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梅西安的《基督升天》(L'Ascension)第一乐章 :Majeste du Christ demandant sa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Olivier Messiaen --- L' Ascensio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法)梅西安 Clivier Messiaen(1908-1992)

    1908 年 12 月 10 日生於法國南部阿維濃,1992 年去世。
    自 1931 年起,他就成為三一教堂(L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梅西安的《基督升天》(L'Ascension)第一乐章 :Majeste du Christ demandant sa
      • 这一乐章没觉得有什么极端的, 很象布鲁克纳的音乐.
        • 我觉得梅西安的音乐在所有二十世纪作品里算是非常悦耳好听的了。
    • 第二乐章:Alleluias sereins d'une ame q
      • 这是用管弦乐模仿管风琴还是就用了管风琴?
    • 第三乐章:Alleluia sur la trompette
      • 听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 第四乐章:Priere du Christ montant vers
      • 这不是瓦格纳的Tristan and Isolde吗?
        • 你这一说有种爱情和基督殊途同归的感觉...
    • 有调性,无调性 --- 关于二十世纪音乐的讨论
      “在很累的时候我伸手到CD架上,取出的音乐肯定不是梅西安,勋伯格,而是莫扎特。但这不是对作品价值的评判。是出于我自己的状态。听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肯定不如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来得轻松愉快,但前者给我的震撼却是非同寻常。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衡量作品的价值,也不要封闭自己的听觉和感受力。试试看去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手段,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周小静


      Linux (2001-10-01 11:46:24)

      有人说二十世纪的音乐是听不得的,而且听多了甚至会受刺激,这种说法不免有些偏激,不过看看二十世纪的音乐(不包括流行音乐),也确实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大多数人对二十世纪的音乐的印象是:不好听。确实,二十世纪的音乐,大多过分的强调对于音乐内涵的表达,而不再注重音乐给人的直观感觉了。这不能说是不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这还是音乐吗?我个人的感觉是,听二十世纪的古典音乐仿佛不是在听音乐,而是在读书,或是说是在读经文。音乐本身是一种供人们消遣的艺术,这些音乐确实我感到越听越累,尤其是大脑。有一些朋友对我说,听一段梅西安等人的音乐的效果和座二十到数学难题是一样的。这话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由此我们就不难找到,古典音乐在二十世纪之所以不如流行音乐能够更多的争取到听众(尤其是年轻听众)原因。无论到什么时候音乐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用于消遣的,而且在当今的快节奏的生活中,大多数人听音乐也都是为了消遣,真正能够静下心来感受音乐的人并不是很多。而流行音乐其实就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产生的,他以他独有的形势,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艺术(或者说是休闲更贴切些)的短暂的渴求。他可能很肤浅,如流星一般的瞬间即逝,但他确实很有效,与冗长而难懂的古典音乐相比,现代忙碌的人们自然会选择它们。

      另外,这似乎是一种艺术风气,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无论是文学还是美术、音乐,都是一种逐渐向“精神”过渡的趋势。我们局音乐为例:甚至为了“精神”,可以失去他本身的可听性。可是于此“风气”也就出来了。很多人便极端起来,他们在音乐中过于表现“精神”、“思想”,而把音乐本身全都丢到了九霄云外。一位朋友曾经开玩笑的说,现在的古典音乐作者就是为了写出的东西只有他一个人能听懂,而极力让别人听不懂,以显示他的深邃。要我看,他手的不无道理。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的,这才是艺术,把自己封在象牙塔中,写些别人搞不懂得东西,那便不是艺术品,那最多是他的日记而已。所以我认为二十世纪开始古典音乐是钻了死胡同,如果再不从象牙塔中爬出来,迟早是要被历史淘汰的。

      人类之所以创造艺术是要通过艺术而进一步了解自我,而并不是要去了解某一个人。艺术是伟大的,但真正伟大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一个人本身。国际歌中唱的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这话确是非常有道理的。



      黄瓜 (2001-10-01 16:51:02)

      现代音乐离我们太远。也有教育的问题。如果从小以无调性入手,再接触有调性音乐,我想也许结果会不一样。梅西安的作品宗教味很浓,也许不易理解。可我觉得听音乐其实无所谓听懂,能打动你是最重要的。梅的《二十次朝谏圣婴》我就很喜欢。中国现在的作曲家也不错。像郭文景的《愁空山》,听得我很激动。我觉得这样就够了。当然听音乐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听。听作品的严谨的结构,听作曲家的写作技巧,带着脑子听。这样听,不完全是感觉的听,而是一种知觉的听了。我认为这样听音乐也能感受到一种美,一种严谨,构思巧妙的美。当然这更适合专业人士。我觉得这样听很累。其实还有很多易懂的现代音乐。像斯特拉文斯基的《士兵的故事》,看那场舞剧,通过动作的张力,能理解到音乐的张力,能受到艺术的震撼。还有沃尔夫的〈卡尔米拉,布拉拿〉,单听音响就很好了,如果再看看配上的表演,会让你很喜欢的。流行音乐也一样。只是更直白一些。其实音乐是相通的。要不杰克逊的歌里怎会出现〈布拉拿〉的主题?



