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夜与雾]Night and Fog 1955 法国
剧情梗概:
在纳粹的集中营解放十年之后,阿伦雷乃拍摄了这部反映大屠杀暴行惊骇的32分钟记录片。
导演:阿仑·雷乃Alain Renais (1922--)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影片为电影建立起语法的导演阿仑·雷乃。他以一部纪录电影起家,本来只为挣点钱而为之的他,却完成了部世界经典。《夜与雾》在纷繁的二战反思影片中脱颖而出,雄浑大气,发人深醒。
2.[悲伤与怜悯]The Sorrow and the Pity 1969 法国
Marcel Ophuls在1969年执导制作的一部有关二战时期法国沦陷的历史的黑白纪录片。本片于1971年在美国上映,曾获197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
3.[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美国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65)
1923 年R.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这一次所拍的 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代表作品:
《工业化英国》Industrial Britain 1933
《亚兰岛人》Man of Aran 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 1948
《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 1922
4.[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苏
形态:黑白片(无声)
片长:80分钟
音乐家出身的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他倡导影像绝非对生活的机械还原,而是对生活的重新注解,他声称“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在此学派最具代表意义的这部作品里,维尔托夫带着他的弟弟和妻子,以一种几乎下意识的举动营造出一种古怪的诗意来。他自己亲自出现在银幕上,登上大桥的顶端,爬上烟筒、塔和屋顶,躺在地面上仰视火车、其他车辆和行人。把被一般人视为没有什么捕捉价值的睡眠、醒来、上班、游乐等生活琐事记录下来时。全片没有事件的波动,只是零散地将生活琐事作一看似无意图的重筛取。影片强调生活的基础是由无数个无意义的碎片拼接而成。并指出不完善、不规整,不具有明确意义的现实,同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本片具有着极为动人的音乐感,精美的镜头组接使电影初步确立了“节奏”的概念。但维尔托夫并不美化生活的优越和懒散,而以一种相对奇特的漠然强化了人与物之间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关联。如鲜花般盛开的蒙太奇手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前卫。(文/村长、费墨、表江、赛人、达马、晃晃)
导演:吉加·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俄罗斯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然而,天才从来都是时间的杀手。在《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热情》、《列宁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电影才华今天仍令人眩晕和惊叹!
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1923
《带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 about Lenin,1934
5.[奥林匹亚]Olympia 1936 德
奥林匹亚Olympia :Fest der V?lker!Fest der Sch?nheit!(1938)
片长:215分钟、
黑白
获奖: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无论里芬斯塔尔愿意与否,从1934年开始,她已经被公认为是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办之际,她受国际奥委会之托为奥运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几乎成了所有体育纪录片的圣经。里芬斯塔尔在其中创造的许多拍摄技法被无数后人所效仿,例如使用同步器拍摄百米赛跑场面,在地上挖深坑,以低机位拍摄跳远运动等。与此同时,这部影片在画面审美方面同样达到了极致,影片开头的古希腊奥运会比赛场景,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具有着惊人的能量;继而,几个裸体男女手持各种运动器械的镜头和“掷铁饼者”等著名雕塑交替出现。戈培尔把这组镜头阐释为“优等种族”理论的图解,但是它所纪录的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又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
奥林匹克第一部:国家的节日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lker
【原 片 名】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中 文 名】奥林匹克第一部:国家的节日
【出品年代】1938
【首映日期】1938年04月20日 ( 德国 )
【MPAA级别】瑞典:Btl 芬兰: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30522/
【IMDB评分】8.2/10 (445 votes)
【国 家】德国
【类 别】纪录片
【导 演】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David Albritton .... Himself (high jump, USA) (uncredited)
Jack Beresford .... Himself (carries British flag) (uncredited)
Henri de Baillet-Latour .... Himself (IOC, stands with Hitler, with hurdlers) (uncredited)
Philip Edwards .... Himself (800 metres, Canada) (uncredited)
Donald Finlay .... Himself (110m hurdles, GB) (uncredited)
Wilhelm Frick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Josef Goebbels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Hermann G?ring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Ernest Harper .... Himself (marathon, GB) (uncredited)
【影片长度】115 Mins
【对白语言】德语
【字幕语言】无
【内容简介】
作为当时纳粹德国的首席宣传大将,雷妮·瑞芬斯丹的电影充满对柏林奥运会的热忱,而评论家保林·凯尔(Pauline Kael)却将它称做青春的挽歌——“满怀献身至高体育精神的理想——这些年轻人不久后却开始残酷的相互杀戮。”
奥林匹克第二部:美丽的节日Olympia 2. Teil - Fest der Sch?nheit
【原 片 名】Olympia Part Tw Festival of Beauty
【中 文 名】奥林匹克第二部:美丽的节日
【出品年代】1938
【首映日期】1938年04月20日 ( 德国 )
【MPAA级别】瑞典:Btl 芬兰: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30523/
【IMDB评分】7.9/10 (291 votes)
【国 家】德国
【类 别】记录
【导 演】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Glenn Morris .... Himself
Conrad von Wangenheim .... Herself
【影片长度】89 Mins
【对白语言】德语
【字幕语言】外挂中文
【内容简介】
作为当时纳粹德国的首席宣传大将,雷妮·瑞芬斯丹的电影充满对柏林奥运会的热忱,而评论家保林·凯尔(Pauline Kael)却将它称做青春的挽歌——“满怀献身至高体育精神的理想——这些年轻人不久后却开始残酷的相互杀戮。”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莱妮·雷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着或死去都无法摆脱一个死了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希特勒。在回忆录里,她说:“人们无休无止地问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罗曼史,是不是希特勒的女友。每次,我都笑笑告诉他们,那是谣言,我不过为他制作了纪录片。” 但问题是,她很美,她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才华横溢的女人。
6.[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
片长:114分钟
黑白
获奖:纳粹国家奖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
1934 年,在拍摄纪录片方面已崭露天才的里芬斯塔尔被希特勒选中拍摄一部表现纽伦堡阅兵典礼的纪录片。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希特勒想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的意图被里芬斯塔尔完美的实现了。[意志的胜利]以希特勒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显现为开端,充满了游行、集会、震耳欲聋的呐喊以及如林的举手礼,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里芬斯塔尔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甚至打破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如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影片赋予希特勒神一般的心理假象,强大的宗教般神圣意味使此后观看此片的德国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本片集艺术上的成功和拍摄对象的法西斯本质于一体的身份也使里芬斯塔尔饱受争议,但其革命性的蒙太奇剪辑、广角特写无疑大大影响了日后的电影创作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老年瑞芬斯塔尔在努巴族摄影
代表作品:
《意志的胜利》剧照
7.[雨]The Rain 1928 荷兰
形态:黑白 无声
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1928年他用3个月在阿姆斯特丹市完成了充满诗意的短纪录片[雨],是“城市电影”中最富诗意的一部作品,伊文思用镜头捕捉了雨的性格和神韵,表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美丽城市在雨中的风貌。[雨]和 [桥]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生命力的纪录片。
8.[风的故事]A Tale of the Wind 1988 (法、英、德、荷兰)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形态:彩色
[风的故事]是伊文思的最后一部作品,虽然在他青年时代就已经有拍“风”的想法,但一直到他90高龄才完成了这部作品。影片拍摄的几乎是被认为无法拍摄的事物,这是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表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伊文思在[风的故事] 中抛弃了以前那种“表现真实”的方式,在影片中罗列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猴王、射日、嫦娥奔月、李白醉酒、兵马俑,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所有重要场景都是被排演的,在生命的最后作品中,伊文思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御风而行,留下了对自身命运的探索、对东方文化的解读,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和思索
9.[愚公移山]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片长:763分钟
从1938 年的[四万万人民]开始,伊文思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愚公移山]是伊文思于7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伊文思走遍了中国的土地,他先后到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愚公移山]共由12个部分组成,放映长度为12小时。整部纪录片涉及了当时中国的各个行业,如[手工艺人]表现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球的故事]纪录了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围绕一次学生向老师掷球的事件而进行的一场辩论;[上海第三药店]纪录了上海第三药店职工的服务精神,与顾客的关系以及召开服务质量检查座谈会的情况。拍摄[愚公移山]的过程中,伊文思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陷入了一个理想乌托邦式的中国,一切都有人为安排,为了避开政治旋涡,伊文思只能选择日常生活的普通人,尝试着剥离虚假接近真实。
10.[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1991 美国
形态:彩色
上映:1991.9.7意大利
假如你喜欢导演埃莉诺.科波拉,并且看过他执导的《现代启示录》,那么这部拍摄《现》片制作内幕的纪录片就不应该错过了。本片忠实纪录《现》片整个多灾多难的摄制过程,并深入科波拉当时的幽暗精神状态,令人了解到他仿佛就是片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寇兹上校那么执迷不悟。想了解电影导演是什么回事?本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11.[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美国
上映日期:巴拿马:2004-06-11 / 波兰:2003-09-12 /
剧情梗概: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枪杀案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如今这里枪支数量比选举人和电视机的数量还要多。这是不是一个疯狂的国家?谁将为所发生的那些悲剧负责?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和无人性的屠杀?难道是美国人天生倾向于暴力?1999年轰动一时的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这部纪录片以那桩发人深醒的惨案为中心,试图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因子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惧进行病理学的观察研究
12.[罗杰和我]Roger & Me 1990 美
《罗杰和我》Roger & Me
2003 年华纳新版DVD,影片荣获法国恺撒奖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1989民选奖,参加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评选的第一名《科伦拜恩的保龄》 (Bowling for Columbine)和位居第三的《罗杰和我》(Roger & Me)同样出于大师迈克尔·摩尔之手,片中迈克尔· 摩尔身兼导演、监制、剧本创作和演员四种角色,在旁白中讲述20世纪末美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几千名失业汽车工人的心路历程。
国际纪录片组织的执行理事说:“所有这些影片都以接近的视角,深入人生舞台的幕后,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榜上有名的影片多数并不受到主流观众的欢迎,一般只在电影节和有线电视网上露面,非常值得收的记录片
13.[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 1967 美
上映日期:1967年10月3日 美国
其他中文片名:蒂蒂喀特轻松歌舞剧
Highly controversial documentary chronicaling life inside a Massachusetts institution for mentally ill convicts. This film was kept for years from the public eye due to its portrayal of abuses of the mentally ill at the hands of the guards and doctors.
