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形象大使”杨澜一句谎言够不够?
直言了
“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这话,是“形象大使”杨澜2001年元旦在
《文汇报》发表的文章里说的。用这句话看最近满网风雨的杨澜“编造在美经
历”,我不得不说,对这位“形象大使”的信任开始崩溃,媒体信用也再次面临
挑战。
关于杨澜的在美经历,她自己的介绍和报刊媒体报道有这样的说明:
杨澜“1994年至1996年杨澜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并
获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
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
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
报道还有一说:“自欧美完成学业后,吴征先在美国开设博纳投资公司,商务涉
及高科技、媒体、资讯及投资。后与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合资中国电视企业。吴征
与杨澜的第一次成功的合作应该算是《二千年那一班》的制作。这部片子是以独
立制作人的名义与哥伦比亚电视台合作的,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此片的大
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其中吴征功不可没。”
这样的说法,已经有数年之久,几乎遍布全国各种报刊媒体。最近,看到杨澜
“编造在美经历”闹得满网风雨,我不知道谁是谁非,便给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
司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请他们对上面的说法核实。从该公司的回复可以明显看到,
杨澜在美经历的描述大部分不属实、有些地方说是谎言也不过分。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2000年那一班》节目制片人的回答核实说:
·杨澜参与的内容,不是在美国的“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而是在中国的
上海市的中学生活;
·杨澜参与的是整个节目一个小片段,为12分钟左右,并非整个节目;
·杨澜仅仅是她参与的12分钟的一个合伙制片人,并非是整个节目的合伙制片人;
·杨澜的工作是镜头前报道、是被导演的,并不是“导演”、也不是主播或主持
人。
至于“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和“此片
的大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该节目制片人表示并
不知道这些评价【方舟子按:信中没有这个表示,而只是说“我不知道她得到了
什么学位”】,知道的是杨澜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生。此外,杨澜提供的制
片人姓名是“莫利斯·莫米德”,而哥伦比亚电广播公司说明,该节目的制片人
是琳达·梅森(Linda Mason)。
关于杨澜自我介绍的美国经历,报刊媒体做了多年报道,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
吹捧吹上了天。核实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要求。这许多年,为什么就不能
有一家报刊媒体做一个简单的核实来保证新闻报道起码的公正和准确呢?
杨澜是许多人心目中成功的偶像,可实际上有不诚实行为、甚至有谎言嫌疑。我
不想借此核实去搞什么打假,更不想去当什么打假英雄。打假是执法部门的事情。
我公布自己的核实,无非是用事实说明:我这样一个普通个人用普通电子邮件就
能做到的核实,那些有充分资源和人力的报刊媒体就做不到吗?报刊媒体宁可牺
牲自己的信用,也不肯做一个简单核实,这是很奇怪的。
杨澜是媒体圈的明星、是媒体吹捧起来的,面对事实,媒体自己该怎么办?媒体
信用对社会信用的影响非常大,而且,许多媒体是官方管理的,自然对政府信用
的影响也非常大。用杨澜自己的话“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来说,要报
刊媒体讲究和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要报刊媒体养成核实、核实再核实的工作习
惯,一句谎言的教训够不够?
参考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制片人琳达·梅森回复核实请求的信件原文。
发件: "Mason, Linda"
主题: Yang Lan
日期: Fri, 7 Dec 2001 14:57
Lyne Pitts forwarded your e-mail with questions about Yang Lan to me,
since I was executive producer of the two-hour 48 Hours special that
dealt with high schools an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in America.
One segment of about 12 minutes or so in this hour, dealt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teach them and
what the students thought about highschool in Shanghai. Yang Lan was
the 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 for this segment, as well as
the producer of this segment. Her contribution was her ability to
portray the mainstream of high school life in Shanghai. I have no
knowledge as to what degree she earned, although I do know she was a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ope this helps you.