      周小静 (2001-10-02 10:23:28)

      Linux:非常赞赏你的思考和直言不讳。就其中某些有些观点我也说几句。

      你说二十世纪的音乐“大多过分的强调对于音乐内涵的表达,而不再注重音乐给人的直观感觉了” 。也许有些作曲家是这样,更多地追求创新性和思想性,但是我想即使是这样也不会放弃音乐的可听性,因为无论是怎样的思想,都是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传达的,只是他们所选择的声音对听者来说过于陌生了。音乐的“悦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试想一下,贝多芬的音乐在中世纪的宗教环境中一定是可怕的、刺耳的,就连海顿都劝过贝多芬不要写得太强烈呢。如果用听惯了19世纪音乐的耳朵去衡量20世纪的音乐,肯定是受不了。其实有很多20世纪作曲家,他们认为他们的声音是美的,是非常音乐性的,比如梅西安。我们当然可以不喜欢,但是不能说他们的音乐不是音乐。黄瓜的观点很对,我们的音乐耳朵目前大多停留在欧洲 18、19世纪的语汇中,如果你生在20世纪的巴黎,处在创新精神很强的艺术氛围里,常常听到无调性音乐,那你得出的结论恐怕是另一个样子了。

      你拿这类音乐和流行音乐做了比较。流行音乐的创作出发点就是捕捉人们的兴趣,投合人们的需求,所以成功者必然会流行。另外一些人(所谓的古典音乐作曲家—— 我更喜欢classic music的另一种翻译:经典音乐)则以表现自己的深层精神和手段上的创新为主要目的,他们当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他们,与他们共鸣,但是如果没有,也决不降格以求。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你不妨想想卡夫卡这样的作家,康定斯基这样的画家……钱钟书也是这样的人,他不求自己的写作成为畅销,汇入 “主旋律”。以人数计,他们的作品肯定比通俗作家的不受欢迎,但在历史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艺术的发展也是里程碑的贡献。

      在很累的时候我伸手到CD架上,取出的音乐肯定不是梅西安,勋伯格,而是莫扎特。但这不是对作品价值的评判。是出于我自己的状态。听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肯定不如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来得轻松愉快,但前者给我的震撼却是非同寻常。

      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衡量作品的价值,也不要封闭自己的听觉和感受力。试试看去理解他们的意图和手段,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御谐 (2001-10-20 00:18:25)

      我经常拿现代音乐和文学作比较。当初听到《沃依采克》那惊人但是斩截的结尾,不禁惊道,这与余华那些写死亡的小说多象!余华在创作谈里面说,当用传统的写法无法充分表达他的想法时,人们就会用异于通常的写法,而且在这样的表达当中作者看到的是更加真实的世界。这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当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价值观等等和19世纪大不相同的时候,手中的笔当然也会写出两样的作品。

      很多现代音乐是直指人心的。比如普罗科菲耶夫晚年的小提琴奏鸣曲,把作曲家回到苏联后生活的不快全表达出来了,既然“新社会”与他的理想相去甚远,音乐怎么会“好听”?但是当你也同样不快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它的好来。

      Linux 提到另外一个现象,很诚恳。的确有的人把自己浅薄的思想藏在繁复的形式后面。钱钟书<围城>里描写一扇破门,里面好象有深宫大院,可是引人进去,却什么也没有,一无可入的入口,一无可去的去处(大意)。余光中批评有的“现代作家”时也说,艰涩的语言确实给读者一个下马威,有很多深奥的思想要考艰涩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很多人是躲在这艰涩的语言后面。他说,哲学家如康德、尼采当然厚重,但是假如能象叔本华一样语言浅显则更加难得。朱光潜则说,他拿到一本书,先翻看几页,如果文笔不好,就不再读下去。



      周小静 (2001-10-21 21:43:12)

