分,只能是大姐,你要是叫成了大妈,大婶,大娘,那就找倒霉吧...)性格不让须眉,女中丈夫。她在人民大学工作,每天坐班车从东直门回机场,这样,就到得晚了一点儿,让大楼多着了一个钟头的急。
虽然是女中丈夫,到底是女同志,进门一看,就明白了三分,告诉大楼,去,下碗汤面来。等汤面下好,曹大姐已经全明白了。
把老头儿拉到一边,对他说:别处分处分的啦,小竹子不是要你处分那个李什么。
李三坏。那她要怎么收拾这小子?什么收拾,她是看上这小子啦。什么?!这么好的闺女便宜他?!我操...
别不干不净的,女大当嫁,人家就看对了眼了,怎么办? 我是说那小子... 得,我看挺好,搞技术的,比你们这帮就知道整人的强。我,我整过谁?
没说你整谁,是说你们当官就知道琢磨人。这个事儿你能办吗? 什..什么事? 让他们俩和好啊。
嗨,那还不容易,一个电话的事儿,我是担心他将来对不起小竹子。 那不是还有你给撑腰吗?干脆点儿...
家里曹纫芳是“领导”,大楼接受了“任务”,一转手交给了李三坏的车间主任。这位主任是两航起..义的,大楼的老哥们儿,当然听他的调动。大楼觉着这么好的事儿,
-- 流氓白耍,捡了个天仙似的媳妇儿,-- 美死李三坏了。
没想到李三坏居然不干!
第二天,车间主任找他说了两回,全让这小子给搪塞过去了,逼急了,就说已经另有女朋友,不能学陈世美。他算认准了这黄晓竹不好招惹,铁了心要退避三舍。车间主任本来在他面前威信就不高,还真拿这小子没办法。
吕大楼只好和夫人说:算了吧,我没办法。强扭的瓜不甜。丫头又不是找不着主儿。赶明儿我给介绍个好的。
曹纫芳可是军人出身,把桌子一拍:嘿,老吹什么冀热辽最年轻的团长,这点儿事儿都办不了?你打鬼子的能耐哪儿去了? --
曹纫芳后来和别人说,这丫头和她祖爷一个脾气,撞南墙的坚韧不拔 --
不过不是表现在干革命上,是表现在搞对象上,这个事儿办不成,自杀的可能都有。
话说到这个份上,算是把大楼逼上房了,绕着桌子转三圈,叫秘书:通知那个李三坏,明天我吕大楼请他吃饭。让丫头也来,-- 别让那个姓李的知道。
这就叫“鸿门宴”,三坏明知道大楼的酒不好吃,也不敢不来啊。
晚上,三坏到了大楼家。让到里间,两边都很客气,大楼说说航材的闲事,谈谈机修的问题,还有点儿嘻嘻哈哈,就是不提正碴 --
他得让李三坏先吃饱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楼就点了正题,提起了当大媒的事情。李三坏早有准备,马上站起来,学军人似的来个立正:报告首长,这件事不成啊。接着说他的理由:第一,自己还年轻,希望把精力多放在工作上,第二,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看见黄晓竹他只觉得对烈士的敬仰,没法把她当老婆(倒也不全是瞎话,至少他是怕了黄晓竹这帮叔叔伯伯)第三,他和黄晓竹只是交过朋友,清清白白,没有动过真格的...
他的理由很充分,大楼也不跟他分辨 -- 他才犯不着和这小滑头说理呢。你这样做想没想过后果?
报告首长,都说大楼处长铁面无私,钢刀虽快,不杀无罪之人,我问心无愧,和您差着一辈儿,您肯定不会假公济私处分我。
大楼点点头,暗说,行,脖子挺硬,小丫头不是全没眼力。好吧,接着喝。
有人敲门,曹大姐去开门,来的,正是黄晓竹。昨天哭了一晚上,眼睛当然还跟桃儿似的。曹大姐特意问一句:让你吃了饭来,吃过了吗? 嗯,吃过了。
里屋的两个人就站起来,李三坏比较紧张,但是他也料到了有这一手,得,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当面道个歉也好,省得老是缠得阴魂不散的。
有人说黄晓竹一进屋,李三坏就痛哭流涕跪下道歉。
那也太小瞧后来的李总队长了。而且,大楼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曹纫芳的描述应该是正版。她的说法是,黄晓竹一进里屋,不等大家开言,大楼嘿嘿一声冷笑,说了一句:“小两口儿好好聊聊。 --
痰盂儿在床底下。”抽身就走,一回手,嘎楞一声,把门给锁了。武工队的身手,谁也来不及反应。门外头放好的一把椅子,大楼把手往上一拱:“老首长,得罪了。”,往里一拱:“丫头,别怪伯伯心狠。”往外一拱:“老曹,你睡吧,我要听房。”大马金刀的坐了下来。曹纫芳已明其意,笑的打跌。而背后门板上,已经象擂鼓一样砸了起来。
那一夜,据说李三坏除了不敢骂打倒毛主席,什么词儿都出来了。黄晓竹也帮着求大楼开门(:))吕大楼呢,鼾声如雷。
第二天,把门一开,放两个人出来,大楼一笑:“恭喜,李XX,你们车间都知道你在我这儿过的夜, --
别跟我说什么清清白白的,我就知道你和我们丫头在我家里住了一宿,以后就和自己家里人一样啊。 -- 你要是始乱终弃,可别怪大楼翻脸不认人!”
....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可是李三坏却是机场有名的五好家庭,加个班儿,黄晓竹总不忘了带个大大的饭盒过来,里头不是酱好的猪心猪耳朵,就是自家炸的大薄脆。干吗大饭盒呢?黄晓竹知道总队一帮馋猫儿,不大,怕是一点儿也到不了她老公肚里。
我们都很羡慕。
老丁说,嘿,你们还不知道呢,文革的时候三坏到北航看大字报,不知道说了什么,让韩爱晶的学生抓去了就在礼堂里打,当时黄晓竹已经怀孕了,抱着他的头保他,自己的肋骨让学生踢折了好几根,头发带头皮几乎扯掉一半。等机场的人开了车去救他们出来,黄晓竹已经休克了,李三坏的胳膊折了一根,用另一根好的搂着他老婆,谁拉也不撒手,一直搂到机场的医院里。后来他们孩子生下来脸上就有一大块紫斑,都说是胎里让人打坏的...
我们那些小伙子听了这些事情,眼睛就都有些湿,也都盼着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听说北京下雪,机场的老哥们儿又要辛苦了,想着他们,就回忆起当年的一些趣事来。
九十年代初,老萨大学毕业后无所事事,投笔从戎到了北京机场, -- 为什么是投笔从戎呢?