14.[推销员]Salesman 1969 美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片长:85 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混音:Mono
上映日期:捷克:2004-07-03 / 捷克:2004-04-16
剧情梗概:
本片追踪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点,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Aobert Maysles(1926-)&David Maysles (1932-1987)
一个是纪录电影的耳朵,一个是眼睛,一台摄影机和一个话筒连接起兄弟两个的灵感。拍摄纪录电影配合最为默契的梅索斯兄弟,是直接电影的创造者,也是代表人物,他们兄弟俩一起合作30余年,创作了14部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史的经典,他们拍摄的滚石和披头士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西方的两支乐队,他们用镜头记录了“推销员”这个特殊的人群、对准“灰色花园”中奇特的母女,这些影片至今仍在美国影院放映,成为国际电影节经典回放节目
主要作品:
《披头士》 The Beatls First U·S Visit 1964
《推销员》Salesman 1969
《给我庇护》Give me shelter 1970
《灰色花园》The Grey Garden 1975
15.[灰色花园]Grey Gardens 美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灰色花园》很容易吸引观众。伊迪母女仿佛被社会遗忘,居住在破败不堪的老宅,养了一群聊以慰藉的猫。老伊迪几乎不起床,周围是成堆的报纸、衣服和脏盘子。小伊迪喜欢欢腾跳跃,常常穿得像潜水员,几乎看不到头发。尽管已经58岁,小伊迪仍然美丽而富于生机。老伊迪曾经参演过电影,体验灰色花园曾经的繁华。但小伊迪为了照顾母亲却不得不放弃模特生涯,以及对成就和名声的梦想。她对爱情和家庭的憧憬,恐怕一生都不能实现……
16.[变调摇滚乐/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 1970 美国
名称:Gimme Shelter
译名:变调摇滚乐/滚石——给我一个避难所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17.[证词:犹太人大屠杀]Shoah 1985 法
中文名称:浩劫
英文名称:Shoah
“Holocaust”是犹太人大屠杀英语和德语的名称,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牺牲。
这部长达9个半小时、以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背景的纪录片,是导演克劳德.朗兹曼花费11年拍摄而成的。
导演寻访当年事件的发生地,访问当年的大屠杀的经历者,除了幸存犹太人还有当时的纳粹分子。本片上映后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当年曾获多项国际纪录片大奖,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曾观摩本片不下十遍。西蒙.波伏瓦更是连看20遍才动笔写影评,本片除了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外,更是对当年惨无人道的“灭绝营”大屠杀一份血泪的历史证词。
犹太人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清洗。犹太人大屠杀是二战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
背景(作者marksman)
自1933 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了独裁执政,纳粹党开始一个大规模的反犹太活动。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撤销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位。在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 (Nuremberg Laws) 将“犹太人”作出定义。根据纽伦堡法案,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纽伦堡法案还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国民权利。
其他法案将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有性关系非法化。到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多数专业。在1938年11月,纳粹党策划一个反犹太集会,称为“水晶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在这个集会中,有很多犹太人的商店和犹太会堂被破坏。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而在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单止纳粹党的反犹太政策极端化,而且这些政策亦伸展到德国占领的地方。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在1939年9月尾并吞了波兰以后,纳粹德国将它们国内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内陆﹐称为“普通政府”的地区。犹太人现在被放置在“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之内。最大规模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是位于华沙。在华沙的犹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迁到被指定为犹太人的地区和将这个地区密封。继低地国家,法国,波罗的海国家和南斯拉夫受到纳粹德国的占领,更多犹太人受到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
由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开始以后,德国盖世太保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作出大规模的大屠杀。盖世太保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杀人方法来减低秘密警察的压力。这个方法是用毒气杀人。初时秘密警察只用汽车的废气来杀犹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气(Hydrogen Cyanide Gas)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
在1941年12月,德国在波兰兴建6个杀人的集中营。当中的地点包括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这些地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是铁路的交汇点,与及它们都不是军事上重要的地点。所以,纳粹党可以秘密地进行这个杀人计划。
1942 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落实“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法”以后,纳粹德国开始用这些集中营来杀犹太人。用货车车厢,犹太人被运到这6个杀人的集中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运到的犹太人会经过一个挑选过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会被送到苦工营,而其他的会被送到毒气室。被送死的犹太人以为他们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浴室的莲蓬头只会放出毒气。其他的集中营只有杀人的任务而没有苦工营的。
在1944年,当德国知道它们的气势已尽的时候,它们加快集中营杀人的速度。当中包括被德军占领的匈牙利。
当盟军在1945年初解放波兰时,它们发现到这些杀人的集中营。整个二战中,大约580万欧裔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死,是欧洲犹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纳粹德国也有系统的杀死欧洲的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欧洲东线的敌军和其他异见人士。
18.[生活三部曲]Qatsi Trilogy 1983-2002 美
导演:高夫瑞·雷吉奥
片长:237分钟
形态:彩色
Qatsi 是美国印第安土著Hopi语,意思是生活。1983年,受美国IRS(地域研究学院)委托,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此基础之上,第一部惊世之作[失去平衡的生活]应运而生。此后,[变形生活]和[战争生活]的完成组成了影史上不容遗忘的“Qatsi三部曲”。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三部曲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放弃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其中,[失去平衡的生活]突出的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现代科技与环境的冲突;[变形生活]则展现了现代科技和全球一体化对自然、对古代文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影响和蚕食;到了[战争生活],镜头聚焦到现代社会的暴力性。这里的暴力不只是侵略与战争,而是指一切残酷的、带有暴力性质的侵略,甚至包括数字社会、媒体对于人类的侵害等。生活三部曲通过巧妙的剪接手段组成了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带来异乎寻常的震撼。
关于影片:
[失去平衡的生活] Koyaanisqatsi 1983
片长:87分钟
片名Koyaanisqatsi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这部耗时8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但诞生过程却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天主教牧师的导演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纪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将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和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揭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散文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片制作风格。
[变形生活] Powaqqatsi 1988
片长:73分钟
这是Qatsi三部曲的第二部。尽管没有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取得大的突破,但也不失为水准之作。风格上延续[失去平衡的生活]的音画蒙太奇手法,画面内容指向中亚、非洲等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音响音乐与采矿工人、劳动少女、渔民、村民、北非部落、沐浴的信徒、朝圣者、罢工的人群以及大海、梯田、矗立的烟囱、超载的渡轮和列车、行进的军乐队等等拍摄对象连接并置,将目光聚焦于世界上发展剧烈但问题重重的地带,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人类生存困境。与国内普遍把 Powaqqatsi译作机械生活或变形生活,把Koyaanisqatsi译作失衡生活,而将Naqoyqatsi译作战争生活不同,实际上,雷吉奥本意是将Powaqqatsi指向贫穷的南半球,Koyaanisqatsi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则象征着全球生活中的战争与冲突。
[战争生活] Naqoyqatsi 2002
片长:77分钟
尽管[失去平衡的生活]与[变形生活]都取得了相当好的评价,但在[战争生活]拍摄期间,导演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最后在米拉迈克斯公司的支持下,由著名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出任执行制片,历经10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含义宽泛的暴力镜头,冲天的蘑菇云、飘忽的世界地图、股票市场、数字、游行的人、警察、挥舞的棍棒、呼啸的子弹、快餐、网络……最后出现的是死亡、爆炸、哭泣等等……流动着的噪音和各种内容冲突的画面激起对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和生活方式入侵的焦虑情感。
19.[我们为谁而战]Why We Fight 1942-1945 美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片长:427分钟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20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制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我们为何而战]。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被赋予国家意义,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我们为何而战]表达了他对民主制的一种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战开始,这种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才逐渐被打落尘埃。
这套纪录片包括:
[战争序幕] Prelude To War 1942 54分钟
[纳粹的进攻] The Nazis Strike 1942 41分钟
[分割与征服] Divide And Conquer 1943 60分钟
[不列颠之战] 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 55分钟
[苏联之战] 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 83分钟
[中国之战]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67分钟
[战火燃烧到美国] 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 67分钟
背景:
珍珠港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元帅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崭新的军装,摇身变成了一名少校。元帅向他说明召见他的用意: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之间的人数比例即将达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军和日军都坚信,这样的美国青年要进行现代战争未免过于软弱。然而马歇尔却认为,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马歇尔元帅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订一项计划,要摄制一部我国历史上首创的系列片,以便用纪录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并借此向我们的陆军士兵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为之战斗的主义是什么。”问题是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对马歇尔直言:“马歇尔元帅,我向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过一部纪录片。实际上,我也没有在制作这种影片的人身旁呆过。”元帅点拨他说:“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当过参谋长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验呀!直到一年以前还没有看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挥着军舰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对不起,阁下,我就去制作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纪录片。”
为了完成元帅交代的任务,卡普拉觉得必须马上学习与纪录片有关的东西。他首先要求陆军部让他观看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这部影片使他感到不寒而栗。他越是思考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反应,越感到认真研究此片是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美国士兵观看了这部影片,他们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自己要进行战斗。当卡普拉发现美国还有几百部德国、意大利、日本拍摄的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时,就设法将这些影片调集到了自己手中,后来他还觉得有必要从美国的盟国那里获得有关的电影资料,于是就跟苏联大使馆以及其他国家的驻美使馆进行交涉。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走过一段弯路。一天,他被出其不意地传唤到陆军部的保安局,坐在一个戴眼镜的上校对面,一个脸上无表情的男速记员拿过来一份调查表,上校宣称卡普拉因违反军纪将被逮捕,并且要接受调查。上校取出一张照片,卡普拉一看便知,那是自己站在苏联大使馆门前的照片:“啊,上校,那是我站在苏联大使馆门前的照片,这究竟是为什么……!”卡普拉的“交待”被写进调查表。上校问他: “你是得到谁的许可出入外国大使馆等地的?”一番如实交代之后,卡普拉被放了出来。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和《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著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关于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1892——1991) 美国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是派拉蒙,后是哥伦比亚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而电影还是找上了戎装的他,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我们为何而战》(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最终,卡扑拉没有令马歇尔将军失望,没有令美国青年失望,也没有令今天我们的观众失望。
代表作品: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 1941 ——1946
故事片《一夜风流》
20.[篮球梦]Hoop Dreams 美
