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ZT)今天你提问了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自强生网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你都问了些什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牛奶不能换你的饼……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地说,

  “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今天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什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利娅觉得日子的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利娅说,“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疑,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文/瑞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ZT) 找呀找呀找朋友 - 谈跨种族交友(图)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 北京童谣

    当年父亲来美看我时, 我和先生都工作了,不仅有车子还有了自己第一个房子。但是父亲发现我们不太和人交往,新闻记者出身的他说没朋友怎么行?他还亲自为我示范,怎样和邻居一回生二回熟。他一句英语不会说,但每天在街上散步,和邻居打招呼,不到一周,竟把我们的邻居认得差不多了,每天回来讲一讲他遇到了谁,哪家是个独居的老夫妇还有哪家是有两个小孩的年轻家庭。后来有邻居竟然请他进屋喝茶。他回中国后,还有邻居见到我打听他问候他。他可是一个英文盲,凭什么只住了短短的三个月就比我们更有人缘。我想是他的积极交友的态度打开了人与人之间的戒心和坚冰。每次回国,父亲都叮嘱我多和人来往,不能只是自己闷头赚钱过日子。越往后,我越体会他的忠言的智慧之处。

    选择离开中国定居美国,就要尽量融入美国社会。 融入美国社会的标志是什么?一份好工作?房子车子度假?都是, 但还不够。我认为标志是人和人的跨种族交往。只有当有了人,这个地方才有意思。曾有个大款同学,身家过亿。来美一年,在纳斯达克工作。今年回家过年同学聚会时,他向我抱怨美国没意思。工作时大家可以聊到一起,周末没人邀请。孤单。他由此断定我现在是两边不沾边缘人。我告诉他,你来美一年时间还太短。我现在在美国的朋友也不少 , 除了中国朋友,还有很多各族裔朋友。 已从边缘人进化到双文化人了。所以现在住哪边都还感觉不错。

    声明一下:融入美国社会不是为了进入主流社会或上流社会,而是为了自己在这个新大陆的生活舒服些。因为人毕竟是群居动物。而我们在这里的亲友本来就少。和中国人交往很容易,同文同种,几句话不到就熟了。 这里我要聊几句如何take美国多元文化多族裔共居的优势,跨种族交往。如果不是生活在加州这样亚裔占多数的地方,放眼望去,我们中国人还是少数族裔。如果不限制自己只在自己族裔社区交友,朋友不仅会更多,而且会更有趣。

    跨种族交往,除了在学校和工作场合因学业和工作话题交往,减少文化差异的最简单方式是兴趣组合。

    我有一个 extended family – 延伸家庭。开始是一对到过中国,非常喜欢和人交往的富有爱心的美国老夫妇Dorothy 和 Harold 把我当做他们的中国女儿,每年的感恩节都让我去他们家吃火鸡。后来固定的传统还有每年的夏天一起在他们在海边的度假屋聚几天,在一个户外山间剧院野餐,看业余剧团演戏。在我女儿诞生后,老夫妇俩来信称他们是我女儿的 adopted grandparents (过继祖父母),继续给我女儿一份家庭的爱。

    2003年一起在海边度假。在海滩上,Dorothy在喂女儿饼干。

    Dorothy 是一个热爱孩子,热爱家庭的人,她在中国教过一年英文,喜欢中国,这些都是我们的联结点。美国人的生活是一个流动性很大的生活。大家都得跟着工作走。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要远离亲友,孤独地生活。这其实很不舒服,不符合人类的天性。Dorothy发明了 extended family 的概念。认识她几年后,她的一直跟她在一起的二女儿也因女婿的工作调动搬远了,二女儿也在当地找到延伸家庭。Dorothy 曾对我说,你必须得多交些朋友,好朋友是你的cushion(靠垫)。

    后来我又因缘际会有了我的其他像家庭成员一样的好朋友 – 荷兰人Michael和Tineka,比利时人Sophie O,日本人Yuri和俄国人Natasha,经常聚在一起。 还有扩大的趋势,我的加拿大女友Annette和一个韩国女友Sophie K都是我可以信赖托付的闺中密友。

    2006年夏天在Sophie家吃晚饭。Sophie是一个对我像姐姐一样关系密切的朋友。我们分享对文学,美术,园艺和多元文化的爱好。和才华横溢成熟练达的她常常能聊一些有深度的女性话题。

    兴趣相投,思维相近,又来自不同的文化成长背景,即共鸣又有新鲜感,这样的好朋友俱乐部大家都相处的乐趣无穷。我想有一个人际关系亲密的大家庭是大家都向往的,但又是现代社会很难得的了。尤其是美国,大家都是四处飘零。 我感谢我的善解人意,亲密友善的朋友们,他们的友情是我在这个竞争的世界里可以随时钻入的一圈柔软的cushions,他们让我有一个国际大家庭, 成为我们这个 globalization 时代的第一代。

    上课是另一个交友的好方式。在健身俱乐部和本地舞蹈学校学跳舞,在音乐学院社区部学音乐,在夜校学各种绘画技巧,等等,都是我最快找到气味相同的人的地方。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有男有女, 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一起。往往上到后来大家都熟了,互相帮助,欣赏。最后一节课的气氛既活跃又有点伤感,久久不肯散,让我体会到美国人的人情味是怎么一回事了。



