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Ad by
  •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加拿大新天地工作移民诚聘求职顾问&行业导师!

高峰对话:李加建___高岸___空灵部落___晓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李加建老师好。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读您的诗集《人与大地》和《东方诗篇》,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反思历史的作品。“反右”,“文革”等历史事件对年轻一代已经陌生。巴金曾经建议国家建立“文革博物馆”,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当局也一直有意鼓励淡忘这段历史。中国传统上推崇“诗史”。杜甫,元好问的诗比正史更能让我们贴近当时。“诗史”可以侧重小我意义上的个人心灵史,和大我意义上的民族史。您在写作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2)。中国新诗的发展只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您亲历了近六十多年来诗歌潮流的变迁。按时间顺序阅读您的诗集,可以看出您在艺术风格上的不断探索。以悼亡诗而为例,您写于八十年代初的《凌晨,在黄坡》与近期的《2月20日上午,杨世煌灵堂》就完全不相似。许多著名诗人有意识地拒绝同代诗人对自己个人风格的影响。您在写作时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晓鸣你好!
您提的两个问题,简单答覆如下:1,记得斯大林先生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乍听这话,不由浑身毛骨悚然。其实,咱们祖先早就说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也就是这个意思。董狐先生没参透这个道理,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一直不相信文字书写的历史的,因为我经历了两个朝代,发觉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各人其说不一。四川农民有句俗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由记忆去构建历史的一个侧面、一个层次。
真实的民族史,只存活在组成这一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具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它几乎使得史家的书写总成虚妄,却与文学家对个人命运和他的生存境况的关切与表述十分接近,这使得真正的作家、诗人与政治家很难成为朋友。
我是在文学要贬抑“小我”、弘扬“大我”的教诲中过了几十年。我这人特别不知趣,头脑特笨(即批斗我时说的“花岗岩脑袋”是也!)对于“大我”“小我”一直弄不清楚。也曾试过揑鼻闭嘴使劲鼓气,想像气球那样膨胀得“大“起来,终因憋得难受,作罢。
我在写作时从没想过什么“小我”“大我”,原因如前所说。

2,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写作,只是自己生命自由舒展的一种形态。作品,以文字呈现心灵。因此,很少在艺术手法上去钻研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倒是有的,尽可能去发现、剔除心灵中愚昧、丑恶的东西,坚决拒绝任何权威与大师来修改自已。
诗中的感情浸透了思想。观念变化、角度变化,所谓的“个人风格”大概也就相应有了改变。

晓鸣:
我小时候就接触到与李先生同时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他们成长的少年青年时代,正值旧政权腐败到极点的时期。按一位英国学者的话说,那时要是不左倾就是没有良心。但他们后来的曲折经历,对他们早年的真诚是一个挑战。他们在重新获得写作自由之后,在回顾自己的从前时, 心情一定是复杂的。诗人穆旦说过“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了笑谈。”我在读李先生最近二十多年的作品中,也感觉得到这种复杂心情。在二十多前的《秋思赋》中,虽然对战争的过程和性质有所保留,但仍然肯定“热血的真实和信念的真诚”。但先生近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一系列作品,已经超越了个人经验,甚至超越了党派,信仰,国家的界线,在人类的共同价值基础上判断一些历史事实。我不知道我这种阅读判断是否准确,请先生指教。

LI:

我常常在想,文化的发展是不是把很多极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人,是不是最终会迷失于自已所创造的历史之中?
设想:我们与一个同类相遇于一无所有的荒原,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人”;是和我同类的“人”。其次,才是他的种属、他的国藉、他的信仰……
这个基本出发点,决定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诸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主权与人权……
可惜,我明白这点已经为时太晚!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好的我总是想推荐:生命和历史的沉淀....(李加建作品)
    http://www.coviews.com/viewtopic.php?t=29903
    • 看不了,要密码和ID.
    • 高峰对话:李加建___高岸___空灵部落___晓鸣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李加建老师好。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读您的诗集《人与大地》和《东方诗篇》,最让人震撼的是那些反思历史的作品。“反右”,“文革”等历史事件对年轻一代已经陌生。巴金曾经建议国家建立“文革博物馆”,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当局也一直有意鼓励淡忘这段历史。中国传统上推崇“诗史”。杜甫,元好问的诗比正史更能让我们贴近当时。“诗史”可以侧重小我意义上的个人心灵史,和大我意义上的民族史。您在写作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2)。中国新诗的发展只有近一百年的历史。您亲历了近六十多年来诗歌潮流的变迁。按时间顺序阅读您的诗集,可以看出您在艺术风格上的不断探索。以悼亡诗而为例,您写于八十年代初的《凌晨,在黄坡》与近期的《2月20日上午,杨世煌灵堂》就完全不相似。许多著名诗人有意识地拒绝同代诗人对自己个人风格的影响。您在写作时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晓鸣你好!
      您提的两个问题,简单答覆如下:1,记得斯大林先生说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乍听这话,不由浑身毛骨悚然。其实,咱们祖先早就说过“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也就是这个意思。董狐先生没参透这个道理,下场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一直不相信文字书写的历史的,因为我经历了两个朝代,发觉对于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各人其说不一。四川农民有句俗话:“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我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由记忆去构建历史的一个侧面、一个层次。
      真实的民族史,只存活在组成这一民族的每一个成员具体的生命过程之中,它几乎使得史家的书写总成虚妄,却与文学家对个人命运和他的生存境况的关切与表述十分接近,这使得真正的作家、诗人与政治家很难成为朋友。
      我是在文学要贬抑“小我”、弘扬“大我”的教诲中过了几十年。我这人特别不知趣,头脑特笨(即批斗我时说的“花岗岩脑袋”是也!)对于“大我”“小我”一直弄不清楚。也曾试过揑鼻闭嘴使劲鼓气,想像气球那样膨胀得“大“起来,终因憋得难受,作罢。
      我在写作时从没想过什么“小我”“大我”,原因如前所说。

