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前几天,赴京出差。回来听小红讲,陈宏宽老师专门打电话来,极力推荐从美国来沪讲学的钢琴家刘孟捷。于是,周六(2007年3月17日)晚,去贺绿汀音乐厅“拜听”。



后半场特别出彩。尤其那首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 (完整版),令人瞠目。这是这位作曲家演奏技术最难的钢琴作品之一,但刘却完成得轻松、自如而漂亮,干净利落。而且,在克服演奏困难的同时,不露声色地表露出卓越的乐感。考虑到刘曾患重疾殃及手指机能但又顽强恢复(与陈宏宽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演出真是别有一番意味。曲毕,听到李民铎教授兴奋地连声大叫:“Bravo! Bravo!”——在后台向钢琴家祝贺时甚至说,“I almost fainted! ”(简直要昏厥过去!)



原先,只是在“理论上”知道勃拉姆斯这部作品。但听了刘的演奏,方才领悟作曲家在此曲中的隐含用意:要以李斯特自己的“招数”,击败李斯特本人。整部作品的技术材料(钢琴写法)几乎全部来自李斯特(当然,李斯特又是从帕格尼尼获得灵感),但却比李斯特更加精炼、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甚至更加困难。八度、颤音、大跳、快跑……等等李斯特惯用的套路招式,悉数出现,但却全部被勃拉姆斯的“如来佛”手掌收入一个更加宏阔和匀称的变奏构思中。特别有趣的是,勃拉姆斯写了一套变奏,居然感到还不过瘾,干脆再写一套——因此,后人有了两套几乎完全平行、但又相映成趣、从同一“精子”中长成的“双胞胎”变奏曲。



勃拉姆斯写作此曲时(1862 -1863年),李斯特正值盛年,刚刚全面操练了他最为人所知的所有钢琴炫技招数。勃拉姆斯虽然通过约阿希姆拜见过这位江湖李大侠,但显然不仅在音乐理念上完全与李不认同,而且暗地里相当看不起李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斯特是否听过这(两)首变奏曲?不得而知。猜想,按照李斯特著名的侠义心肠逻辑,他不仅不会脸色难看,反而会大度地主动认输并表示祝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有人问: "但什么使伯拉姆斯成为伯拉姆斯而不同与巴赫和贝多芬呢"? 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
    巴赫和贝多芬都是在大峡谷上架桥的, 而伯拉姆斯就是在田园小蹊里填填石头而已. 巴赫是古希腊的神庙和雕塑, 贝多芬是古罗马的决斗场和通往欧洲各地的大路, 而伯拉姆斯就是罗可可风格的一个教堂. 没有巴赫和贝多芬古典音乐的风景线就完全不同了, 没有伯拉姆斯最多也就是少了郊外春游时的一个景点.
    • 历史意义和作曲水平, 两回事.
      • 雕虫小技水平再高也还是雕虫小技.
        • 我不懂作曲, 不知哪样作是大技, 哪样是小技?
          • 科学里面经常用citation index来评估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如果有类似的作曲技法citation index, 我猜想巴赫和贝多芬的应该是直线, 而伯拉姆斯估计是对数曲线. :)
            • 那又怎么样? 只要最后的平台很高就行. :)
              • 别忘了, 当 x 趋近于无穷时,  log(x)/x --->0 :)
                • infinity是个可怕的东西, 不可随便用. :)
            • 耶~~~~!!谢谢老迷不打自招,曲线证明勃拉姆斯的伟大!在作曲技法中的citation index,勃拉姆斯是最高的。。。。活活~
              • 真的假的?鉴于你们的智商,我相信连对数曲线与直线的关系是清楚的. 这就只能有一个结论: 你们是搞反动路线, 走历史的回头路, 
                让 x 趋近于零了? 

