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露天电影和春节的回忆

  曾几何时,如果有一天的傍晚,全楼的大人们都喜上眉头,小孩们不再出门疯跑,家家提前开饭,那是为了要迎接一个晚间的庆典: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是中国人民自发、自觉、自愿地创造出来的一个人间奇迹。千家万户饱餐战饭,扶老携幼,各备座椅,奔赴心中的朝圣之地:大操场,银幕是他们的教堂,放映机是他们的牧师,电影是他们的圣经,插曲是他们的圣歌。如果你没有目睹过这一奇迹,你甚至不会解释什么叫虔诚,哪怕你刚从麦加回来。
  而春节的电影,绝对是最美丽的一章。春节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多达四天。也就是说,四天都会有醉人的银幕高高挂起。而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北国,春节的露天电影则又是最壮烈的一页。尤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般的华彩乐章。那时大人们穿成了狗熊,小孩们穿成了企鹅,踏雪寻踪去圆电影梦。早到的,占领银幕正面;晚到的也没关系,坐反面。反正革命不分先后,闻道也不分正反。中途跑片时候,大孩们在银幕上投射各种手式,小孩们去圈外热腾腾地撒尿,大人们在原地跺脚取暖。如果遭遇邪恶的北风,那银幕煞是壮观。它会向着南方隆起,俨然一个同年代苏制电视屏的球面,不过尺寸可大出了近百倍。而观众们呢,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顶风斗雪,坚守岗位。大家满怀无限豪情,颗颗红心化作一个愿望,祝福那已如风帆的银幕,让它演绎完那些英雄的故事,唱完英雄的赞歌,让大部队胜利凯旋,让春色迎来换人间。真像杨子荣唱的:“盼只盼同志们即刻出现,捣匪巢歼顽敌就在眼前。”你能从“欢乐颂”中听出多少人类的忍耐、人类的坚强、人类的胜利,你在红梅傲雪的春节露天电影中,就能找到多少。
  记得一次放洪湖赤卫队,我同家人全副武装冲进寒风。大风把银幕又吹成了苏联电视机,韩英刚出场不久,绳子砰地断了。此时全场鸦雀无声,只能听见狂风的怒吼,还有银幕在风中的抖动,看上去像我们的战旗般悲壮。放映员从放映室冲出来,重新系好绳子拉好了银幕,放映继续。我把心提到嗓子眼儿。风更大了,还没唱到洪湖水浪打浪,又断了。这一次英雄放映员再从屋里冲出来但无论如何也挂不上银幕了。最后喇叭里传来了痛心的声音,电影放映取消了。聚光灯亮着,可是大家都不走,仿佛都在原地冻僵了,又好像正在聆听洪湖水的颂歌般陶醉,只有革命意志比韩英薄弱的小孩子们开始了哭泣,他们绝不是想要退场,而是在表达对电影的依恋。
  我总觉得在这种风雪交加的时刻,最应该放映“草原英雄小姐妹”才能烘托气氛,可记忆中它却总是和“半夜鸡叫”(在多伦多图书馆借到过)一起在六一节放映。记忆中还有,哭得最厉害的是《卖花姑娘》,最费解的是《第八个是铜像》,名片最重复的是《新闻简报》,最短的故事片是《一副保险带》/《无影灯下颂银针》,最长的片子是《创业》(2.5小时),观众最多的是《少林寺》,第一次看李秀明是《年轻的一代》(重拍版),第一次看张瑜是《春苗》,第一次看刘晓庆是《南海长城》,第一次看唐国强是《南海风云》,第一次见李维康是《平原作战》,第一次领略大学生活是《决裂》,第一次欣赏慢镜头是《甜蜜的事业》,“歌如潮花如海”总是献给西哈努克金日成,“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史诗唯有东方红。
  小时候,的确从电影圣经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终生不忘。你可能学会了雷锋精神,也可能学会了宁死不屈。我最崇拜的英雄是《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董存瑞、高大泉、潘冬子也都喜欢),最喜欢的台词是他拿着话筒向王政委(妹妹王芳的生父)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当然了,高传宝读论持久战、杜边化妆偷地雷、李向阳单枪毙松井、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钱广训马红石口、列宁教育高尔基、瓦西里面包会有的,等情节的台词也都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歌曲是王芳唱的“英雄的赞歌”(后来,上甘岭解禁,也爱上了它的“我的祖国”)。
  王成,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也有深爱他的妹妹王芳。像《勇敢的心》中苏格兰英雄华莱士一样,兼具勇敢和爱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但相比起来,王成更亲切,这也是因为他拥有妹妹的一首“英雄的赞歌”。