原名:Hoop Dreams
译名:篮球梦
导演:史蒂夫·詹姆斯 Steve James
演员:威廉·盖茨 William Gates .... Himself
亚瑟·阿奇 Arthur Agee .... Himself
艾玛·盖茨 Emma Gates .... Herself (William's mother)
剧情简介:
艾玛·盖茨(Emma Gates) 斯蒂夫·詹姆士(Steve James)和弗雷德里克·马克斯(Frederick Marx)最初只想通过对两个来自于贫民区的NBA新秀进行追踪拍摄,完成一部约30分钟的短片。然而,随着拍摄工作的深入,他们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材,30分钟的长度远远不够。于是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优秀的记录片。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威廉姆·盖茨(William Gates)和亚瑟·阿奇(Arthur Agee)的成长历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由此改变。两个人的经历与NBA的著名球星伊萨艾·托马斯(Isaiah Thomas)十分相象:靠着天赋和努力从贫民区中一步一步地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从这个角度讲,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运动记录片。与此同时,影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指出现存的“精英教育体制” 忽视了贫民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
21.[美国哈兰县]U.S.A. Harlan Country 1976 美
导演:Barbara Kopple
上映:1976年10月18日 ( 加拿大 )
22.[三里冢]1967-1972 日本
导演:小川绅介
[三里冢]是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记录三里冢地区的农地被政府征收去兴建成田机场时,农民与政府抗争的经过。在日本,纪录片拍摄者基本上都站在反抗权力的立场,甚至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形式。小川绅介导演生前最后的谈话是这样的:“我不承认‘国家’这个名词,‘国家’这个名词是可以不要的。”
1967 年三里冢地区开始要兴建机场,当地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警察抗争,抵抗坚持了五年一直到1972年,这五年期间小川绅介带着剧组成员一直住在村里,他坚持“尽可能呆在现场”,通过时间的流变来展现示威斗争中真实动人的一面,当几年来一直抗争的农妇用铁链将自己和孩子锁在一起,面对警察面露坚毅之色时,它所表现出的震撼力量无法用语言描述,因此[三里冢]被称为“达到了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
关于影片和导演:
小川绅介(作者:吴文光)
第一次知道小川绅介这个名字应该更早些,是80年代中期在德国人乌里希.格雷戈尔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著者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冢》”,“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要塞的农民》,其现实性达到了迄今为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这些高度概括的史料性的文字,肯定没办法写出小川绅介这个活的人和他活着的电影,仅仅是名字,就像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数百名导演的名字一样,他们都成为卡片,夹在电影史的档案袋里。
1991年的这一天,在小川的工作室,卡片变成银幕上活着的《第二要塞的农民》。影片是黑白,长度两小时,内容是60年代末“三里冢”的村民们反对为修建东京成田机场让他们迁移的抗争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无解说,无配乐,三或四分钟左右的长镜头特别多,坐在银幕前感觉像是身在20年前的那个现场,目击着当时人和事在怎样进行和发生。
其中:一个农妇和她的女儿在强行驱赶者来临之前,坐在地上,旁边是一棵树,她们在相互用铁链把自己锁在树干上。雨飘着,周围不断有乱哄哄的脚窜来窜去,母女俩面色平静。女儿说:很冷啊。母亲把一件衣服披在女儿身上。看片到这里,我忍不住眼睛潮湿。另一个段落是画面里一边是一个农妇,一边是一排头戴钢盔、手持盾牌的警察。农妇对警察说,你们回去吧。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住了好多年的地方,我们不能离开。你们知道吗?农妇重重复复地说着这些话,警察沉默不语。这个镜头也是一动不动持续了四分多钟。
那天看片,和田壮壮同班同学的彭小莲也在场,她是拍故事片出身,正在美国读电影,她看着银幕上的英文字幕为在场的其他中国观者念出中文,农妇后面的话她因为声音哽咽而念不下去。在这些个完整保留的真实现场空间里,有肉和钢铁、热忱和冰冷、语言和沉默、希望和无奈的对峙,其中可以读出太多太多的涵义。我想象不出使用镜头反复切换,或者推进特写等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达到这样的份量。
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爱看故事片,但我看故事片的经验里从未获得过像小川纪录片里的那种震撼。我看故事片,知道那是虚拟的现场,编剧和导演们把他们的理解和想象编织成一个个场面,那是场景而非现场。我认为的优秀的剧情片是在创造我们想象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真实,它是我们的经验之外却在体验之内的另一种残酷的真实。但是,故事片愈来愈堕落的今天,我宁愿去看纪录片,尤其像小川的纪录片,他始终“在场”的镜头之眼,完整呈现出他以后,还是在小川的工作室和小川有过几次单独谈话,记得他比较多的谈到说“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拍摄人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单元,它决定了所记录的内容和含金量。我经常和一些同行一起谈某部片子的失憾之处时爱说,镜头不在场。小川说,碰到这种时候,他恨不得跳楼。“不想跳楼”的小川在拍他的纪录片《三里塚》时,带着拍摄人马住进了这个叫三里冢的村子。当时是1967年,这个村子里的人保卫自己土地的抗争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五年时间里,小川的镜头一直“呆在那儿”,完成了《三里塚》这套被电影史家称作的“具有记录史的纪录片”,《第二要塞的农民》是其中一部。
再回想五年前第一次看《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是一种在荒漠里行走多日,终于发现高山却仰而望止的感觉,心情是既狂喜又沮丧。那一年,我做完《流浪北京》一年多,正是迷惘空虚之中,看了小川的纪录片,狂喜自己终于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努力方向,暗想奋斗若干年,可以干出点名堂,但如今五年过去,小川这样的人还是像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忍不住想,像小川这样拍纪录片的人,也许你真的无法逾越他,一辈子只能望其项背。
23.[细蓝线]The Thin Blue Line 1988 美
年代:1988
国家:美国
片长:101Mins
纪录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曾在1988年台湾主办的电影节中的影剧院展获选为最佳影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这宗案件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被车子撞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本片结构严谨,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推理求真,剧力之强不输一流剧情片。菲利浦.葛拉斯的精彩配乐为影片的气氛增色不少。
24.[初恋]First Love 1974 波兰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形态:彩色片
片长:51分钟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这部清新怡人的纪录短片,全然没有基氏黄金期那般充满道德焦虑。他跟踪一对波兰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直至结婚生子的全过程。虽为纪录片,却有着剧情片所特有的情节脉胳和专属基氏的极微妙的情绪跳动,赋予了纪录片别样的光彩。这对青年男女在婚前订住宾馆时,基氏派其工作人员伪装成民警,前去查房,给这对情侣带来了一场极生动的有惊无险。由此,基氏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使我们看待这场庸常而美好的爱情之时,也产生了犹疑。基氏顽皮而机智地洞穿了“真实”的缺口,使电影和人生成为一种既尴尬又无可奈何的互补。
25.[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片长:85分钟
默片 黑白
墨西哥在20世纪初期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片充满新鲜感和生机的土地令爱森斯坦对她满怀好奇与激情。在拍摄预算只有两万五千美元的情况下,爱森斯坦却拍摄了大量素材。79年亚历山德洛夫根据爱森斯坦生前的剧本把[墨西哥万岁]剪辑成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墨西哥某一时期在某个地区的生活。其中,爱森斯坦对自己开创的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技巧上的大胆实践,并在构图上刻意追求形式感和隐喻性。影片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形成了独特的爱森斯坦风格。
关于导演:
墨西哥万岁 是俄国电影之父、世界电影的先驱——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的关于墨西哥历史与文化的纪录片。1934年即结束拍摄,却直到爱森斯坦死后30多年(1979年)才由他的助手亚历山德洛夫剪辑完成。
1928 年,爱森斯坦离开苏联,先去法国会朋友亚历山大洛夫和基赛,随后三人一起到好莱坞闯世界,受到冷遇,于是离开美国,由小说家欧普顿·辛克莱资助去墨西哥拍电影。他拍了近■万米的胶片,寄给好莱坞。面对一大堆庞杂的胶片,资助者感到无法处理,叫爱森斯坦 回美国将胶片剪辑出一部影片,可是美国警察禁止爱森斯坦入境。1932年,他回到苏联。他在墨西哥拍的那些胶片被别人剪辑成《墨西哥风暴》等影片,余下的就堆进仓库了。在爱森斯坦生前,这些胶片都没送到莫斯科。直到1979年,经多方努力,将剩下的六万米底片集中到莫斯科。爱森斯坦早已去世了,他过去的助手,也是当时的名导演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墨西哥万岁》,上映后,大家惊呼这是爱森斯坦在美学上登峰造极的一部作品, 并于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这时,爱森斯坦已去世三十一年了。
代表作品:
《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战舰波将金号》The Bettleship Potemkin
《亚历山大·涅先斯基》Alexander Nevsky
26.[寂静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 1956 法
导演:Jacques-Yves Cousteau 路易斯 马尔 (Louis Malle)
编剧: Jacques-Yves Cousteau
国家/地区:法国/意大利
类型: 记录
译名情况:七海猎奇(台)/寂静的世界(其他)
27.[7 Up]1964 英国
原名:7 Up
年代:1963)
导演:Michael Apted 迈克尔·艾普泰德
28.[毕加索的秘密]The Mystery of Picasso 1956 法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
片长:78分钟
1956 年夏天,法国著名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获得了毕加索的同意,拍摄了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影片忠实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这使吸烟和手持画笔的毕加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华盛顿邮报》曾撰文惊叹——“不可思议!试想,你正与这样一位大师共处同一画室!”这也是我们大多数观众在看着部纪录片时的一个简单的共鸣。毕加索曾说过:“就我个人而言,一幅画乃是破坏的结果。”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破坏,这部电影在今天,恐怕是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位大师最有效的途径了。更为邪门的是,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20余幅画悉数毁弃,这使本片更显珍贵。本片获得第九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1984年法国政府甚至正式宣布,将这部影片纳入国家宝藏之列。
29.[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
导演:John Grierson
上映:1946年11月25日 ( 瑞典 )
剧情简介: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 英国)——一种纪录电影模式的命名者,一个时代的象征,纪录片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作品只有一部,他的影响却到现在仍无法估量。他为世界纪录电影开拓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空间,许多大师和不朽之作得以诞生:《夜邮》、《锡兰之歌》……无不与他的名字相连,他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的教父"。
关于导演: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英国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t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始于三十年代。格里尔逊于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参加电影部的有阿瑟·艾尔顿、巴锡尔·瑞特和斯图亚特·菜格。195 5年英国市场委员会解散,英国邮政总局接管了该电影部,改称邮政总局电影部,继续为协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拍摄纪录片。新加入的成员有保罗·罗沙、埃德加- 安斯戴、阿尔培托·卡瓦尔康蒂、约翰·泰勒和晗里·华特等。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两年后,邮政总局电影部由英国情报部接管,改称皇冠电影部,于 1951年解散.格里尔逊在职期间,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的影响较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广泛吸收了瓦尔特·鲁特曼的 "交响乐式"蒙太奇手法、法国先锋派的各种倾向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和美国的弗拉哈迪的经验。因此,他们一方面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瑞特的《锡兰之歌》(1934)、安斯戴和艾尔顿的《住房问题》(1935)、瑞特和华特的《夜邮》(I 936)、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1936)和泰勒的《烟雾威胁》(1937)等,都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台等方面极其讲究,以致有时"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萨杜尔语).然而,这种技术加工有藏明确的限度,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
格里尔逊去职后不久即离开英国.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作活动并来因此而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纪录片学派全力为战争宣传服务,在创作上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一是以保罗t罗沙为代表的"纪事体裁",即通过解说词把现成的纪录片素材连缀起来,并赋以强烈的节奏,来体现某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例如他的《富饶的世界》(i 94 3)和《世界的财富》(1947)等。另一种顶向以汉弗菜·詹宁斯为代表,强调影片的人情味和幽默感,并以一种几乎和使用职业演员相同的方式,来使用真实生活中的人(例如街上的行人)。作品有《闲暇的时光》(1939)、《伦敦火火记》(i943)和《给梯摩西的日记》(1945)等。
1951年皇冠电影部的解散宣告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告终。
代表作品:
Cinéma Vérité: Defining the Moment (1999)
Night Mail (1936)
加耐兹的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 of the Gannets (1934)
漂网渔船 Drifters (1929)
30.[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
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
形态:黑白片
片长:27分钟
作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这一次目光对准西班牙一个最穷困的名叫犹尔德的地方,在动物片和旅游片的客观样式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严厉的控诉,并对西班牙内战的即将爆发作出了大胆的预示。布努艾尔对电影纪实特征进行了极致化的探索,冷漠的犹如科教片的解说员声音,极度真实以致于凸显魔幻色彩的取景让这部影片在纪实的形式中仍然贯穿着超现实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布努艾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无粮的土地》又犯了众怒。这一次连他的工作人员都拒绝将名字写入演职表。第二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禁演了本片
关于导演:
路易·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1983) 西班牙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好朋友——布努埃尔,一位与“超现实主义”分不开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中最为称道的云遮月即刀子割破眼皮和爬满蚂蚁的手两个场景就是他和达利的两个梦,他的故事片永远带给观众预料之外的激动。这位在超现实主义中游弋的大师突然出辙,诡异的目光变得炯亮,开始关注西班牙一个鲜为人知的落后村庄,靠着朋友中的不大彩票使他记录了这片贫瘠的,充满疟疾、死亡的土地——《无粮的土地》,然而,这部影片还能看到签着“布努埃尔”大名的镜头么?
