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Ad by
  • 技多不压身,工到自然成:安省技工证书特训班,点击咨询报名!

亲 历 民 工 千 里 回 乡 路 by 新华社记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5年1月19日到20日,新华社记者肖春飞与当时在新华社实习的浙江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叶锋亲历了一个民工的千里回乡路。

19日23时,肖、叶二人跟随民工白光芹登上上海开往安徽蚌埠的5052次列车。
58岁的白光芹家住安徽泗县瓦坊乡苌圩村卓坊庄,他在上海张江一个建筑工地干了3个月的小工。

 
民工专列--难以忍受之拥挤

5052次列车是一趟没有空调的"绿皮车",票价低廉,乘客绝大多数是像白光芹这样的民工。车开之前两小时,候车室里已经人山人海,硕大的蛇皮袋几乎跟人一样多,等候时间太长,人们席地而坐,不少人酣然入睡。在人群中要想挪个地方非常困难--无处下脚。一位旅客欲从中"突围",竟然踩上座椅的靠背,在一排椅背组成的"平衡木"上摇摇晃晃地走回。人群中一片惊叹,同时有抱在怀中的孩子被挤醒,放声大哭。

22时30分,离检票还有半个小时,候车厅里的气氛有些焦灼,民工们已经齐刷刷地从座位、过道、墙角站立起来,整个厅里如同一锅浓稠的焖粥开始沸腾。他们就这样站了半个小时,直到检票。白光芹和他的三位同乡一起,被裹入其中。列车在旅客将车厢塞满之后缓缓启动,记者也登上了这趟车。

车厢里,过道上、车厢连接处甚至洗漱间都挤满了人,厕所里倒是没人,但要想上个厕所,难度很高。白光芹在七号车厢,他买到了坐票。

白光芹个头不高,有一张消瘦的国字脸,他戴了个短檐毛线帽,上身是一件咖啡色的夹克棉衣,花30元在上海买的,一条绿色军裤,做保安的二儿子给的。

他有个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做爷爷很多年了。"做爷爷了,还出来打工,有什么办法呢?"候车时,白光芹叹息说,"我们那里方穷,人多地少,又没什么厂矿,只能出来打工了。"

在建筑工地,白光芹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早上6点上班,中午11点下班,迅速吃中饭,再从12点干到下午5点,工作强度很大,56岁的年纪并不受欢迎,干活慢一点,就会遭到白眼。

他觉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但还得撑着。2003年,白光芹给二儿子结婚,负债累累--这笔债只能由他来还,二儿子、大儿子都不管。

"其实我也不想他们给我什么钱,只要顺心就行了,不叫你生气,就过得去了。"白光芹叹息说,他总结道:现在一些年轻人的素质太差了。

这个总结无疑导致了一个小插曲的产生:白光芹怀疑肖、叶二人跟随他回乡的"动机",加上同伴老乡的猜测,他决定"躲",上车前,他告诉记者自己在8号车厢--实际上他在7号。当记者在8号车厢扑空,然后四处寻找他时,他摘下帽子,趴在桌上装睡--后来下了车,他看了两人的身份证,才放下心来,他不信记者证,更不相信名片。

在这种拥挤的车厢找一个人,确实很困难。记者几个车厢走下来,已是一身汗水。车过苏州、无锡,又挤上来不少人,他们还想到车厢里走一走,再找一找白光芹,但根本挤不过去了。


列车长高星照说,一节车厢的定员是118人,而春运期间的载客量可达160多人,车厢里寸步难行。人最多的时候,乘务员只能脚踩座椅背,手往上抓住行李杆,杂耍般地从一个座椅跨到另外一个座椅,"脚不着地"地走过车厢。

歧视,民工们已司空见惯

20日凌晨5点,白光芹瑟缩着走下火车。这是京沪线安徽明光站,摄氏零下三度。昏暗的路灯下,乘客们打呵欠、打喷嚏,一团一团的白汽。


站前广场,白光芹和老乡们把行李集中在一块,一个老乡憋不住了,跑到一片铺着秸杆的地方小便,黑暗中突然一道手电光照来,几个小便者作鸟兽散,白光芹的老乡跑得慢,被一个穿着蓝色棉衣的胖子逮住了。