因为机场当年都是保密厂系列,军事编制,虽然九十年代已经是一个大得过火的合资企业,但还保持着半军事化的许多传统。
新来的,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先下大队去炼三个月,说是"培养感情",确切的说,就是作地勤勤务,专业上叫外场。您坐过飞机没有?飞机一落地,就能看到一帮穿破棉袄的人围上去,乘客下了飞机,他们就打扫卫生,检查仪表,更换轮胎,等等,就是这个工作。说起来,属于日常维护,基本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飞行无小事,就是一个螺丝也是责任
-- 我们刚到总队,就有人给我们讲,50年代,咱们从朝鲜下来的两架战斗机在牛庄失事,就因为一个螺丝。
当时两架飞机穿云下降,整整齐齐的撞到地上,炸出一对儿大坑来。那个时候飞机象金子一样,飞行员也象金子一样,一个双料的一等事故,连军委都惊动了。飞机刚用了一年多,驾驶员打过仗,技术过硬,又没有阶级敌人破坏
--
就是破坏,也没有两架一块儿往下栽的啊。让人挠头。后来一位胡某某,有经验的分析人员,发现了问题,那就是长机的驾驶杆连接螺丝都断了,这不是摔的,一
模拟,是愣让飞行员掰断的。以这个为线索,找出了毛病。原来在起飞前作维护的时候,飞机传动系统里掉进了一个螺丝,刚好卡死了操纵尾翼的连杆,这样,无论你使多大的劲儿拉杆,飞机也不能往上升了,因为尾翼锁死了,尾翼不动,飞机就没法俯仰。从技术上说,要是在高空,可以操纵襟翼代替尾翼工作,但当时是穿云下降,离地面相当近了,而且当时的米格15,又没有低空跳伞设备,发生这样的事儿,飞行员只有等死
-- 拉杆的螺丝都带断了,可以想象长机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用了多大的蛮劲儿 --
但是,他忙于拉杆解脱,也就没有来得及通知僚机拉起。那个时候我军是铁的纪律,没有长机的命令,僚机就算有疑虑也不能自作主张,等他出云看到地面,就一切都晚了。
一切都因为一个螺丝。美军据说也有类似的悲剧。老职工用这告诉我们日常维护也不能掉以轻心。现在,我还可以想象那位拼命拉杆的绝望的飞行员,可谓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还有一段后话,就是这位精明强干的胡某某后来自毁前程。在我去工作的时候,他已经是公司副总,开着小车风驰电掣的人物了。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老兄一次开车外出,据说居然赤体在野外追逐一位农妇,结果被当地农民捉住,不但一世名声毁于一旦,还受了不少皮肉之苦。后来查出其人存在精神疾患,当时公司管理层换届,西安来的老总正要整治这些天子脚下的诸侯,顺水推舟,此公在民航三四十年的经历,就此谢幕。九十年代初在机场工作过的朋友,大都知道这件事。这位老兄地位不低,平日道貌岸然,故此大家听到消息,只能用"且骇且笑"来形容了。
外场这个工作很累,很枯燥,而且是三班倒,没有多少人愿意干。最惨的是夜班,有的时候飞机半夜飞来,就要整夜在机场的砖平房里头守着,弟兄们穿着破棉袄
-- 干完活儿一身油泥,谁舍得穿新装?
直到90年代后期傅宝鑫下了严令,大伙儿才开始穿米色制服,当然,那时候,新式的洗衣房也建起来了。---
大伙儿不免喝两口儿,侃侃山,都是年轻人,虽然辛苦,倒也其乐融融。老萨那会儿孤身一人,干这个工作是高高兴兴的,因为夜班补贴高,伙食真好,机场食堂的炖牛肉最棒,我估摸八成是五十年代跟老毛子学的手艺,百吃不厌。另外在外场学了不少知识,比如以前飞机上大家方便以后的"五谷轮回",各位知道是怎样的结局么?
-- 我原来以为是从半空中直飞下去,类似投弹,后来才明白那样机舱不能密封不说,方便的朋友大概也早被便盆吸到飞机外边去了。
实际上都进了一个小型的集装箱,到了机场,把它卸下来,往绿地里一倾,就处理完了。您可能得瞪眼睛,这就算完了?完了。因为倒出来的都是乳白色,半固体类似酸奶的物质(您要是喝不下酸奶别怪我啊),毫无异味,转眼就渗入地下去了。集装箱里预先装有药物,和那些不洁之物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将其充分分解,飞机的上升下降,正好起到搅拌和促进反应的作用。我曾经问老师傅,干吗不用这个药物处理咱们宿舍的厕所呐?又干净,又省事。人家答的叫我无话可说:是不错啊,不过用三回,就够咱们重建一次厕所的了。。。
这就是"菜鸟"的问题。我们这些"菜鸟"干不了别的,也就是帮人家搬个梯子,推个轮子什么的,这种活儿,人家认为有老人儿带着,再菜的鸟儿也出不了事儿。
可是,就是这么简单的我们就愣能给"整"出点儿事儿来。还真不是小事儿。。。
那是实习到一个多月的时候,那天夜里,又是值夜班。我和小童,大高三个学生工,加上三个正牌的工人,都在第12班。当然,那么大的机场,值班的地勤是有很多组的。班长毕业于北京有名的128中学,那地方,号称是"128中门朝北,不出流氓出土匪",所以我们最初对他是身怀戒心。后来才发现此君是个实诚人,非常照顾我们几个"白面书生",干活儿时候总比我们干得多,而且不要求我们遵守论资排辈的规矩,倒是对黄段子乐此不疲。后来发现机场这地方风气纯朴,是"都市的乡村",男人女人都刚直爽快,很少城里人的尔虞我诈,最初的担心纯属多余。
那天刚巧天津大雾,闹的整个民航系统都乱了套。于是飞机入场也就不太"规矩",我们都变成了救火队员,刚从一架飞机下来,就又被调度叫去"作"下一架,好像一直忙到三点,才稍稍喘口气。大伙儿抓着打个盹儿,突然又是铃声大作,原来沈阳飞来一架晚点的737货机,一个小时就要走,在场的三组人不够忙的,调度想起了我们,抓我们顶上去换轮子。显然这调度是新手,糟就糟在刚才打了个盹儿,要知道人坚持一夜不睡第二天早上打牌是没有问题的,要是让他睡半个小时,再叫起来,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我们就这个状态下被叫起来,两眼通红的往仓库跑。
飞机的轮子,您不要以为跟汽车似的,飞机上--- 应了我们总队长对老毛子女顾问的回忆--
什么玩意儿都大。刚到机场那天,有一辆敞车拉着个半圆形的大罩子过来,看着有点儿象放大了好多倍的卫星锅,看得我发晕。后来人家告诉我们,那是747的鼻子盖,还告诉我们,747的尾翼,远看不起眼,实际呢,7层楼高!不用榫,没有连接件,硬是用四十七个大螺栓固定在机身上。。。"帝国主义真敢想"。
这737的轮子,平时压在机翼下面谁也不注意它,实际上比我高半截,要用平车拉着走,我们匆匆找调度要签条,从库房领了就干活儿。我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只能帮着撑轮毂。天儿真冷,我记得手套破了个洞,那个洞就好像把手掌都穿透了似的。还好,弟兄们都不含糊,一口气儿把该换的六个轮子全换了,班长告诉调度一声儿,调度给划了个钩儿,我们就又扑向下一架飞机。。。
这时候,天正麻麻亮,小童回了一下头,突然冒出一句"梦"话:"这飞机翅膀怎么有点儿耷拉?"
班长在后边给了他一个"勺"儿:"没睡醒啊?飞机又不是鸭子,还能耷拉翅膀? 快干活去!"
第二天,当然大伙儿都是休息。可是到了下午,总队就开着车把我们从宿舍都找去了。
进屋一看,大伙儿的脑袋顿时就大了一号儿 --是总局的黑老六 -- 事故调查组的!
我看了看班长,他的脸色铁灰,看来也没经过这样的场面。昨天的几组人都来了,面面相觑,还有一个满脸抽筋儿的调度。我猛然想起来小童那句话,难道是。。。
六爷站起身来,咳嗽一声开始讲话,前边都是什么"质量安全年"之类的废话,还带着点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味道,末了说:"昨天XXXX航班的轮子是谁换的?"
一片寂静。天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的脑子都在迅速的转动,昨天太乱了,调度替大伙儿划的钩,应该是今天我们去补手续的,现在承认了,会是个什么责任?
是着地的时候爆了轮子?还是轮毂没上紧?要是摔了飞机。。。我们换换眼色,都觉得脖子后头冒冷气。
沉了有一分钟,班长到底是条汉子(反正最后也要查清楚,还是主动点儿吧。),把牙一咬 -- "是我们十二组换的,不过轮子可是仓库发的。。。"
"你们领的是什么轮子啊?"