      当我们接受一部严肃的现代作品时,我们必须认识作曲家的意图是什么,然后期待听到与过去习惯的做法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种对常规创作手法的扩展对听众来说也意味着他必须直接地或通过训练去熟悉那些不熟悉的风格。例如,假如你发现由于音乐本身不太和谐而对它加以排斥,这有可能表明你的听觉对现代音乐的词汇还不太习惯,需要更多的练习,即训练自己的听觉。……如果有一首作品我听了很多遍之后仍感到不知所云,我并不会由此作出结论说现代作品的情况很糟糕。我只是断定那首作品不是为我而写的。 (摘自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 有启发: "听一段梅西安等人的音乐的效果和座二十到数学难题是一样的," 难怪我比较喜欢现代音乐的. ;)
        • 不放过任何一个XB自己智力的机会... :P
          • 这与智力有什么关系? 我不过就是喜欢以苦为乐罢了. :)
            • 别人苦的时候, 你在享乐; 等别人开始享乐的时候, 你却要以苦作乐. 你让别人总有种赶不上趟的感觉... :)
              • 我一向都是以苦为乐的, 当你觉的我在享乐时, 那一定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P
                • 昨天小组讨论,大家万分痛苦地空前一致地得出一个不愿接受的结论:老迷是我们中间最痛苦的人。。。(写不下去了。。。)
                  • 我多么想分担一些他的痛苦啊....
                    • 不行啊,一份快乐分享是成为两份快乐,可是一份痛苦分享是四份痛苦。。。你。。。
                    • 这儿还有您这样侠骨柔肠的, 我都不知道现在是快乐还是痛苦了......
                      • 不关快乐还是痛苦, 只要你陶醉就好. :)
                      • 痛并快乐着~
      • 小哥啊? 改天能不能弄段barber的上来,20世纪音乐中,那才是古典手法现代情感;
        • Reject! 不够二十世纪,太保守!
          • 啊? 那20世纪的我可是真是喜欢的不多了.
          • 写完 (#3749208) 才看到你的, 这算不算什么什么所见略同? :)
        • 不就是小协和Adagio吗, 而且小协里的一个乐章和Adagio没太大区别, 另外一个乐章纯粹是为了炫技 (不是Barber自己想, 而是出钱请他写的人要求炫技). 他的音乐更象是十九世纪的.
          • 不只这些,还有essay of orchestra 什么的,不是炫技,是抒情,典型的romatic.但手法保守(相对无调性等而言)
            • 我觉得像Barber,Korngold这些人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但他们更多受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留下的烙印的影响,所以音乐语汇还是停留在晚期浪漫主义。美国最优秀的作曲家应该集中在Ives, Copland, W. Schumann,还有更近一点的Steve Reich, Adams, Glass等,彻头彻尾的现代派。
              • 先把名字记下来,再到旧唱片店找找...
                • 找LP啊? 有悖共享精神.
              • 不喜欢Eliot Carter?
                • 对,还有他,谢谢补充。
                  • 还有谭盾, 陈怡, 盛宗亮...
              • 而现在一谈到20th century music或contemporary music,主要指的是这一批人,所以美国是一个现代音乐重镇。美国音乐史上在世界范围内所达到的最高成就和最大影响力,也是在二十世纪。 像之前的Macdowell仿照欧洲浪漫主义,虽然红极一时,但只是过眼云烟,
                主要还是musical taste的转变和originality的问题。
            • 我说的是他经常被演奏的作品. 其它的只是一些音乐会上的点缀而已.
    • 有乱码,请再发一次,不发不谢。。。
      • 无乱码,请老哥刷新下子。
        • 我看的"他的音樂傾向以天、地、人為主,即對上主的崇敬、人間的。。。"后面的字是乱的,就请岛主告诉我。谢。
          • 他的音乐倾向以天、地、人为主,即对上主的崇敬、人间的祝祷、大自然的歌颂,所以音乐对他而言,不仅仅是艺术,还是生命之火,永不熄灭的火。 。。。 酱紫~
            • 谢。
              • 不懈。
      • “即對上主的崇敬、人間的祝禱、大自然的歌頌,所以音樂對他而言,不僅僅是藝術,還是生命之火,永不熄滅的火。”
        • 谢。好像这就是你们最近一直强调的忽悠的典范,音乐就是音乐,音乐是技术的集成,是音符的组合,是作曲家本人智力的闪光,和我们大众的生活的有这么文学化的意义吗?
          • 音乐不也是用来表达emotion吗?
            • 小罗啊,我是顺着他们前几天的逻辑走下去滴。。。
              • 噢, 那接着走, :)
                • 不能这样走啊,要出人命。。。知道以大师的下场吗,还有六月荷,全化了,教训哪~~~
                  • 先把你freeze了再说, 省的你化了.
              • 小王啊,他们呼悠到那算那,没逻辑;
                • 这算不算资产阶级自由滑的表现。。。
                  • freeze
          • 可是也并没有脱离了生活.... 比如这个表现宗教虔诚的Ascension
    • 第一乐章的起头就非常不一般!容我晚上仔细听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