中文译文(直译,仅供参考):
我是两小时节目“48个钟头”的美国中学教学技术专题节目的制片人,莱茵·佩
兹把你的有关杨澜的问题转给了我。节目中,有12分钟左右的片段,是关于上海
的中学生的,对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对上海中学的看法。杨澜是这个片段的
镜头前记者报道,也是这个片段的制片人。她的贡献,是她对上海中学生活主流
的的描绘。我不知道她得到了什么评价【方舟子按:原文意思应是“我不知道她
得到了什么学位”】,然而,我知道,她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希望这些能
帮助你。
[说明]:“48个钟头”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杂志节目。 联系:。
参考二:笔者发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请求核实的信件原文。
发件: 直言了
主题: Fact-Check, Class of 2000.
日期: Dec. 04, 2001.
This is a fact check, regarding Class of 2000.
According to People's Daily (a Chinese #1 government newspaper,
11-28-2001), your news program Class Of 2000 had a Chinese co-producer
and co-director, Ms. Yang Lan, in 1996.
Ms. Yang Lan (Yang, last name), as the newspaper indicated, was
graduate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s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edia in 1996. Following her graduation in 1996, CBS
hired/invited her to be an announcer of CBS news programs. Meanwhile,
CBS had her as a co-producer and a co-director for the program Class
Of 2000. And her work was highly valued as "getting into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s media industry."
In order to write a commentary, I need to know if the above reported
by the Chinese newspaper are true.
I'd appreciate having your response ASAP.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中文译文(仅供参考):
这封信请求对《2000年那一班》节目做些核实。
据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8日报道,你公司的《2000年那一班》节
目,1996年有名叫杨澜女士作合伙制片人和导演。
报道称,杨澜(杨是姓)女士199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国际传媒硕士
学位。随之毕业,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雇用或聘请她做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
的播送工作,是《2000年那一班》节目的合伙制片人和导演。她的工作被高度评
价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
为了做出评论,我需要知道,中文报纸报道的以上内容是否属实。
希望尽早得到你们的回复。多谢合作。
参考三:杨澜讨论真诚与信任的文章。
http://www.whb.com.cn/trsweb/Detail.wct?SelectID=6697&RecID=3
《文汇报》2001-01-01
保持真诚与信任/作者:杨澜/日期:2001.01.01 版次:9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又不可救药的偏执,那就是在翻开新年日历
的时候,萌生许多的希望,以及痛改前非的冲动,仿佛由人类擅自刻画过的时间
在新年钟声的前后真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是新世纪的钟声呢?那就更不得了了,
我们简直要因为经历这一刻而脱胎换骨了。
我也不免俗,又因为深知自己的许多坏毛病已根深蒂固,所以竟然狂妄到要
替我们这个国家许个愿望了。
我祈愿,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能保持和重拾信任。
我们能够信任谁?三十年前,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仇恨与践踏达到空前的程度,连夫妻枕边的细语也能成为告密的内容;人
们被告知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民众在等待我们的解救,到头来却发现人家已经用
上了洗衣机、电冰箱,出入还有小汽车。如今,一切都已变化。但仍时有令人担
忧的现象出现:满口大道理的廉政典型被查出是个贪污犯;工人即将下岗,厂长
竟还在用公款报销嫖娼时的小费;纳税人的钱垒出的是豆腐渣工程,高价买来的
冬令补品是用旧鞋底熬成的;好不容易下决心做点小买卖,第一个坑了自己的竟
是老朋友,人称“斩熟客”……我们还能信任谁?
我看没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了。它是社会的毒素,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
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友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队精神。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
在保持和重建信任的过程中,能不能首先要求中国的文化人保持真诚,能不
能要求我们的文字保持真诚?我们被认为是文明的传承者,是风气的先导者,是
自觉的反省者,也因为,当后人评述是非功过的时候,我们的文字是逃脱不掉的。
巴金先生已经老了,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人,如果想诚实,还是做得到
的。
我希望这些诚实的文人在新世纪,为树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放置一层基
石,让人们依然尊重白纸黑字的力量。(《文汇报》2001-01-01)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形象大使”杨澜一句谎言够不够?