这胖子用电筒照着这个倒霉者的脸,"砰"地一声当胸就是一掌:"我叫你跑!我叫你跑!"被打者连声告饶,胸前又被推了一把,于是掏出烟来,说:"抽根烟,抽根烟。"


蓝衣胖子瞄一眼民工手上的劣烟,声音缓和了一点:"我不抽烟。"随即说:"如果你不跑就没事了,谁叫你跑?罚10块钱。"

他一把攥过10元钱,转身走了,没给被罚者任何收据。白光芹几个人缩着脖子在一边看,都不敢吱声。


车站前停了一溜客车,几个人围住白光芹,拉他上开往泗县的车。白光芹问车票价钱,对方回答15块,于是他们决定坐这辆车。拉客的人七手八脚地将白光芹四人的行李塞进行李箱,白光芹在旁边看着,模样有点心疼--他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棉被和饭碗,手提一个花布小袋,装的是洗漱用品。

上车后才发现车厢里早挤满了人,拥挤程度并不比火车逊色--后来在泗县下车时叶锋数了一下,这辆车牌号为"皖M71777"的"宇通"客车,定员为44人,但居然变魔术似地走出了99人--白光芹就蹲坐在驾驶员身后的一小块地上,售票员递给他一卷草纸垫着坐。


客车开上了104国道,一路向北。售票员脱掉外套,这样挤到人群中方便一些。这是个头上染了一撮黄毛的肥胖小青年,他开始卖票:"每人16元。"白光芹递过去15元,小青年说:"老头,是16元!"白光芹虚弱地争辩了一下:"上车时不是说15元吗?"小青年劈手把钱甩在白光芹身上,大声呵斥:"老头,站到后面去!"

白光芹无奈,费力地从内衣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来,他举起一张票子,想借微弱的光线看是不是一元钱,小青年不耐烦地夺过去。白光芹说:"给我票。"回答是:"没有!"


天蒙蒙亮,车速很快,公路上空无一人,只见黄淮海平原上绵延不绝的杨树。车内外温差大,驾驶室前的玻璃窗上蒙了一层雾气,司机不时站起身来擦玻璃,又不时弯腰去弄旁边的车载VCD,这玩意儿放不了碟。

天慢慢亮了,售票员也卖完票,又挤回到车前来,一身汗水。他不时地叫一车民工坐好,低下头,预防公路超载人员的检查--但一路上没有人检查,路过五河县时,一个警察骑着摩托车从车旁经过,但看了一眼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民工们开始聊天,一个说:"这时候在上海天早就大亮了,这里天亮得晚。"虽然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但他们在上海呆的时间更长。记者身后一个民工大声咳嗽,然后准备吐痰。驾驶员与售票员同时厉声制止,售票员找出一个塑料袋,递给民工装痰,一边鄙夷道:"瞧你们这些人!"

售票员总算把VCD捣鼓好了,开始放一个香港功夫片,片头主要演员名字一个个出来,众民工跟着一个个地念,"成龙"、"刘德华"、"梁家辉"……很熟悉的样子。胖子售票员也聚精会神地看,并不时发表评论,民工们跟着一个个讨好地笑。


白光芹没有看碟,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式:躬背坐着,双手拢在袖筒里,头埋在双臂之间,偶尔被售票员推开或者车有点颠簸时,他会茫然地醒来,抬起一张愁苦的脸。


他很睏,也很生气--在上海打工时,老板原来讲好每天33元,但是最后只给30元一天,他去理论,老板矢口否认。他跟记者叹息说:"老板只要说话算数,就是好老板了。"


回家,卑微然而真挚的幸福

8点05分,客车到达泗县,一停稳,便陷入一片机动三轮车--当地人称为"马自达"--的包围。

白光芹四人上了一辆"马自达","车厢"内已没有足够的空间,两个大蛇皮袋就挂在车后。记者叫上一辆出租车跟着,以为他们马上就要到家了,但出租车司机说,还早着呢,他们是去长途车站。

果真如此,白光芹一行下了"马自达",就上了一辆泗县开往大庄的中巴车。车继续往北,路两边是光秃秃的杨树,树后是麦地,可以看到屋顶的积雪、冰冻的小河。路上有拖拉机,还有慢悠悠的驴车,上学的孩子们。车上来了一个警察,半路下去了,他没买票。叶锋不解,问售票员,回答是:"我们都是为他(警察)开车的,他还要买票吗?"


