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北京冬与春
文章来源: 劉媛 于 2004-04-24 05:55:12
春
2003年北京春光鼎盛的时节,柔情的风吹着街边银绿的杨树叶子,和暖的阳光象盖在身上的轻柔羽毛。我花了两天一夜时间录完节目,再回到午后的阳光下忍不住满眼受刺激的泪水。
路边的桃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得如痴如醉,流过身边的人潮也有了明丽的色彩。走下地铁之前打开手机,十几条短信正在排队等候检阅。它们大多是半夜时分从三里屯、后海和“钱柜”等处诞生的,看来最近瓷器们的小日子依然花样百出。没等走完十个台阶,手机开始狂鸣,瓷器在话筒另一边大声张罗:“人又聚齐了,等你呢。”我听完这话立刻精神抖擞地浮出地平线。
早几年,大家还都用汉显大屏传呼机的时候,瓷器每天晚上发出无数信息,内容基本上都是---速到“鬼街”集合,麻辣小龙虾。那些星星铺满天空的夜晚,出租车走到东直门立交桥就能远远看到西边流淌的红色灯河。有一次,我碰上个爱说话的师傅,他一边找钱一边抱怨:“才送了两拨又来一趟,瞧这火的,方圆十里地的哥想回家都没戏。”我看着他得意的小样,心里恨得痒痒,真是赚了上帝的钱还臭美。也怪咱生来贪嘴,其实那阵子“鬼街”的招牌菜麻辣小龙虾羊蝎子烤串等等都不怎么地道。但这地方楞是夜夜从天黑火到天亮。每次来,哥们姐们都要分工协作,找车位的找车位、等座的等座,一旦安稳地找到桌子,才踏实地天南海北连吃带侃。2004年我在东直门地铁左右转了一大圈,再也看不到排队吃宵夜的出租车司机了,鬼街已经成为我小心灵最最最深处一段肆意而又带着点悲凉的记忆。
话说那天,到三里屯的时候正是傍晚,黑压压一群人在街上晒着。远处,大片血色夕阳散落在西边的天际并漫无目的地向四处弥散,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瞬间辉映出金色的光河,车队人流从恢弘的红黄交错中划过。诗人小唐满脸自豪地感慨:瞧咱北京美得多瓷实。我看见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想着这都是咱自己的哥们姐们所有僵硬和疲惫都靠边站去。大家喝小杯咖啡,把各色有趣的新闻玩笑和段子侃个遍。然后说各自的开篇:“最近我......“不管就事说事还是指东打西,每个人先定了自己今天的主旋律。至于后面怎么发挥那要看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
找一个没吃过的馆子不难,找一个没吃过但吃了还想吃的馆子就难了。我们彼此交流着最近曾去过哪家吃过什么对胃口的菜,把馆子定下,大家端起咖啡漱漱口然后吆五喝六地上车。忘了谁曾总结过:吃饭是件严肃的事,小二是不能少的,燕京也得管够。吃到尾声不断有新同伙赶到,大家摸干净嘴之后决定到后海坐坐。后海外面的空地上,练国标舞的人们在春天的晚风中舞动着幽雅。我们找了两张桌子。北京晴朗的春日晚空下,大家手拿扎啤,有心事愿意说的,群策群力,不愿意说的,都在酒里。恍惚记得那天,晓川又跑丢了笔生意、妞子和男朋友吵了架、老李交了什么世家的首期款、小唐又一次发誓不再外飘、丽丽一直在玩沉默、我说我可真不想活了......每个人把哽在喉咙的话说出去,在各自的脑子转一圈,然后有一心向着自己的哥哥姐姐们指点江山。该说的说了,该喝的喝了,哥哥们猛抬头发现隔壁桌上有两漂亮姑娘。赵晓川和老李对她们品头论足,末了端起酒敬了人家半瓶。到早晨四五点,大家寻个早点铺吃一碗豆腐脑然后该回哪回哪。
记忆里的清晨,我走在有些冷的街头,雾气在天边弥漫,空气里带着前夜的露水,星光迷朦,早起的人在公园里唱了几嗓子西皮。那些青春年华里最衰的夜晚就这样仓促而幸福地刷过去了......
