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中国民族音乐春节音乐会,让维也纳听众耳目一新。--另外,加这儿好像倒没有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很想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维也纳人眼中的中国民乐
--------------------------------------------------------------------------------

本报记者伦兵自维也纳报道 2月10日中午,香港的中乐团以他们和谐严谨的演奏为维也纳金色大厅奉献了与前四年完全不同的中国民族音乐春节音乐会,让维也纳听众耳目一新。相隔仅一天,中国红星民乐团大年初一晚在金色大厅的演奏,也把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一面展示给维也纳的听众,令金色大厅掌声雷动。

两个乐团两种风格,都在维也纳掀起中国民乐热,是什么使维也纳听众如此着迷,是什么使维也纳听众对中国民族音乐五年来热情不减呢?

■维也纳总在惊喜中

中国民乐春节维也纳音乐会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圣殿形成每年固定演出的传统,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记者在金色大厅采访奥地利中国音乐爱好者协会主席维德拉教授时,他说:“你都亲眼看到了,每次中国民族音乐会都能够爆满,是因为中国音乐太丰富了,每次来都有新的东西介绍给我们,所以每年都有新的奇迹出现。”的确,从1998年起,中国民族乐团每年春节都带来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演出形式,大到民族交响乐作品,小到各种乐器的独奏,最古老的古琴、古筝、埙、琵琶演奏的古曲,以及香港中乐团带来的彭修文、谭盾等人的现代音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让维也纳人在五年内听到了一个庞大世界的各种音乐元素。

五年来,每年都在金色大厅聆听中国民乐的观众诺尔曼 帕托斯格对记者说:“这五年对于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来说,是一个奇迹,听到了中国民族音乐太多的东西,我们维也纳人突然发现中国的民乐是一个博大的宝库。香港中乐团能够演出与西方交响乐类似的大型作品,而红星民乐团可以用古老的乐器演奏最生活化的小品,应该说,中国民乐到现在为止,维也纳对它还没有完全了解,相信每次还会有更多的新东西。”

■要成为维也纳的传统

无论是第一次听中国民乐的观众,还是五年来每年光临的乐迷,对中国民乐成为维也纳的传统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红星民族乐团的音乐会上,奥地利众议院议员舒尔茨先生是头一次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聆听中国民乐,他认为:“中国民乐每年来维也纳,这是用音乐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很好的形式。”奥地利空姐贝娅克曼说:“中国民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五年了,我希望形成传统,我会每年都来看。”

身为奥地利中国音乐爱好者协会主席维德拉认为:“其实,这五年已经把中国民乐每年春节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形成了传统,因为每年在这个时候,中国民乐是金色大厅最好的演出,成了全城的焦点。所以,它与新年音乐会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中国民乐引起的争论

当香港中乐团和红星民乐团相继轰动金色大厅以后,中国民乐也成为这里媒体的一个话题,尤其是香港中乐团在演出了几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后,现场气氛达到35年来最火爆的顶峰,然而,直率的乐评家们在这里的媒体上发出了两种声音,一些媒体评论香港中乐团的“演奏技术达到了与西方交响乐媲美的程度,为维也纳观众打开了中国民乐的另一个世界”。而也有些媒体直言不讳地认为:“中国的春节带给维也纳的音乐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应该与西方交响乐靠拢。”

然而香港中乐团在金色大厅得到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就很说明问题,中国民乐自身的魅力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观众诺尔曼 帕托斯格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都十分出色,作为听众我都很喜欢,因为它们都很神奇。”而维德拉教授认为:“从技术上讲,香港中乐团有着很好的技术,解决了中国民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从欣赏的角度看,两种风格都有着奇妙的声音,都很好听。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中国民乐表现力太丰富。”

当记者了解听众最喜欢的作品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幻想曲》和《西北组曲》,同时也提到了《打春》、《打宫门》、《战马奔腾》等民族民间乐曲。看来,只要是中国民族音乐,对维也纳人来说都是新奇和受欢迎的。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休闲娱乐 / 中国民族音乐春节音乐会,让维也纳听众耳目一新。--另外,加这儿好像倒没有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很想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维也纳人眼中的中国民乐
    --------------------------------------------------------------------------------

    本报记者伦兵自维也纳报道 2月10日中午,香港的中乐团以他们和谐严谨的演奏为维也纳金色大厅奉献了与前四年完全不同的中国民族音乐春节音乐会,让维也纳听众耳目一新。相隔仅一天,中国红星民乐团大年初一晚在金色大厅的演奏,也把中国民族音乐传统的一面展示给维也纳的听众,令金色大厅掌声雷动。

    两个乐团两种风格,都在维也纳掀起中国民乐热,是什么使维也纳听众如此着迷,是什么使维也纳听众对中国民族音乐五年来热情不减呢?

