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父亲自传 (删节版)第一章 童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家 世

汜水河像条银链,蜿蜒流淌,几千年来水涨水落,冲刷侵蚀,硬是在黄土地上刻下了一条三十多公里长、两百多米深、一公里多宽的河谷。这河谷成了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地之间的一条分界线:东面广袤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之滨,西边起伏的熊耳山脉连接着秦巴山地。汜水河发源于密县和巩县境内中岳嵩山的北部余脉浮戏山。从河道向南望去,山岚紫气之中层峦迭嶂,三山、万山、老庙山三座山头一字排开,像个笔架。晴天,隐约可见山半腰有一道城墙(是土匪修的寨子)。阴天,三山的峰顶云遮雾罩。民谣说:“三山戴帽,大雨来到”。于是雾气凝成雨滴,雨水渗入土地,浸津为泉,汇流成河。河水河自南向北流经巩县(现为巩义县)、成皋县(又称汜水县,现并入荥阳县),在汜水镇黄河口注入黄河。

汜水河的源头浮戏山,古称阳城山,又称方山,上古时期为炎帝祝融氏所居。尧时,射日的后弈曾居此山中。夏时大禹治水,导伊、洛、济水入黄河,济水溢出为泽,“荥陂既渚”,始有荥泽。夏灭商兴,商汤王在汜水河边“剪发断爪(指甲),乞雨于桑林”,故此地有“桑园村”及“汤王庙”。西周,周穆王在汜水狩猎获虎,设牢养之,故有“虎牢”。“虎牢关”乃一山隘,北临黄河,南为群山,东西控开封、洛阳两都,古称“两京襟带,三秦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郑桓公受封建郑国,设汜水。后,郑国为韩国所灭,汜水改属韩国。秦庄襄王统一天下,巩、汜水、荥阳归秦,属三川郡。秦灭,楚汉交兵,刘邦、项羽屯兵汜水,对垒数月不下,后议和,以汜河、“鸿沟”(在荥阳县境内)为“楚河汉界”,中分天下(1) 。次年,刘邦在汜水建玄武灵台,登极称帝,并在汜水纳薄姬,生汉文帝刘桓。汉末,黄巾起义,在虎牢设旋门关。三国,曹操在汜水遇老友吕伯奢,疑心杀之,王允献貂婵计杀董卓,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均发生在汜水 (2)。隋唐以降,汜水流域更是战事频繁。隋末李密的瓦岗军先据荥阳,后袭洛口。李世民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建立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安禄山屯兵虎牢,攻下洛阳,迫使唐玄宗、杨贵妃西逃。宋朝,金兵南侵,岳飞在汜水大败金兀术(汜水城西有“兀术沟”)。明,朱元璋起事,徐达、常遇春在浮戏山招抚反元义军。明末李自成等各路起义大军,会师荥阳,迎战洪承畴,失败后经汜水转战于商洛山中……

汜水河是条母亲河,日夜不息,涓涓奔流,在她的怀抱里演绎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养育出两岸几十个村落,近千户人家。

从汜水河黄河入口处上溯,两岸尽是连绵不断苍茫的黄色。离河口十多里处,河西岸突然出现一大片翠绿。原本生长在江南的竹子好像唯独在这里找到了繁衍的地方,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月,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竟长成两百亩大的一片竹园。竹园西北面马蹄形的山凹里有一泉,名“太溪”,清水细流,绕竹林而过,流入汜水,称“股河”。竹林溪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灵气,人们绕竹园傍水而居,不同姓氏的家族繁衍生息,分别形成了东寨(姓许)、北头(姓周)、西沟(姓阎)、西窑(姓李)几个自然村落。因此地有竹林活水,这几个村子合称“竹川”。