冬
远离北京的日子,我曾不可遏止地回想关于它的所有细节,记忆迅速繁殖并慢慢在内心生根抽枝。疯长的向往总要冲破时空。于是,应了怀念的征召,我在冬天回到它身旁。
二环路还吹着久违的风,沉潜于地层深处的疏狂与柔情都因此漂浮在半空里。身边的瓷器叼着半根中南海,老爷车转过鳞次栉比的高楼新厦,我又一次看到老宅门外被岁月班驳了面目的上马石。院里磨圆边角的石头棋盘和石墩依然在海棠树下,不落地的垂花柱隔着大门和二门。瓷器早两年搬进亚运村,老宅成了亲朋好友的落脚处。这地方,常能听见墙外漫进来的西皮二簧,婉转悠扬处透出老北京特有的闲散趣味。瓷器说今年院中已经种了牡丹芍药,等到明年必有暗香随风而来。虽然老宅不及新街口张氏花园占地广,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的八仙桌上常放着一壶小二,三五旧识围坐四周,恍惚间有重温京华故梦的感觉。左右慈眉笑眼的兄弟姐妹把“您”字挂在嘴边,乍听象是一群当地人在侃侃而谈。其实,座上真正的北京土著只占一半。从前,人多的时候某瓷器特别热衷猜测对方是哪里来的。如果谁被一语说中,便会由衷地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快乐。如今,该瓷器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怪只怪北京话越来越上口,听几句谁都能跟着学。
宅院中的悠闲日子没过多久,我便开始工作。因为老宅离单位远,地铁成了每天必访的地方。北京地铁有两条线,其中围城一周的环线是个圆。它的好处在于:不管朝哪个方向坐都能到达要去的地方。有一次和同事同车,他们说:去复兴门,你坐反了。我在黑暗的隧道中有些疲惫地答:没关系,看景儿呢。每次赶车,尽量捡最后一节坐,末尾的车厢总能把所有等车的人看遍。可惜,在目的地越来越远的城市地下环绕,始终没有遇到熟悉的面容。
地铁连接着影棚和老宅,一切如此难以言表,仿佛处处阴差阳错,充满参差的对照。
不久,瓷器们帮我找到单位附近一座高层的单元。搬去后第一个晚上,我听到一种哨似的声音。住了两天发现,原来是风穿梭在林立的高层建筑间发出不同调子的声响。夜晚,它为试炼人们的情绪自控力特别加重了语气;白天,它会把天空吹得时而阴郁发蓝时而异常高远。久而久之,风中来去的人们会生出与之呼应的苍凉和大气。
听风的时间不多,因为工作让人窒息。记得某个天色向暮的钟点,编导在身边抱怨:已经几天没看到太阳,这人生如同锁在抽屉里。隔窗向外望,黄昏的冷雾中同时闪烁着高楼和古建筑上的灯火。西边,楼群没有那么密,给天空留出了大片的铅色,弯月罩着面纱,孤单的挂着。此时此刻,白天喧嚣的都城突然变得无比凄清。我用目光抚摸这片景色,纵使渺如尘埃,依然难禁怜悯。
日子在朝升暮落间飞驰,某天忙到晚上八点钟,抬头时才看到窗外有细雪在灯火的映照下绵密撒落。公司楼下,某瓷器的车载烟缸里有小堆中南海烟头,我们从地安门向北,过了鼓楼便看到钟楼,它们通明的身体上承载着过往的昼夜荣辱,如今暮鼓晨钟已经绝迹,只有夜色中的建筑依然巍峨。
城市的内心在黑暗中渐次敞开,三里屯的灯火带着铿锵坚硬的气息让走近它的人为之震撼。“隐蔽的树”景物依旧,一群瓷器大唱生日歌,啤酒的飞沫中我恍然想起一岁又过了。那个晚上啤酒成打,夜色阑珊的时候,有人扯着脖子唱: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北京的冬天,我感到自己好象一个寻找宾语的动词,努力将过眼的一切转换成语句留在记忆深处。当离别之歌再度响起,盘踞在心头的思念变成不舍。红墙碧瓦过节就交通管制的北京,曾把故事彻底展开,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白纸的地方,在异国灰色的砖墙、突出的遮阳布篷下,我依着思念的曲调不断把你想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文章来源: 劉媛 于 2004-04-24 05:55:12