9点钟,大庄到了,四个人扛着蛇皮袋,去找"马自达"。这儿离他们家还有十几公里。他们跟一个"马自达"司机讨价还价,一方说车钱一元,一方说两元。最后还是白光芹们妥协了。上车前,白光芹花五元钱去买了两笼小笼包,他饿坏了,从上海等车时开始至今,他什么都没吃过。


记者也上了这辆车,六人加上四个硕大的蛇皮袋,小小的"车厢"里几乎挤得人脸贴人脸。车拐出104国道,向东走上一条土路。这条路并不平坦,"马自达"几乎是蹦蹦跳跳向前走,大家都紧紧抓着可以抓的东西。

白光芹说:"冬天还算好了,下雨的时候,全是泥浆,根本没法开车。"


从上海火车站开始,到了这里,白光芹才露出笑脸来。


这是他的家乡,笔直的杨树,刚被霜打过的麦苗,还有落在车后的骑自行车的乡亲--他们朝"马自达"里的人打招呼,双方都是一脸笑意。


白光芹和同乡在认真地讨论家乡的变化:这条路怎么还没修好、某某家又怎么样了……他们都放松下来,这时车停下来,记者以为到了,但白光芹说,还有两里地呢。


车停在一个乡村小卖部前面,他们下车买一些糖果回去给小孩吃,上海的东西太贵,这里则便宜多了,他们花两三块,能买一大包饼干或蛋糕。但白光芹没买,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一笑。


卓坊庄是皖北常见的那种乡村,散落着带着院子的平房,也有两层楼房,那是村干部的家。


白光芹和老伴李恒侠一起回来了,李恒侠比白光芹大3岁,已经59岁了。她患有癫痫病,一直没钱治。看见客人,她把手在蓝围裙上擦了又擦,笑得满脸都是皱纹。


虽然记者已有心理准备,但走进白光芹的家,还是被贫穷震惊了:最值钱的是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水泥地面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砖头,房梁上全是蜘蛛网,第二道门与泥坯的厨房一样,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板,用来遮风避雨的,是一幅"门帘"--用剪开的化肥袋缝成的,上面是花花绿绿的字和图,在寒风中摆动。

桌台上,摆着他的儿女斑驳发黄的照片,柜子上还贴着年代久远的一个电视连续剧的剧照--《武则天的恋情》,这是他的儿女们还没成家时共同在这间屋子里生活时留下的。白光芹俩口子翻箱倒柜要找他的小儿子的照片给记者看,只找到正在上初中的小儿子的学生证,他们指着那张小小的照片说:他很懂事,有什么吃的,都知道先给父母吃。

这个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


白光芹这时的神情已很愉快了,他把蛇皮袋打开,从里面一件一件往外掏东西,饭碗,一小袋葵瓜子,还有一个小塑料袋,他郑重地把袋子打开,里面有十几块方形纸包的芝麻酥,上面印着"上海特产"。这是白光芹花5元钱从上海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礼物,他一直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袋子,在汽车站,别人把它不当回事地扔来扔去,他很心疼。


白光芹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块,尝了尝,说:"我不爱吃这个。"递给他的老妻,妻子要他也吃,两人一起吃起来,用手捧着,把手心沾的最后一点粉末都嘬进嘴里。


这是一对农村老年夫妻的幸福时刻。


上海到明光426公里,明光到泗县79公里,泗县到大庄25公里,大庄到卓坊庄12公里。此前,白光芹从上海张江打工的地方找了一辆小面包车,把他和几个老乡一起送到张江地铁站,坐地铁来到上海火车站--回家路上,白光芹换了六七种交通工具。


回乡之路如此漫长,但回家的人是如此幸福--即使这种幸福很短暂……(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亲 历 民 工 千 里 回 乡 路 by 新华社记者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5年1月19日到20日,新华社记者肖春飞与当时在新华社实习的浙江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叶锋亲历了一个民工的千里回乡路。

    19日23时,肖、叶二人跟随民工白光芹登上上海开往安徽蚌埠的5052次列车。
    58岁的白光芹家住安徽泗县瓦坊乡苌圩村卓坊庄,他在上海张江一个建筑工地干了3个月的小工。

