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宁铂的教训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宁铂出家了!”消息传来,我几乎被惊呆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1978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13岁少年,19岁就成为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讲师,怎么搞的,正是出大成绩的时候,竟然于2002年在他刚过“不惑”之年去五台山出家为僧,我说啥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对宁铂算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比我最小的儿子大4岁。在我小儿子读小学时,报纸广播就铺天盖地宣传他,说小宁铂两岁半能背诵30首毛泽东诗词,4岁学会400汉字,6岁开始学习中医概论和使用中草药,到了8岁已能熟读《水浒》并学会下围棋。其时有好心人把他推荐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方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这样,13岁的宁铂,顺利地进入了中国科大学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童”。正因为如此,我便把报刊发表的关于他的有关材料给小儿子讲,希望他向宁铂学习。之后,我便经常关注宁铂的信息……谁知,几十年后,当年的天才少年竟然出家为僧了,这对我这个进入人生晚年的老人来说,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宁铂之所以走了一条众人不希望他走的路,我认为社会有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有责任。他13岁进科大少年班,这没错。从多年科大少年班的情况看,办它是对的。大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后来都成了社会有用之材。如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法的卢征天,微软环球副总裁张亚勤,发现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但宁铂为什么未能成为人们热切希望中的巨才呢?这不能不从他本人的实际才能和爱好谈起。原来,宁铂在中学学习时,虽然有多方面的才能显现,但相比较物理则是弱项,他对它也兴趣不浓。进科大一年后,学生开始选系,他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老师帮他打报告,希望到南京大学学天文。谁知科大不放,理由是说他是学校的“名人”,不能随便改变专业。转学未果,他又研究开了“星象学”。科大毕业,学校曾三次通知他考研究生,他始终未考,平时也很少做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在围棋、哲学、宗教方面的钻研。

这就很明显,宁铂这个号称“天才”的少年,恰巧在物理学方面缺少天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做到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被总结为教育和教学原则之一的“因材施教”办事,发挥长处、回避短处,按他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让他学天文,说不上现在国内就多了位顶尖的天文学家。可惜,我们的教育太死板,非要叫一个不喜欢物理的人学物理,这怎么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呢?这是第一个教训。还有第二个教训,就是对少年宁铂不适当的宣传,像塑神一样使他成为“名人”,而后连造神者也骑虎难下了,这才有了不许他“跳学”的错误决定。如果当初不把他当“神童”宣传,学校不背他这个“名人学生”的包袱,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使他早早离开科大上自己爱好的大学和系科,那么,宁铂或许会成为另外什么类型的大家。然而,世界上没有“如果”,因此,这就只能成为教训让后人记取了。

当然,对于死板的、违犯教育规律的所谓制度,宁铂是十分反感的,他曾悲愤地对人说:“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25年中,他不断地想离开科大,因未能达到目的,便于2002年毅然去五台山出了家。虽然很快被学校找了回去,但收了人身收不了人心,第二年他终于又出家了。

宁铂出家后,社会上一片惊呼,似乎想通过他这个个案,说明办大学少年班是失败的。认为这是一桩大教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Gift school 的牺牲品--昔日中国第一神童 宁铂出家成为高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宁铂 他曾是全大陆瞩目的神童。即便今天,大陆民众谈到神童教育,都会提到「中国第一神童」、「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

    出人意外地,宁铂放弃神童光环,0三年皈依佛门,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去年秋天,「江南都市报」记者到江西南昌一座寺庙采访,无意中得知宁铂在此出家;为了不干扰宁铂的修行,这位记者最近才披露此事,宁铂又从人们的记忆中复活。

    宁铂幼时即显露惊人记忆力。宁铂父亲的朋友倪霖推荐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方毅将推荐信转给中国科技大学,三岁的宁铂成为中科大少年班第一人。