"波音737-300,前起落架左侧4个,右侧2个"
六爷绕着班长转了半圈,我们也都站了起来,班长挪动着脚步,保持立正的姿势面对着老黑。
"737-300? 啊? 你的漏子捅大了! 告诉你吧,换了4个737-300的,还有两个,你换的什么? 737-200!
高度差10公分!那么大的轮子你都能换错?!"
我看班长腰杆儿一挺,好像要休克。我居然还能暗想:这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波音737-300是自行车式的起落架,轮子在发动机舱内侧,那儿左右差了10公分,到翼尖上。。。怪不得小童说飞机翅膀有点儿耷拉。
老六忽然露齿一笑,说出一句让人记忆终生的好话来:
"别紧张,没摔。"
可是我们班长摔到椅子里去了。
原来昨天夜里,我们忙中出错,推错了两个轮子,而调度,监察,竟然一路绿灯放行!因为谁也没想到我们会出这样愚蠢的错误。因为天黑,也居然没有人注意到,只有飞行员心里明白,他一起飞就觉得左右受力有点儿不平衡。中国的飞行员是飞苏联飞机练出来的,就是说靠技术不靠手册,而且苏联飞机经常有点儿小毛病,他也没太当一回事儿,一口气飞到徐州,落了地,发现落下来也是不舒服,这才打报告。人家一检查,我们的人可就丢大发了。
还好是同型机,如果换上747的轮子,左右高度差的多了,飞机一滑跑就要翻车,不过,这只是设想,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不同型号的飞机,没有兼容性,轮毂上不去,就会发现问题。
基地有过去两航起YI时代的老人儿,告诉我们当年他们曾经用DC-2的翅膀换过DC-3的,照样儿飞。看来90年代的飞行员还是保持了这个传统。
换错了轮子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时间是1992年的冬天。后来我们班长挨了个大处分,三个工人挨了小处分,而对于我们几个外聘人员,却意外的什么也没处理,只是以后也再没有安排我们换轮子。我们一直觉得很歉疚,因为弄错的那几个轮子,多半是我们推的。而班长呢,他说没有摔飞机,就万幸了。
其实,飞机是相当皮实的,假如您知道您乘坐的飞机经常明明有故障照样上天,您作何感想呐?
不幸,这也是事实,连中央级的王兆国同志,也享受过DD(带故障飞的简写)飞机的经历。。。
要是告诉您上天的飞机有不少都带着毛病,您肯定对民航保险大感兴趣。不过,这在世界各大航空公司,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一架飞机几百万个零件,不是每个都威胁飞行安全,航班任务又紧,有些小毛病就"马马虎虎"了。这种飞机在维修上的术语叫做"DD",就是带着问题飞的意思。
您不要太紧张,其实大多数的DD的确没有太大影响,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比如厕所的手纸盒卡住了来不及换,某个行李箱被客人的箱子硌破了,等等。大多数的情况是缺零件
-- 手纸盒也缺零件么?
这就有讲究了。不是我们不能修,而是按照飞行守则,飞机上的部件不能随便更换,必须使用厂商指定的产品。把问题说大一点儿,比如说厕所的手纸盒,要是我们不经过波音的允许换个国产的,被人家知道,这架飞机再出故障摔下来,不管什么原因,波音都可以不负任何责任。每次看到厂商把一个手纸盒卖50美元给我们,一个螺丝卖100美元给我们,基地的小伙子都对中国的航空工业恨的牙根痒痒,要知道那时候我们的工资,才一个月300块人民币
-- 不够一个手纸盒钱。
但飞机上的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比如伊尔上的电热杯,修过飞机的小子们个个都想淘换一个来的。您看飞机上那么多客人,怎么能老有热水供应呢?
就靠这个,快!
一升水倒进去,把电源插头一接,马上从底下就开始冒泡,看着就痛快。那时候没有电热水器,这东西很稀罕。这种铝合金的大杯子定期更换,成了维修人员的爱物
--
当然,只能在基地用,到了老百姓家里,瓦数太大,那是找着憋保险丝呢。到基地宿舍,看到床头一个银色的大杯,就说明这是个"老"手,菜鸟是轮不上的。
可是有一天愣有人给我送了一个来。
送礼的是电子部的小齐,"无事不登三宝殿",又叫"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送这个宝贝来,自然是有所求喽。不出所料,寒暄几句,话就转了正题。原来他们修的伊尔上有一台电子调控的备用泵,指针就是在红区(不正常),怎么都查不出毛病来,因为这个设备平时不用,一般的质检写个"DD"就放行了,可巧这次管事的是个新来的荒子,狗东西认死理儿,就是不签字放飞。小齐没有办法,就想起我这个搞电子的来了。帮帮忙吧,吃人家嘴短么。我们就奔了机库。
苏联飞机上的电子设备,其实真的是不怎么样,电子管的都有,修这玩意儿简直是受罪。您想象过给恐龙把脉没有,大概就是这个感觉。看着线路图,我和小齐查了足有一个钟头,一点儿毛病没有,就是指针不归位。随着时间越来越长,旁边的师傅们,从最初的恭敬,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屑,嘴上也有点儿怠慢起来了。老萨当时可真有点儿见汗。
正这时候,救星来了。
谁?
我们中队长,他叫我们组集合,找不着我,就追到这儿来了。一看,一帮人正大眼瞪小眼呢。这中队长在机场干了二十年,经验丰富,有名的老油条。看看机器,冲小齐一笑:"得,该着我今儿个运气好,晚上你请客,我保你修好。"那当然好,什么时候修呐?
马上,五分钟的事儿。五分钟?对,你们出去, -- 小萨,你留下帮把手。 哎,爷们儿,还藏一手啊,得,我们出去就是了。。。
等他们出去,队长把舱门一关,告诉我:抬起来,晃。
啊?
对,晃,就是摇煤球那个架势。
好吧。老萨就和队长摇煤球吧。三摇两摇,队长突然喊:"停!"
我赶紧停手。一看。哎 -- 指针正好给晃到了"正常"的位置。
只见队长动作忽然变得异常轻柔 -- 大概他老婆也没享受过这么轻柔 --
慢慢的,轻轻的,象抱着个婴儿似的,把这铁家伙送回原来的位置去了。一看表,四分五十秒。
队长呲牙一乐:"老毛子的玩意儿,就欠两榔头,得恶治。 -- 这手儿保密啊。"
小齐他们进来,顿时一阵欢呼,那叫一个"由衷钦佩"。队长可是正颜厉色:"检验来之前,谁也不许碰啊,谁碰坏了,谁就自己修吧。" --
这飞机到了下一站,那边儿的维修人员怎么头疼就不是我们的事儿了。
我们就是这样修飞机的。您怕了么?
但是,有些毛病要是带着"DD"飞,那是早晚要出毛病的,最开不得玩笑的关键部位就是发动机 --
有个飞行员对我说,只要翅膀在,发动机好,起落架放得下来,什么飞机都回的来,听这个,您对飞机的要害部位也就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有一架767,右发断路开关故障,检验没当回事,就放了"DD",一飞一回,跑了7趟都没出事,我们那位中队长到底经验丰富,找检验,说这个不安全,最好修好了再飞吧。检验嘴上答应,飞机一紧,他第八次又给放出去了,结果,就这一回给总队招了个大处分。
那天正好大高跟机去福州办事,大高是上海交大的高材生,按他的描述,那过程简直象电影儿。
飞机从北京出发去福建,走到威海上空,大高忽然觉得不对。为什么呢?