     
    民工专列--难以忍受之拥挤

    5052次列车是一趟没有空调的"绿皮车",票价低廉,乘客绝大多数是像白光芹这样的民工。车开之前两小时,候车室里已经人山人海,硕大的蛇皮袋几乎跟人一样多,等候时间太长,人们席地而坐,不少人酣然入睡。在人群中要想挪个地方非常困难--无处下脚。一位旅客欲从中"突围",竟然踩上座椅的靠背,在一排椅背组成的"平衡木"上摇摇晃晃地走回。人群中一片惊叹,同时有抱在怀中的孩子被挤醒,放声大哭。

    22时30分,离检票还有半个小时,候车厅里的气氛有些焦灼,民工们已经齐刷刷地从座位、过道、墙角站立起来,整个厅里如同一锅浓稠的焖粥开始沸腾。他们就这样站了半个小时,直到检票。白光芹和他的三位同乡一起,被裹入其中。列车在旅客将车厢塞满之后缓缓启动,记者也登上了这趟车。

    车厢里,过道上、车厢连接处甚至洗漱间都挤满了人,厕所里倒是没人,但要想上个厕所,难度很高。白光芹在七号车厢,他买到了坐票。

    白光芹个头不高,有一张消瘦的国字脸,他戴了个短檐毛线帽,上身是一件咖啡色的夹克棉衣,花30元在上海买的,一条绿色军裤,做保安的二儿子给的。

    他有个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做爷爷很多年了。"做爷爷了,还出来打工,有什么办法呢?"候车时,白光芹叹息说,"我们那里方穷,人多地少,又没什么厂矿,只能出来打工了。"

    在建筑工地,白光芹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早上6点上班,中午11点下班,迅速吃中饭,再从12点干到下午5点,工作强度很大,56岁的年纪并不受欢迎,干活慢一点,就会遭到白眼。

    他觉得实在支撑不下去了,但还得撑着。2003年,白光芹给二儿子结婚,负债累累--这笔债只能由他来还,二儿子、大儿子都不管。

    "其实我也不想他们给我什么钱,只要顺心就行了,不叫你生气,就过得去了。"白光芹叹息说,他总结道:现在一些年轻人的素质太差了。

    这个总结无疑导致了一个小插曲的产生:白光芹怀疑肖、叶二人跟随他回乡的"动机",加上同伴老乡的猜测,他决定"躲",上车前,他告诉记者自己在8号车厢--实际上他在7号。当记者在8号车厢扑空,然后四处寻找他时,他摘下帽子,趴在桌上装睡--后来下了车,他看了两人的身份证,才放下心来,他不信记者证,更不相信名片。

    在这种拥挤的车厢找一个人,确实很困难。记者几个车厢走下来,已是一身汗水。车过苏州、无锡,又挤上来不少人,他们还想到车厢里走一走,再找一找白光芹,但根本挤不过去了。


    列车长高星照说,一节车厢的定员是118人,而春运期间的载客量可达160多人,车厢里寸步难行。人最多的时候,乘务员只能脚踩座椅背,手往上抓住行李杆,杂耍般地从一个座椅跨到另外一个座椅,"脚不着地"地走过车厢。

    歧视,民工们已司空见惯

    20日凌晨5点,白光芹瑟缩着走下火车。这是京沪线安徽明光站,摄氏零下三度。昏暗的路灯下,乘客们打呵欠、打喷嚏,一团一团的白汽。


    站前广场,白光芹和老乡们把行李集中在一块,一个老乡憋不住了,跑到一片铺着秸杆的地方小便,黑暗中突然一道手电光照来,几个小便者作鸟兽散,白光芹的老乡跑得慢,被一个穿着蓝色棉衣的胖子逮住了。

    这胖子用电筒照着这个倒霉者的脸,"砰"地一声当胸就是一掌:"我叫你跑!我叫你跑!"被打者连声告饶,胸前又被推了一把,于是掏出烟来,说:"抽根烟,抽根烟。"


    蓝衣胖子瞄一眼民工手上的劣烟,声音缓和了一点:"我不抽烟。"随即说:"如果你不跑就没事了,谁叫你跑?罚10块钱。"