代表作品:
《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Un chien andalou),1928
《黄金时代》1930
《无粮的土地》Land without Bread(Las hurdes),1932
故事片: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白日美人》
《特丽斯丹纳》
31.[中国]China 1972 意大利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里
形态:彩色片
作为关注学生运动的一名左翼意共导演,安东尼奥尼被中国政府邀请到……中的中国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安东尼奥里说拍摄本片的意图:是让意大利观众看一看带有各种缺陷的安东尼奥尼式的中国。他还说:这是一部不带教育意图的政治片,我是个观众,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游者。这一纪录片观点上可追溯到前苏联的维尔托夫的 “摄影机眼睛”学派。影片非全然的纪实,虽然对……时期,中国人的民生常态有着较为细腻的纪录,但导演本人的态度却异常模糊,致使有极广泛人群脱离历史的嫌疑。本片在……时的中国曾遭受到强烈批判。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难读解安东尼奥里的东方态度。[/color]
32.[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 美国
导演:Ken Burns
编剧:Ken Burns /Ric Burns
影片类别: 记录/ 战争/ 历史
33.[谢尔曼将军的征程] Sherman's March (1986)
导演:Ross McElwee 罗斯麦凯维
片名:Sherman's March
34.[特写]Close-Up 1990 伊朗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形态:彩色
获得199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协会奖
[特写]一片的问世缘于阿巴斯在报纸上看到萨布其假称自己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骗钱拍电影的报道,阿巴斯被这个青年对电影的爱所打动,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式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及萨布齐恩本人,于是产生了这部影片。
本片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尊重与承认的需要。”阿巴斯对拍摄[特写]的用意做了这样的解释。此片的拍摄手法颇有意思,采取了跟踪纪录的形式,在假想与现实之间讲故事,交叠着电影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自[特写]开始,导演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手法,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拍出了几部闻名于世的作品,但 [特写]仍然是阿巴斯本人最钟爱的影片之一。
关于电影:
德黑兰,记者法拉兹曼德前去报道年轻人霍塞·萨布齐恩因诈骗被捕的事件。原来,失业的油漆工萨布齐恩是一个影迷,他自称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取得阔绰的阿汉卡赫一家信任,向他们借钱拍片。事发后,萨布齐恩被抓。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似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以及萨布齐恩本人,审讯过程中,萨布齐恩为骗取了阿汉卡赫一家的感情而后悔,但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如果有钱,他真地会拍摄自己的电影。而且,假扮导演马克马尔巴夫赋予了他自信。最后,原告阿汉卡赫家撤销了起诉,而萨布齐恩也见到了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后者骑小摩托带这个年轻人重访阿汉卡赫。
导演阿巴斯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萨布齐恩其人的诈骗事件报道,被这个青年对电影的爱所打动,继而产生了这部影片。但它并非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作品,"本片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尊重与承认的需要。"阿巴斯对拍摄《特写》的用意做了这样的解释。此片的拍摄手法颇有意思,采取了跟踪纪录的形式,有纪录片的真实感,又有故事片的虚构感,在假想与现实之间讲故事,正是阿巴斯所擅长。该片被国际电影制作评委会评为九十年代最好的五部电影之一。
35.[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形态:黑白片(无声)
国别:德国
片长:52分钟(24格/秒) 69分钟(18格/秒)
1927 年9月23日,本片首映于柏林,影片作曲艾德蒙特·迈泽尔亲自指挥一支由75人组成的大型乐队为影片伴奏,盛况空前。影片是新客观派电影的重要产物,将摄影机的纪录本能,在当时而言,也算推到了极致。影片事无巨细地展现了柏林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及其工作、生活的繁密状貌。也是“横断面电影”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说,它表现的是某一部分现实的横断面的电影,不以个人,而是以群体为描写的中心,并且排除了对所表现人物的好恶情感。影片记录了春末之际,柏林某一个工作日从早至晚的生活情景。鲁特曼用一台摄影机和烂熟于胸的蒙太奇手法,奏响了一曲自然流露却宏大森严的视觉交响。当时的评论给这部辉煌的影片寄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迄今为止与电影所展现的一切决裂的作品”。同时,这也是部高度形式化的影片,它的意义也不止于纪录片的范畴,而上升到“电影作为动作艺术”的高度上来。后人虽诟病此片只是自然主义的简单外露,但它对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双重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为后来的纪录片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36.[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 1994 美国
导演:Terry Zwigoff
影片类别: 记录/ 传记/
剧情梗概:
罗伯特·克鲁伯是一位著名的另类漫画大师,他创造出的《怪猫菲力兹》更是首部限制级动画片。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一副副针砭时弊的的作品不断出自他的笔尖。
37.[又快又贱又失控]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 美国
导演:Errol Morris埃罗尔莫里斯
演职员表:Dave Hoover/George Mendon/Ray Mendez
38.[普通的法西斯]Ordinary Fascism 1965 苏联
导演:米哈依尔·罗姆
形态:黑白片
片长:133分钟
罗姆是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和电影教育家,曾执导过我们非常熟悉的[列宁在10月]和[列宁在1918]。本片是这位电影大师的掩卷之作。影片运用了大量新闻资料,并作出极富智慧和人道力量的撷取。按罗姆所说,他要探讨的是为什么20世纪中期竟会出现法西斯这种可耻的现象,并考量普通人如何会变成“普通的法西斯主义者”这一历史根源。影片很容易拍成政论性的纪录片,但罗姆却赋予这部影片罕见的思考力度和且深且痛的诗意表达。纪录片的解说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近乎完美的绽放。幽默、机智,并流溢着朴素而深遂的哲理。影片临近结尾时,伴随着一张张富有思想的面孔,人们听到了这样富有哲理而又有力的声音:“毕竟有一些对希特勒说‘不’字的青少年。毕竟有一些人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对‘纳粹’主义说‘不同意’。牺牲固然需要很大勇气,但是在周围人都说‘是’时敢于说‘不 ’……在严禁思考的情况下依旧思考,这样做也和牺牲所需要的勇气一样大。”
本片在前苏联被称为人类必看的一部电影
39.[一代拳王:阿里]When We Were Kings 1996 美国
导演:Leon Gast
影片类别: 记录/ 体育/ 历史
40.[导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The Making of Northwestern 1999 美国
导演:Chris Smith
影片类别: 记录
剧情梗概:
“导演”这两字是许多电影人追求的名衔,对于住在威斯康辛一处无名小镇的马克布察特而言,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本片是由克里斯史密斯执导,记录马克为完成导演梦,出动全家大小、亲朋好友充当演员,加上他的信用卡和比尔叔叔借他的3000元,意图完成一部恐怖短片。
关于电影:
“导演"这两字是许多电影人追求的名衔,对于住在威斯康辛一处无名小镇的马克布察特而言,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本片是由克里斯史密斯执导,记录马克为完成导演梦,出动全家大小、亲朋好友充当演员,加上他的信用卡和比尔叔叔借他的3000元,意图完成一部恐怖短片
片中忠实记录马克对拍片的坚持和他个人的一些问题--包括酗酒、赌博和家庭失和等--观众可从中认识马克周遭的人物:亲爱的老妈、高龄八十二岁的叔叔和马克的一干演员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野心、沈迷、和他追求个人理想的“美国梦"的忠实纪录片。
01.[夜与雾]Night and Fog 1955 法国
02.[悲伤与怜悯]The Sorrow and the Pity 1969 法国
03.[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美国
04.[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苏联
05.[奥林匹亚]Olympia 1936 德国
06.[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国
07.[雨]The Rain 1928 荷兰
08.[风的故事]A Tale of the Wind 1988 (法、英、德、荷兰)
09.[愚公移山] 荷兰
10.[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1991 美国
11.[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美国
12.[罗杰和我]Roger & Me 1990 美国
13.[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 1967 美国
14.[推销员]Salesman 1969 美国
15.[灰色花园]Grey Gardens 美国
16.[变调摇滚乐/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 1970 美国
17.[证词:犹太人大屠杀]Shoah 1985 法国
18.[生活三部曲]Qatsi Trilogy 1983-2002 美国
19.[我们为谁而战]Why We Fight 1942-1945 美国
20.[篮球梦]Hoop Dreams 美国
21.[美国哈兰县]U.S.A. Harlan Country 1976 美国
22.[三里冢]1967-1972 日本
23.[细蓝线]The Thin Blue Line 1988 美国
24.[初恋]First Love 1974 波兰
25.[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联
26.[寂静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 1956 法国
27.[7 Up]1964 英国
28.[毕加索的秘密]The Mystery of Picasso 1956 法国
29.[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
30.[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
31.[中国]China 1972 意大利
32.[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 美国
33.[谢尔曼将军的征程] Sherman's March (1986)
34.[特写]Close-Up 1990 伊朗
35.[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
36.[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 1994 美国
37.[又快又贱又失控]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 美国
38.[普通的法西斯]Ordinary Fascism 1965 苏联
39.[一代拳王:阿里]When We Were Kings 1996 美国
40.[导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The Making of Northwestern 1999 美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剧情梗概:
在纳粹的集中营解放十年之后,阿伦雷乃拍摄了这部反映大屠杀暴行惊骇的32分钟记录片。
导演:阿仑·雷乃Alain Renais (1922--)
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影片为电影建立起语法的导演阿仑·雷乃。他以一部纪录电影起家,本来只为挣点钱而为之的他,却完成了部世界经典。《夜与雾》在纷繁的二战反思影片中脱颖而出,雄浑大气,发人深醒。
2.[悲伤与怜悯]The Sorrow and the Pity 1969 法国
Marcel Ophuls在1969年执导制作的一部有关二战时期法国沦陷的历史的黑白纪录片。本片于1971年在美国上映,曾获197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
3.[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美国
上世纪20年代,拍摄北极或南极甚至非洲土著的探险电影非常流行。但是,弗拉哈迪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弗拉哈迪所开创的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所尊奉。
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1884-1965)
1923 年R.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这一次所拍的 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代表作品:
《工业化英国》Industrial Britain 1933
《亚兰岛人》Man of Aran 1934
《路易斯安娜州的故事》Louisiana Story 1948
《北方纳努克》Nannook of North 1922
4.[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苏
形态:黑白片(无声)
片长:80分钟
音乐家出身的维尔托夫,是“电影眼睛派”的创始人,他倡导影像绝非对生活的机械还原,而是对生活的重新注解,他声称“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在此学派最具代表意义的这部作品里,维尔托夫带着他的弟弟和妻子,以一种几乎下意识的举动营造出一种古怪的诗意来。他自己亲自出现在银幕上,登上大桥的顶端,爬上烟筒、塔和屋顶,躺在地面上仰视火车、其他车辆和行人。把被一般人视为没有什么捕捉价值的睡眠、醒来、上班、游乐等生活琐事记录下来时。全片没有事件的波动,只是零散地将生活琐事作一看似无意图的重筛取。影片强调生活的基础是由无数个无意义的碎片拼接而成。并指出不完善、不规整,不具有明确意义的现实,同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本片具有着极为动人的音乐感,精美的镜头组接使电影初步确立了“节奏”的概念。但维尔托夫并不美化生活的优越和懒散,而以一种相对奇特的漠然强化了人与物之间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关联。如鲜花般盛开的蒙太奇手法,在今天看来,仍相当前卫。(文/村长、费墨、表江、赛人、达马、晃晃)
导演:吉加·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俄罗斯
维尔托夫,一位在1929年就胆敢判处世界电影死刑的创世纪天才。他惊人的先锋电影理论是几十年之后著名的“真理电影”和“直接电影”世界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的源头。天才的命运总是不幸的,38岁的维尔托夫就被剥夺了创作的自由。然而,天才从来都是时间的杀手。在《电影眼睛》、《带摄影机的人》、《热情》、《列宁的三支歌》中,他天才的电影才华今天仍令人眩晕和惊叹!