农历甲申年(1944年)初冬,十月九日,我出生在河南省成皋县(今荥阳县)汜水河边的这个小村庄——竹川镇东寨村。

方圆十几里内,竹川算是个较大的镇,西通冢岗、高山,东通峡窝、荥阳,南通米河、巩县,北通石嘴(此地有战国时狐堰的冢)、汜水镇,也算是个交通要道。在竹川的几个村落里,东寨又是最大的一个,有五、六十户人家。一条东西走向略为弯曲的街道,被一个一米来长的小石坡分成大体相等的两半。村东头族姓比较单一,姓许,都是种庄稼的农户;村西头有一半人家姓许,另一半是陆续迁进来的异姓,经营着各种店铺,有染坊、油坊、豆腐坊、米铺、盐店、药铺、裁缝、车马店、杂货店。这里逢单日有集(集市贸易),每月有会(大型的物资交流会),天长日久,成了一个农副产品集散交易的集镇。原本“日出而作,日暮而归”、“鸡鸣桑树颠”的村子因此也增添了一点生机。

村子西端,坐北向南,门前有两棵槐树,门里挂着“延寿永”大匾的那家中药铺就是我的家。

东寨村只有两家姓何。我们这个家,在我出生的时候有爷爷、奶奶、父母亲、两个叔父,一个婶婶,我是这家的长子长孙。另一家是何玉镜,开间杂货铺,和我们虽系同宗,但关系甚远。

若追根溯源考证起祖先来,按奶奶的说法,我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村人。那是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次移民大迁徙,迁居的人们在山西省洪桐县的一棵大槐树下相约:日后若问祖先何处,均指大槐树。奶奶说,祖先是大槐树的人小拇脚趾甲边上还生有另一小趾甲。我仔细地研究过我的脚趾甲,的确在小脚趾甲旁边另有一小的。稍长,看了《苏三起解》,听到“洪桐县里没好人”的唱词,对祖先是否是山西洪洞县人总心存疑窦。

有据可考的文字资料当是《何氏族谱》。我小时候在老家何寨见到过一本,白色草纸装订,十六开本大小,毛笔缮写,根根系系,所列甚详。各祖中有功名者皆用毛笔笔杆沾朱砂在姓名旁边印一圆圈。这叫“点主”。“文革”中“破四旧”,家谱大多被焚,亏得族人中一妇女藏匿了一本,才传至今日。90年代,各姓家族盛行修订族谱之风,何氏族谱也在族人的努力下重修印刷。
96年修订的《族谱》中,综合了清朝嘉庆二十二年由十五世祖何永健修《族谱》时作的序及《汜水县志》中的文字资料,写道:

本宗何氏,源自武陟,始祖义公,前明总镇,为官刚正不阿,因不媚权贵,遂挂冠奉母曹太君迁居汜邑。传四世,分四支。历代各祖皆克己治家,和睦乡里,好善乐施,耕读传世。自明及清越民国迄今六百余年。

据96年修订的族谱,我门这一支的家系为:
太祖—始祖(义)—继—渊—梦元—记—仕勋—守传—登用—天元—增功—安仁—文蔚—探春—永健—其所—金璋—承卯—书杰。

到我这一辈是第十九世。

何氏家族繁衍生息,在荥阳县境内集居在何寨、南峡窝、周固寺(属城关)三地 。何寨在北峡窝(又称“王峡窝”)东南,是何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南峡窝又叫“何峡窝”,为一支辈分较低的何氏聚居。周固寺在荥阳城南,人数较少。此外东沟尚有一支何姓,是否和我们同宗,族人意见不一。

按祖制,十七世以下命名定例为“如承均观世,乃宣治道传,怀远同一体,存修崇树全”一世一字。即十七世为“如”字辈,十八世为“承”字辈,十九世为“均”字辈,二十世为“观”字辈。我位属十九世,为“均”字辈。

我们这一支一直是长门,我曾祖父何其所(1866—1946),兄弟八个,他是老大,住荥阳县何寨村。八兄弟没分家以前,也是个四世同堂、有几十亩地、百十口人的“钟鸣鼎食”之家。曾祖父是中医,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其兄弟中也有几个是医生。我家自十五世祖永健开始为医,号称“耆老医生”,悬壶济世,代代相传,到我这一代已是五代世医了。