    他一把攥过10元钱,转身走了,没给被罚者任何收据。白光芹几个人缩着脖子在一边看,都不敢吱声。


    车站前停了一溜客车,几个人围住白光芹,拉他上开往泗县的车。白光芹问车票价钱,对方回答15块,于是他们决定坐这辆车。拉客的人七手八脚地将白光芹四人的行李塞进行李箱,白光芹在旁边看着,模样有点心疼--他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装着棉被和饭碗,手提一个花布小袋,装的是洗漱用品。

    上车后才发现车厢里早挤满了人,拥挤程度并不比火车逊色--后来在泗县下车时叶锋数了一下,这辆车牌号为"皖M71777"的"宇通"客车,定员为44人,但居然变魔术似地走出了99人--白光芹就蹲坐在驾驶员身后的一小块地上,售票员递给他一卷草纸垫着坐。


    客车开上了104国道,一路向北。售票员脱掉外套,这样挤到人群中方便一些。这是个头上染了一撮黄毛的肥胖小青年,他开始卖票:"每人16元。"白光芹递过去15元,小青年说:"老头,是16元!"白光芹虚弱地争辩了一下:"上车时不是说15元吗?"小青年劈手把钱甩在白光芹身上,大声呵斥:"老头,站到后面去!"

    白光芹无奈,费力地从内衣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钞票来,他举起一张票子,想借微弱的光线看是不是一元钱,小青年不耐烦地夺过去。白光芹说:"给我票。"回答是:"没有!"


    天蒙蒙亮,车速很快,公路上空无一人,只见黄淮海平原上绵延不绝的杨树。车内外温差大,驾驶室前的玻璃窗上蒙了一层雾气,司机不时站起身来擦玻璃,又不时弯腰去弄旁边的车载VCD,这玩意儿放不了碟。

    天慢慢亮了,售票员也卖完票,又挤回到车前来,一身汗水。他不时地叫一车民工坐好,低下头,预防公路超载人员的检查--但一路上没有人检查,路过五河县时,一个警察骑着摩托车从车旁经过,但看了一眼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民工们开始聊天,一个说:"这时候在上海天早就大亮了,这里天亮得晚。"虽然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但他们在上海呆的时间更长。记者身后一个民工大声咳嗽,然后准备吐痰。驾驶员与售票员同时厉声制止,售票员找出一个塑料袋,递给民工装痰,一边鄙夷道:"瞧你们这些人!"

    售票员总算把VCD捣鼓好了,开始放一个香港功夫片,片头主要演员名字一个个出来,众民工跟着一个个地念,"成龙"、"刘德华"、"梁家辉"……很熟悉的样子。胖子售票员也聚精会神地看,并不时发表评论,民工们跟着一个个讨好地笑。


    白光芹没有看碟,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姿式:躬背坐着,双手拢在袖筒里,头埋在双臂之间,偶尔被售票员推开或者车有点颠簸时,他会茫然地醒来,抬起一张愁苦的脸。


    他很睏,也很生气--在上海打工时,老板原来讲好每天33元,但是最后只给30元一天,他去理论,老板矢口否认。他跟记者叹息说:"老板只要说话算数,就是好老板了。"


    回家,卑微然而真挚的幸福

    8点05分,客车到达泗县,一停稳,便陷入一片机动三轮车--当地人称为"马自达"--的包围。

    白光芹四人上了一辆"马自达","车厢"内已没有足够的空间,两个大蛇皮袋就挂在车后。记者叫上一辆出租车跟着,以为他们马上就要到家了,但出租车司机说,还早着呢,他们是去长途车站。

    果真如此,白光芹一行下了"马自达",就上了一辆泗县开往大庄的中巴车。车继续往北,路两边是光秃秃的杨树,树后是麦地,可以看到屋顶的积雪、冰冻的小河。路上有拖拉机,还有慢悠悠的驴车,上学的孩子们。车上来了一个警察,半路下去了,他没买票。叶锋不解,问售票员,回答是:"我们都是为他(警察)开车的,他还要买票吗?"