                那我要是说伯拉姆斯的是(x)^0.5log(x) 呢? :)))))
                • 我不是昨天刚说过的嘛。。。。“勃拉姆斯的交响乐,在我看来,是反映人类最底层的、最一般的灵魂状态。。。。”
    • 简单地说,如果让我选10张荒岛唱片,伯拉姆斯肯定不在清单上。
    • 喊喊口号,做做文字游戏,谁都行。我看您也别空谈了,就先来驳斥这个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勃拉姆斯的功力



      勃拉姆斯在遵循和保证古典和声逻辑规范的同时,扩大与丰富了和声的语汇。如他很多作品的起始,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游移到其他调性上去(有时甚至是非常遥远的调性),但又绝不丧失主调性的控制。仅以他最通俗的钢琴作品——两首“狂想曲”作品79之一、之二为例。前者的中心调性是无可置疑的G小调。第一个乐句从G小调的暗示开始,迅速经过降E大调、C大调、G大调等区域,好不容易方才抵达G小调的属和弦。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乐句中居然没有出现G小和弦,但听者却清晰地感到G小调的存在,令人不得不佩服勃拉姆斯和声“内功”。这个乐句的和声感觉绝不是“色彩绚丽”(如李斯特的作品),而是充满“内在张力”。79之二开头的乐句的和声走向和经过的调性区域甚至比79之一更加大胆和激烈,但同样绝不是仅仅追求色彩,而是通过进一步拓宽和声视野,强化古典和声的逻辑整合力,使音乐更加具有“男性”的雄浑伟力。在更大范围的时间尺度中,勃拉姆斯往往有能力使一个似乎是细节上的和声效果弥漫在整个作品中,从而使之具有结构性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局部的色彩效应。最出名的例子当然是《第三交响曲》中F大调—F小调的转换与对比成为了这部交响曲的核心音响细胞。另一个例子是,《第一交响曲》开头乐章呈示部的第一部分,在和声上有很多奇笔,但仔细分析(或者听者在下意识中感到)却会发现,这些奇招几乎全部是之前“引子”段落中和声进行的创造性改写。引子和第一主题间由此达成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勾连。