春
2003年北京春光鼎盛的时节,柔情的风吹着街边银绿的杨树叶子,和暖的阳光象盖在身上的轻柔羽毛。我花了两天一夜时间录完节目,再回到午后的阳光下忍不住满眼受刺激的泪水。
路边的桃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得如痴如醉,流过身边的人潮也有了明丽的色彩。走下地铁之前打开手机,十几条短信正在排队等候检阅。它们大多是半夜时分从三里屯、后海和“钱柜”等处诞生的,看来最近瓷器们的小日子依然花样百出。没等走完十个台阶,手机开始狂鸣,瓷器在话筒另一边大声张罗:“人又聚齐了,等你呢。”我听完这话立刻精神抖擞地浮出地平线。
早几年,大家还都用汉显大屏传呼机的时候,瓷器每天晚上发出无数信息,内容基本上都是---速到“鬼街”集合,麻辣小龙虾。那些星星铺满天空的夜晚,出租车走到东直门立交桥就能远远看到西边流淌的红色灯河。有一次,我碰上个爱说话的师傅,他一边找钱一边抱怨:“才送了两拨又来一趟,瞧这火的,方圆十里地的哥想回家都没戏。”我看着他得意的小样,心里恨得痒痒,真是赚了上帝的钱还臭美。也怪咱生来贪嘴,其实那阵子“鬼街”的招牌菜麻辣小龙虾羊蝎子烤串等等都不怎么地道。但这地方楞是夜夜从天黑火到天亮。每次来,哥们姐们都要分工协作,找车位的找车位、等座的等座,一旦安稳地找到桌子,才踏实地天南海北连吃带侃。2004年我在东直门地铁左右转了一大圈,再也看不到排队吃宵夜的出租车司机了,鬼街已经成为我小心灵最最最深处一段肆意而又带着点悲凉的记忆。
话说那天,到三里屯的时候正是傍晚,黑压压一群人在街上晒着。远处,大片血色夕阳散落在西边的天际并漫无目的地向四处弥散,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瞬间辉映出金色的光河,车队人流从恢弘的红黄交错中划过。诗人小唐满脸自豪地感慨:瞧咱北京美得多瓷实。我看见一张张亲切的笑脸,想着这都是咱自己的哥们姐们所有僵硬和疲惫都靠边站去。大家喝小杯咖啡,把各色有趣的新闻玩笑和段子侃个遍。然后说各自的开篇:“最近我......“不管就事说事还是指东打西,每个人先定了自己今天的主旋律。至于后面怎么发挥那要看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
找一个没吃过的馆子不难,找一个没吃过但吃了还想吃的馆子就难了。我们彼此交流着最近曾去过哪家吃过什么对胃口的菜,把馆子定下,大家端起咖啡漱漱口然后吆五喝六地上车。忘了谁曾总结过:吃饭是件严肃的事,小二是不能少的,燕京也得管够。吃到尾声不断有新同伙赶到,大家摸干净嘴之后决定到后海坐坐。后海外面的空地上,练国标舞的人们在春天的晚风中舞动着幽雅。我们找了两张桌子。北京晴朗的春日晚空下,大家手拿扎啤,有心事愿意说的,群策群力,不愿意说的,都在酒里。恍惚记得那天,晓川又跑丢了笔生意、妞子和男朋友吵了架、老李交了什么世家的首期款、小唐又一次发誓不再外飘、丽丽一直在玩沉默、我说我可真不想活了......每个人把哽在喉咙的话说出去,在各自的脑子转一圈,然后有一心向着自己的哥哥姐姐们指点江山。该说的说了,该喝的喝了,哥哥们猛抬头发现隔壁桌上有两漂亮姑娘。赵晓川和老李对她们品头论足,末了端起酒敬了人家半瓶。到早晨四五点,大家寻个早点铺吃一碗豆腐脑然后该回哪回哪。
记忆里的清晨,我走在有些冷的街头,雾气在天边弥漫,空气里带着前夜的露水,星光迷朦,早起的人在公园里唱了几嗓子西皮。那些青春年华里最衰的夜晚就这样仓促而幸福地刷过去了......