直言了
“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这话,是“形象大使”杨澜2001年元旦在
《文汇报》发表的文章里说的。用这句话看最近满网风雨的杨澜“编造在美经
历”,我不得不说,对这位“形象大使”的信任开始崩溃,媒体信用也再次面临
挑战。
关于杨澜的在美经历,她自己的介绍和报刊媒体报道有这样的说明:
杨澜“1994年至1996年杨澜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并
获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
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
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
报道还有一说:“自欧美完成学业后,吴征先在美国开设博纳投资公司,商务涉
及高科技、媒体、资讯及投资。后与美国华纳唱片公司合资中国电视企业。吴征
与杨澜的第一次成功的合作应该算是《二千年那一班》的制作。这部片子是以独
立制作人的名义与哥伦比亚电视台合作的,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此片的大
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其中吴征功不可没。”
这样的说法,已经有数年之久,几乎遍布全国各种报刊媒体。最近,看到杨澜
“编造在美经历”闹得满网风雨,我不知道谁是谁非,便给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
司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请他们对上面的说法核实。从该公司的回复可以明显看到,
杨澜在美经历的描述大部分不属实、有些地方说是谎言也不过分。哥伦比亚广播
公司《2000年那一班》节目制片人的回答核实说:
·杨澜参与的内容,不是在美国的“反映美国华人社会的变化”,而是在中国的
上海市的中学生活;
·杨澜参与的是整个节目一个小片段,为12分钟左右,并非整个节目;
·杨澜仅仅是她参与的12分钟的一个合伙制片人,并非是整个节目的合伙制片人;
·杨澜的工作是镜头前报道、是被导演的,并不是“导演”、也不是主播或主持
人。
至于“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和“此片
的大受好评使杨澜具有了国际知名度”,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该节目制片人表示并
不知道这些评价【方舟子按:信中没有这个表示,而只是说“我不知道她得到了
什么学位”】,知道的是杨澜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学生。此外,杨澜提供的制
片人姓名是“莫利斯·莫米德”,而哥伦比亚电广播公司说明,该节目的制片人
是琳达·梅森(Linda Mason)。
关于杨澜自我介绍的美国经历,报刊媒体做了多年报道,人云亦云和以讹传讹,
吹捧吹上了天。核实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功和基本要求。这许多年,为什么就不能
有一家报刊媒体做一个简单的核实来保证新闻报道起码的公正和准确呢?
杨澜是许多人心目中成功的偶像,可实际上有不诚实行为、甚至有谎言嫌疑。我
不想借此核实去搞什么打假,更不想去当什么打假英雄。打假是执法部门的事情。
我公布自己的核实,无非是用事实说明:我这样一个普通个人用普通电子邮件就
能做到的核实,那些有充分资源和人力的报刊媒体就做不到吗?报刊媒体宁可牺
牲自己的信用,也不肯做一个简单核实,这是很奇怪的。
杨澜是媒体圈的明星、是媒体吹捧起来的,面对事实,媒体自己该怎么办?媒体
信用对社会信用的影响非常大,而且,许多媒体是官方管理的,自然对政府信用
的影响也非常大。用杨澜自己的话“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来说,要报
刊媒体讲究和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要报刊媒体养成核实、核实再核实的工作习
惯,一句谎言的教训够不够?
参考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制片人琳达·梅森回复核实请求的信件原文。
发件: "Mason, Linda"
主题: Yang Lan
日期: Fri, 7 Dec 2001 14:57
Lyne Pitts forwarded your e-mail with questions about Yang Lan to me,
since I was executive producer of the two-hour 48 Hours special that
dealt with high schools and learning and teaching techniques in America.
One segment of about 12 minutes or so in this hour, dealt with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hanghai and the methods used to teach them and
what the students thought about highschool in Shanghai. Yang Lan was
the 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 for this segment, as well as
the producer of this segment. Her contribution was her ability to
portray the mainstream of high school life in Shanghai. I have no
knowledge as to what degree she earned, although I do know she was a
studen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Hope this helps you.