  记得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当天安门受阅回航的战机从我家上空掠过(我曾照下来几张)时,我正在录制北京音乐台播送的“祖国颂歌”。音乐编辑把每首歌的原创人员请来谈心。其中有刘炽,他是“我的祖国”、“英雄的赞歌”的作曲。现在,我重复听着这段录音,并把它转述如下(括号里的字是我加上的):
  “我(那时)到坑道里去看,那山顶(被)炮弹砸下来6米,我看的时候就哭了。那都是我们的好青年哪。所以我想,音乐家要写他们,不是用音乐技巧,(而)要用心灵唱他们。”;“上甘岭的导演是沙蒙。沙蒙要我写这个歌的时候(说),刘炽啊,这个歌我希望你写成家喻户晓,永唱不息。将来我这个电影片子不演了,(但)只要人们能唱起这个歌”。
  刘炽已经去世了。露天电影也远去了,但它已经把刘炽的的“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的祖国”,“英雄的赞歌”传播给了银幕两面的露天大众,正如沙蒙导演所说:“家喻户晓,永唱不息”


附加的话:一篇文字写完了。它表达了我对往事的钟爱。这算不算过于钟爱?你也可以听听崔永元是怎么说的(声音文件的播放需要安装RealPlayer)。原来崔永元也对电影往事比较钟爱。不,应该说相当钟爱(如果你看过了2006春节晚会崔永元的小品,就会知道“相当”一词的内含了):
崔永元:12年前的故事
崔永元:对电影的感情是无价的
这是崔永元扮演的王成: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露天电影和春节的回忆
      曾几何时,如果有一天的傍晚,全楼的大人们都喜上眉头,小孩们不再出门疯跑,家家提前开饭,那是为了要迎接一个晚间的庆典: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是中国人民自发、自觉、自愿地创造出来的一个人间奇迹。千家万户饱餐战饭,扶老携幼,各备座椅,奔赴心中的朝圣之地:大操场,银幕是他们的教堂,放映机是他们的牧师,电影是他们的圣经,插曲是他们的圣歌。如果你没有目睹过这一奇迹,你甚至不会解释什么叫虔诚,哪怕你刚从麦加回来。
      而春节的电影,绝对是最美丽的一章。春节是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多达四天。也就是说,四天都会有醉人的银幕高高挂起。而在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北国,春节的露天电影则又是最壮烈的一页。尤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般的华彩乐章。那时大人们穿成了狗熊,小孩们穿成了企鹅,踏雪寻踪去圆电影梦。早到的,占领银幕正面;晚到的也没关系,坐反面。反正革命不分先后,闻道也不分正反。中途跑片时候,大孩们在银幕上投射各种手式,小孩们去圈外热腾腾地撒尿,大人们在原地跺脚取暖。如果遭遇邪恶的北风,那银幕煞是壮观。它会向着南方隆起,俨然一个同年代苏制电视屏的球面,不过尺寸可大出了近百倍。而观众们呢,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顶风斗雪,坚守岗位。大家满怀无限豪情,颗颗红心化作一个愿望,祝福那已如风帆的银幕,让它演绎完那些英雄的故事,唱完英雄的赞歌,让大部队胜利凯旋,让春色迎来换人间。真像杨子荣唱的:“盼只盼同志们即刻出现,捣匪巢歼顽敌就在眼前。”你能从“欢乐颂”中听出多少人类的忍耐、人类的坚强、人类的胜利,你在红梅傲雪的春节露天电影中,就能找到多少。
      记得一次放洪湖赤卫队,我同家人全副武装冲进寒风。大风把银幕又吹成了苏联电视机,韩英刚出场不久,绳子砰地断了。此时全场鸦雀无声,只能听见狂风的怒吼,还有银幕在风中的抖动,看上去像我们的战旗般悲壮。放映员从放映室冲出来,重新系好绳子拉好了银幕,放映继续。我把心提到嗓子眼儿。风更大了,还没唱到洪湖水浪打浪,又断了。这一次英雄放映员再从屋里冲出来但无论如何也挂不上银幕了。最后喇叭里传来了痛心的声音,电影放映取消了。聚光灯亮着,可是大家都不走,仿佛都在原地冻僵了,又好像正在聆听洪湖水的颂歌般陶醉,只有革命意志比韩英薄弱的小孩子们开始了哭泣,他们绝不是想要退场,而是在表达对电影的依恋。
      我总觉得在这种风雪交加的时刻,最应该放映“草原英雄小姐妹”才能烘托气氛,可记忆中它却总是和“半夜鸡叫”(在多伦多图书馆借到过)一起在六一节放映。记忆中还有,哭得最厉害的是《卖花姑娘》,最费解的是《第八个是铜像》,名片最重复的是《新闻简报》,最短的故事片是《一副保险带》/《无影灯下颂银针》,最长的片子是《创业》(2.5小时),观众最多的是《少林寺》,第一次看李秀明是《年轻的一代》(重拍版),第一次看张瑜是《春苗》,第一次看刘晓庆是《南海长城》,第一次看唐国强是《南海风云》,第一次见李维康是《平原作战》,第一次领略大学生活是《决裂》,第一次欣赏慢镜头是《甜蜜的事业》,“歌如潮花如海”总是献给西哈努克金日成,“胜利歌声多么响亮”的史诗唯有东方红。