代表作品:
《电影眼睛》Kinoks:A Revolution,1923
《带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1929
《关于列宁的三支歌》Three Song about Lenin,1934
5.[奥林匹亚]Olympia 1936 德
奥林匹亚Olympia :Fest der V?lker!Fest der Sch?nheit!(1938)
片长:215分钟、
黑白
获奖: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无论里芬斯塔尔愿意与否,从1934年开始,她已经被公认为是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办之际,她受国际奥委会之托为奥运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几乎成了所有体育纪录片的圣经。里芬斯塔尔在其中创造的许多拍摄技法被无数后人所效仿,例如使用同步器拍摄百米赛跑场面,在地上挖深坑,以低机位拍摄跳远运动等。与此同时,这部影片在画面审美方面同样达到了极致,影片开头的古希腊奥运会比赛场景,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具有着惊人的能量;继而,几个裸体男女手持各种运动器械的镜头和“掷铁饼者”等著名雕塑交替出现。戈培尔把这组镜头阐释为“优等种族”理论的图解,但是它所纪录的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又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
奥林匹克第一部:国家的节日Olympia 1. Teil - Fest der V?lker
【原 片 名】Olympia Part One: Festival Of The Nations
【中 文 名】奥林匹克第一部:国家的节日
【出品年代】1938
【首映日期】1938年04月20日 ( 德国 )
【MPAA级别】瑞典:Btl 芬兰: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30522/
【IMDB评分】8.2/10 (445 votes)
【国 家】德国
【类 别】纪录片
【导 演】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David Albritton .... Himself (high jump, USA) (uncredited)
Jack Beresford .... Himself (carries British flag) (uncredited)
Henri de Baillet-Latour .... Himself (IOC, stands with Hitler, with hurdlers) (uncredited)
Philip Edwards .... Himself (800 metres, Canada) (uncredited)
Donald Finlay .... Himself (110m hurdles, GB) (uncredited)
Wilhelm Frick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Josef Goebbels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Hermann G?ring .... Himself (spectator) (uncredited)
Ernest Harper .... Himself (marathon, GB) (uncredited)
【影片长度】115 Mins
【对白语言】德语
【字幕语言】无
【内容简介】
作为当时纳粹德国的首席宣传大将,雷妮·瑞芬斯丹的电影充满对柏林奥运会的热忱,而评论家保林·凯尔(Pauline Kael)却将它称做青春的挽歌——“满怀献身至高体育精神的理想——这些年轻人不久后却开始残酷的相互杀戮。”
奥林匹克第二部:美丽的节日Olympia 2. Teil - Fest der Sch?nheit
【原 片 名】Olympia Part Tw Festival of Beauty
【中 文 名】奥林匹克第二部:美丽的节日
【出品年代】1938
【首映日期】1938年04月20日 ( 德国 )
【MPAA级别】瑞典:Btl 芬兰:S
【IMDB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30523/
【IMDB评分】7.9/10 (291 votes)
【国 家】德国
【类 别】记录
【导 演】雷妮·瑞芬斯丹 Leni Riefenstahl
【主 演】Glenn Morris .... Himself
Conrad von Wangenheim .... Herself
【影片长度】89 Mins
【对白语言】德语
【字幕语言】外挂中文
【内容简介】
作为当时纳粹德国的首席宣传大将,雷妮·瑞芬斯丹的电影充满对柏林奥运会的热忱,而评论家保林·凯尔(Pauline Kael)却将它称做青春的挽歌——“满怀献身至高体育精神的理想——这些年轻人不久后却开始残酷的相互杀戮。”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莱妮·雷芬斯塔尔
leni Riefenstahl,全世界,包括她自己都明白她活着或死去都无法摆脱一个死了有半个多世纪的人——希特勒。在回忆录里,她说:“人们无休无止地问我是不是和希特勒有罗曼史,是不是希特勒的女友。每次,我都笑笑告诉他们,那是谣言,我不过为他制作了纪录片。” 但问题是,她很美,她为希特勒制作的纪录片很美,她是希特勒最喜欢的导演,德意志第三帝国时代最才华横溢的女人。
6.[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
片长:114分钟
黑白
获奖:纳粹国家奖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
1934 年,在拍摄纪录片方面已崭露天才的里芬斯塔尔被希特勒选中拍摄一部表现纽伦堡阅兵典礼的纪录片。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希特勒想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的意图被里芬斯塔尔完美的实现了。[意志的胜利]以希特勒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显现为开端,充满了游行、集会、震耳欲聋的呐喊以及如林的举手礼,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里芬斯塔尔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甚至打破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如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影片赋予希特勒神一般的心理假象,强大的宗教般神圣意味使此后观看此片的德国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本片集艺术上的成功和拍摄对象的法西斯本质于一体的身份也使里芬斯塔尔饱受争议,但其革命性的蒙太奇剪辑、广角特写无疑大大影响了日后的电影创作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老年瑞芬斯塔尔在努巴族摄影
代表作品:
《意志的胜利》剧照
7.[雨]The Rain 1928 荷兰
形态:黑白 无声
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美誉的纪录片大师尤里斯·伊文思,20世纪的世界风云变幻几乎都在他的摄影机镜头里定格。1928年他用3个月在阿姆斯特丹市完成了充满诗意的短纪录片[雨],是“城市电影”中最富诗意的一部作品,伊文思用镜头捕捉了雨的性格和神韵,表现了阿姆斯特丹这座美丽城市在雨中的风貌。[雨]和 [桥]以其深邃的诗意和清新的风格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是这个时期实验电影中最具持久生命力的纪录片。
8.[风的故事]A Tale of the Wind 1988 (法、英、德、荷兰)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形态:彩色
[风的故事]是伊文思的最后一部作品,虽然在他青年时代就已经有拍“风”的想法,但一直到他90高龄才完成了这部作品。影片拍摄的几乎是被认为无法拍摄的事物,这是伊文思对自己几十年艺术生涯总结式的表述,融合了他早期的抒情性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伊文思在[风的故事] 中抛弃了以前那种“表现真实”的方式,在影片中罗列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猴王、射日、嫦娥奔月、李白醉酒、兵马俑,从开始到结束,差不多所有重要场景都是被排演的,在生命的最后作品中,伊文思获得了完全的自由,御风而行,留下了对自身命运的探索、对东方文化的解读,留给世人无尽的想象和思索
9.[愚公移山]
导演:尤里斯·伊文思
片长:763分钟
从1938 年的[四万万人民]开始,伊文思就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愚公移山]是伊文思于70年代在中国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伊文思走遍了中国的土地,他先后到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愚公移山]共由12个部分组成,放映长度为12小时。整部纪录片涉及了当时中国的各个行业,如[手工艺人]表现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的继承和发展;[球的故事]纪录了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围绕一次学生向老师掷球的事件而进行的一场辩论;[上海第三药店]纪录了上海第三药店职工的服务精神,与顾客的关系以及召开服务质量检查座谈会的情况。拍摄[愚公移山]的过程中,伊文思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陷入了一个理想乌托邦式的中国,一切都有人为安排,为了避开政治旋涡,伊文思只能选择日常生活的普通人,尝试着剥离虚假接近真实。
10.[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1991 美国
形态:彩色
上映:1991.9.7意大利
假如你喜欢导演埃莉诺.科波拉,并且看过他执导的《现代启示录》,那么这部拍摄《现》片制作内幕的纪录片就不应该错过了。本片忠实纪录《现》片整个多灾多难的摄制过程,并深入科波拉当时的幽暗精神状态,令人了解到他仿佛就是片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寇兹上校那么执迷不悟。想了解电影导演是什么回事?本片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11.[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美国
上映日期:巴拿马:2004-06-11 / 波兰:2003-09-12 /
剧情梗概: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枪杀案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如今这里枪支数量比选举人和电视机的数量还要多。这是不是一个疯狂的国家?谁将为所发生的那些悲剧负责?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不断发生的流血冲突和无人性的屠杀?难道是美国人天生倾向于暴力?1999年轰动一时的科伦拜恩高中枪击案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这部纪录片以那桩发人深醒的惨案为中心,试图对美国社会的暴力因子以及由此而生的恐惧进行病理学的观察研究
12.[罗杰和我]Roger & Me 1990 美
《罗杰和我》Roger & Me
2003 年华纳新版DVD,影片荣获法国恺撒奖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1989民选奖,参加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评选的第一名《科伦拜恩的保龄》 (Bowling for Columbine)和位居第三的《罗杰和我》(Roger & Me)同样出于大师迈克尔·摩尔之手,片中迈克尔· 摩尔身兼导演、监制、剧本创作和演员四种角色,在旁白中讲述20世纪末美国汽车工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和几千名失业汽车工人的心路历程。
国际纪录片组织的执行理事说:“所有这些影片都以接近的视角,深入人生舞台的幕后,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生存状态。”榜上有名的影片多数并不受到主流观众的欢迎,一般只在电影节和有线电视网上露面,非常值得收的记录片
13.[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 1967 美
上映日期:1967年10月3日 美国
其他中文片名:蒂蒂喀特轻松歌舞剧
Highly controversial documentary chronicaling life inside a Massachusetts institution for mentally ill convicts. This film was kept for years from the public eye due to its portrayal of abuses of the mentally ill at the hands of the guards and doctors.
14.[推销员]Salesman 1969 美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片长:85 分钟
国家/地区:美国
对白语言:英语
混音:Mono
上映日期:捷克:2004-07-03 / 捷克:2004-04-16
剧情梗概:
本片追踪四个“美中圣经公司”的销售代表在波士顿与佛罗里达销售区域工作的情形。保罗是本片的焦点,他挣扎于生存的两难境地,却一直充满乐观,运用各种或哄或骗的技巧来推销《圣经》。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Aobert Maysles(1926-)&David Maysles (1932-1987)
一个是纪录电影的耳朵,一个是眼睛,一台摄影机和一个话筒连接起兄弟两个的灵感。拍摄纪录电影配合最为默契的梅索斯兄弟,是直接电影的创造者,也是代表人物,他们兄弟俩一起合作30余年,创作了14部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世界纪录电影史的经典,他们拍摄的滚石和披头士是20世纪60年代风靡西方的两支乐队,他们用镜头记录了“推销员”这个特殊的人群、对准“灰色花园”中奇特的母女,这些影片至今仍在美国影院放映,成为国际电影节经典回放节目
主要作品:
《披头士》 The Beatls First U·S Visit 1964
《推销员》Salesman 1969
《给我庇护》Give me shelter 1970
《灰色花园》The Grey Garden 1975
15.[灰色花园]Grey Gardens 美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灰色花园》很容易吸引观众。伊迪母女仿佛被社会遗忘,居住在破败不堪的老宅,养了一群聊以慰藉的猫。老伊迪几乎不起床,周围是成堆的报纸、衣服和脏盘子。小伊迪喜欢欢腾跳跃,常常穿得像潜水员,几乎看不到头发。尽管已经58岁,小伊迪仍然美丽而富于生机。老伊迪曾经参演过电影,体验灰色花园曾经的繁华。但小伊迪为了照顾母亲却不得不放弃模特生涯,以及对成就和名声的梦想。她对爱情和家庭的憧憬,恐怕一生都不能实现……
16.[变调摇滚乐/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 1970 美国
名称:Gimme Shelter
译名:变调摇滚乐/滚石——给我一个避难所
导演: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
17.[证词:犹太人大屠杀]Shoah 1985 法
中文名称:浩劫
英文名称:Shoah
“Holocaust”是犹太人大屠杀英语和德语的名称,此字是来自希腊语,意思是用火牺牲。
这部长达9个半小时、以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为背景的纪录片,是导演克劳德.朗兹曼花费11年拍摄而成的。
导演寻访当年事件的发生地,访问当年的大屠杀的经历者,除了幸存犹太人还有当时的纳粹分子。本片上映后被誉为“世界纪录片史上的最重大事件”,当年曾获多项国际纪录片大奖,斯皮尔伯格为拍摄《辛德勒的名单》,曾观摩本片不下十遍。西蒙.波伏瓦更是连看20遍才动笔写影评,本片除了是一部出色的纪录片外,更是对当年惨无人道的“灭绝营”大屠杀一份血泪的历史证词。
犹太人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民族清洗。犹太人大屠杀是二战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
背景(作者marksman)
自1933 年起,德国纳粹党开始了独裁执政,纳粹党开始一个大规模的反犹太活动。在同一年,纳粹德国政府撤销所有犹太裔公务员的职位。在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 (Nuremberg Laws) 将“犹太人”作出定义。根据纽伦堡法案,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纽伦堡法案还剥夺犹太人的德国国民权利。
其他法案将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有性关系非法化。到1938年,纳粹德国已经禁止犹太人进入大多数专业。在1938年11月,纳粹党策划一个反犹太集会,称为“水晶玻璃之夜”(Kristallnacht)。在这个集会中,有很多犹太人的商店和犹太会堂被破坏。
德国在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而在欧洲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单止纳粹党的反犹太政策极端化,而且这些政策亦伸展到德国占领的地方。