      诸如此类的例证可谓比比皆是。看来勃拉姆斯的艺术要旨是,在音乐中既应保持传统,又要超越传统。上述和声手法仅仅是他艺术造诣的冰山一角。其他维度上的创意还包括,动机/主题运作中的“发展性变奏”手法,声部处理中的复调思维贯穿,节奏安排中的复杂化处理,以及结构/曲体建构中的别出心裁。凡此种种,造成了勃拉姆斯音乐特有的“德国式”晦涩。哪怕是很简单的音乐语汇,一经勃拉姆斯之手,总会趋于复杂,从而带来耐人咀嚼的持久魅力。勃拉姆斯的艺术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此贴一出,倒勃派全体失声,胜负一目了然~~~~~
        • #3751160
        • 惨啊, 就我一个人在这喊口号, 嗓子有点哑了, 喝点水去. ;)
          • 表逃跑。。。:EEE
      • "哪怕是很简单的音乐语汇,一经勃拉姆斯之手,总会趋于复杂" 这就叫伟大? 本来想等着岛主HY完了再说的, 现在有人叫板了, 我就先说了吧.
        我认为伯拉姆斯最大的创新就在“发展性变奏”手法上, 具体地说就是他把变奏与和声揉合在一起, 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发展. 高不高明? 确实很高明! 对后来的人有多大影响? 几乎为零.
        • 后世无以为继,正好说明勃拉姆斯的天才是无法模仿的,甚至无法approach。 就像德沃夏克要模仿瓦格纳的歌剧,但总也达不到瓦格纳的高度。这正好说明了勃拉姆斯、瓦格纳这些大家的艺术是超群绝伦的。
          • 差别太大了. 不光德沃夏克, 布鲁可纳, 马勒, 斯特劳思, 还有电影里的爱深斯坦扥都要模仿瓦格纳. 但没几个人要模仿伯拉姆斯
            • 对此的解释是:瓦格纳的还可以试试,勃拉姆斯的话,想都不要想! 足见其领袖群伦、无可比拟的地位。
              • 其实我稍为夸张了点, 勋伯格自称他是深受伯拉姆斯的影响, 所谓的"发展变奏"就是他提出来的. 但他也说他是继承了莫扎特的传统, 可见其忽悠的成分.
        • “具体地说就是他把变奏与和声揉合在一起, 是横向与纵向同时发展. 高不高明? 确实很高明! 对后来的人有多大影响? 几乎为零. ” --- 再谢老迷不打自招!!!可惜啊,这个世界只出了一个勃拉姆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我景仰勃拉姆斯的原因之一啊。。。我叹~
        • "我认为伯拉姆斯最大的创新就在“发展性变奏”手法上",用技术来分析音乐是先打枪后花靶的庸俗分析,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手法,scubert的并行和声;schuman的"什么循环"等; 作品好不好不在于用了那些手法,在与其表现的高度; 创新不一定伟大;
          而在固有的形式下,要有更新的内容才能将作品推到一个新高度,这才是伯拉姆斯的伟大之处;
          • 仁兄所言极是,给固有的形式下注入新的内涵,对于古典音乐的生命延续来说,比开辟新的形式这种路子要艰难得多,也注定伟大得多,悲壮得多。 勃拉姆斯是知难而进,这一点舒曼也早就意识到了,勃拉姆斯的功力和个人意志力使得他成为继承古典音乐传统的第一人。
            • 如果有人硬要说伯拉姆斯就是罗可可风格的一个教堂,那也是建立在Bach ,Beethoven的古典城堡之上,在伟人的肩膀上总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 我顶这个!
              • 然也。真可谓:地到无垠天作界,山临绝顶我为峰! 心灵境界不是一般的高远豁达。
                • "Brahms, Brahms, Brahms, we get it already.  You're Teutonic, solemn, brooding, and you wish you were Beethoven.  Why so serious?  Beautiful music, my man, but lighten up a bit more."
                  • key words: he wish he were Beethoven.
                    • 知道这句是帮你的, 不过这是common sense拉.
                • 握握手!
              • 我正在想象你说的视觉效果: 雄伟的, 气势磅礴的城堡上多了一坐精雕细刻的罗可可风格的教堂 ......
                • 也不是不可能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就是经过了好几代人的心血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它汇集了从洛可可、巴洛克到古典多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这段时间有点忙,先力挺小哥一把!!
      • 此乃技术分析的一部分。。。勃拉姆斯的技艺不是一般的高!
    • 勃拉姆斯击败李斯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前几天,赴京出差。回来听小红讲,陈宏宽老师专门打电话来,极力推荐从美国来沪讲学的钢琴家刘孟捷。于是,周六(2007年3月17日)晚,去贺绿汀音乐厅“拜听”。



      后半场特别出彩。尤其那首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 (完整版),令人瞠目。这是这位作曲家演奏技术最难的钢琴作品之一,但刘却完成得轻松、自如而漂亮,干净利落。而且,在克服演奏困难的同时,不露声色地表露出卓越的乐感。考虑到刘曾患重疾殃及手指机能但又顽强恢复(与陈宏宽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演出真是别有一番意味。曲毕,听到李民铎教授兴奋地连声大叫:“Bravo! Bravo!”——在后台向钢琴家祝贺时甚至说,“I almost fainted! ”(简直要昏厥过去!)



      原先,只是在“理论上”知道勃拉姆斯这部作品。但听了刘的演奏,方才领悟作曲家在此曲中的隐含用意:要以李斯特自己的“招数”,击败李斯特本人。整部作品的技术材料(钢琴写法)几乎全部来自李斯特(当然,李斯特又是从帕格尼尼获得灵感),但却比李斯特更加精炼、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甚至更加困难。八度、颤音、大跳、快跑……等等李斯特惯用的套路招式,悉数出现,但却全部被勃拉姆斯的“如来佛”手掌收入一个更加宏阔和匀称的变奏构思中。特别有趣的是,勃拉姆斯写了一套变奏,居然感到还不过瘾,干脆再写一套——因此,后人有了两套几乎完全平行、但又相映成趣、从同一“精子”中长成的“双胞胎”变奏曲。