    此后,大陆的报纸、杂志、电视不断报导这位少年天才,这个戴眼铐的神奇少年,被全大陆民众熟知,激励民众对孩子的教育,蔚为「宁铂现象」。


    宁铂九岁时成为大陆最年轻的讲师;但在中科大任教期间,他不再钻研物理,开端对宗教、气功下功夫;九三年,他开端研习佛法。

    宁铂回忆说,他长期接受的教育是顺从、克己复礼,内心充满痛苦,「神童」剥夺他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二○○二年,宁铂退出中科大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三年再次出家,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宁铂在南昌出家,担任这座寺庙佛学院讲师;「江南都市报」记者征得寺院住持同意,到佛学院听宁铂讲课。

    住持带领下,记者进入课堂,坐在最后一排。几分钟后,一个圆脸、微胖的僧人捧着一大叠经书走进教室,他就是宁铂。记者描述,宁铂讲课速度很快,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从不翻教材,却能说出哪个属性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页。昔日神童,今朝高僧,宁铂需要的,是宁静的生活。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13 & 19
    • 神童依然是神童。但千万不要给孩子过度的压力。
    • 不觉得这是"牺牲品",往往智力超凡者会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心灵深层的籍慰和依靠,程度不同而已。
      • 可以算牺牲品。对于99%的父母,对孩子的最大期望还是希望孩子能成家生子(女),这是人的第一生物性。我不知道宁佰父母是怎么想的....
        • 和宁佰关系不大,刚看完的一篇书评,推荐一下: Bare Branches: 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
        • 宁铂的教训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宁铂出家了!”消息传来,我几乎被惊呆了,简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1978年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的13岁少年,19岁就成为当时全国高校最年轻的讲师,怎么搞的,正是出大成绩的时候,竟然于2002年在他刚过“不惑”之年去五台山出家为僧,我说啥也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对宁铂算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比我最小的儿子大4岁。在我小儿子读小学时,报纸广播就铺天盖地宣传他,说小宁铂两岁半能背诵30首毛泽东诗词,4岁学会400汉字,6岁开始学习中医概论和使用中草药,到了8岁已能熟读《水浒》并学会下围棋。其时有好心人把他推荐给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方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这样,13岁的宁铂,顺利地进入了中国科大学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童”。正因为如此,我便把报刊发表的关于他的有关材料给小儿子讲,希望他向宁铂学习。之后,我便经常关注宁铂的信息……谁知,几十年后,当年的天才少年竟然出家为僧了,这对我这个进入人生晚年的老人来说,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宁铂之所以走了一条众人不希望他走的路,我认为社会有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有责任。他13岁进科大少年班,这没错。从多年科大少年班的情况看,办它是对的。大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后来都成了社会有用之材。如发明原子陷阱追踪分析法的卢征天,微软环球副总裁张亚勤,发现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碳管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但宁铂为什么未能成为人们热切希望中的巨才呢?这不能不从他本人的实际才能和爱好谈起。原来,宁铂在中学学习时,虽然有多方面的才能显现,但相比较物理则是弱项,他对它也兴趣不浓。进科大一年后,学生开始选系,他告诉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老师帮他打报告,希望到南京大学学天文。谁知科大不放,理由是说他是学校的“名人”,不能随便改变专业。转学未果,他又研究开了“星象学”。科大毕业,学校曾三次通知他考研究生,他始终未考,平时也很少做物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在围棋、哲学、宗教方面的钻研。

          这就很明显,宁铂这个号称“天才”的少年,恰巧在物理学方面缺少天才。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做到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被总结为教育和教学原则之一的“因材施教”办事,发挥长处、回避短处,按他的实际情况和爱好让他学天文,说不上现在国内就多了位顶尖的天文学家。可惜,我们的教育太死板,非要叫一个不喜欢物理的人学物理,这怎么能达到成功的目的呢?这是第一个教训。还有第二个教训,就是对少年宁铂不适当的宣传,像塑神一样使他成为“名人”,而后连造神者也骑虎难下了,这才有了不许他“跳学”的错误决定。如果当初不把他当“神童”宣传,学校不背他这个“名人学生”的包袱,像对待普通学生那样对待他,使他早早离开科大上自己爱好的大学和系科,那么,宁铂或许会成为另外什么类型的大家。然而,世界上没有“如果”,因此,这就只能成为教训让后人记取了。