犹太人大屠杀
德国在1939年9月尾并吞了波兰以后,纳粹德国将它们国内和奥地利的犹太人集中在波兰的内陆﹐称为“普通政府”的地区。犹太人现在被放置在“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之内。最大规模的“强制性犹太人居住区”是位于华沙。在华沙的犹太人被迫在1940年11月15日前搬迁到被指定为犹太人的地区和将这个地区密封。继低地国家,法国,波罗的海国家和南斯拉夫受到纳粹德国的占领,更多犹太人受到纳粹德国的控制范围内。
由1941年6月22日,德国偷袭苏联开始以后,德国盖世太保跟随德军,对住在苏联乡区的犹太人作出大规模的大屠杀。盖世太保最初的杀人方法是用手枪射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埋葬在万人坑里面。但是柏林想出了更有“人道”的杀人方法来减低秘密警察的压力。这个方法是用毒气杀人。初时秘密警察只用汽车的废气来杀犹太人。但是在1942年起德国采用了氰化氢气(Hydrogen Cyanide Gas)来有效地杀死最多犹太人。
在1941年12月,德国在波兰兴建6个杀人的集中营。当中的地点包括奥斯威辛和特雷布林卡。这些地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是铁路的交汇点,与及它们都不是军事上重要的地点。所以,纳粹党可以秘密地进行这个杀人计划。
1942 年1月20日的万湖会议,落实“犹太人问题的最后解决方法”以后,纳粹德国开始用这些集中营来杀犹太人。用货车车厢,犹太人被运到这6个杀人的集中营。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运到的犹太人会经过一个挑选过程。可以做苦工的男性会被送到苦工营,而其他的会被送到毒气室。被送死的犹太人以为他们是被送到浴室,但是入到浴室的时候,他们才知道浴室的莲蓬头只会放出毒气。其他的集中营只有杀人的任务而没有苦工营的。
在1944年,当德国知道它们的气势已尽的时候,它们加快集中营杀人的速度。当中包括被德军占领的匈牙利。
当盟军在1945年初解放波兰时,它们发现到这些杀人的集中营。整个二战中,大约580万欧裔犹太人被纳粹德国杀死,是欧洲犹太人人口的三份之二。纳粹德国也有系统的杀死欧洲的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欧洲东线的敌军和其他异见人士。
18.[生活三部曲]Qatsi Trilogy 1983-2002 美
导演:高夫瑞·雷吉奥
片长:237分钟
形态:彩色
Qatsi 是美国印第安土著Hopi语,意思是生活。1983年,受美国IRS(地域研究学院)委托,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此基础之上,第一部惊世之作[失去平衡的生活]应运而生。此后,[变形生活]和[战争生活]的完成组成了影史上不容遗忘的“Qatsi三部曲”。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三部曲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放弃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其中,[失去平衡的生活]突出的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现代科技与环境的冲突;[变形生活]则展现了现代科技和全球一体化对自然、对古代文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影响和蚕食;到了[战争生活],镜头聚焦到现代社会的暴力性。这里的暴力不只是侵略与战争,而是指一切残酷的、带有暴力性质的侵略,甚至包括数字社会、媒体对于人类的侵害等。生活三部曲通过巧妙的剪接手段组成了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带来异乎寻常的震撼。
关于影片:
[失去平衡的生活] Koyaanisqatsi 1983
片长:87分钟
片名Koyaanisqatsi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这部耗时8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但诞生过程却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著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天主教牧师的导演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纪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将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和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揭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散文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片制作风格。
[变形生活] Powaqqatsi 1988
片长:73分钟
这是Qatsi三部曲的第二部。尽管没有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取得大的突破,但也不失为水准之作。风格上延续[失去平衡的生活]的音画蒙太奇手法,画面内容指向中亚、非洲等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音响音乐与采矿工人、劳动少女、渔民、村民、北非部落、沐浴的信徒、朝圣者、罢工的人群以及大海、梯田、矗立的烟囱、超载的渡轮和列车、行进的军乐队等等拍摄对象连接并置,将目光聚焦于世界上发展剧烈但问题重重的地带,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人类生存困境。与国内普遍把 Powaqqatsi译作机械生活或变形生活,把Koyaanisqatsi译作失衡生活,而将Naqoyqatsi译作战争生活不同,实际上,雷吉奥本意是将Powaqqatsi指向贫穷的南半球,Koyaanisqatsi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则象征着全球生活中的战争与冲突。
[战争生活] Naqoyqatsi 2002
片长:77分钟
尽管[失去平衡的生活]与[变形生活]都取得了相当好的评价,但在[战争生活]拍摄期间,导演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最后在米拉迈克斯公司的支持下,由著名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出任执行制片,历经10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含义宽泛的暴力镜头,冲天的蘑菇云、飘忽的世界地图、股票市场、数字、游行的人、警察、挥舞的棍棒、呼啸的子弹、快餐、网络……最后出现的是死亡、爆炸、哭泣等等……流动着的噪音和各种内容冲突的画面激起对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和生活方式入侵的焦虑情感。
19.[我们为谁而战]Why We Fight 1942-1945 美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片长:427分钟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20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制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我们为何而战]。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被赋予国家意义,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我们为何而战]表达了他对民主制的一种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战开始,这种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才逐渐被打落尘埃。
这套纪录片包括:
[战争序幕] Prelude To War 1942 54分钟
[纳粹的进攻] The Nazis Strike 1942 41分钟
[分割与征服] Divide And Conquer 1943 60分钟
[不列颠之战] 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 55分钟
[苏联之战] 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 83分钟
[中国之战]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67分钟
[战火燃烧到美国] 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 67分钟
背景:
珍珠港事件发生几个星期之后,好莱坞电影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国国防部参谋长马歇尔元帅的办公室里,此时的卡普拉已经换上崭新的军装,摇身变成了一名少校。元帅向他说明召见他的用意:美国军队中平民与职业军人之间的人数比例即将达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军和日军都坚信,这样的美国青年要进行现代战争未免过于软弱。然而马歇尔却认为,如果向这些年轻人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穿上军装,他们就可能像猛虎一样地投入战斗。马歇尔元帅说:“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订一项计划,要摄制一部我国历史上首创的系列片,以便用纪录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实根据的知识,并借此向我们的陆军士兵们说明,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我们为之战斗的主义是什么。”问题是卡普拉没有制作纪录片的经验,他对马歇尔直言:“马歇尔元帅,我向您说,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搞过一部纪录片。实际上,我也没有在制作这种影片的人身旁呆过。”元帅点拨他说:“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现在也没有当过参谋长呀!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子弹打穿大腿的经验呀!直到一年以前还没有看见过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挥着军舰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对不起,阁下,我就去制作迄今为止还不曾有过的大规模的纪录片。”
为了完成元帅交代的任务,卡普拉觉得必须马上学习与纪录片有关的东西。他首先要求陆军部让他观看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这部影片使他感到不寒而栗。他越是思考自己对这部影片的反应,越感到认真研究此片是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关键。如果美国士兵观看了这部影片,他们就会更加明白为什么自己要进行战斗。当卡普拉发现美国还有几百部德国、意大利、日本拍摄的战争新闻片和纪录片时,就设法将这些影片调集到了自己手中,后来他还觉得有必要从美国的盟国那里获得有关的电影资料,于是就跟苏联大使馆以及其他国家的驻美使馆进行交涉。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走过一段弯路。一天,他被出其不意地传唤到陆军部的保安局,坐在一个戴眼镜的上校对面,一个脸上无表情的男速记员拿过来一份调查表,上校宣称卡普拉因违反军纪将被逮捕,并且要接受调查。上校取出一张照片,卡普拉一看便知,那是自己站在苏联大使馆门前的照片:“啊,上校,那是我站在苏联大使馆门前的照片,这究竟是为什么……!”卡普拉的“交待”被写进调查表。上校问他: “你是得到谁的许可出入外国大使馆等地的?”一番如实交代之后,卡普拉被放了出来。
经过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来源各异的影片,据以制作了总名为《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战争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纳粹的进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与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国战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国战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国战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和《战争迫近美国》(War Comes to America,1945)。这些影片在美国军队教育中被列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还被译成外语送到许多国家上映。在对美国入伍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英国战役》收到了显著效果。入伍士兵在观看这部影片后,反英情绪大为削弱。由于大部分美国士兵是前往英国的,所以反英情绪的变化被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成果。另外,卡普拉还组织了一些电影摄影队,开始拍摄面向部队的新闻片《陆海军杂志片》,并且与英国电影工作者合作拍摄了《突尼斯的胜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国战争纪录片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关于陆军的,陆军情报局海外分局的电影科在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们为何而战》的内容涉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传统,影像也来自许多国家,犹如一部现代史缩影。这些影片在美国国内起到了“军号”作用,在美国之外则履行了外交职能。在这些影片中,“同盟国”的观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词加以概括的,这种做法虽然把许多不恰当的问题完全置之度外,却也成为了这些影片在同盟国大受欢迎的重要理由。《英国战役》根据丘吉尔的命令在英国广泛放映,《俄国战役》则根据斯大林的命令在苏联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摄影队拍摄的影片并非全都获得了好评,比如《中国战役》把蒋介石描写成确实统治着当时的中国的情况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后根本就没有得到发行,根据导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说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写成了战争罪犯,而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天皇又被认为是维持秩序的助手,而且这种状况在战后还要继续下去。
关于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弗兰克·卡普拉 Frank Capra (1892——1991) 美国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二十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先是派拉蒙,后是哥伦比亚公司,都因他的加盟而名声大噪。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而电影还是找上了戎装的他,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我们为何而战》(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最终,卡扑拉没有令马歇尔将军失望,没有令美国青年失望,也没有令今天我们的观众失望。
代表作品: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 1941 ——1946
故事片《一夜风流》
20.[篮球梦]Hoop Dreams 美
原名:Hoop Dreams
译名:篮球梦
导演:史蒂夫·詹姆斯 Steve James
演员:威廉·盖茨 William Gates .... Himself
亚瑟·阿奇 Arthur Agee .... Himself
艾玛·盖茨 Emma Gates .... Herself (William's mother)
剧情简介:
艾玛·盖茨(Emma Gates) 斯蒂夫·詹姆士(Steve James)和弗雷德里克·马克斯(Frederick Marx)最初只想通过对两个来自于贫民区的NBA新秀进行追踪拍摄,完成一部约30分钟的短片。然而,随着拍摄工作的深入,他们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题材,30分钟的长度远远不够。于是他们用了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优秀的记录片。