      小时候,的确从电影圣经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终生不忘。你可能学会了雷锋精神,也可能学会了宁死不屈。我最崇拜的英雄是《英雄儿女》中的王成(董存瑞、高大泉、潘冬子也都喜欢),最喜欢的台词是他拿着话筒向王政委(妹妹王芳的生父)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当然了,高传宝读论持久战、杜边化妆偷地雷、李向阳单枪毙松井、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钱广训马红石口、列宁教育高尔基、瓦西里面包会有的,等情节的台词也都能倒背如流),最喜欢的歌曲是王芳唱的“英雄的赞歌”(后来,上甘岭解禁,也爱上了它的“我的祖国”)。
      王成,有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也有深爱他的妹妹王芳。像《勇敢的心》中苏格兰英雄华莱士一样,兼具勇敢和爱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但相比起来,王成更亲切,这也是因为他拥有妹妹的一首“英雄的赞歌”。
      记得在1999年国庆50周年,当天安门受阅回航的战机从我家上空掠过(我曾照下来几张)时,我正在录制北京音乐台播送的“祖国颂歌”。音乐编辑把每首歌的原创人员请来谈心。其中有刘炽,他是“我的祖国”、“英雄的赞歌”的作曲。现在,我重复听着这段录音,并把它转述如下(括号里的字是我加上的):
      “我(那时)到坑道里去看,那山顶(被)炮弹砸下来6米,我看的时候就哭了。那都是我们的好青年哪。所以我想,音乐家要写他们,不是用音乐技巧,(而)要用心灵唱他们。”;“上甘岭的导演是沙蒙。沙蒙要我写这个歌的时候(说),刘炽啊,这个歌我希望你写成家喻户晓,永唱不息。将来我这个电影片子不演了,(但)只要人们能唱起这个歌”。
      刘炽已经去世了。露天电影也远去了,但它已经把刘炽的的“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的祖国”,“英雄的赞歌”传播给了银幕两面的露天大众,正如沙蒙导演所说:“家喻户晓,永唱不息”


    附加的话:一篇文字写完了。它表达了我对往事的钟爱。这算不算过于钟爱?你也可以听听崔永元是怎么说的(声音文件的播放需要安装RealPlayer)。原来崔永元也对电影往事比较钟爱。不,应该说相当钟爱(如果你看过了2006春节晚会崔永元的小品,就会知道“相当”一词的内含了):
    崔永元:12年前的故事
    崔永元:对电影的感情是无价的
    这是崔永元扮演的王成:
    • 写的好,赶明儿,我也写个姊妹篇和你和和
      • 早在一年前,就有了兄弟篇,现在等着看你的姊妹篇,
    • 更正一下,“春苗”的主演不是张瑜,而是李秀明,是她的第一部片子。其他演员还有达式常,高保成等。
      • “歌如潮花如海”也不是欢迎努克老金的歌曲,而是名为《银球飞舞花盛开》,应该是亚非拉美乒乓球邀请赛的纪录片插曲
      • 文中表达的是“我第一次”看到。张瑜在春苗中扮演莲莲, 是“我第一次”见到, 不是指由她主演;而“我第一次”见饰田春苗的李秀明是在“年轻的一代”。歌和花是指当年观礼台夹道欢迎的情景,只是借用了一下歌词而已。不过, 往事久远, 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
    • 小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跟着大孩子去看电影,来回走26里路,还要过一个1米宽20米高150米长没扶手的高板桥。。。结果到那儿一看,演的是<海港>。七窍生烟
    • 谢谢楼主的文章
      露天电影场面写的真生动,“苏联电视机”真是太形象了。读着这些文字,我的脑海里也回放着儿时的那一幕,而回忆的画面不是彩色的,是黑白的。在我小时候住的楼群,只记得夏天才有露天电影,也有过遭遇狂风暴雨不得不中止放映的沮丧。我也最喜欢跑到银幕的后面看反的,觉得比前面的人更有优势,用现在的话就是cool。虽然对那些老的革命电影不是“相当地”钟爱,但从对它们的回忆里嗅到的,是那一份挥之不去的对儿时单纯美好时光的眷恋...
      PS,崔永元,性情中人啊!
    • 写的真好。真是好记性。我就在屏幕的后面看过电影,记得有个孩子还去推银幕上的门。
    • 写得好啊,勾起很多久远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