我见过爷爷保存的一幅曾祖父的炭粉画像,是一位头戴瓜皮帽,留着胡须的慈眉善眼老人。据家谱载:曾祖父“自幼酷爱家传医书,潜心攻读,颇得真传,为邑南名医。济世活人,不分贫富。清刑部左丞相魏联奎、翰林编修赵东阶皆敬重之”。我家的《延寿永》匾额即赵东阶所书。
《荥阳县志》第922页“古今名人”篇载:

何其所,何寨村人,14岁随父学医,16岁即在竹川“延寿永”药铺坐堂 。对伤寒、妇科尤为贯通,诊治伤寒病,每治必愈,经常行医于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巩县、郑州等地。他的方剂一般不超过六味,花钱不多,效果显著。南峡窝街一妇女,产后久病,已被抬上“草铺” ,唯体温尚存,其所过其门,详审病状后说,“没死,可救。”第一方剂服后,约一个时辰,病人有微弱呻吟。又开一方,嘱“连服五剂,不愈再看。”药未服完,病妇能出门走动。南峡窝西街“盛恒”毛笔铺掌柜周中方患痨病多年,势已不济,其所诊后曰:“少则16剂,多则20剂药可愈,愈后继续摄养。”周依嘱行事,病愈,70岁寿终。佛古洞一翁,腹痛如绞,滚转呻吟,其所在隔壁听到哼声,即说:“是肝胃疼,可治。”服4剂药即愈。不少病者谈起何其所,均说:没有何老先生,我早就沤烂了。其所医道高明,品质高尚,每次出诊不坐车,不骑马,远途也只骑毛驴。他研制的妇科神药‘月间疾丸’,专治妇女产褥期病症,凡有来取药者,分文不收,如此舍药达60余年,慕名来索者甚多,远至西安、太原、洛阳等地。他尤为关注穷人疾苦,常将病人姓名、病情、住址记下,每天上午在家应诊,下午按路线到病人家中看病,且不收费用。邻里赠一匾额,上书“杏林独步”。民国35年6月病逝,享年80岁。

至于何氏的先祖,南宋 罗泌著《路史》载∶“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嶷。”何姓可能始于黄帝时。较为可信的说法是,何氏起源于战国或秦初,时各国以国为姓,韩国建国河南,民姓韩,后被秦灭,韩姓一支逃到江淮一带,因惧秦暴虐,乃改韩为何。或谓当地人的口音将“韩”误读为“何”,于是有何姓。
--------------------------------------------
(1)公元前205年刘邦自咸阳东征伐楚,兵败,退守荥阳。待汉军复振,楚汉大战于荥阳。次年,项羽用范增计,断汉军粮道,荥阳危。汉将纪信扮刘邦出门诈降,刘邦自西门出逃,经成皋出汜水渡河到修武。项羽攻破荥阳城,拔成皋西进,被刘邦阻于巩县。项羽改兵东行,行前告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慎勿与汉王战,勿令得东而已。”刘邦欲夺成皋荥阳,成皋守将曹咎始遵项嘱,坚守不出。刘邦隔汜河辱之数日,曹愤而渡汜河死拼,半渡遭袭,大败,自刎汜上。刘邦屯兵广武,项羽回师,亦屯兵广武,与刘营相去数百步,隔广武涧与汉军对垒数月不下。项欲杀刘父以迫刘投降,不果,对话中箭伤刘胸。刘假意议和,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遂释放刘父,拔营东归彭城。三国时阮籍寄居成皋,曾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2) 有人认为,三国时的汜水不是河南的汜水,而在山东省内。故有“真虎牢、假汜水”之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父亲自传 (删节版)第一章 童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家 世

    汜水河像条银链,蜿蜒流淌,几千年来水涨水落,冲刷侵蚀,硬是在黄土地上刻下了一条三十多公里长、两百多米深、一公里多宽的河谷。这河谷成了河南省东部平原和西部山地之间的一条分界线:东面广袤的平原一直延伸到黄海之滨,西边起伏的熊耳山脉连接着秦巴山地。汜水河发源于密县和巩县境内中岳嵩山的北部余脉浮戏山。从河道向南望去,山岚紫气之中层峦迭嶂,三山、万山、老庙山三座山头一字排开,像个笔架。晴天,隐约可见山半腰有一道城墙(是土匪修的寨子)。阴天,三山的峰顶云遮雾罩。民谣说:“三山戴帽,大雨来到”。于是雾气凝成雨滴,雨水渗入土地,浸津为泉,汇流成河。河水河自南向北流经巩县(现为巩义县)、成皋县(又称汜水县,现并入荥阳县),在汜水镇黄河口注入黄河。