影片讲述的是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威廉姆·盖茨(William Gates)和亚瑟·阿奇(Arthur Agee)的成长历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由此改变。两个人的经历与NBA的著名球星伊萨艾·托马斯(Isaiah Thomas)十分相象:靠着天赋和努力从贫民区中一步一步地奋斗,最终获得成功。从这个角度讲,该片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运动记录片。与此同时,影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指出现存的“精英教育体制” 忽视了贫民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
21.[美国哈兰县]U.S.A. Harlan Country 1976 美
导演:Barbara Kopple
上映:1976年10月18日 ( 加拿大 )
22.[三里冢]1967-1972 日本
导演:小川绅介
[三里冢]是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记录三里冢地区的农地被政府征收去兴建成田机场时,农民与政府抗争的经过。在日本,纪录片拍摄者基本上都站在反抗权力的立场,甚至纪录片本身就是一种反抗的形式。小川绅介导演生前最后的谈话是这样的:“我不承认‘国家’这个名词,‘国家’这个名词是可以不要的。”
1967 年三里冢地区开始要兴建机场,当地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而与警察抗争,抵抗坚持了五年一直到1972年,这五年期间小川绅介带着剧组成员一直住在村里,他坚持“尽可能呆在现场”,通过时间的流变来展现示威斗争中真实动人的一面,当几年来一直抗争的农妇用铁链将自己和孩子锁在一起,面对警察面露坚毅之色时,它所表现出的震撼力量无法用语言描述,因此[三里冢]被称为“达到了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
关于影片和导演:
小川绅介(作者:吴文光)
第一次知道小川绅介这个名字应该更早些,是80年代中期在德国人乌里希.格雷戈尔所著《世界电影史》里,著者论述到“1960年以来的日本电影”时说,日本的纪录片“首先应提及的是小川绅介拍摄的一组报道多年的反对建立成田机场斗争的纪录片《三里冢》”,“这套影片中最杰出的也许要算《第二要塞的农民》,其现实性达到了迄今为止一般政治纪录片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具有古典武士戏剧的水平”。这些高度概括的史料性的文字,肯定没办法写出小川绅介这个活的人和他活着的电影,仅仅是名字,就像出现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数百名导演的名字一样,他们都成为卡片,夹在电影史的档案袋里。
1991年的这一天,在小川的工作室,卡片变成银幕上活着的《第二要塞的农民》。影片是黑白,长度两小时,内容是60年代末“三里冢”的村民们反对为修建东京成田机场让他们迁移的抗争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无解说,无配乐,三或四分钟左右的长镜头特别多,坐在银幕前感觉像是身在20年前的那个现场,目击着当时人和事在怎样进行和发生。
其中:一个农妇和她的女儿在强行驱赶者来临之前,坐在地上,旁边是一棵树,她们在相互用铁链把自己锁在树干上。雨飘着,周围不断有乱哄哄的脚窜来窜去,母女俩面色平静。女儿说:很冷啊。母亲把一件衣服披在女儿身上。看片到这里,我忍不住眼睛潮湿。另一个段落是画面里一边是一个农妇,一边是一排头戴钢盔、手持盾牌的警察。农妇对警察说,你们回去吧。你们知道吗,这是我们住了好多年的地方,我们不能离开。你们知道吗?农妇重重复复地说着这些话,警察沉默不语。这个镜头也是一动不动持续了四分多钟。
那天看片,和田壮壮同班同学的彭小莲也在场,她是拍故事片出身,正在美国读电影,她看着银幕上的英文字幕为在场的其他中国观者念出中文,农妇后面的话她因为声音哽咽而念不下去。在这些个完整保留的真实现场空间里,有肉和钢铁、热忱和冰冷、语言和沉默、希望和无奈的对峙,其中可以读出太多太多的涵义。我想象不出使用镜头反复切换,或者推进特写等等什么样的技巧可以达到这样的份量。
我自己和很多人一样爱看故事片,但我看故事片的经验里从未获得过像小川纪录片里的那种震撼。我看故事片,知道那是虚拟的现场,编剧和导演们把他们的理解和想象编织成一个个场面,那是场景而非现场。我认为的优秀的剧情片是在创造我们想象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或者说是另一种真实,它是我们的经验之外却在体验之内的另一种残酷的真实。但是,故事片愈来愈堕落的今天,我宁愿去看纪录片,尤其像小川的纪录片,他始终“在场”的镜头之眼,完整呈现出他以后,还是在小川的工作室和小川有过几次单独谈话,记得他比较多的谈到说“纪录片的第一要素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拍摄人在现场实际工作的时间单元,它决定了所记录的内容和含金量。我经常和一些同行一起谈某部片子的失憾之处时爱说,镜头不在场。小川说,碰到这种时候,他恨不得跳楼。“不想跳楼”的小川在拍他的纪录片《三里塚》时,带着拍摄人马住进了这个叫三里冢的村子。当时是1967年,这个村子里的人保卫自己土地的抗争活动一直持续到1972年,五年时间里,小川的镜头一直“呆在那儿”,完成了《三里塚》这套被电影史家称作的“具有记录史的纪录片”,《第二要塞的农民》是其中一部。
再回想五年前第一次看《三里塚:第二道防线的人们》,是一种在荒漠里行走多日,终于发现高山却仰而望止的感觉,心情是既狂喜又沮丧。那一年,我做完《流浪北京》一年多,正是迷惘空虚之中,看了小川的纪录片,狂喜自己终于找到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的努力方向,暗想奋斗若干年,可以干出点名堂,但如今五年过去,小川这样的人还是像座大山横亘在面前。忍不住想,像小川这样拍纪录片的人,也许你真的无法逾越他,一辈子只能望其项背。
23.[细蓝线]The Thin Blue Line 1988 美
年代:1988
国家:美国
片长:101Mins
纪录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曾在1988年台湾主办的电影节中的影剧院展获选为最佳影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这宗案件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被车子撞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本片结构严谨,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推理求真,剧力之强不输一流剧情片。菲利浦.葛拉斯的精彩配乐为影片的气氛增色不少。
24.[初恋]First Love 1974 波兰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形态:彩色片
片长:51分钟
这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这部清新怡人的纪录短片,全然没有基氏黄金期那般充满道德焦虑。他跟踪一对波兰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直至结婚生子的全过程。虽为纪录片,却有着剧情片所特有的情节脉胳和专属基氏的极微妙的情绪跳动,赋予了纪录片别样的光彩。这对青年男女在婚前订住宾馆时,基氏派其工作人员伪装成民警,前去查房,给这对情侣带来了一场极生动的有惊无险。由此,基氏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使我们看待这场庸常而美好的爱情之时,也产生了犹疑。基氏顽皮而机智地洞穿了“真实”的缺口,使电影和人生成为一种既尴尬又无可奈何的互补。
25.[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片长:85分钟
默片 黑白
墨西哥在20世纪初期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片充满新鲜感和生机的土地令爱森斯坦对她满怀好奇与激情。在拍摄预算只有两万五千美元的情况下,爱森斯坦却拍摄了大量素材。79年亚历山德洛夫根据爱森斯坦生前的剧本把[墨西哥万岁]剪辑成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墨西哥某一时期在某个地区的生活。其中,爱森斯坦对自己开创的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技巧上的大胆实践,并在构图上刻意追求形式感和隐喻性。影片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形成了独特的爱森斯坦风格。
关于导演:
墨西哥万岁 是俄国电影之父、世界电影的先驱——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的关于墨西哥历史与文化的纪录片。1934年即结束拍摄,却直到爱森斯坦死后30多年(1979年)才由他的助手亚历山德洛夫剪辑完成。
1928 年,爱森斯坦离开苏联,先去法国会朋友亚历山大洛夫和基赛,随后三人一起到好莱坞闯世界,受到冷遇,于是离开美国,由小说家欧普顿·辛克莱资助去墨西哥拍电影。他拍了近■万米的胶片,寄给好莱坞。面对一大堆庞杂的胶片,资助者感到无法处理,叫爱森斯坦 回美国将胶片剪辑出一部影片,可是美国警察禁止爱森斯坦入境。1932年,他回到苏联。他在墨西哥拍的那些胶片被别人剪辑成《墨西哥风暴》等影片,余下的就堆进仓库了。在爱森斯坦生前,这些胶片都没送到莫斯科。直到1979年,经多方努力,将剩下的六万米底片集中到莫斯科。爱森斯坦早已去世了,他过去的助手,也是当时的名导演亚历山大洛夫剪辑成完整的影片《墨西哥万岁》,上映后,大家惊呼这是爱森斯坦在美学上登峰造极的一部作品, 并于1979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金质奖。
这时,爱森斯坦已去世三十一年了。
代表作品:
《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战舰波将金号》The Bettleship Potemkin
《亚历山大·涅先斯基》Alexander Nevsky
26.[寂静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 1956 法
导演:Jacques-Yves Cousteau 路易斯 马尔 (Louis Malle)
编剧: Jacques-Yves Cousteau
国家/地区:法国/意大利
类型: 记录
译名情况:七海猎奇(台)/寂静的世界(其他)
27.[7 Up]1964 英国
原名:7 Up
年代:1963)
导演:Michael Apted 迈克尔·艾普泰德
28.[毕加索的秘密]The Mystery of Picasso 1956 法
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
片长:78分钟
1956 年夏天,法国著名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获得了毕加索的同意,拍摄了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影片忠实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影片采用黑白胶片拍摄,这使吸烟和手持画笔的毕加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华盛顿邮报》曾撰文惊叹——“不可思议!试想,你正与这样一位大师共处同一画室!”这也是我们大多数观众在看着部纪录片时的一个简单的共鸣。毕加索曾说过:“就我个人而言,一幅画乃是破坏的结果。”在观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这种破坏,这部电影在今天,恐怕是我们近距离接触这位大师最有效的途径了。更为邪门的是,在拍完这部纪录片后,毕加索将拍片过程中所画的20余幅画悉数毁弃,这使本片更显珍贵。本片获得第九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1984年法国政府甚至正式宣布,将这部影片纳入国家宝藏之列。
29.[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
导演:John Grierson
上映:1946年11月25日 ( 瑞典 )
剧情简介: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 英国)——一种纪录电影模式的命名者,一个时代的象征,纪录片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作品只有一部,他的影响却到现在仍无法估量。他为世界纪录电影开拓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空间,许多大师和不朽之作得以诞生:《夜邮》、《锡兰之歌》……无不与他的名字相连,他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的教父"。
关于导演: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1898—1972),英国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英国的一次以约翰t格里尔逊为首的有组织的纪录片摄制运动。始于三十年代。格里尔逊于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参加电影部的有阿瑟·艾尔顿、巴锡尔·瑞特和斯图亚特·菜格。195 5年英国市场委员会解散,英国邮政总局接管了该电影部,改称邮政总局电影部,继续为协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拍摄纪录片。新加入的成员有保罗·罗沙、埃德加- 安斯戴、阿尔培托·卡瓦尔康蒂、约翰·泰勒和晗里·华特等。格里尔逊于1937年辞职,两年后,邮政总局电影部由英国情报部接管,改称皇冠电影部,于 1951年解散.格里尔逊在职期间,他领导下的纪录片制作者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电影史上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即指这一学派在三四十年代的创作活动。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在创作思想上受苏联电影的影响较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广泛吸收了瓦尔特·鲁特曼的 "交响乐式"蒙太奇手法、法国先锋派的各种倾向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和美国的弗拉哈迪的经验。因此,他们一方面十分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富有创造性的对真实生活场面的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方面又非常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英国纪录片学派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瑞特的《锡兰之歌》(1934)、安斯戴和艾尔顿的《住房问题》(1935)、瑞特和华特的《夜邮》(I 936)、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1936)和泰勒的《烟雾威胁》(1937)等,都在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台等方面极其讲究,以致有时"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萨杜尔语).然而,这种技术加工有藏明确的限度,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
格里尔逊去职后不久即离开英国.英国纪录片学派的创作活动并来因此而受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纪录片学派全力为战争宣传服务,在创作上出现了两个主要倾向:一是以保罗t罗沙为代表的"纪事体裁",即通过解说词把现成的纪录片素材连缀起来,并赋以强烈的节奏,来体现某个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例如他的《富饶的世界》(i 94 3)和《世界的财富》(1947)等。另一种顶向以汉弗菜·詹宁斯为代表,强调影片的人情味和幽默感,并以一种几乎和使用职业演员相同的方式,来使用真实生活中的人(例如街上的行人)。作品有《闲暇的时光》(1939)、《伦敦火火记》(i943)和《给梯摩西的日记》(1945)等。
1951年皇冠电影部的解散宣告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告终。
代表作品:
Cinéma Vérité: Defining the Moment (1999)
Night Mail (1936)
加耐兹的私人生活 Private Life of the Gannets (1934)
漂网渔船 Drifters (1929)
30.[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
导演:路易斯·布努艾尔
形态:黑白片
片长:27分钟
作为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布努艾尔这一次目光对准西班牙一个最穷困的名叫犹尔德的地方,在动物片和旅游片的客观样式下隐藏着作者对社会严厉的控诉,并对西班牙内战的即将爆发作出了大胆的预示。布努艾尔对电影纪实特征进行了极致化的探索,冷漠的犹如科教片的解说员声音,极度真实以致于凸显魔幻色彩的取景让这部影片在纪实的形式中仍然贯穿着超现实主义的基本方法。和布努艾尔的大部分影片一样,[无粮的土地》又犯了众怒。这一次连他的工作人员都拒绝将名字写入演职表。第二年,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禁演了本片
关于导演:
路易·布努埃尔Luis Bunuel(1900——1983) 西班牙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好朋友——布努埃尔,一位与“超现实主义”分不开的电影大师。他的影片《一条安达鲁狗》中最为称道的云遮月即刀子割破眼皮和爬满蚂蚁的手两个场景就是他和达利的两个梦,他的故事片永远带给观众预料之外的激动。这位在超现实主义中游弋的大师突然出辙,诡异的目光变得炯亮,开始关注西班牙一个鲜为人知的落后村庄,靠着朋友中的不大彩票使他记录了这片贫瘠的,充满疟疾、死亡的土地——《无粮的土地》,然而,这部影片还能看到签着“布努埃尔”大名的镜头么?