干这一行的,耳朵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上飞机先听发动机的响声,成了习惯了。大高也不例外,他觉得不对 --
怎么只有一边响啊,往窗外一看,吓了一大跳 --
右边发动机不转了!按大高的说法,当时自己的血都凝了。抬头看看空姐儿,空姐一副平静肃然的样子,冲他点点头,意思是:记着规矩啊,知道就行了,别声张。这时候飞机就有点往下坠,提醒大家系安全带的通知来了。老百姓都不怎么紧张,可能根本没意识到问题,还以为是遇到气流呢。只有大高面如土色,当然,按波音767的手册,单发瘸腿儿(只有一个发动机),也应该可以安全降落,但是。。。
还好,片刻以后,他听见右边的发动机又响起来了,随后,就是机组的广播:刚才我们的飞机遇到一点儿机械故障,现在已经排除。为了广大乘客的旅途安全,我们现在决定返回北京国际机场。。。
飞机转了个大弯儿,大高嘘了一口气。周围的旅客可是开始发毛了,谁不知道空难的后果啊。一时舱里叫的,闹的,骂的,不亦乐乎。还有几位一个劲儿跟空姐要说法。
-- 这就不讲道理了,飞机还没降落,是要说法的时候么?再说,也不是空姐把飞机"整"成这样的啊。 都是自己人,大高就得站出来 --
这是民航的老传统,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互相保护。毕竟是工程师,先告诉大家,啊,我,就是修飞机的,大家放心,这个故障已经排除了。旅客们听了就静下来,然后就给大家讲,你们看,刚才的问题,啊,就是右边那个"吊扇"
-- 倒是和发动机挺形象的 --
不转了,现在,不是转起来了吗?啊,放心吧,如果不是为了大家的安全,啊,我们直飞福州也没有问题。这样一说,乘客们果然安静下来。看看空姐感激的大眼睛,大高觉得自己很高大,索性就接着讲下去,就是767怎么安全,怎么先进。
讲着讲着,就讲不下去了。。。
怎么? 那发动机又不转了!
这回,不用耳朵,舱里的旅客们都看着呢,大家都静静的,以胆战心惊,但是又无比期望的目光看着大高。后来,大高说,我明白他们的意思,都盼着我爬出去修哪!
在万米的高空,一舱的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坐着,再没有人跟空姐闹了,因为又让大伙儿系安全带,而这一回,大伙儿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后来,大高自己也不知道是过了多久,"砰"的一声,发动机终于又启动起来。不过,这回谁也不吱声了。大伙儿看着发动机,就好像它是一个爱闹的孩子,生怕声大引发了它的坏脾气。。。
等下飞机,才发现总局的车都来了,机场保卫人员如临大敌。大高下来一看,正好总队长在那边,赶紧过去"请安",总队长瞥了他一眼,没说话。旁边有人拉了他一把:"王兆国在飞机上。"
首长是有专机的,每一个件都是双重备份,当时王兆国好像是中央办公厅秘书长,还没有到这个级别。但要是摔了他。。。
后来,这件事当然是"彻查"。总队交上去的报告写得十分圆滑,反正是避重就轻,机械故障总是有的,今后痛加注意云云。也转发中央办公厅一份,那边倒没说什么。总局的副座一看报告就不干了
-- 人家干这个的时候,我们总队长还吃奶呢,什么不懂啊?-- 据说当时就摔了杯子大骂,意思是发动机的故障也敢飞?
七次没摔,老天爷都开眼,怎么第八次还敢飞?要是当年,非让这一窝子都上军事法庭不可。
反正结果是一个月以后,总队长,大队长一撸到底,检验,调度都进了学习班。这是1992年底,或者1993年初的事情。
不要以为这是因为王总在飞机上才处理的这么狠。民航上层都是当年的飞机行家,对安全问题处罚一向严厉,号称是"响鼓重捶",要不,国航怎能保障30年不摔飞机?
不过处理得这样快,倒是第一次,说到底,还是因为差点摔的是王总。
新换的总队长,大伙没有不服的,这人姓李,有名的业务规章一把好手。但是当年,他可是基地有名的"三坏"(大坏,二坏的事迹不太清楚),吊儿郎当专钓小姑娘的能手
-- 钓错了钓到王若飞同志的孙女儿头上,才从此改邪归正。。。
过了两个月,那天全体集合,大家都交头接耳,说新的总队长来了,要给大家讲话。
果然来了,老远来了个衣裳架子,晃晃悠悠的眯缝个眼,一头类似艺术家的长发,这种形象在当时很另类。看起来有40多岁,就是新来的李总队长了,人称大个儿李。除了这个头儿,那天他讲的什么,我都没印象了,因为他身边带来个黑黑的秘书非常惹眼,漂亮,但是站在那儿一点儿都不老实,用北京土话说,“浑身带消息儿,一按就会动”。总队长讲话,天儿冷,她就在旁边儿扭啊扭的摆POSE,拿出红红的手指甲翻来覆去的看。这边儿是二百多没结婚的小伙子,个个看的两眼发直
-- 还有点儿发红。
大个儿李到任的第一件事儿就镇了场,搞定德国专家瓦泽克,保了民航和以色列的一笔大买卖。
我们刚到机场的时候,就看见宿舍对面草坪上停着一排飞机,那是毛主席时代留下的老伊尔14,尾翼是T型的,高高翘着很威风,但是在民航的序列里,它们早就淘汰了。所以,虽然以它们为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也有专人维护,但都估摸着它们快回炉打铝锅铝勺了
-- 要是有心让它飞,怎么也不能在这儿风吹日晒的吧,又不是没有机库。
万万没想到,咸鱼也有翻生的机会。1992年,咱们和以色列谈判建交,航空领域的合作也就开展起来。以色列专家组从机场过,一看,就提出要求,要咱把这批飞机卖给他们。
以色列是航空强国,咱们交流的目的是他们的先进战斗机,叫什么狮,压根没想到它会向咱买东西,更没想到他们看上的是咱的“老套筒”。这笔买卖搞得总局莫名其妙,还有点儿受宠若惊的味道,飞机没报废就要维护,每年是一大笔钱,还占着地方,人家的开价比废铝高十几倍,还全是硬通货。更重要的,那年头咱们要是能往国外卖飞机,是多光荣的一条政绩啊。
其实,以色列人更会算计,他们不讲时髦,讲实用,收拾旧货是有传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民用的DC-3,就是国民党两航起以时代的“空中行宫”运输机!那个时代,以色列的飞机全是从世界各地拼凑来的旧货,愣是干掉了现代化到苏联牙刷的阿拉伯联军。苦日子的时候这样,好日子的时候同样节省,到了八十年代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坦克竟有一半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候缴获的苏联货,阿拉伯人开着苏联T55坦克,不用打,开仗一会儿就热昏了
--
那是为西伯利亚设计的,到了沙漠里简直就是烤箱,耐热的贝都因人也不行,那是烤骆驼。以色列人呢,加上松下的空调,加上梅卡瓦的反应装甲,在贝鲁特打的阿拉法特T72满地找牙。毛主席那句话怎么说?“战争最终是靠人打的。”在以色列身上,体验够深。这伊尔14其实是好东西,第一,操作简单,适航性好,第二,皮实抗“造”,寿命长,当年苏联送给周总理的专机,就是伊尔14。按照使用寿命,回去好好修修,再飞十年也没问题,要是跑支线,还能飞的长。(1997年大高到以色列出差,在特拉维夫机场看见了咱们老伊尔,倍感亲切。--
