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横舟组诗《千古悲魂》导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感悟历史的悲怆——横舟组诗《千古悲魂》导读

陈川(信息时报编辑)


评论横舟的这部诗,是我力不能及的一件事情,然而读诗的激动,使我很想写些什么,因此我给自己说,那就写一篇“导读”推荐给大家看吧。然而此刻提笔,我依旧感到困难:我该用怎么样的语言,才可以把读诗时候的所感到的那种震撼和悲怆表达出来呢?

这是一首史诗。

我所说的“史诗”,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言其写史,是一首写历史的诗;二言其“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的史诗——真的!虽然我看过很多诗,也写过一些,但是较之于对于小说散文的鉴赏而言,我知道我还是不懂诗,然而,凭一种没有什么道理的“感觉”,我知道,这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来的!

这是一部写中国历史的长诗。感谢作者,在连载到第廿八章的时候,写了一个《创作谈》,这样使我这不懂诗又想谈诗的人,此刻写来,就轻松得多了。

( 组诗《千古悲魂》成稿于十八年前,其背景以汉武帝和汉昭帝年间的苏武在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流放牧羊为主线。情绪上渲染了苏武悲沧的一生,以完成一段千古忠诚的现实与二十年的狂想,而这狂想又是极具悲剧色彩的痴想。

……作为儒家文化的底蕴,就是不愿意放弃传统。但,还是想领会一下前人最初的那种精神,远古的人们的那种执着的精神,是我们的现在人所没有的。你不能简单的说这是愚昧,或曰愚忠。

与苏武同时代的还有几个悲剧式人物,司马迁、李凌、班氏父子等,这其中包括汉天子刘佛凌本人。……可就是这些个悲剧人物,在中国的历史上,挥舞着一带王朝的豪情。真是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苏武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忠君爱国,二十年如一日,在大漠放羊,为的是什么,他自己恐怕也说不清。因为在他回来的第二年,他的儿子就被朝廷以谋反罪处死了,这真是个讽刺。在苏武死后,边垂的军民为了纪念他,给他修了一座庙,即苏武庙。好象在今天的宁夏境内。在他的庙前立了一块碑,是他的同朝大将,李凌的墓碑,即李凌碑。成为中国历史上有碑无庙,有庙无碑的奇闻。

这李凌更据传奇色彩,是一个“叛变的忠臣”。而司马迁就是因为他开拓而获罪的,据说司马迁死后的墓里,就只是一套衣服,即衣冠冢。这些听起来都让人落泪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上回荡着,传为永久的奇闻。悲悲沧沧的传下来,让后世的人们感慨哀叹。

《千古悲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今天看到她,还是有她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于后人能在前人的历史中,体会到什么,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

我读《千古悲魂》,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作品所具有的那种大气势和大意蕴,这是一种黄河壶口瀑布般的气势和意蕴,又如同血红的残阳下的荒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你不能不感到了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之中的“人”的伟大和可怜,同时你就又不能不联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之中的“人”的渺小和卑劣了……

——我想,这是一种“人之人而何以为人”的考问的力量啊!发之为思,则为哲学,为宗教;发之为文史,则为《春秋》,为《史记》;发之为诗歌,则为《天问》,为《凤凰涅槃》,为横舟之《千古悲魂》者也!


我读《千古悲魂》,然后感受到的是一种悲怆!“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那种悲怆,项羽自刎时的那种悲怆,三闾大夫投江时的那种悲怆,毛/泽/东“安得倚天抽宝剑”的那种悲怆……

——我想,这是一种5000岁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永远流淌着的悲怆啊!发之为兵,则血历史;发之为愤,则出诗人!


我读《千古悲魂》,我还深深的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的质美,和诗的语言的魅力——诗的意境给所描绘的,是一巨幅的油画,其大者,可及厅之一壁,因视之者俯仰坐卧皆不可见全貌,非远而近、近而复远、远又复近——如是者九而不得窥其全貌,及略窥其貌,始识尚不得会其精神也,至若语言之妙,则如僧人听经,余虽有所悟,而无可言喻焉!

——我想:这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才能,是我们一般人可以欣赏而不可以习效的诗人的天赋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