代表作品:
《一条安达鲁狗》An Andalusian Dog(/Un chien andalou),1928
《黄金时代》1930
《无粮的土地》Land without Bread(Las hurdes),1932
故事片:
《资产阶级审慎的魅力》
《白日美人》
《特丽斯丹纳》
31.[中国]China 1972 意大利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里
形态:彩色片
作为关注学生运动的一名左翼意共导演,安东尼奥尼被中国政府邀请到……中的中国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安东尼奥里说拍摄本片的意图:是让意大利观众看一看带有各种缺陷的安东尼奥尼式的中国。他还说:这是一部不带教育意图的政治片,我是个观众,一个带着摄影机的旅游者。这一纪录片观点上可追溯到前苏联的维尔托夫的 “摄影机眼睛”学派。影片非全然的纪实,虽然对……时期,中国人的民生常态有着较为细腻的纪录,但导演本人的态度却异常模糊,致使有极广泛人群脱离历史的嫌疑。本片在……时的中国曾遭受到强烈批判。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难读解安东尼奥里的东方态度。[/color]
32.[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 美国
导演:Ken Burns
编剧:Ken Burns /Ric Burns
影片类别: 记录/ 战争/ 历史
33.[谢尔曼将军的征程] Sherman's March (1986)
导演:Ross McElwee 罗斯麦凯维
片名:Sherman's March
34.[特写]Close-Up 1990 伊朗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形态:彩色
获得1990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魁北克影评人协会奖
[特写]一片的问世缘于阿巴斯在报纸上看到萨布其假称自己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骗钱拍电影的报道,阿巴斯被这个青年对电影的爱所打动,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式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及萨布齐恩本人,于是产生了这部影片。
本片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尊重与承认的需要。”阿巴斯对拍摄[特写]的用意做了这样的解释。此片的拍摄手法颇有意思,采取了跟踪纪录的形式,在假想与现实之间讲故事,交叠着电影的真实与现实的真实。自[特写]开始,导演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手法,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拍出了几部闻名于世的作品,但 [特写]仍然是阿巴斯本人最钟爱的影片之一。
关于电影:
德黑兰,记者法拉兹曼德前去报道年轻人霍塞·萨布齐恩因诈骗被捕的事件。原来,失业的油漆工萨布齐恩是一个影迷,他自称是著名导演穆赫辛·马克马尔巴夫,取得阔绰的阿汉卡赫一家信任,向他们借钱拍片。事发后,萨布齐恩被抓。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就此案展开了纪录片似的跟踪调查,他采访了警察,阿汉卡赫全家,以及萨布齐恩本人,审讯过程中,萨布齐恩为骗取了阿汉卡赫一家的感情而后悔,但他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如果有钱,他真地会拍摄自己的电影。而且,假扮导演马克马尔巴夫赋予了他自信。最后,原告阿汉卡赫家撤销了起诉,而萨布齐恩也见到了真正的马克马尔巴夫,后者骑小摩托带这个年轻人重访阿汉卡赫。
导演阿巴斯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萨布齐恩其人的诈骗事件报道,被这个青年对电影的爱所打动,继而产生了这部影片。但它并非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作品,"本片主要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尊重与承认的需要。"阿巴斯对拍摄《特写》的用意做了这样的解释。此片的拍摄手法颇有意思,采取了跟踪纪录的形式,有纪录片的真实感,又有故事片的虚构感,在假想与现实之间讲故事,正是阿巴斯所擅长。该片被国际电影制作评委会评为九十年代最好的五部电影之一。
35.[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
导演:瓦尔特·鲁特曼
形态:黑白片(无声)
国别:德国
片长:52分钟(24格/秒) 69分钟(18格/秒)
1927 年9月23日,本片首映于柏林,影片作曲艾德蒙特·迈泽尔亲自指挥一支由75人组成的大型乐队为影片伴奏,盛况空前。影片是新客观派电影的重要产物,将摄影机的纪录本能,在当时而言,也算推到了极致。影片事无巨细地展现了柏林各色人等的日常起居及其工作、生活的繁密状貌。也是“横断面电影”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说,它表现的是某一部分现实的横断面的电影,不以个人,而是以群体为描写的中心,并且排除了对所表现人物的好恶情感。影片记录了春末之际,柏林某一个工作日从早至晚的生活情景。鲁特曼用一台摄影机和烂熟于胸的蒙太奇手法,奏响了一曲自然流露却宏大森严的视觉交响。当时的评论给这部辉煌的影片寄予高度评价。称其为“迄今为止与电影所展现的一切决裂的作品”。同时,这也是部高度形式化的影片,它的意义也不止于纪录片的范畴,而上升到“电影作为动作艺术”的高度上来。后人虽诟病此片只是自然主义的简单外露,但它对电影技术和艺术的双重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同时,也为后来的纪录片提供了绝佳的样本
36.[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 1994 美国
导演:Terry Zwigoff
影片类别: 记录/ 传记/
剧情梗概:
罗伯特·克鲁伯是一位著名的另类漫画大师,他创造出的《怪猫菲力兹》更是首部限制级动画片。影片回顾了漫画大师的一生,采访了他的母亲、两个兄弟、妻子以及前女友等人,并挑选了他大量画作中的经典部分欣赏,一副副针砭时弊的的作品不断出自他的笔尖。
37.[又快又贱又失控]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 美国
导演:Errol Morris埃罗尔莫里斯
演职员表:Dave Hoover/George Mendon/Ray Mendez
38.[普通的法西斯]Ordinary Fascism 1965 苏联
导演:米哈依尔·罗姆
形态:黑白片
片长:133分钟
罗姆是前苏联著名电影大师和电影教育家,曾执导过我们非常熟悉的[列宁在10月]和[列宁在1918]。本片是这位电影大师的掩卷之作。影片运用了大量新闻资料,并作出极富智慧和人道力量的撷取。按罗姆所说,他要探讨的是为什么20世纪中期竟会出现法西斯这种可耻的现象,并考量普通人如何会变成“普通的法西斯主义者”这一历史根源。影片很容易拍成政论性的纪录片,但罗姆却赋予这部影片罕见的思考力度和且深且痛的诗意表达。纪录片的解说词在这部影片里得到近乎完美的绽放。幽默、机智,并流溢着朴素而深遂的哲理。影片临近结尾时,伴随着一张张富有思想的面孔,人们听到了这样富有哲理而又有力的声音:“毕竟有一些对希特勒说‘不’字的青少年。毕竟有一些人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对‘纳粹’主义说‘不同意’。牺牲固然需要很大勇气,但是在周围人都说‘是’时敢于说‘不 ’……在严禁思考的情况下依旧思考,这样做也和牺牲所需要的勇气一样大。”
本片在前苏联被称为人类必看的一部电影
39.[一代拳王:阿里]When We Were Kings 1996 美国
导演:Leon Gast
影片类别: 记录/ 体育/ 历史
40.[导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The Making of Northwestern 1999 美国
导演:Chris Smith
影片类别: 记录
剧情梗概:
“导演”这两字是许多电影人追求的名衔,对于住在威斯康辛一处无名小镇的马克布察特而言,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本片是由克里斯史密斯执导,记录马克为完成导演梦,出动全家大小、亲朋好友充当演员,加上他的信用卡和比尔叔叔借他的3000元,意图完成一部恐怖短片。
关于电影:
“导演"这两字是许多电影人追求的名衔,对于住在威斯康辛一处无名小镇的马克布察特而言,更是他一生最大的梦想。本片是由克里斯史密斯执导,记录马克为完成导演梦,出动全家大小、亲朋好友充当演员,加上他的信用卡和比尔叔叔借他的3000元,意图完成一部恐怖短片
片中忠实记录马克对拍片的坚持和他个人的一些问题--包括酗酒、赌博和家庭失和等--观众可从中认识马克周遭的人物:亲爱的老妈、高龄八十二岁的叔叔和马克的一干演员朋友。这是一部关于一个人的野心、沈迷、和他追求个人理想的“美国梦"的忠实纪录片。
01.[夜与雾]Night and Fog 1955 法国
02.[悲伤与怜悯]The Sorrow and the Pity 1969 法国
03.[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美国
04.[带摄影机的人]Man with the Movie Camera 1929苏联
05.[奥林匹亚]Olympia 1936 德国
06.[德意志的胜利].Triumph.des.Will 1934 德国
07.[雨]The Rain 1928 荷兰
08.[风的故事]A Tale of the Wind 1988 (法、英、德、荷兰)
09.[愚公移山] 荷兰
10.[黑暗之心]Hearts of Darkness:A Filmmaker`s Apocalypse 1991 美国
11.[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美国
12.[罗杰和我]Roger & Me 1990 美国
13.[提提卡失序记事]Titicut Follies 1967 美国
14.[推销员]Salesman 1969 美国
15.[灰色花园]Grey Gardens 美国
16.[变调摇滚乐/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 1970 美国
17.[证词:犹太人大屠杀]Shoah 1985 法国
18.[生活三部曲]Qatsi Trilogy 1983-2002 美国
19.[我们为谁而战]Why We Fight 1942-1945 美国
20.[篮球梦]Hoop Dreams 美国
21.[美国哈兰县]U.S.A. Harlan Country 1976 美国
22.[三里冢]1967-1972 日本
23.[细蓝线]The Thin Blue Line 1988 美国
24.[初恋]First Love 1974 波兰
25.[墨西哥万岁]Que Viva Mexico! 1934-1979 苏联
26.[寂静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 1956 法国
27.[7 Up]1964 英国
28.[毕加索的秘密]The Mystery of Picasso 1956 法国
29.[拖网渔船]Drifters 1929 英国
30.[无粮的土地]Unpromised Land 1933 西班牙
31.[中国]China 1972 意大利
32.[南北战争]The Civil War 美国
33.[谢尔曼将军的征程] Sherman's March (1986)
34.[特写]Close-Up 1990 伊朗
35.[柏林,一个大都市的交响乐]Berlin,Die Sinfonie der GroBstadt 1927 德国
36.[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Crumb 1994 美国
37.[又快又贱又失控]Fast Cheap & Out of Control 美国
38.[普通的法西斯]Ordinary Fascism 1965 苏联
39.[一代拳王:阿里]When We Were Kings 1996 美国
40.[导演狂想曲]American Movie:The Making of Northwestern 1999 美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