是不是也给咱们上了一课?)要是买波音呢?十架伊尔的价钱也换不回来一架767。以色列人从苏联东欧正大量移民过来,能驾驶和维修苏联飞机的人才大有人在,正好解决了这部分高技术人才的就业问题。不知道他们是一举几得了。真是犹太人,--
都说山西人会算计,碰上犹太人恐怕就小巫见大巫。
我也是从这笔买卖,才对生意场上的“双赢(Double Win)”有了一点儿概念。
民航光高兴了,就忽略了一件事儿 -- 飞机得自己飞到以色列去。
按说这本来不算事儿。飞机是老,但是国航的飞行员,不但技术好,而且胆量大的出奇,远的说,一句“为了祖国和人民”,没有航线图也敢闯阿雄拉山口补运西藏,完了回来照样带老婆逛公园,那叫心理素质好,一点儿不紧张;近的说,现在的机组,为多挣一份儿补贴,副驾驶去考个领航证,就敢把领航员裁了,三人机组变双人了
--
还真没出过事儿。这就是民航所谓“敢打敢拼,特别能作战”的光荣传统。以色列那边,更是盛产独眼沙龙这样的亡命之徒,骑着扫帚也敢飞的主儿。
问题是民航给自己找了个婆婆。那时候维修基地的合资已经完成,又刚出了“王兆国事件”,总队也来了个“政委”,就是德国专家瓦泽克,按照协议,飞机能不能上天,要老瓦说了算。
老瓦上飞机看了半天,冒出一句德语。翻译是个半路出家,没听明白,回来翻了半天字典,原来是这个意思:“一堆垃圾”。
事儿,就僵在这儿了。
6. 对付“法西斯”的招数
伊尔14飞以色列的事儿就这么耽误下来,飞机检修好了一个月,还是不能启程。
其间的会议开了无数,我们这些小土豆忽然也成了香饽饽。 --
没办法,各处,科,股的头儿都到会,翻译太少,是个大学生就得顶上去。德方的总经理胡玻表面上不偏不向,权力下放,让瓦泽克自己决定,但意思很明显,就是按德国的标准办事。总局的态度呢,卖飞机是一定不能搞砸的。但基地的合资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对德国人“要文斗不要武斗”,尤其要尊重协议里给他们的权利。瓦泽克不签字,会就只好继续开。
但是底下好多人想不通,尤其是干了多少年的老民航,民族自尊心非常强。所谓“Culture
Shock”比比皆是,没事还要找事呢!前几天下大雨,有一批工装刚卸车,眼看要浇,处长老丁带头,披个麻袋就冲出去了,指挥着工人把工装往仓库里搬,德国人哪儿见过这样的"无产阶级"啊,有一位叫克里安的专家就无比钦佩的说了一句:“这简直是比牧羊犬看羊群还负责的团队啊。”翻译听了觉得不错,就翻给大伙儿听。第二天,黑板报上就出了一条“爆炸性”的新闻:“把中国人比成狗?!”老克检讨了不下八回还过不了关。
这次呢,就有人拉到二战旧帐上去,说瓦泽克的爸爸一定是法西斯党徒。
其实,后来看,这次的争论,正是一个大企业从粗放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的阵痛阶段。我们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敢于拍板,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激情是很好的,但从长远看,并不利于企业的现代化。而德国专家当然不是什么法西斯,--瓦泽克曾经在会上辩解,大意是:作为德国人,我们欠犹太人的债很多很多,我个人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事情来补偿,但是,我不能破坏制度。--
他们是在试图引进一些量化的,规章性的管理办法。后来不久,基地就通过了ISO9000认证,这里边德国专家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
不过中方也没有错,因为德国人的标准只适合德国,所谓不了解中国国情。德国专家平常态度非常好,工作认真负责但是很谦恭,处处维护中方的面子
--
难道他们也有外事纪律?但是一谈到上天的问题,就好像他们是上帝一样,德意志的倔强和刻板暴露无遗。那时候中国人的习惯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疆运5那样的双翼飞机还载客飞行呢。德国人瞧不起苏联飞机,认为其质量差,仪表简单,不要说三年趴窝没动过地方,就是新的按他们的标准也不能放飞。而我们的飞行员,一直飞这样的“俄国棺材”,照样吃嘛嘛香。按中队长说,德国人的标准,咱们小米加步枪就不要和小鬼子打了!海军俘虏日本鬼子的南昌号军舰,49年让蒋介石炸沉一回,捞起来一直用到1980年,培养出很多人才,还在台湾海峡打过仗呢。而且,中方有一样特殊的地方,经过多年的“拍板”式管理,咱们无意中培养出一批没有条件也敢上,也能上的人才,这是德国人所没有,也根本想不到的。国情不同,我们那时在艰苦的条件下,能不断做出一些让外国人瞠目结舌的“奇迹”,和依靠人,不依靠设备有很大关系。要说中国特色,这也叫中国特色。
瓦泽克是个好人,个子不高,精力充沛,大个儿李第一次和他开会,中方各部门抱着方案材料和瓦泽克一口气“打”了三个钟头。说实话,我觉得效率实在不高,因为瓦泽克一班专家的母语是德语,和中方交流用英语,通过我们这些二把刀的翻译,传给中方干部就比较走形,再把回答翻译回去,天知道和原来的意思有多大差距。不管听的懂听不懂,老瓦其实根本就不想跟他们费口舌,就是指着材料一个劲儿摇头,到处画红杠杠,表示太不安全,他的意思是这笔买卖本身就是发疯,这样的飞机不叫飞机,是破烂儿。
最后当然不欢而散。临走,老瓦垫起脚 -- 不然够不着 --
按住大个儿李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做这样决定的是官僚,对不对,这样几年没有飞的飞机,上天就会掉下来。我不是官僚,你也不是,对不对?我们都不想死人,我们是实干家,对不对?”
大个儿李翻着白多黑少的眼睛盯着老瓦的背影看了半天,最后告诉秘书杨丽 -- 就是那个漂亮的小黑妞儿 --
通知瓦泽克明天下午到飞机上现场办公,让他看看飞机的情况再说。
我很怀疑这样开现场会的效果,因为伊尔14的铝蒙皮上都有一条一条的黄锈,那是擦也擦不干净的,不能近看。里边呢?经常有弟兄们上去搜寻电热杯,俄国毯子什么的洋落儿,能好么?
第二天,大个儿李开车,带着瓦泽克和其他几个德国人上了飞机。老瓦很友好,听杨丽后来说,还带来了他的全家福给大伙儿看,一点儿不脱离群众。
但是到三点钟,我刚换了班,正脱手套呢,忽听一阵大乱,有几个老外抽风似的叫。回头一看,原来是和瓦泽克一起的那几个专家,再看,呦。。。。
伊尔14居然发动起来,冲向跑道了!先是慢速滑跑,越来越快,接着昂起头来,它 -- 飞起来了!
我们几个没班的赶紧往塔台跑,一看,中方的一帮干部都在那儿呢,一个个面带微笑,象吃了酒席那么得意。德国专家和塔台的值班唧唧呱呱,人家根本不理,拿出单子来给他看:今天下午,15'00-16'00,伊尔14试飞。
早排进计划了。
这就是大个儿李的绝招。你不是说上天就要摔么? 我就拉你一块儿上去,看看摔不摔。
据杨丽说,原来没有人知道机组上了飞机,进去根本就没有谈,大个儿李让几位德国专家先下去,说是要和老瓦单独谈,然后把瓦泽克往客舱里一关,自己就进了驾驶舱,然后,起飞。
你可以想象大家在机窗里看到的瓦泽克是怎样一副面孔。。。
您可能要问,说试飞就试飞,不怕影响正常航班么?