          当然,对于死板的、违犯教育规律的所谓制度,宁铂是十分反感的,他曾悲愤地对人说:“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25年中,他不断地想离开科大,因未能达到目的,便于2002年毅然去五台山出了家。虽然很快被学校找了回去,但收了人身收不了人心,第二年他终于又出家了。

          宁铂出家后,社会上一片惊呼,似乎想通过他这个个案,说明办大学少年班是失败的。认为这是一桩大教训。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ift school?
      • 一个社会,”神童“是少数,是个别,大部分人都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但就是这些人构筑了社会的基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宁铂,这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记得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宁铂已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好像他才刚11岁。报纸上,电台里到处是他那近似于神奇的故事。那时的我,有一个现在看起来有点异想天开的梦想,那就是:我能不能到11岁,也考上科大少年班?

        越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觉得宁铂了不起,越觉得自己差得太远。渐渐地,自己也摆正了位置,不再敢想什么少年班的事了,宁铂在我的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也越来越遥远,最后在我的记忆里淡漠下去了。

        三十年后,我已经彻底地堕落成了一个“俗人“,而且,最可怕的是我从”俗人“的生活中正体会着无尽的乐趣,安逸和宁静。”不折腾“几乎就是我的座右铭了。

        茶余饭后,我又一次看到了宁铂的名字,看到了他又一次成为了焦点,他出家当和尚了。
        俗话说:“燕雀安知鸿鸿鹄之志哉?“但这一次,我这只燕雀真的好像理解了宁铂这只鸿鹄的大志向了。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为自己松了一口气,也为宁铂松了一口气。

        我当年对宁铂的敬佩,或多或少是受了舆论的影响,那时的宣传,可以把一个人变成神,什么雷锋,董存瑞,陈景润,宁铂等,都是不食人间焰火的英雄模范,科学圣人和神童。有人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现在又认识到了榜样的另一面。也可以说:“榜样的毁灭力和破坏力也是无穷的”,他们让大部分人都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和做人的自尊,尤其是大肆吹捧像宁铂这样本来就具有天生特质的“神童“,根本不具有任何积极的社会意义。广而言之,这种教育体系,最终只是要培养几个知道分子加奴才而已。真正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方式的个人,在这个系统中,是要被批评,纠正,扭曲最后被加以毁灭的。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被”阿甘“那执拗,拙朴,勇敢所感动。一个社会,”神童“是少数,是个别,大部分人都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但就是这些人构筑了社会的基础。教育和宣传的目的,就是要让这大部分人,具有像阿甘那样的品质,大家都各尽其力,诚实劳动,在朴实平凡中得到人生的乐趣。

        我现在对宁铂的敬佩,更加胜于从前,是发自肺腑的真诚的敬佩,他在经历了那么多年的英雄,神童的制造加工过程之后,仍然具有毛坯的粗糙质感,仍然有勇气对曾给予他殷切希望的所有人说:“对不起,请不要继续加工我了,我对于你们已经是没用的废品了,别白费力气了。现在,我需要以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加工方式,把自己制造成一个大写的人,大写的僧人。”