冬
远离北京的日子,我曾不可遏止地回想关于它的所有细节,记忆迅速繁殖并慢慢在内心生根抽枝。疯长的向往总要冲破时空。于是,应了怀念的征召,我在冬天回到它身旁。
二环路还吹着久违的风,沉潜于地层深处的疏狂与柔情都因此漂浮在半空里。身边的瓷器叼着半根中南海,老爷车转过鳞次栉比的高楼新厦,我又一次看到老宅门外被岁月班驳了面目的上马石。院里磨圆边角的石头棋盘和石墩依然在海棠树下,不落地的垂花柱隔着大门和二门。瓷器早两年搬进亚运村,老宅成了亲朋好友的落脚处。这地方,常能听见墙外漫进来的西皮二簧,婉转悠扬处透出老北京特有的闲散趣味。瓷器说今年院中已经种了牡丹芍药,等到明年必有暗香随风而来。虽然老宅不及新街口张氏花园占地广,但总算是有了自己的百花深处。百花深处的八仙桌上常放着一壶小二,三五旧识围坐四周,恍惚间有重温京华故梦的感觉。左右慈眉笑眼的兄弟姐妹把“您”字挂在嘴边,乍听象是一群当地人在侃侃而谈。其实,座上真正的北京土著只占一半。从前,人多的时候某瓷器特别热衷猜测对方是哪里来的。如果谁被一语说中,便会由衷地表现出一种天真的快乐。如今,该瓷器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怪只怪北京话越来越上口,听几句谁都能跟着学。
宅院中的悠闲日子没过多久,我便开始工作。因为老宅离单位远,地铁成了每天必访的地方。北京地铁有两条线,其中围城一周的环线是个圆。它的好处在于:不管朝哪个方向坐都能到达要去的地方。有一次和同事同车,他们说:去复兴门,你坐反了。我在黑暗的隧道中有些疲惫地答:没关系,看景儿呢。每次赶车,尽量捡最后一节坐,末尾的车厢总能把所有等车的人看遍。可惜,在目的地越来越远的城市地下环绕,始终没有遇到熟悉的面容。
地铁连接着影棚和老宅,一切如此难以言表,仿佛处处阴差阳错,充满参差的对照。
不久,瓷器们帮我找到单位附近一座高层的单元。搬去后第一个晚上,我听到一种哨似的声音。住了两天发现,原来是风穿梭在林立的高层建筑间发出不同调子的声响。夜晚,它为试炼人们的情绪自控力特别加重了语气;白天,它会把天空吹得时而阴郁发蓝时而异常高远。久而久之,风中来去的人们会生出与之呼应的苍凉和大气。
听风的时间不多,因为工作让人窒息。记得某个天色向暮的钟点,编导在身边抱怨:已经几天没看到太阳,这人生如同锁在抽屉里。隔窗向外望,黄昏的冷雾中同时闪烁着高楼和古建筑上的灯火。西边,楼群没有那么密,给天空留出了大片的铅色,弯月罩着面纱,孤单的挂着。此时此刻,白天喧嚣的都城突然变得无比凄清。我用目光抚摸这片景色,纵使渺如尘埃,依然难禁怜悯。
日子在朝升暮落间飞驰,某天忙到晚上八点钟,抬头时才看到窗外有细雪在灯火的映照下绵密撒落。公司楼下,某瓷器的车载烟缸里有小堆中南海烟头,我们从地安门向北,过了鼓楼便看到钟楼,它们通明的身体上承载着过往的昼夜荣辱,如今暮鼓晨钟已经绝迹,只有夜色中的建筑依然巍峨。
城市的内心在黑暗中渐次敞开,三里屯的灯火带着铿锵坚硬的气息让走近它的人为之震撼。“隐蔽的树”景物依旧,一群瓷器大唱生日歌,啤酒的飞沫中我恍然想起一岁又过了。那个晚上啤酒成打,夜色阑珊的时候,有人扯着脖子唱:ONE NIGHT IN BEIJING 你可别喝太多酒,走在地安门外,没有人不动真情......
北京的冬天,我感到自己好象一个寻找宾语的动词,努力将过眼的一切转换成语句留在记忆深处。当离别之歌再度响起,盘踞在心头的思念变成不舍。红墙碧瓦过节就交通管制的北京,曾把故事彻底展开,把我仔细地铺成一张白纸的地方,在异国灰色的砖墙、突出的遮阳布篷下,我依着思念的曲调不断把你想起。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