不怕。因为北京空港上空的确繁忙,但是1995年以前,从机场向沙河方向,却是不变的"净空",这在平时,是专门为基地试飞开辟的空中走廊,在战时,是沙河的直升机部队的紧急通道。1995年,军队改变了驻防,这条净空也就换了方向,现在在哪边儿,我就不说了。
-- 就是想说也不可能,而是那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机场,不了解情况了。
到了16'00,飞机却不下来,从天上传出指令来:测试科目未完,要求延长飞行一小时。塔台签:同意。
大伙儿都开始瞎猜,年轻的说瓦泽克肯定吓尿了,总得让人家换了衣服再说吧,老的就说德国鬼子和日本鬼子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肯定还是不签字,这是耗谁胆大呢。。。我们都不走了,非看这个热闹儿不可。
飞机终于落地了。
瓦泽克签字了吗? 没有。
因为大个儿李根本就没有和他谈。
飞机舱门一开,瓦泽克就像兔子一样蹿了出来,不,是豹子!再没有专家的风度,分开众人直奔大个儿李,--
他和驾驶员是从驾驶舱出来的,走另外一个舷梯,正接收大家英雄凯旋一样的欢迎呢。周围中国人都攥起了拳头 --
你要敢打我们总队长,就甭囫囵出去了。还好,老瓦只是把一双大拳头高高举到大个儿李的面前,大声咆哮起来,骨节儿都捏的发青。大家都松了口气
有个小子嘟囔了一句:"爱叫的狗不咬人。"
大个儿李看着瓦泽克,一句话也不说。过了大概十分钟,老瓦终于不说了,就剩下忽忽喘气,我离的近,觉得这家伙嘴里味道非常难闻。 --
现在想想应该是肾上腺素分泌太多了吧。杨丽说这家伙把驾驶舱的门儿都快给砸穿了。看看火候儿差不多了,大个儿李把手望老瓦肩膀上一拍,说:"我不是非要您签字不可,照您说这飞机不能飞,现在咱们一块儿死了一回,我就一个要求,请您再好好看看我们的方案和维修纪录。"说完,冲小黑妞儿一摆手,"翻译!”,就扬长而去。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具体句子可能有错的,1993年民航的报纸上登过他的事迹,有这一段话,可是没提他“挟持”瓦泽克的事儿,减色不少。
瓦泽克后来给方案提了不少意见,但是一个星期以后,终于签了字,能让德国人改主意,大伙儿都说老李的“蛮干”是转折点。5月里,伊尔14飞了以色列,唯一的变化是少了七架,被河南买去了,成了中原航空公司的老底子。小童那天值班,说从起飞瓦泽克就在塔台,一直没动窝儿,直到飞机落地,然后就去食堂喝酒,醉的一塌糊涂。
按大个儿李的说法:老瓦是狗肚子搁不下四两肉。但是后来两个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就差换老婆了。--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英雄相惜呢?
说到大个儿李的那一位,这位夫人年过四旬依然窈窕动人,贤惠而非常腼腆,看来是典型的小家碧玉。但他们两个的结合,却是机场一段“传奇”。杨丽给我们讲了不少,李总队长整瓦泽克的招儿,是从讨老婆的经验来的。不过那时候霸王硬上弓的不是他。
基地的老师傅们谈起李总队长,不会叫他“大个儿李”,而叫他“李三坏”。
民航的人素质都不低,外号也起的够水平,比如“海豹腰”,就能想象某位处长的肥硕,比如“螳螂腿”,就能想象某位工程师的瘦骨伶仃。杨丽跟我们说:“看总队长的眼,白多黑少
-- 淫荡。”(这丫头够疯的吧?她的外号也很风光,叫“小魔女”--
后边再慢慢介绍她)“坏”,在基地里头,意思就是作风成问题,“招”女孩子又不认真,有点儿“流氓成性”的意思。前边已经有了“大坏”和“二坏”,大个儿李来的晚,64年进厂,不久就出了名,按照机修工作的顺序守则,得了“李三坏”的绰号。
初次到机场南楼宿舍区的人,常常是眼花缭乱,大叫哪儿来的这么多靓女。这一点儿也不奇怪,民航女孩子的来源就注定了这一点。机场的女孩子主要有三个出处,第一,民航的子弟,民航是个有传统的地方,多少有点儿"世袭”,所以子弟在机场工作的非常多,成了主流。这些女孩子的多半家庭比较富裕,教养好,父母的知识水平高,而且因为工作关系,从她妈妈开始就是相夫教子的榜样,所以普遍家庭观念重,温顺体贴,同时机场单纯的环境又使她们天真可爱,简直是男人理想的太太;第二呢,就是各科室招聘来的“女白领儿”,比如杨丽,机场的优厚待遇使才貌双全的女孩子趋之若鹫,她们多半充满活力而善解人意,按李三坏的说法(从这儿起,就不叫总队长了,先道个谦。):“放到部队里可以一晚上瓦解军纪的特种部队”;第三,就是空乘,俗称空中小姐,不过,她们是机场的过客,机场,只是她们的旅店。这些女孩子之所以吸引人,还因为她们接触外边的机会多,比较洋气,丰厚的收入又使她们不在意花上点儿资本打扮自己,即便是文革期间,机场的女孩子们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机场风景秀丽,按照周总理的亲自设计,绿化极好而绝无高楼大厦,夏天绿茵处处,秋天黄叶如毡,机场的职工普遍住宿舍,相当自由,这简直是谈恋爱的天堂啊。
这么好的地方,小伙子们要向往了吧?想“坏”一下儿?别忙,苦处在后头呢。
在机场的真实情况却是 -- 很棒的小伙子就是找不着对象!基地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坏”一下儿的,那要有相当丰厚的本钱。
因为基地的小伙子比姑娘多了好几倍,而且个顶个不是省油的灯。
民航脱胎于解放军空军部队,大家都知道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军装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而空军呢,更是优中选优,掐人尖子的地方。60年代,要进民航,还不是什么空军都行,要加一条:相貌好。据说这是中央的指示,机场是中国的窗口,怎么能弄些歪瓜裂枣捣面子呢?所以民航的小伙子们各个相貌堂堂,而且绝不是绣花枕头,那种军旅锻造出来的英武和阳刚之气,加上帅气的皮夹克一穿,都是演硬派小生不用化装的水平。国家对此还刻意培养,民航50岁以上的职工,差不多人人都跳的一手好交际舞
-- 那是当年区队长督促着,举着椅子当科目练出来的 -- 军人要是把什么当了“科目”,那就是刀山火海也不能含糊,何况是交际舞呢?
可是,机场上,维修,监测等主要工作,都是工科的事情,基本上说,机场就是一个大车间,而工科的地方,基本上就是男性的世界。
南楼的靓女虽多,架不住饿“狼”更多,多了好几倍。狼多肉少,小伙子中谁要是能在机场找到对象,那是太值得炫耀的“战绩”了。
在这种环境里,还能够交上几个女朋友,挑挑拣拣,“坏”一下儿,这就相当另类了,能当上“李三坏”,大概他当时的吸引力可以和周润发叫叫劲儿。
听老职工说,李三坏不是空军出身,他是大学生进厂,技术好,会弹一手儿好洋琴,话少,可是一说就噎人,有点儿阴阳怪气,自由散漫,并不象别人那样对女孩子追着没完,可不知道怎么的,就招女孩子待见。(老萨插一句:兴许是大鱼大肉见多了,突然出来一棵白菜,成了抢手货吧。)
他第一个对象就下手了车间主任的女儿,没过多久,就吹。车间主任爱才,虽然恼火,可是没动他。不久又和他们车间唯一的女技术员勾搭上了,然后,又吹。...半年之内,找了四个对象,有一些肉麻的描述,不知道真假。但是肯定个个都当众拉过手了
-- 这可是跟现在当众Kiss差不多的程度。然后 --
个个吹。我总结了一下总队长的特点:第一,兔子专吃窝边草,第二,善于冲锋,到手就扔,第三,不敢动真格的...
就在这时候,他碰上了黄晓竹。
有人说黄晓竹当年是空乘,附件部的处长老丁说她是在塔台,我认为塔台的说法更真实,因为李三坏一个干机修的,没有多少机会和空乘热乎。老丁说那时候黄晓竹有“竹妹妹”之称,年方十七,天真温婉,明眸皓齿,是外宾来访献花的角色,也是不少小伙子的梦中情人。
“生生让这小子给毁喽。”老丁说起来还恨恨的。
那年春节联欢会,李三坏一曲洋琴敲的荡气回肠,不知怎么就勾了我们未来李太太的魂儿,对着这个小子直发呆。李三坏何等人物,暗中瞥见,见缝就插针,一散会就找到黄晓竹的宿舍要教她弹洋琴。这样一来,不用半个月,洋琴弹的怎么样不知道,就有人看见三坏在小树林儿里头对人家动手动脚了。
这个说法吓坏了车间主任,连夜把李三坏叫去,一顿的好训。
三坏纳闷儿了,大着胆子问:我动你闺女你怎么也没这么激动啊?