中文译文(直译,仅供参考):
我是两小时节目“48个钟头”的美国中学教学技术专题节目的制片人,莱茵·佩
兹把你的有关杨澜的问题转给了我。节目中,有12分钟左右的片段,是关于上海
的中学生的,对他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对上海中学的看法。杨澜是这个片段的
镜头前记者报道,也是这个片段的制片人。她的贡献,是她对上海中学生活主流
的的描绘。我不知道她得到了什么评价【方舟子按:原文意思应是“我不知道她
得到了什么学位”】,然而,我知道,她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希望这些能
帮助你。
[说明]:“48个钟头”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新闻杂志节目。 联系:。
参考二:笔者发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请求核实的信件原文。
发件: 直言了
主题: Fact-Check, Class of 2000.
日期: Dec. 04, 2001.
This is a fact check, regarding Class of 2000.
According to People's Daily (a Chinese #1 government newspaper,
11-28-2001), your news program Class Of 2000 had a Chinese co-producer
and co-director, Ms. Yang Lan, in 1996.
Ms. Yang Lan (Yang, last name), as the newspaper indicated, was
graduate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with a Master's Degree of
International Media in 1996. Following her graduation in 1996, CBS
hired/invited her to be an announcer of CBS news programs. Meanwhile,
CBS had her as a co-producer and a co-director for the program Class
Of 2000. And her work was highly valued as "getting into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s media industry."
In order to write a commentary, I need to know if the above reported
by the Chinese newspaper are true.
I'd appreciate having your response ASAP.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
中文译文(仅供参考):
这封信请求对《2000年那一班》节目做些核实。
据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2001年11月28日报道,你公司的《2000年那一班》节
目,1996年有名叫杨澜女士作合伙制片人和导演。
报道称,杨澜(杨是姓)女士1996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国际传媒硕士
学位。随之毕业,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雇用或聘请她做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节目
的播送工作,是《2000年那一班》节目的合伙制片人和导演。她的工作被高度评
价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
为了做出评论,我需要知道,中文报纸报道的以上内容是否属实。
希望尽早得到你们的回复。多谢合作。
参考三:杨澜讨论真诚与信任的文章。
http://www.whb.com.cn/trsweb/Detail.wct?SelectID=6697&RecID=3
《文汇报》2001-01-01
保持真诚与信任/作者:杨澜/日期:2001.01.01 版次:9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种莫名其妙,又不可救药的偏执,那就是在翻开新年日历
的时候,萌生许多的希望,以及痛改前非的冲动,仿佛由人类擅自刻画过的时间
在新年钟声的前后真的有什么不同。如果是新世纪的钟声呢?那就更不得了了,
我们简直要因为经历这一刻而脱胎换骨了。
我也不免俗,又因为深知自己的许多坏毛病已根深蒂固,所以竟然狂妄到要
替我们这个国家许个愿望了。
我祈愿,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能保持和重拾信任。
我们能够信任谁?三十年前,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仇恨与践踏达到空前的程度,连夫妻枕边的细语也能成为告密的内容;人
们被告知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民众在等待我们的解救,到头来却发现人家已经用
上了洗衣机、电冰箱,出入还有小汽车。如今,一切都已变化。但仍时有令人担
忧的现象出现:满口大道理的廉政典型被查出是个贪污犯;工人即将下岗,厂长
竟还在用公款报销嫖娼时的小费;纳税人的钱垒出的是豆腐渣工程,高价买来的
冬令补品是用旧鞋底熬成的;好不容易下决心做点小买卖,第一个坑了自己的竟
是老朋友,人称“斩熟客”……我们还能信任谁?
我看没什么比信任危机更可怕了。它是社会的毒素,无声无息却充满负面的
能量,足以销蚀人的勇气和友善,更会使一个国家、民族丧失最后的团队精神。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诚的日积月累;信任的崩溃,一句谎言就够了。
在保持和重建信任的过程中,能不能首先要求中国的文化人保持真诚,能不
能要求我们的文字保持真诚?我们被认为是文明的传承者,是风气的先导者,是
自觉的反省者,也因为,当后人评述是非功过的时候,我们的文字是逃脱不掉的。
巴金先生已经老了,但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人,如果想诚实,还是做得到
的。
我希望这些诚实的文人在新世纪,为树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放置一层基
石,让人们依然尊重白纸黑字的力量。(《文汇报》2001-01-01)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