    ■维也纳总在惊喜中

    中国民乐春节维也纳音乐会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圣殿形成每年固定演出的传统,可谓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记者在金色大厅采访奥地利中国音乐爱好者协会主席维德拉教授时,他说:“你都亲眼看到了,每次中国民族音乐会都能够爆满,是因为中国音乐太丰富了,每次来都有新的东西介绍给我们,所以每年都有新的奇迹出现。”的确,从1998年起,中国民族乐团每年春节都带来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演出形式,大到民族交响乐作品,小到各种乐器的独奏,最古老的古琴、古筝、埙、琵琶演奏的古曲,以及香港中乐团带来的彭修文、谭盾等人的现代音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形式,让维也纳人在五年内听到了一个庞大世界的各种音乐元素。

    五年来,每年都在金色大厅聆听中国民乐的观众诺尔曼 帕托斯格对记者说:“这五年对于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来说,是一个奇迹,听到了中国民族音乐太多的东西,我们维也纳人突然发现中国的民乐是一个博大的宝库。香港中乐团能够演出与西方交响乐类似的大型作品,而红星民乐团可以用古老的乐器演奏最生活化的小品,应该说,中国民乐到现在为止,维也纳对它还没有完全了解,相信每次还会有更多的新东西。”

    ■要成为维也纳的传统

    无论是第一次听中国民乐的观众,还是五年来每年光临的乐迷,对中国民乐成为维也纳的传统节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红星民族乐团的音乐会上,奥地利众议院议员舒尔茨先生是头一次在这样“隆重”的场合聆听中国民乐,他认为:“中国民乐每年来维也纳,这是用音乐把大家聚在一起的很好的形式。”奥地利空姐贝娅克曼说:“中国民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五年了,我希望形成传统,我会每年都来看。”

    身为奥地利中国音乐爱好者协会主席维德拉认为:“其实,这五年已经把中国民乐每年春节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形成了传统,因为每年在这个时候,中国民乐是金色大厅最好的演出,成了全城的焦点。所以,它与新年音乐会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中国民乐引起的争论

    当香港中乐团和红星民乐团相继轰动金色大厅以后,中国民乐也成为这里媒体的一个话题,尤其是香港中乐团在演出了几部大型交响乐作品后,现场气氛达到35年来最火爆的顶峰,然而,直率的乐评家们在这里的媒体上发出了两种声音,一些媒体评论香港中乐团的“演奏技术达到了与西方交响乐媲美的程度,为维也纳观众打开了中国民乐的另一个世界”。而也有些媒体直言不讳地认为:“中国的春节带给维也纳的音乐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不应该与西方交响乐靠拢。”

    然而香港中乐团在金色大厅得到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就很说明问题,中国民乐自身的魅力是什么也阻挡不了的。观众诺尔曼 帕托斯格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都十分出色,作为听众我都很喜欢,因为它们都很神奇。”而维德拉教授认为:“从技术上讲,香港中乐团有着很好的技术,解决了中国民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从欣赏的角度看,两种风格都有着奇妙的声音,都很好听。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中国民乐表现力太丰富。”

