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一部分 童年(7)土 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土 地

我家的土地原有的加上土改时新分的(土地改革,是解放初期进行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目的的革命运动,简称“土改”),共6块:后地、东门外、南营、正地、里沟、下河。

后地,不足一亩,在上房后面,是土改前自家原有的土地。冬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蔬菜,如茄子、豆角、荀瓜、南瓜、白菜、萝卜。盛大粪的茅池开口在后地,方便施肥,又可以从股河里撑水灌溉,虽面积不大,收获不少,足能满足一家人吃菜。

夏天,种的南瓜开了花,花蕊里有很多蜜蜂飞来飞去采蜜授粉。雄南瓜花可以炒了当菜吃。雌花落了后,就长出小南瓜。小南瓜一天比一天大。南瓜长大了,二叔出坏点子,叫我把南瓜挖去一块,把大便拉进去,再把口盖上。他说南瓜上有津,很快就会长上,别人看不见。虽然他多次怂恿我,我始终不敢。冬天,田埂上的大白菜,用红薯秧捆了,一个个长的磁顶顶的,到下雪的时候还在地里立着。红头绿尾巴的红萝卜、大得像棒棰似的白萝卜半截露在田埂外边,撑得田埂都裂了缝。白菜和萝卜随吃随拔,直到过了霜降才全部收回来。白菜收后,一时吃不完,地窖里放一些,剩下的就做成酸菜。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就该忙活了,院子里盘一柴灶,支一口铁锅,摆几口大缸,挑水、洗菜、浸水、装缸。白菜经热水烫过,装进缸里,用石头压上,慢慢发酵变酸,就成为酸菜。夏天小麦灌了浆,一颗颗肥大的麦粒从荚皮里露了出来,我常常掐几棵麦穗,放在火上烧了吃。奶奶也会先割一捆回来,将麦籽蒸熟,在簸箕上揉掉外面的荚皮,在石磨上磨成“粘转”,加上韭菜、根达菜,用蒜汁拌了或炒了,满口小麦的清香(虽然有刺嘴的麦芒),挺好吃。后地中间有一棵叫“火葫芦”的大柿树,结的柿子长长的、较小,皮比较厚,但特别甜。玉米面饼子烙成以后,上面摊两个软柿子,又甜又香,真好吃。这种柿子放软后,抠掉柿蒂,把里面的瓤吸出来,皮仍然会保持着原来的形状。孩子们常把吸了瓤的柿子再吹胀,复原后放在那里骗人。后来因这棵柿树遮荫,树下不长庄稼,砍了,树干锯开,做了几个案板。靠南墙根(许天泰家的后院墙)一带因为缺少阳光,常种一些麻,黑色的麻籽可以吃,也可以榨油。麻杆砍下来后,在淤泥里沤些时候,揭下麻皮上的纤维,能搓成很结实的麻绳。

东门外的一块地是土改时分的,在村子的东面,不远,平坦,土壤最肥,又有临家的水车浇灌,庄稼长得很好。玉米苗长到齐膝盖高的时候,要间苗,剔下的苗要挑回家喂牲口。当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在玉米地里锄草是很辛苦的,天上大太阳晒得人头晕眼花,地下像蒸笼一样又湿又热,玉米叶子的边缘像刀子一样会把胳膊划出一道一道的口子,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东地因离家较近,施肥都靠肩膀挑(远处的用驴驮)。我刚长够箩头高时就开始挑粪,两手抱着扁担,一瘸一拐地挑了一趟又一趟。有时规定了任务,挑不完一堆粪不许吃饭,虽不情愿,也得逼着自己干。一趟一趟地挑,半天下来,肩膀就肿得像发起来的面团。快挑完一堆的时候,摸摸肿起来的肩膀,巴望着早点结束,但眼看就要完了,可四处搜寻一下,又是几挑子,还要咬咬牙,接着再干。“散堆破垛”似乎永远也没有个完的时候。