    汜水河的源头浮戏山,古称阳城山,又称方山,上古时期为炎帝祝融氏所居。尧时,射日的后弈曾居此山中。夏时大禹治水,导伊、洛、济水入黄河,济水溢出为泽,“荥陂既渚”,始有荥泽。夏灭商兴,商汤王在汜水河边“剪发断爪(指甲),乞雨于桑林”,故此地有“桑园村”及“汤王庙”。西周,周穆王在汜水狩猎获虎,设牢养之,故有“虎牢”。“虎牢关”乃一山隘,北临黄河,南为群山,东西控开封、洛阳两都,古称“两京襟带,三秦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郑桓公受封建郑国,设汜水。后,郑国为韩国所灭,汜水改属韩国。秦庄襄王统一天下,巩、汜水、荥阳归秦,属三川郡。秦灭,楚汉交兵,刘邦、项羽屯兵汜水,对垒数月不下,后议和,以汜河、“鸿沟”(在荥阳县境内)为“楚河汉界”,中分天下(1) 。次年,刘邦在汜水建玄武灵台,登极称帝,并在汜水纳薄姬,生汉文帝刘桓。汉末,黄巾起义,在虎牢设旋门关。三国,曹操在汜水遇老友吕伯奢,疑心杀之,王允献貂婵计杀董卓,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均发生在汜水 (2)。隋唐以降,汜水流域更是战事频繁。隋末李密的瓦岗军先据荥阳,后袭洛口。李世民在虎牢关大败窦建德,建立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安禄山屯兵虎牢,攻下洛阳,迫使唐玄宗、杨贵妃西逃。宋朝,金兵南侵,岳飞在汜水大败金兀术(汜水城西有“兀术沟”)。明,朱元璋起事,徐达、常遇春在浮戏山招抚反元义军。明末李自成等各路起义大军,会师荥阳,迎战洪承畴,失败后经汜水转战于商洛山中……

    汜水河是条母亲河,日夜不息,涓涓奔流,在她的怀抱里演绎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养育出两岸几十个村落,近千户人家。

    从汜水河黄河入口处上溯,两岸尽是连绵不断苍茫的黄色。离河口十多里处,河西岸突然出现一大片翠绿。原本生长在江南的竹子好像唯独在这里找到了繁衍的地方,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月,密密麻麻,盘根错节,竟长成两百亩大的一片竹园。竹园西北面马蹄形的山凹里有一泉,名“太溪”,清水细流,绕竹林而过,流入汜水,称“股河”。竹林溪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灵气,人们绕竹园傍水而居,不同姓氏的家族繁衍生息,分别形成了东寨(姓许)、北头(姓周)、西沟(姓阎)、西窑(姓李)几个自然村落。因此地有竹林活水,这几个村子合称“竹川”。

    农历甲申年(1944年)初冬,十月九日,我出生在河南省成皋县(今荥阳县)汜水河边的这个小村庄——竹川镇东寨村。

    方圆十几里内,竹川算是个较大的镇,西通冢岗、高山,东通峡窝、荥阳,南通米河、巩县,北通石嘴(此地有战国时狐堰的冢)、汜水镇,也算是个交通要道。在竹川的几个村落里,东寨又是最大的一个,有五、六十户人家。一条东西走向略为弯曲的街道,被一个一米来长的小石坡分成大体相等的两半。村东头族姓比较单一,姓许,都是种庄稼的农户;村西头有一半人家姓许,另一半是陆续迁进来的异姓,经营着各种店铺,有染坊、油坊、豆腐坊、米铺、盐店、药铺、裁缝、车马店、杂货店。这里逢单日有集(集市贸易),每月有会(大型的物资交流会),天长日久,成了一个农副产品集散交易的集镇。原本“日出而作,日暮而归”、“鸡鸣桑树颠”的村子因此也增添了一点生机。