    当记者了解听众最喜欢的作品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幻想曲》和《西北组曲》,同时也提到了《打春》、《打宫门》、《战马奔腾》等民族民间乐曲。看来,只要是中国民族音乐,对维也纳人来说都是新奇和受欢迎的。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阁下是学民乐的?
      • 只是爱听。往年都听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和春节音乐会。今天看了这篇文章倒勾起思念之情了。
        • 深有同感,我从中学时代,中央台第一次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是追随者
    • 中国 的古典音乐更有神韵
      • 非常喜欢一张CD“一意孤行”。
        • 雨果的, 呵呵,
        • 那个家伙好像是和声不及格转学的民乐 :-)
        • 都说好,听了也一般。。。。。大概盗帮碟不行?
        • 一意孤行我觉得一般,我觉得不如郭峰那张同名大碟,封皮是一个梳大辫子的郭峰,天龙公司出品的。很久以前的,看谁听过!嘿嘿
          • 郭峰的同名大碟还真没听过。中国传统乐器里俺唯一喜欢的就只有古琴了。
            • 当年,那张大碟被我带到我们班上,结果买不到了,寝室的哥们,纷纷翻录,嘿嘿,轰动不小。刚才找了找,不是郭峰同名的,名字是“Yellow”,感兴趣去这看看!
              • 光看了介绍,还是听不见啊。
                • 可惜我的东东都留在武汉了,以后有机会借给你听听。天碟就是天碟。
            • 俺读书时,没电脑玩的那阵子,俺可是标准的发烧友呢。音乐会、试听会、发烧器材展示会、天碟、烂碟,嘿嘿,满世界张罗,还真得挺怀念那段日子,上班之后就歇菜了。哎……
              • 俺只对音乐发烧,对器材不太感冒,呵呵,想当初也是买了很多碟,没带来几张。
                • 我是音乐器材一起烧。嘿嘿,好音乐没有好器材,完全是糟蹋,对了,你听过那种很正规的发烧试听会吗?如果听过,你也会一起烧了。
                  • 听过,烧也没用,没钱。
                    • 自己做!嘿嘿,不过我们的手艺还是差了点,在寝室里自娱自乐是没问题了,我们寝室的功放、音响都是自己做的。毕业上班了,有钱了,再买也不迟呢。
                  • 看你的帖子,让我想起在北京时听过那些发烧友的对话,现在还好笑,也在不敢提HI-FI啦什么的
                    其实我同学毕业了就在干这个,北京的几次大的试听就是他们公司搞的,黑了不少钱,弄个香港人来骗钱,再弄堆不会在家里使用的死贵的东西来听黑白噪音.记得有个发烧友给新入门的介绍秘籍,说:这碟好,天碟,比47年的那张好,你知道为什么吗,嘿嘿,你如果买了这5000块的线,你听这段时,仔细听左后边会听见一点噪音,而你用3000块的线就听不出来,那47年的也没有,这才是天碟....
                    • 走火入魔
                    • 俺一直都没烧到买HiFi线和煲线的地步,觉得那样太夸张,我周围很大一波发烧友都是在一定限度下提升器材,不是没钱,只是觉得东西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耳朵,就是最好的,至少我最爱的就是天龙配B&W(600系列就好),出来的效果我最爱。
                      • 我听过的我觉得最好的一对箱子是英国威武的,配的麦景图的功放,在听以前觉得到了一定的级别我就听不出来差别了,只是我比较喜欢欧洲的音响,
                        对天朗的比较喜欢,但听了这个以后觉得还是有更好的音箱和功放,当时觉得我喜欢的那个HK的功放颜色就淡下来了.你说的对,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那些发烧的决大多数是被那些老板在用鳄鱼和金利来骗了后又找到了个新法子给骗了钱,但说回来那钱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来的
                        • 威武配麦景图,看来你也是走英国线路的,嘿嘿,英国的箱子就没得比。是啊,不过我是真的感受过一次只能用身体才能感受的低频,标准的试音THX大碟,夺宝奇兵,功放是yamaha7100、两台、用B&W810,外加5个B&W低音炮,
                          座在前排黄金位,效果没办法形容,太爽了,特别是坦克的那一段,坦克打出来的炮弹,定位清楚得一塌糊涂,还有就是低频,真的有一种胸闷的感觉,不是吵得闷,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让你知道的确是音箱出来的效果,就那一次,最过瘾了,还有很多所谓的试听会,都是唬钱的,拿大声拼效果,拿震耳膜当低频,没意思,后来就去得少了。

                          原来武汉音乐学院里面经常有各种音乐会,而且有时候不乏名家出演,学生票也不贵,我家就在那附近,没事就去装装高雅,也不错,嘿嘿,这么一项,原来在国内,也挺滋润的。跑这来干什么?嘿嘿
          • 呵呵, 曾经是发烧友, 但是自己没有钱,:-( 有个关于发烧友的笑话....
            一段交响乐过后, 试听会主持人问听众都听到什么了.

            有人说: 倍大提琴怎么怎么样
            有人说: 第二小提琴手3弦不准
            有人说: 管乐手坐的位置不对

            最牛b的一个人说: 第三乐章, 首席小提琴手乐谱掉了一页下来.
            众人为之倾倒, 主持人说: 这才是hifi器材能够反映的....

            靠! 嘿嘿, 我不信...
        • #371131 / 新音乐:刘星,闲云野鹤----
      • 终于找到知音了
        作为年轻人,我并不反感流行音乐,但也对民族音乐情有独衷,可能是与生俱来民族情结吧。不论是胡琴的凄婉,古筝的悠远,柳笛的清扬,那百转千回的曲调总能令我忘情其中。可惜的是,在同辈中,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却寥寥无几,颇感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