      勃拉姆斯写作此曲时(1862 -1863年),李斯特正值盛年,刚刚全面操练了他最为人所知的所有钢琴炫技招数。勃拉姆斯虽然通过约阿希姆拜见过这位江湖李大侠,但显然不仅在音乐理念上完全与李不认同,而且暗地里相当看不起李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斯特是否听过这(两)首变奏曲?不得而知。猜想,按照李斯特著名的侠义心肠逻辑,他不仅不会脸色难看,反而会大度地主动认输并表示祝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把专搞作曲的伯拉姆斯与弹钢琴的李斯特比, 什么标准?
        • 勃拉姆斯写《帕格尼尼变奏曲》时,最多也就是小有名气,而那时李斯特已经是名震欧洲了。 什么标准?
          • 如果你想说: "勃拉姆斯在作曲技法上比李斯特高明" I have no problem with that. But so what?
    • 没有Vivaldi, Scarlatti, Corelli, Buxtehude, Pachelbel, Reinken, Bohm, Walther, Schutz, Scheidt, Rameau, 就没有后来的Bach.
      • 没有伯拉姆斯照样有马勒, 斯特拉文斯基, 梅西安.
        • 没有Bach,照样有Handel, Telemann, Marcello, Porpora, Rameau. What's your point?
          • My point is that, without Bach, classical music today may be very different. But without Brahms, it would b simply classical music without Brahms. In other words, Brahms is irrelev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music.
            • 援引老迷 “勋伯格自称他是深受伯拉姆斯的影响, 所谓的"发展变奏"就是他提出来的” ---- 其实不只这些,勃拉姆斯对和声和调性的运用也影响了后来的无调性音乐。 勋伯格后来奠定了atonality,现代音乐很多分支都可以追根溯源到勋伯格,再往前就是勃拉姆斯和瓦格纳。
    • 没有Mozart, Haydn, CPE Bach, Albrechtsberger, Neefe, Salieri, 就没有后来的Beethoven.
      • 你是想说没个作曲家都同样重要?
        • 我想说的是,巴赫贝多芬固然是巅峰,但也并非the only ones。巴赫就算是神殿庙宇,没有那些建筑家的智慧、劳作者的辛勤、物质资源的支撑、大众的支持,也不会有这些神殿庙宇。 如果把巴赫比喻成古希腊艺术最高体现的话,前面列的那些人就是古希腊精神、古希腊的精髓。
          • 是的, 历史往往是渐进的, 时事造英雄. 因为天时地利英国最早出现了工业革命, 有偶然因素. 但我们总不能说三十年代经济繁荣的上海也是一次工业革命吧? 同理, 伯拉姆斯不是古典音乐的巅峰
            • 超出讨论范围,扣十分! 友情提示:请反方同学把讨论限制在音乐史和艺术史的大框架里,不要趁机将话题诱拐到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做到公平游戏,遵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
              • 哈哈. 我不已经说了吗, 伯拉姆斯是罗可可教堂. :)
                • 要知道从洛可可演变出了巴洛克,才有后来的古典、仿古典、仿哥特等建筑风格。 谢谢!您正好证明了勃拉姆斯的伟大!
                  • 强词夺理了吧. 我今天就到此为止. 等那天我们定个时间, 让大家都一起来个网上现场大辩论, 应该是比较好玩的.
                    • 打不赢就跑了
                      • 你们总是拉帮结伙对我进行群殴, 搞人海战术, 还不让我有中场休息?
                  • 老迷专门曲线证明勃拉姆斯的伟大!前面我已经指出两处!:)))
                    • 岛主, 你还是要和阿哄商量好, 先决定伯拉姆斯究竟高在什么地方
                      • 他说他的,我说我的,这又何妨?反正我哥俩都是崇敬勃拉姆斯的伟大。。。酱紫~
                  • 你不是喜欢伯的调性漂移吗? 我在这讲的是时间漂移, 先有了antiquity, 然后才有了classical.
    • 请问老迷如何看待瓦格纳? 和勃拉姆斯比,孰重孰轻? 我想你是爱歌剧的,可能会抬举瓦格纳。而我是爱纯音乐的,肯定会抬举勃拉姆斯。但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乐迷,这些人的音乐都很值得听,分出个谁高谁低首先不是我们该做的,其次也是没有意义的。
      • 好, 希望你对老柴和意大利歌剧也保持同样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