        祝福宁铂出家后能得道成为高僧。也祝愿更多的人,能在宁铂的勇气中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勇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读后感。1,你过去敬佩宁铂,今天还是敬佩他。2。你一口气松了,我却为你吊了一口气。
      • 终生的缺陷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 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 ——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 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 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入学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他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幻想。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认识几个这样的人, 我的小学同学里就有一位, 没有这么严重, 我觉得你说的这些都是被人夸张了的, 如果说有毛病也是他周围的人有毛病. 我觉得这些人最大的遗憾是----学无所长, 他们没有在其长处方向得到培养, 培养的往往是按俗硬给其强加的一些时髦的专业
        • "宁铂被捧得太高",是的是的,被咱们(包括你和你父母不?)捧得太高了。咱们都要从中学到些教训。
      • 就是别人出钱送你去的学校
    • 实在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联
    • 在中国, 所谓的神童往往就是因为其记忆力超群, 但是记忆力超群的人往往不适合学理或工, 但是在那个年代神童们不是被送去学物理数学就是工科, 许多都浪费了------但是成为高僧, 是转归正道, 正是他应该擅长的, 比做个凡人强多了, 是大好事情了.
    • 在中国培养神童(就是小小年级上大学那种),那真是摧残孩子的的一生啊!要是那神童是男孩子,后果更恶。对孩子的培养,情商体魄更重要,其次是智商,神童算个p
      • 俺小学同学, 还有俺读研时候的同学都是科大少年班的神童, 小学同学后来到中科院工作, 两人成年后都没有显示出比常人高超多少, 不过这些事情现在在没有什么必要讨论, 估计科大搞过若干年后早就发现弊多利无, 早没人再搞了
        • 在学业上不比别人高一头无所谓,关键是在情感婚姻上,神童教育真伤害人啊。你想想,一个男孩子,到了谈恋爱的年龄,他身边的同学都是大他3/4岁的姐姐,叫他怎么谈?怎么有正确认知?真害死了这孩子,我是有体会的,
          我家族里有神童的,万幸是16岁上大学,不是11岁上的,否则更惨。

          • 女孩周围全是哥哥好象就没这问题, 还是年龄歧视的问题吧, 我觉得这是另一个问题
          • 16岁也算神童啊? 那俺当年就比神童大半岁, 所以NO BIG DEAL了, 不会有这些问题
            • 神童,神童,关键在童不在神,200的智商,放八岁孩子身上,人人都稀罕;要是28岁去找工作说我智商200,who cares?
              • 关键是有的(不是说全部)没什么神的, 我是这样觉得, 许多家长了老师了喜欢做势而已, 我那个同学的妈妈就是我们后来上的那个中学的老师, 我反正觉得那孩子在我们看来都算不得多聪明, 硬是被当神童选走了,
                那时候考查方式不知是什么样的, 反正父母给灌的东西比一般孩子多, 当然显得懂得多,
                • 就是家长的虚荣心,给个小孩拔苗助长
            • 你也算半神童,不过女孩子同学是一群哥哥,和男的同学是一群大姐姐在婚姻上的影响还是大不一样的。
              • 这叫mating strategies,是社会学和遗传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方面。
      • 不同意"在中国"这样普遍化了的定语。在那个年代之前,世界上有很多培养神童的例子。
        • 神童要因势利导, 个别培养, 上了什么少年班, 完全就不是这个理念, 肯定是不科学的
          • Tons of recent researches here.....
            http://www.american.com/archive/2008/december-12-08/is-talent-really-that-important
            http://money.cnn.com/2008/10/21/magazines/fortune/talent_colvin.fortune/index4.htm
            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8/nov/15/malcolm-gladwell-outliers-extract/print
            http://www.newscientist.com/channel/being-human/mg19125691.300-how-to-be-a-genius.html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_archive/2006/10/30/8391794/index.htm
            http://www.fastcompany.com/magazine/110/final-word.html
      • 什么东西和”神”挂上钩, 注定是孤独的, 如果不小心”神”了却不能耐受孤独, 那可能就有点悲剧色彩了, 所以如果想让还是一生幸福, 还是少追求这个神字
    • 宁铂这个名字真好啊, 做高僧多好啊, 大家不要遗憾了
    • 我觉得挺好的。神童不一定要当科学家,也可以成为高僧。中国惯性思维的典型失败例子,神童就一定要干大事业了?BS。
      •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