    村子西端,坐北向南,门前有两棵槐树,门里挂着“延寿永”大匾的那家中药铺就是我的家。

    东寨村只有两家姓何。我们这个家,在我出生的时候有爷爷、奶奶、父母亲、两个叔父,一个婶婶,我是这家的长子长孙。另一家是何玉镜,开间杂货铺,和我们虽系同宗,但关系甚远。

    若追根溯源考证起祖先来,按奶奶的说法,我们的祖先是山西洪桐县大槐树村人。那是说,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次移民大迁徙,迁居的人们在山西省洪桐县的一棵大槐树下相约:日后若问祖先何处,均指大槐树。奶奶说,祖先是大槐树的人小拇脚趾甲边上还生有另一小趾甲。我仔细地研究过我的脚趾甲,的确在小脚趾甲旁边另有一小的。稍长,看了《苏三起解》,听到“洪桐县里没好人”的唱词,对祖先是否是山西洪洞县人总心存疑窦。

    有据可考的文字资料当是《何氏族谱》。我小时候在老家何寨见到过一本,白色草纸装订,十六开本大小,毛笔缮写,根根系系,所列甚详。各祖中有功名者皆用毛笔笔杆沾朱砂在姓名旁边印一圆圈。这叫“点主”。“文革”中“破四旧”,家谱大多被焚,亏得族人中一妇女藏匿了一本,才传至今日。90年代,各姓家族盛行修订族谱之风,何氏族谱也在族人的努力下重修印刷。
    96年修订的《族谱》中,综合了清朝嘉庆二十二年由十五世祖何永健修《族谱》时作的序及《汜水县志》中的文字资料,写道:

    本宗何氏,源自武陟,始祖义公,前明总镇,为官刚正不阿,因不媚权贵,遂挂冠奉母曹太君迁居汜邑。传四世,分四支。历代各祖皆克己治家,和睦乡里,好善乐施,耕读传世。自明及清越民国迄今六百余年。

    据96年修订的族谱,我门这一支的家系为:
    太祖—始祖(义)—继—渊—梦元—记—仕勋—守传—登用—天元—增功—安仁—文蔚—探春—永健—其所—金璋—承卯—书杰。

    到我这一辈是第十九世。

    何氏家族繁衍生息,在荥阳县境内集居在何寨、南峡窝、周固寺(属城关)三地 。何寨在北峡窝(又称“王峡窝”)东南,是何氏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南峡窝又叫“何峡窝”,为一支辈分较低的何氏聚居。周固寺在荥阳城南,人数较少。此外东沟尚有一支何姓,是否和我们同宗,族人意见不一。

    按祖制,十七世以下命名定例为“如承均观世,乃宣治道传,怀远同一体,存修崇树全”一世一字。即十七世为“如”字辈,十八世为“承”字辈,十九世为“均”字辈,二十世为“观”字辈。我位属十九世,为“均”字辈。

    我们这一支一直是长门,我曾祖父何其所(1866—1946),兄弟八个,他是老大,住荥阳县何寨村。八兄弟没分家以前,也是个四世同堂、有几十亩地、百十口人的“钟鸣鼎食”之家。曾祖父是中医,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其兄弟中也有几个是医生。我家自十五世祖永健开始为医,号称“耆老医生”,悬壶济世,代代相传,到我这一代已是五代世医了。

    我见过爷爷保存的一幅曾祖父的炭粉画像,是一位头戴瓜皮帽,留着胡须的慈眉善眼老人。据家谱载:曾祖父“自幼酷爱家传医书,潜心攻读,颇得真传,为邑南名医。济世活人,不分贫富。清刑部左丞相魏联奎、翰林编修赵东阶皆敬重之”。我家的《延寿永》匾额即赵东阶所书。
    《荥阳县志》第922页“古今名人”篇载:

    何其所,何寨村人,14岁随父学医,16岁即在竹川“延寿永”药铺坐堂 。对伤寒、妇科尤为贯通,诊治伤寒病,每治必愈,经常行医于荥阳、汜水、河阴、荥泽、巩县、郑州等地。他的方剂一般不超过六味,花钱不多,效果显著。南峡窝街一妇女,产后久病,已被抬上“草铺” ,唯体温尚存,其所过其门,详审病状后说,“没死,可救。”第一方剂服后,约一个时辰,病人有微弱呻吟。又开一方,嘱“连服五剂,不愈再看。”药未服完,病妇能出门走动。南峡窝西街“盛恒”毛笔铺掌柜周中方患痨病多年,势已不济,其所诊后曰:“少则16剂,多则20剂药可愈,愈后继续摄养。”周依嘱行事,病愈,70岁寿终。佛古洞一翁,腹痛如绞,滚转呻吟,其所在隔壁听到哼声,即说:“是肝胃疼,可治。”服4剂药即愈。不少病者谈起何其所,均说:没有何老先生,我早就沤烂了。其所医道高明,品质高尚,每次出诊不坐车,不骑马,远途也只骑毛驴。他研制的妇科神药‘月间疾丸’,专治妇女产褥期病症,凡有来取药者,分文不收,如此舍药达60余年,慕名来索者甚多,远至西安、太原、洛阳等地。他尤为关注穷人疾苦,常将病人姓名、病情、住址记下,每天上午在家应诊,下午按路线到病人家中看病,且不收费用。邻里赠一匾额,上书“杏林独步”。民国35年6月病逝,享年80岁。

    至于何氏的先祖,南宋 罗泌著《路史》载∶“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嶷。”何姓可能始于黄帝时。较为可信的说法是,何氏起源于战国或秦初,时各国以国为姓,韩国建国河南,民姓韩,后被秦灭,韩姓一支逃到江淮一带,因惧秦暴虐,乃改韩为何。或谓当地人的口音将“韩”误读为“何”,于是有何姓。
    --------------------------------------------
    (1)公元前205年刘邦自咸阳东征伐楚,兵败,退守荥阳。待汉军复振,楚汉大战于荥阳。次年,项羽用范增计,断汉军粮道,荥阳危。汉将纪信扮刘邦出门诈降,刘邦自西门出逃,经成皋出汜水渡河到修武。项羽攻破荥阳城,拔成皋西进,被刘邦阻于巩县。项羽改兵东行,行前告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慎勿与汉王战,勿令得东而已。”刘邦欲夺成皋荥阳,成皋守将曹咎始遵项嘱,坚守不出。刘邦隔汜河辱之数日,曹愤而渡汜河死拼,半渡遭袭,大败,自刎汜上。刘邦屯兵广武,项羽回师,亦屯兵广武,与刘营相去数百步,隔广武涧与汉军对垒数月不下。项欲杀刘父以迫刘投降,不果,对话中箭伤刘胸。刘假意议和,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遂释放刘父,拔营东归彭城。三国时阮籍寄居成皋,曾登广武山,观楚汉战场,叹曰:“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2) 有人认为,三国时的汜水不是河南的汜水,而在山东省内。故有“真虎牢、假汜水”之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客家人。
    • 写完估计要上100万字。像白鹿原的开头。
    • 厉害啊,祖谱都记得...
    • 我太爷爷,爷爷也都是搞医的...
    • -- Comment Deleted by Admin --
    • 馆长你这不是欺负本老嘛!欺负俺视力不高,文化也不高:头一个字就不认得
      还好,总算搞清楚啦您是河南一风水宝地何氏豪门的千金
      • 俺是根正苗红的村妞儿, 炕头上出生的...:D
        • 知道啦,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啦。谁如此幸运,得此金凤?续篇里会有交代吗?有, 俺继续看;没有,俺就不看啦
          你老爹亦医亦文,可有雅兴啊!
    • 终于有整时间好好读了一遍,喜欢这种写文章的风格,平稳~看来这个版块应该常逛逛
    • 这是古文吧?看完了也不知道看明白了没有。这得翻译成今天的文字,更多的人就看懂了。然后与时俱进,50年翻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