    这是我在夜校上The Art of Stained Glass时的作业。我不会切玻璃,工具也不全,我的老师同学给了我很多帮助才完成了作业。

    社交俱乐部是我认识各国有趣的人的地方。曾经有两年我参加了一个本地的社交俱乐部。陆续参加了英文写作组,网球组,初级高尔夫球组,园艺组,国际组和音乐组。各国妇女们创造了一个多彩的女人世界。在最后一次社交咖啡时间,我们各个兴趣小组展示了天赋于女性的创造力 – 写作,唱歌,做陶艺,绘盘子,各国美食等等。我的一篇英文写作作品似乎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很多听众跟我说她们听我读时禁不住流泪了。一年后,当时的听众之一,美国大公司Colgate 的一位CFO的夫人, 在随夫搬到先生就任欧洲区CFO新职的瑞士日内瓦之前,特地向我要我的那篇文章的复印件并因此请我到她的家吃午饭,打网球,打乒乓球。物以类聚,人以群居,以我的经验,在各族裔里你都可以找到和自己类似的人。在本国人里最容易找到和你类似的人,但同理反证,在本族裔里,也会有你不喜欢交往的人。

    2004年参加社交俱乐部组织的划船活动,这是我的两个好友 - 来自日本的Sonoe和来自比利时的Sophie。 Sonoe现在已经回到东京定居。我们分享对网球,户外活动和儿童插画的爱好。


    学校社区 – 这一点我比较幸运, 女儿的学校大力提倡社交,学校组织很多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相熟悉,互相帮助。为小朋友忙也是容易找大朋友的。我们和很多各族裔家庭形成有空间又有亲密互动的人际关系。


    这是我在学校认识的三个好友Natasha(左),Annette(中)和Andrea(右)。其中Natasha和我分享网球,油画和瑜伽爱好,我们每星期必打一场网球。是我做为个体(不是做为妈妈)的最好朋友。Annette和我分享做手工的爱好。Andrea是个医生,她喜欢和我分析问题。她的先生是大陆航空公司的飞行员,我们常开玩笑要坐他开的飞机回中国。

    小团体 - 女儿在幼儿园时和三个小朋友最要好,这三个小朋友离开女儿学校后,我们家庭之间还保持着密切来往,加上我的一个校外的日籍女友,五个家庭形成一个在学校之外的小团体,起名叫LASSY, 是把我们五位妈妈的名字的打头字母联起来。五个孩子来自中国,印度,日本,德国,美国不同文化背景,上不同的学校,但由于我们经常组织在一起的活动,她们从3岁到7岁一起成长起来。这是一段儿时友情。我的这些女友都在我需要时,帮助过我。我当然也帮助她们。我们是互相back up的妈妈team。

    今年我想再改进一下我的社交圈。在院子里和邻居多些来往。另外要在我的健身俱乐部多交几个朋友。在文学城也要多交几个看不见但感受相通的朋友,大家都是经过东西方文化洗礼的人,比起我在国内的老朋友来,话题和理念更接近。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拥抱一下,或轻吻一下,你是我的好朋友。 - 美国化童谣

    房子不必大,车子不必新,但朋友必须多必须好。祝大家在美国找到更多的好朋友,你一定会感觉像在中国一样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ZT)今天你提问了吗?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转自强生网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丈夫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以色列的代表,经常在以色列美国之间往来;利娅自己带着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独立承担了抚育孩子的重任。

        都说犹太人非常有智慧,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会不会也有一套?我开始不知不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希望能够发现犹太人精明的头脑在幼时期家庭教育的秘密。

        没多久,我终发现了这个秘密。

        那天,拉米尔从幼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正和我聊天的利娅马上迎了出去,陪他一起走进了房间。进门之,利娅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那,你都问了些什呢?”利娅继续问他。拉米尔开始述他今天一天中所提的问题,有的是问幼园老师的,有的是问同班小朋友的……问题千奇百怪:为什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牛奶不能换你的饼……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二三十个问题。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提问啊,”利娅笑地说,

        “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乎都会被长辈提问。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常问他,为什今天其他日子不同?刚开始时,她认为今天和昨天、明天没有什不同。爸爸没有责备她,而是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从那以,利娅觉得日子的不一样了,因为每天都是那样新鲜……

        “这没什,”利娅说,“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提问!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永远的探求心境!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疑,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提问!

        我笑了。利娅让我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答案。我们来成了朋友,直到我回国之,还不断地接到她的来信。我感到非常满足,因为我有着利娅这样的犹太朋友,也因为我明晓了犹太人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方法,这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孩子提问。

        文/瑞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错。不过问/答问题也是很有学问的。有的问题孩子一问出来,其实他们再想想自己也能想出个答案来。所以我鼓励的是,1。让他们在问问题之前自己先想想;2。问题问出来后,先探循一下他们的想法,适当给与引导启发;
        3。有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所以大家各说各的,也很开心。
    • (#3693943@0)
      • 这种幸福家庭真叫人羡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