南营离家较远,在一高台上,是块旱地,种谷子和芝麻。间谷苗的活也不好干,蹲着干活很容易压迫神经,不一会儿就两腿发麻,稍微一动,整条腿像触电一样难受。因为地力薄,连谷子也长不好,到秋天一棵棵昂头挺胸的,像狗尾巴草一样。倒是套种的绿豆长势很好,当绿豆荚由绿变黑时就熟了,我和母亲及婶婶半天功夫就能摘一大堆。俗话说农忙时“焦麦炸豆”,要赶快收获。绿豆一熟透,它的荚很容易炸裂,豆粒撒得满地都是,到第二年长出小麦时,麦田里常夹着一堆一堆的豆苗。谷子地里套种着芝麻,挺着四四方方的秆,开着紫红色或淡白色的花。新鲜的芝麻叶煮在小米粥里有一种特殊味道。妇女们常用芝麻叶浸在水里,当拉出粘丝时当头油梳理头发。芝麻的果实形状奇特,结着像“卵”字形状的荚。等到熟时,把荚掰开,将芝麻粒弹进嘴里嚼着吃,挺香。土改后分到土地的农民干起活来都很卖命,为了不误工,中午就把饭送到地头。三婶来送饭,一头挑着一罐稀汤,一头挑着一篮馍,老远就打招呼,“吃饭了。”干了一晌活又饥又渴,我们急忙从树上折一段树枝当筷子,虽是稀饭、咸菜,但狼吞虎咽吃得很香。南营地头下面有条小河,河边长着一些柳树,春天柳条发芽时,枝条嫩嫩的,将嫩皮和木质部拧开,做成“咩”(一种可以吹响的玩具),捂在手里,随着手指的开合,能吹出各种声调。
正地在东大河(即汜水河)的正东,地中间也有一棵很大的柿树,品种是“小柿”,可以做柿饼。每到秋天收完庄稼,下了霜,柿树树叶开始由绿变红,再一片片脱落。到叶子快落完的时候就该卸柿子了。落了叶的柿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柿子,我爬上树,两脚蹬着树枝,用力一摇,柿子就噼哩啪啦地掉在刚犁过的松软的地上,红红的一层。老人说柿树是救命树,因为越是天旱庄稼歉收它反而结得越多。收下的柿子,用柿子车(一种刮皮的简单机械)旋去皮,在地上(或在高粱秆编的“箔”上)晒得半干,待里面的糖分在外表面结晶称一层白白的柿霜时就成了柿饼。做柿饼削下来的柿皮或切开的柿子晒干后贮藏备荒。柿子是荥阳的一大特产,汜水的柿饼更是远近驰名,常远销广东、广西。柿霜清凉降火,治口疳。鲁迅在《两地书》里就记载着他专门为许广平买汜水柿霜的故事。正地的南面有一条一里多长的沟,通老大坡,沟两边地坎上尽是柿子树,一棵挨着一棵。春天柿树开出一簇一簇的黄花,中间有蜜,可以酿成“柿花蜜”。花落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带着篮子去拣柿蒂。柿蒂经蒸煮,再磨成面,呈黑色,因为粮食不足,就拿它来充饥,吃起来像木头渣子一样又粗又涩。奶奶常用它跟一点白面贴在一起,擀成饼,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叫“包皮馍”。即使是这包皮馍,也是特意给爷爷做的,其他人只能吃纯黑馍。柿子成熟以前如果蒂部生了虫,就提前变成红色,叫“烘柿”,很甜。烘柿可以用来喂猪、酿醋、和一点玉米面烙甜馍,我经常和其它小孩背一根绑着铁丝钩的竹竿,挎一竹篮到正地边的沟里钩烘柿。有些烘柿落在地上,烂透了由红变紫,由紫变黑,流出一股黑水,招来一片绿头苍蝇。烘柿吃多了常闹肚子,痛起来在地上打滚,但揉一揉好过以后,还接着吃。正地背山向水,前面又有个小孤山作屏障,阴阳先儿(看地脉风水的人)说是块风水宝地,爷爷和奶奶原来的坟地就在这里。