车间主任把腰一插,我闺女能和人家比么?你知道她家是什么出身?
什么出身?
她爷爷是 -- 王 若 飞 !
要说三坏也是个人物,听了这话,差点尿到裤子里。
王若飞何许人也?共产党里的职业革命家,绥远-冀热辽根据地的创始人,才华横溢的人物,是周恩来总理最得力的部下。1946年,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和叶挺,博古在黑茶山空难中失事身亡。对他的死,周恩来痛惜不已,直到文革,有人劝他节劳,他还回答说:要是王若飞活着,作副总理,我还能歇一歇...
王若飞的原名,就是黄敬斋。黄晓竹父亲死的早,她是王若飞的亲孙女儿。
周恩来素重感情,对老部下照顾的相当好,就把王若飞的遗孤安排在了机场。机场的高层干部,不少是段苏权司令员带到空军的冀热辽老底子,个个对王若飞敬若神明,还能亏待了他的骨肉?一朵花儿一样的黄晓竹长到十七岁没人敢追,那是因为谁都知道她的背景,谁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啊。
偏偏李三坏不是空军出身,他哪儿知道这些啊?
吓坏了的李三坏匆匆就做出了决定,马上"断"!本来按照他的习惯,也到了该断的时候了,现在当然断得更坚决。
这下子,可伤透了黄晓竹的心。
北京的雪早就停了,老萨想起来当年的事情却越来越多,就象是脑子里放电影一样。看来老萨写的有点儿收不住笔了,欲罢不能。怎么办呢?写到哪儿算哪儿吧。明天开始有几天假,看来放完假,还会续下去。
另,李太太的名字我给改了一个字,表示对她的尊重。
冀热辽最年轻的团长
李三坏”本来只是玩玩的意思,提出分手觉得很正常。黄晓竹当然不知道“李三坏”的绰号,所以根本接受不了。那个时候儿的人都脸皮儿薄,但脸皮儿薄也分个时候,所以黄晓竹就到机务去找他,用现在的理解,就不单是要个说法那么简单了。
李三坏就是不露面,他对付女孩子也不是没有经验,听说黄晓竹来了,就往外场跑,那么大的机场,还真不好找他。
那是三月里,机场的节气比城里晚一个月,晚上冰冻一尺的天气,一个女孩子在机务门口的石头台阶上等人不着,眼看天色越来越黑,西北风又刮得紧,自然就一把鼻涕一把泪起来。
正在这时候,航材处的处长吕大楼来机务办事,看个正着。他看见个女孩子在机务门口哭鼻子,就有点儿纳闷,再发现是黄晓竹,赶紧叫司机停车。
这吕大楼,可以说是最疼爱黄晓竹的长辈了。
吕大楼,何许人也?日本投降的时候和常乾坤,王助一起到苏联学航空的人物。机场的人都“大楼”“大楼”的叫,以至于好多人以为航材处的处长姓楼。其实他的出身呢?嘿嘿,抗战时期冀热辽最年轻的八路军团长,段苏权手下的一员悍将。
此人和我家有点儿小关系,所以到机场的时候我还曾经去拜望过他。他本来是归绥中学的学生,后来加入地下党,到国民党傅作义部搞兵运。抗战开始后,前线缺少军事干部,他就带傅作义给的20条枪去了河北,出山第一仗平西过路,和封锁线的日军松原部队交手,二十几个人干掉七个鬼子,自己连个毫毛也没伤,得了个外号“七比零”,三下两下让他带起一支千多人的队伍,到1938年,他就成了冀热辽军区最年轻的团长。
此人虽然是学生出身,但是生性剽悍,敢做敢为,性如烈火,在机场以讲义气而著称。权延赤刚开始写书的时候,提到他爸爸权书记收降土匪,我曾经很怀疑是吕大楼的原型,后来想想不对,“大楼”没有这么争气的儿子。关于吕大楼的故事很多,我举两个,一个是听来的,一个是我去拜访他亲历的,让大家能够更了解此人的性格。
第一件事是老丁讲的,49年“大楼”带人到归绥接收绥远机场,那时候董其武宣布起/o义,可是兵力十分单薄,国民党其他系统的败兵和特务中颇有“宁死不屈”的人物,鸣枪过市,夜里敢对董其武的住宅扔手榴弹,几个小特务到绥远机场炸飞机,被当场抓住,大楼当时已经改为地方工作,穿着便衣,审了审觉得意思不大,又没有人力,就把他们缴械以后赶走,没想到这几个特务回去,归绥的军统人员马上就开着汽车往西边跑了,一问,说:共军主力来了,冀热辽的吕大楼已经到了机场啊!原来特务们早有"大楼"的档案,换了便衣也记得这张脸,所谓闻风丧胆,大抵如此。
第二件事,就是我拜访他的时候,看到他和陈赓的合影。他就给我讲了当年的一段战事,就是著名的雁宿崖之战。最近有一部很风行的作品《亮剑》,一开头就是围歼日军山崎大队的李家台之战。其实它的原型就是雁宿崖之战,山崎的真名是迁村,他的600名部下,就被120师全歼在雁宿崖下。李云龙,则是虚构的人物了。大楼讲的具体战斗我记不太清楚,记得清楚的是日军的顽抗给八路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那一战下来,吕大楼的一个团,只够编成一个营了
--
伤亡三分之二。“鬼子的枪法太准了。”大楼如是说。迁村即将覆灭之际,陈赓,这员国共两党公认的猛将,都感到不能再打下去,给刘伯承师长打电话,要求停止攻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楼转述刘帅的回话。刘伯承听了电话,独眼流泪,狠狠地回答:“同志,无产阶级的队伍,我能不心疼吗!大局,大局啊!”这句话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我一直对于贯穿我们整个教育的政治马列深感虚伪,样板戏式的对白更让人难以忍受。而刘帅的这段话,尤其是那句声泪俱下的“无产阶级的队伍”,使我相信,在共产党的历史上,确曾有过一批真正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为他们心中的目标而奋斗的人。
注:老萨不喜欢谈政治,只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罢了,喜欢与天斗与地斗的朋友请手下留情。
让这样的一个人搞航材,把这个“肥缺”真正变成了铁衙门,他的豪爽义气,军中的关系网,又使得“大楼”左右逢源。这绝对是机场一位重量级的人物。
他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王若飞。
按照机场老人儿的说法,他和他夫人曹纫芳,简直就是黄晓竹的干爹和干妈一样。对老首长的后代关怀备至,讲义气是一方面,自己没有女儿也是一个方面,再加上黄晓竹善解人意,温柔可人,大概也使大楼从心里喜欢。黄的妈妈在驻外使馆工作,每到星期天,大楼总要拉黄晓竹到家里吃饭,简直成了惯例。当然,黄晓竹是很多机场“首长”的宠儿,请她吃饭的不只是“大楼”。
不过,再好的军人,对于女孩子的理解也往往是力不从心的。大楼下了车,看着泪流满面的黄晓竹左问右问,不得要领,急得直挠头,看看天气越来越冷,只好硬拉黄晓竹上车,"回家说去吧"。
霸王硬上弓
大楼的家在南楼,离机场很近,五楼上三室一厅,不算超标,也不刻意寒酸,反正很暖和。
在外边说不清的,回家还是说不清。“秀才遇见兵”是说不清楚,这“兵”要是遇见丫头,也一样说不清楚。“大楼”毕竟脑子快,想想这事肯定和机务的人有关系,给机务的车间主任打电话,三下两下弄明白了“李三坏”的前因后果。
弄明白了大楼可就不干了,流氓耍到小竹子头上?反了他了!叫司机给黄晓竹买点儿吃的,就坐在小丫头面前“宽慰”开了:丫头,放心,有你伯伯在,没这小子的好,不整他个里外蹿稀咱就不是吕大楼。
哭,不吱声。
丫头,明天我就找他们主任,给这小混蛋记个大过。
还是哭,不吱声。
大过还不够?我和他们主任谈谈,就冲他平时的表现,看是不是开除他。(老萨插一句,那时候的领导好像比现在我老板横多了。)
不吱声。
拍桌子了!丫头,要是他欺负你了告诉你伯伯,明天就送他进炮局子(北京的监狱之一)。
摇摇头,接着哭,不吱声。
。。。
如是再三,“大楼”除了枪毙,大概所有的处分捋了个够,小丫头也没点一下头。你倒是说话呀,小姑奶奶。
正这个时候,大楼的夫人回来了。
大楼的夫人曹纫芳,也不是等闲人物,55年授衔的女大尉 --
这是曹大姐对“大楼”最能炫耀的事情,因为大楼解放前就改了地方工作,没有机会带军衔。曹大姐(机场的规矩,这样有德望的女同志,无论辈分,只能是大姐,你要是叫成了大妈,大婶,大娘,那就找倒霉吧...)性格不让须眉,女中丈夫。她在人民大学工作,每天坐班车从东直门回机场,这样,就到得晚了一点儿,让大楼多着了一个钟头的急。
虽然是女中丈夫,到底是女同志,进门一看,就明白了三分,告诉大楼,去,下碗汤面来。等汤面下好,曹大姐已经全明白了。
把老头儿拉到一边,对他说:别处分处分的啦,小竹子不是要你处分那个李什么。
李三坏。那她要怎么收拾这小子?什么收拾,她是看上这小子啦。什么?!这么好的闺女便宜他?!我操...