      2,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写作,只是自己生命自由舒展的一种形态。作品,以文字呈现心灵。因此,很少在艺术手法上去钻研学习,“吾日三省吾身”倒是有的,尽可能去发现、剔除心灵中愚昧、丑恶的东西,坚决拒绝任何权威与大师来修改自已。
      诗中的感情浸透了思想。观念变化、角度变化,所谓的“个人风格”大概也就相应有了改变。

      晓鸣:
      我小时候就接触到与李先生同时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他们成长的少年青年时代,正值旧政权腐败到极点的时期。按一位英国学者的话说,那时要是不左倾就是没有良心。但他们后来的曲折经历,对他们早年的真诚是一个挑战。他们在重新获得写作自由之后,在回顾自己的从前时, 心情一定是复杂的。诗人穆旦说过“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了笑谈。”我在读李先生最近二十多年的作品中,也感觉得到这种复杂心情。在二十多前的《秋思赋》中,虽然对战争的过程和性质有所保留,但仍然肯定“热血的真实和信念的真诚”。但先生近年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一系列作品,已经超越了个人经验,甚至超越了党派,信仰,国家的界线,在人类的共同价值基础上判断一些历史事实。我不知道我这种阅读判断是否准确,请先生指教。

      LI:

      我常常在想,文化的发展是不是把很多极为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人,是不是最终会迷失于自已所创造的历史之中?
      设想:我们与一个同类相遇于一无所有的荒原,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人”;是和我同类的“人”。其次,才是他的种属、他的国藉、他的信仰……
      这个基本出发点,决定了我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诸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主权与人权……
      可惜,我明白这点已经为时太晚!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continue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高岸:

        李加建老师和晓鸣好!这个对话我本来是坐在旁听席上,听二位高人高山流水,现在晓鸣强把我拉上台来,也就临时凑数,但也多了个向二位直接请益的机会。

        李老师的诗丰富多彩,在阅读过程中触动我思考三个问题:诗的源泉,诗的价值,诗的可能。
        您的诗无论是表现历史的,爱情的,还是社会的,都是来自活生生的生活,来自于那些感受最深最长久在心灵打下深刻烙印的东西,于是,您的诗就少了一份虚假,苍白,僵硬,和肤浅,多了一份真诚,厚重,生动,和深刻。您的诗让我看到诗人总不断在未来的时空踩响历史的树枝,尤其是民族的创痛和爱情的幸福与创痛。生活是诗的源泉,这一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您的诗有助于推动今天的诗人们回到生活的底层,关注当下又不忘返回时间的底层。

        您的诗给我另一个提示是诗的价值,晓鸣提到您的诗具有“诗史”的意义,这是一个有见地的观点,从诗歌对时代表现的完整性上看,诗歌应不断对历史补缺,你的不少历史和战争题材诗歌如<夜宿青松岭>,<奥斯威辛及其他>,<重庆红卫兵陵园>, <死者发来E-MAIL>等都是这方面的努力。另一方面,我看到您的一些诗歌在细微隐曲的心灵开拓上提供了独特的内涵,从纯诗的角度,这一部分作品更显出诗的艺术品质,这些作品主要是与时代关联的爱情和人生意义思索的题材,如<悼K.V.>,<凌晨,在荒坡──慰K&#8226;V之灵>,<秋思赋>等,这几首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在你的山水诗中,<瞿塘峡巴人黄金古洞>在写景与哲思的结合上表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您的诗歌内容的丰富让我看到诗歌的无限性,个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这为诗的无限扩展提供了可能。您对诗歌的形式的探索让我思考诗的另一方面的可能性,其中风格变化最大的是<死者发来E-MAIL>,不知您在写这首时是否想到诗与非诗的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歌或诗?我想这也是许多读者阅读这首诗时关心的问题。

        上面我粗略谈了一下我对李老师诗歌的阅读感受,希望在上述问题上给予指教。

        高岸你好!
        我刚从外面回家,看到你的帖子,迟覆为歉!
        1,您对诗歌问题的很多见解,和我非常一致。不可能设想,存在着一种与个人境遇、人格修养、文化素质相隔绝的思想、感情。正因为不同远近的树都扎根于生活这片泥土,才使它们能够息息相通,并引发心灵不同程度的共振。
        生活这片泥土,原本是历史的沉积层。是爱、是对于生命的爱与珍惜,驱使我们深深地扎根。
        而这深深地扎根,是为了我们突破荆莽与平庸,向无限深远的天空舒展我们的枝叶,从而使得变动不居的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场景,藉“诗”的阶梯向形而上的高处上升。
        2,至于“诗的功能”,那就复杂多了。情诗,可以赢得情人的芳心,马屁诗,可以换来主子的宠爱;当然,正如您所说的“诗歌应不断对历史补缺”,对于我们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度来说,自然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功能。
        总的来说,最好的诗歌是使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努力探求突破个体生命局限的可能性。
        3,我非常赞同您的看法:“个人的心灵世界是无限广阔的,这为诗的无限扩展提供了可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