下河是河滩地,土少石头多,是块薄地,种红薯。解放后农技站推广优良品种“胜利一百号”,结出来的红薯像土豆,吃起来,面,不甜,但产量高。农技站的干部还教老乡火炕育红薯苗,发过芽的红薯,叫“母儿”,有时也拿来当粮食充饥。红薯母因已耗完了养分,糠糠的,很不好吃。种红薯时先把土打成埂,栽上红薯苗,挑水,一瓢一瓢地浇。等薯秧长到几尺长时,为防止须根生长影响主根结薯,要翻秧。出红薯的时候,用一把大铁叉,踩进地里,把红薯翻出来。干到肚子饿时就挑一块红薯,在衣服上一拧,擦去泥巴,咔哧咔哧地吃起来。有一次在下河地我和表弟因争一段甜玉米秆打起架来。母亲骂我,我不听,打我也不服,我一边哭一边骂,独自趟过东大河回家。二婶在一旁说嘴:“要是我的孩子这样不听话,我早把他的皮剥了,筋抽了。”

里沟在三婶娘家下面的土沟里,三面是山,一天见不了多长时间的太阳,地力最薄,离家远,送粪难,收成甚差(这块地最早用了牛骨粉,算是那时的化肥了)。雨水在地中间又冲出一条深沟,逐年加宽,可耕面积越发减小。54年爷爷决定“推窟窿”,请了几个亲戚帮忙,推土把水冲的窟窿填上。收工时二叔偷懒,没让大家把干活的家伙带回家,放在地边的一破窑洞里。谁知那天夜晚,有人把镢头、铁锨、荆筐、扁担全都偷走了。窟窿没有填平,又丢了一批家伙,把爷爷气病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人生足迹 / 父亲回忆录(删节版) 第一部分 童年(7)土 地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土 地

    我家的土地原有的加上土改时新分的(土地改革,是解放初期进行的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目的的革命运动,简称“土改”),共6块:后地、东门外、南营、正地、里沟、下河。

    后地,不足一亩,在上房后面,是土改前自家原有的土地。冬天种小麦,夏天种玉米、蔬菜,如茄子、豆角、荀瓜、南瓜、白菜、萝卜。盛大粪的茅池开口在后地,方便施肥,又可以从股河里撑水灌溉,虽面积不大,收获不少,足能满足一家人吃菜。

    夏天,种的南瓜开了花,花蕊里有很多蜜蜂飞来飞去采蜜授粉。雄南瓜花可以炒了当菜吃。雌花落了后,就长出小南瓜。小南瓜一天比一天大。南瓜长大了,二叔出坏点子,叫我把南瓜挖去一块,把大便拉进去,再把口盖上。他说南瓜上有津,很快就会长上,别人看不见。虽然他多次怂恿我,我始终不敢。冬天,田埂上的大白菜,用红薯秧捆了,一个个长的磁顶顶的,到下雪的时候还在地里立着。红头绿尾巴的红萝卜、大得像棒棰似的白萝卜半截露在田埂外边,撑得田埂都裂了缝。白菜和萝卜随吃随拔,直到过了霜降才全部收回来。白菜收后,一时吃不完,地窖里放一些,剩下的就做成酸菜。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就该忙活了,院子里盘一柴灶,支一口铁锅,摆几口大缸,挑水、洗菜、浸水、装缸。白菜经热水烫过,装进缸里,用石头压上,慢慢发酵变酸,就成为酸菜。夏天小麦灌了浆,一颗颗肥大的麦粒从荚皮里露了出来,我常常掐几棵麦穗,放在火上烧了吃。奶奶也会先割一捆回来,将麦籽蒸熟,在簸箕上揉掉外面的荚皮,在石磨上磨成“粘转”,加上韭菜、根达菜,用蒜汁拌了或炒了,满口小麦的清香(虽然有刺嘴的麦芒),挺好吃。后地中间有一棵叫“火葫芦”的大柿树,结的柿子长长的、较小,皮比较厚,但特别甜。玉米面饼子烙成以后,上面摊两个软柿子,又甜又香,真好吃。这种柿子放软后,抠掉柿蒂,把里面的瓤吸出来,皮仍然会保持着原来的形状。孩子们常把吸了瓤的柿子再吹胀,复原后放在那里骗人。后来因这棵柿树遮荫,树下不长庄稼,砍了,树干锯开,做了几个案板。靠南墙根(许天泰家的后院墙)一带因为缺少阳光,常种一些麻,黑色的麻籽可以吃,也可以榨油。麻杆砍下来后,在淤泥里沤些时候,揭下麻皮上的纤维,能搓成很结实的麻绳。