别不干不净的,女大当嫁,人家就看对了眼了,怎么办? 我是说那小子... 得,我看挺好,搞技术的,比你们这帮就知道整人的强。我,我整过谁?
没说你整谁,是说你们当官就知道琢磨人。这个事儿你能办吗? 什..什么事? 让他们俩和好啊。
嗨,那还不容易,一个电话的事儿,我是担心他将来对不起小竹子。 那不是还有你给撑腰吗?干脆点儿...
家里曹纫芳是“领导”,大楼接受了“任务”,一转手交给了李三坏的车间主任。这位主任是两航起..义的,大楼的老哥们儿,当然听他的调动。大楼觉着这么好的事儿,
-- 流氓白耍,捡了个天仙似的媳妇儿,-- 美死李三坏了。
没想到李三坏居然不干!
第二天,车间主任找他说了两回,全让这小子给搪塞过去了,逼急了,就说已经另有女朋友,不能学陈世美。他算认准了这黄晓竹不好招惹,铁了心要退避三舍。车间主任本来在他面前威信就不高,还真拿这小子没办法。
吕大楼只好和夫人说:算了吧,我没办法。强扭的瓜不甜。丫头又不是找不着主儿。赶明儿我给介绍个好的。
曹纫芳可是军人出身,把桌子一拍:嘿,老吹什么冀热辽最年轻的团长,这点儿事儿都办不了?你打鬼子的能耐哪儿去了? --
曹纫芳后来和别人说,这丫头和她祖爷一个脾气,撞南墙的坚韧不拔 --
不过不是表现在干革命上,是表现在搞对象上,这个事儿办不成,自杀的可能都有。
话说到这个份上,算是把大楼逼上房了,绕着桌子转三圈,叫秘书:通知那个李三坏,明天我吕大楼请他吃饭。让丫头也来,-- 别让那个姓李的知道。
这就叫“鸿门宴”,三坏明知道大楼的酒不好吃,也不敢不来啊。
晚上,三坏到了大楼家。让到里间,两边都很客气,大楼说说航材的闲事,谈谈机修的问题,还有点儿嘻嘻哈哈,就是不提正碴 --
他得让李三坏先吃饱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楼就点了正题,提起了当大媒的事情。李三坏早有准备,马上站起来,学军人似的来个立正:报告首长,这件事不成啊。接着说他的理由:第一,自己还年轻,希望把精力多放在工作上,第二,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看见黄晓竹他只觉得对烈士的敬仰,没法把她当老婆(倒也不全是瞎话,至少他是怕了黄晓竹这帮叔叔伯伯)第三,他和黄晓竹只是交过朋友,清清白白,没有动过真格的...
他的理由很充分,大楼也不跟他分辨 -- 他才犯不着和这小滑头说理呢。你这样做想没想过后果?
报告首长,都说大楼处长铁面无私,钢刀虽快,不杀无罪之人,我问心无愧,和您差着一辈儿,您肯定不会假公济私处分我。
大楼点点头,暗说,行,脖子挺硬,小丫头不是全没眼力。好吧,接着喝。
有人敲门,曹大姐去开门,来的,正是黄晓竹。昨天哭了一晚上,眼睛当然还跟桃儿似的。曹大姐特意问一句:让你吃了饭来,吃过了吗? 嗯,吃过了。
里屋的两个人就站起来,李三坏比较紧张,但是他也料到了有这一手,得,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当面道个歉也好,省得老是缠得阴魂不散的。
有人说黄晓竹一进屋,李三坏就痛哭流涕跪下道歉。
那也太小瞧后来的李总队长了。而且,大楼根本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曹纫芳的描述应该是正版。她的说法是,黄晓竹一进里屋,不等大家开言,大楼嘿嘿一声冷笑,说了一句:“小两口儿好好聊聊。 --
痰盂儿在床底下。”抽身就走,一回手,嘎楞一声,把门给锁了。武工队的身手,谁也来不及反应。门外头放好的一把椅子,大楼把手往上一拱:“老首长,得罪了。”,往里一拱:“丫头,别怪伯伯心狠。”往外一拱:“老曹,你睡吧,我要听房。”大马金刀的坐了下来。曹纫芳已明其意,笑的打跌。而背后门板上,已经象擂鼓一样砸了起来。
那一夜,据说李三坏除了不敢骂打倒毛主席,什么词儿都出来了。黄晓竹也帮着求大楼开门(:))吕大楼呢,鼾声如雷。
第二天,把门一开,放两个人出来,大楼一笑:“恭喜,李XX,你们车间都知道你在我这儿过的夜, --
别跟我说什么清清白白的,我就知道你和我们丫头在我家里住了一宿,以后就和自己家里人一样啊。 -- 你要是始乱终弃,可别怪大楼翻脸不认人!”
....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可是李三坏却是机场有名的五好家庭,加个班儿,黄晓竹总不忘了带个大大的饭盒过来,里头不是酱好的猪心猪耳朵,就是自家炸的大薄脆。干吗大饭盒呢?黄晓竹知道总队一帮馋猫儿,不大,怕是一点儿也到不了她老公肚里。
我们都很羡慕。
老丁说,嘿,你们还不知道呢,文革的时候三坏到北航看大字报,不知道说了什么,让韩爱晶的学生抓去了就在礼堂里打,当时黄晓竹已经怀孕了,抱着他的头保他,自己的肋骨让学生踢折了好几根,头发带头皮几乎扯掉一半。等机场的人开了车去救他们出来,黄晓竹已经休克了,李三坏的胳膊折了一根,用另一根好的搂着他老婆,谁拉也不撒手,一直搂到机场的医院里。后来他们孩子生下来脸上就有一大块紫斑,都说是胎里让人打坏的...
我们那些小伙子听了这些事情,眼睛就都有些湿,也都盼着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