    9点钟,大庄到了,四个人扛着蛇皮袋,去找"马自达"。这儿离他们家还有十几公里。他们跟一个"马自达"司机讨价还价,一方说车钱一元,一方说两元。最后还是白光芹们妥协了。上车前,白光芹花五元钱去买了两笼小笼包,他饿坏了,从上海等车时开始至今,他什么都没吃过。


    记者也上了这辆车,六人加上四个硕大的蛇皮袋,小小的"车厢"里几乎挤得人脸贴人脸。车拐出104国道,向东走上一条土路。这条路并不平坦,"马自达"几乎是蹦蹦跳跳向前走,大家都紧紧抓着可以抓的东西。

    白光芹说:"冬天还算好了,下雨的时候,全是泥浆,根本没法开车。"


    从上海火车站开始,到了这里,白光芹才露出笑脸来。


    这是他的家乡,笔直的杨树,刚被霜打过的麦苗,还有落在车后的骑自行车的乡亲--他们朝"马自达"里的人打招呼,双方都是一脸笑意。


    白光芹和同乡在认真地讨论家乡的变化:这条路怎么还没修好、某某家又怎么样了……他们都放松下来,这时车停下来,记者以为到了,但白光芹说,还有两里地呢。


    车停在一个乡村小卖部前面,他们下车买一些糖果回去给小孩吃,上海的东西太贵,这里则便宜多了,他们花两三块,能买一大包饼干或蛋糕。但白光芹没买,问他为什么,他神秘地一笑。


    卓坊庄是皖北常见的那种乡村,散落着带着院子的平房,也有两层楼房,那是村干部的家。


    白光芹和老伴李恒侠一起回来了,李恒侠比白光芹大3岁,已经59岁了。她患有癫痫病,一直没钱治。看见客人,她把手在蓝围裙上擦了又擦,笑得满脸都是皱纹。


    虽然记者已有心理准备,但走进白光芹的家,还是被贫穷震惊了:最值钱的是一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水泥地面已经剥落,露出里面的砖头,房梁上全是蜘蛛网,第二道门与泥坯的厨房一样,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板,用来遮风避雨的,是一幅"门帘"--用剪开的化肥袋缝成的,上面是花花绿绿的字和图,在寒风中摆动。

    桌台上,摆着他的儿女斑驳发黄的照片,柜子上还贴着年代久远的一个电视连续剧的剧照--《武则天的恋情》,这是他的儿女们还没成家时共同在这间屋子里生活时留下的。白光芹俩口子翻箱倒柜要找他的小儿子的照片给记者看,只找到正在上初中的小儿子的学生证,他们指着那张小小的照片说:他很懂事,有什么吃的,都知道先给父母吃。

    这个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了。


    白光芹这时的神情已很愉快了,他把蛇皮袋打开,从里面一件一件往外掏东西,饭碗,一小袋葵瓜子,还有一个小塑料袋,他郑重地把袋子打开,里面有十几块方形纸包的芝麻酥,上面印着"上海特产"。这是白光芹花5元钱从上海千里迢迢带回来的礼物,他一直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袋子,在汽车站,别人把它不当回事地扔来扔去,他很心疼。


    白光芹小心翼翼地剥开一块,尝了尝,说:"我不爱吃这个。"递给他的老妻,妻子要他也吃,两人一起吃起来,用手捧着,把手心沾的最后一点粉末都嘬进嘴里。


    这是一对农村老年夫妻的幸福时刻。


    上海到明光426公里,明光到泗县79公里,泗县到大庄25公里,大庄到卓坊庄12公里。此前,白光芹从上海张江打工的地方找了一辆小面包车,把他和几个老乡一起送到张江地铁站,坐地铁来到上海火车站--回家路上,白光芹换了六七种交通工具。


    回乡之路如此漫长,但回家的人是如此幸福--即使这种幸福很短暂……(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贴.
    • 好贴
      • 看到最后,俺掉了眼泪,农民还是那样的苦。。。
    • 好铁,让俺想起了暗伤雪的经历。
    • 看到他,我们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 和跳楼的比, 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难得还有记者肯这样体验生活.
      • 您老小心看好了,这位记者吃了什么苦?坦率的说,没有,无非是做了一个晚上的夜车,估计还是卧铺. 反过来,这位民工我觉着回家的过程挺顺利的,仔细看看时间,不过是12个小时, 恐怕从广州到成都的农民都要羡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