    东门外的一块地是土改时分的,在村子的东面,不远,平坦,土壤最肥,又有临家的水车浇灌,庄稼长得很好。玉米苗长到齐膝盖高的时候,要间苗,剔下的苗要挑回家喂牲口。当玉米长到一人多高时,在玉米地里锄草是很辛苦的,天上大太阳晒得人头晕眼花,地下像蒸笼一样又湿又热,玉米叶子的边缘像刀子一样会把胳膊划出一道一道的口子,汗水一浸,火辣辣地疼。东地因离家较近,施肥都靠肩膀挑(远处的用驴驮)。我刚长够箩头高时就开始挑粪,两手抱着扁担,一瘸一拐地挑了一趟又一趟。有时规定了任务,挑不完一堆粪不许吃饭,虽不情愿,也得逼着自己干。一趟一趟地挑,半天下来,肩膀就肿得像发起来的面团。快挑完一堆的时候,摸摸肿起来的肩膀,巴望着早点结束,但眼看就要完了,可四处搜寻一下,又是几挑子,还要咬咬牙,接着再干。“散堆破垛”似乎永远也没有个完的时候。

    南营离家较远,在一高台上,是块旱地,种谷子和芝麻。间谷苗的活也不好干,蹲着干活很容易压迫神经,不一会儿就两腿发麻,稍微一动,整条腿像触电一样难受。因为地力薄,连谷子也长不好,到秋天一棵棵昂头挺胸的,像狗尾巴草一样。倒是套种的绿豆长势很好,当绿豆荚由绿变黑时就熟了,我和母亲及婶婶半天功夫就能摘一大堆。俗话说农忙时“焦麦炸豆”,要赶快收获。绿豆一熟透,它的荚很容易炸裂,豆粒撒得满地都是,到第二年长出小麦时,麦田里常夹着一堆一堆的豆苗。谷子地里套种着芝麻,挺着四四方方的秆,开着紫红色或淡白色的花。新鲜的芝麻叶煮在小米粥里有一种特殊味道。妇女们常用芝麻叶浸在水里,当拉出粘丝时当头油梳理头发。芝麻的果实形状奇特,结着像“卵”字形状的荚。等到熟时,把荚掰开,将芝麻粒弹进嘴里嚼着吃,挺香。土改后分到土地的农民干起活来都很卖命,为了不误工,中午就把饭送到地头。三婶来送饭,一头挑着一罐稀汤,一头挑着一篮馍,老远就打招呼,“吃饭了。”干了一晌活又饥又渴,我们急忙从树上折一段树枝当筷子,虽是稀饭、咸菜,但狼吞虎咽吃得很香。南营地头下面有条小河,河边长着一些柳树,春天柳条发芽时,枝条嫩嫩的,将嫩皮和木质部拧开,做成“咩”(一种可以吹响的玩具),捂在手里,随着手指的开合,能吹出各种声调。
    正地在东大河(即汜水河)的正东,地中间也有一棵很大的柿树,品种是“小柿”,可以做柿饼。每到秋天收完庄稼,下了霜,柿树树叶开始由绿变红,再一片片脱落。到叶子快落完的时候就该卸柿子了。落了叶的柿树上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柿子,我爬上树,两脚蹬着树枝,用力一摇,柿子就噼哩啪啦地掉在刚犁过的松软的地上,红红的一层。老人说柿树是救命树,因为越是天旱庄稼歉收它反而结得越多。收下的柿子,用柿子车(一种刮皮的简单机械)旋去皮,在地上(或在高粱秆编的“箔”上)晒得半干,待里面的糖分在外表面结晶称一层白白的柿霜时就成了柿饼。做柿饼削下来的柿皮或切开的柿子晒干后贮藏备荒。柿子是荥阳的一大特产,汜水的柿饼更是远近驰名,常远销广东、广西。柿霜清凉降火,治口疳。鲁迅在《两地书》里就记载着他专门为许广平买汜水柿霜的故事。正地的南面有一条一里多长的沟,通老大坡,沟两边地坎上尽是柿子树,一棵挨着一棵。春天柿树开出一簇一簇的黄花,中间有蜜,可以酿成“柿花蜜”。花落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带着篮子去拣柿蒂。柿蒂经蒸煮,再磨成面,呈黑色,因为粮食不足,就拿它来充饥,吃起来像木头渣子一样又粗又涩。奶奶常用它跟一点白面贴在一起,擀成饼,一面是黑的,一面是白的,叫“包皮馍”。即使是这包皮馍,也是特意给爷爷做的,其他人只能吃纯黑馍。柿子成熟以前如果蒂部生了虫,就提前变成红色,叫“烘柿”,很甜。烘柿可以用来喂猪、酿醋、和一点玉米面烙甜馍,我经常和其它小孩背一根绑着铁丝钩的竹竿,挎一竹篮到正地边的沟里钩烘柿。有些烘柿落在地上,烂透了由红变紫,由紫变黑,流出一股黑水,招来一片绿头苍蝇。烘柿吃多了常闹肚子,痛起来在地上打滚,但揉一揉好过以后,还接着吃。正地背山向水,前面又有个小孤山作屏障,阴阳先儿(看地脉风水的人)说是块风水宝地,爷爷和奶奶原来的坟地就在这里。

    下河是河滩地,土少石头多,是块薄地,种红薯。解放后农技站推广优良品种“胜利一百号”,结出来的红薯像土豆,吃起来,面,不甜,但产量高。农技站的干部还教老乡火炕育红薯苗,发过芽的红薯,叫“母儿”,有时也拿来当粮食充饥。红薯母因已耗完了养分,糠糠的,很不好吃。种红薯时先把土打成埂,栽上红薯苗,挑水,一瓢一瓢地浇。等薯秧长到几尺长时,为防止须根生长影响主根结薯,要翻秧。出红薯的时候,用一把大铁叉,踩进地里,把红薯翻出来。干到肚子饿时就挑一块红薯,在衣服上一拧,擦去泥巴,咔哧咔哧地吃起来。有一次在下河地我和表弟因争一段甜玉米秆打起架来。母亲骂我,我不听,打我也不服,我一边哭一边骂,独自趟过东大河回家。二婶在一旁说嘴:“要是我的孩子这样不听话,我早把他的皮剥了,筋抽了。”

    里沟在三婶娘家下面的土沟里,三面是山,一天见不了多长时间的太阳,地力最薄,离家远,送粪难,收成甚差(这块地最早用了牛骨粉,算是那时的化肥了)。雨水在地中间又冲出一条深沟,逐年加宽,可耕面积越发减小。54年爷爷决定“推窟窿”,请了几个亲戚帮忙,推土把水冲的窟窿填上。收工时二叔偷懒,没让大家把干活的家伙带回家,放在地边的一破窑洞里。谁知那天夜晚,有人把镢头、铁锨、荆筐、扁担全都偷走了。窟窿没有填平,又丢了一批家伙,把爷爷气病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n年没吃南瓜和红薯了
    • 天天有更新, good
    • wish i could write like this some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