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刚才没有把歌放到网页上。补上。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介绍一张真正中国原生态歌手的专辑-中国孩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

      某些遥远的地方,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四川有个县叫“白玉”,西藏昌都有个地方叫“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地名撼人心魄,有神态有灵魄,在天之涯海之角他们有隐秘的故事,殷勤地招呼我过去听。但人生苦短,我大概没有时间听所有的故事,如果今生无缘,那就隔着山山水水握一握手。

      走在街上,想唱上一句,恰巧旁边的人唱出了那句歌。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抓住了两颗互不相识的心?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头上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了疯似的想唱歌,可我怎么才能被它永远抓在手里?我走遍大地或是长久地蜗居一处,白日纵酒黑夜诵经,我呼喊音乐,把我从我的现实生活中拔出来,但常常落空,我只有埋头于生活里,专注地走一步看一步。音乐不在空中,它在泥土里,在蚂蚁的隔壁,在蜗牛的对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周云蓬于香山

           2007年,37岁的周云蓬自费发了一张专辑,还自己做经纪人、乐手、歌手和唱片推销员,在中国27个城市巡演四十余场。当这张专辑成为南方周末2007 年度音乐致敬的入围作品时,周云蓬已经结束巡演,在大理晒着太阳,采集洱海涨潮、渔民出航的声音,准备着下一张专辑。
          这张专辑的名字叫《中国孩子》,但长头发、满脸胡茬的东北大汉周云蓬并不是个善于跟孩子打交道的人。因为小孩子见面总会对他说:“你把墨镜摘下来给我看看。”“九岁失明”、“盲人”对于几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概念,于是见了孩子,周云蓬总想找个托词赶快躲开。
           《中国孩子》唱的是抽象的孩子,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孩子”。周云蓬喜欢读鲁迅,把鲁迅当年写过的想法移植到自己的歌里唱唱,没想到竟让很多听到的人为之一震。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地笑。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周云蓬说不清楚自己写出这首歌时的心情,他只觉得“多少年沤的”郁结终于发散了。
           早在1994年克拉玛依火灾之后,周云蓬就想写一首歌,可是一直没想好。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色拉油厂做工人。这家工厂用周云蓬,只是为了免去一部分税收。周云蓬感到被骗,离开,又向一所盲童学校申请教职,校方却认为聘用非失明的教师更为合适。
           1995年,周云蓬背着吉他离家远行。父母都是沈阳铁西区工人,周云蓬的音乐启蒙就来自街头巷尾:上世纪80年代的铁西区,很多人在路灯底下弹六弦琴,唱的是邓丽君、刘文正。他15岁开始学吉他,25岁开始以街头卖唱为生。“盲人有自己的祖先。荷马、高渐离这些盲艺人都喜欢到处走,在街头唱歌。可能因为失明以后会脱离社会的流水线,成为很闲很没用的人。没用也就不会受到流水线的带动、冲击,就到处转一转,用唱歌记录时代,一辈子就过去了。”周云蓬的语句有一种诗意化的倾向。解释音乐于自己的意义时,他说:“是船。音乐可以帮助我维持经济收入,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审美,就像船,不是大轮船,是一叶小舟,很美。”
          
          “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
            1996年,周云蓬在湖南卖唱时结识了来自河北的小河。今天的实验音乐人小河,当时还在重金属乐队,“歌词都是年轻人对世界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对准哲学的思考”。但是只比小河长5岁的周云蓬,歌却很素净很民谣,唱的是家乡和妈妈。
            周云蓬2004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收录了他早期的作品,隐晦而挣扎,大体弥漫着庄子《逍遥游》的意境,但是笼罩不住他跟现实的纠葛:《失业者》唱的是餐厅服务员,每月包吃包住300块钱;仓库保管员,每月包吃包住500块钱;产品推销员,每月包吃包住700块钱;电脑打字员,每月包吃包住800块钱;《荡荡悠悠》唱到了我的家里还有个母亲她时时为我担心,为了她我还有一点怕死,不敢让她伤心。
            那个阶段,周云蓬也曾试过隐居深山,结果内心反而静不下来。他重新回到人群,即使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参与社会现实生活,他也要与人群“进进出出”,他说:“做一个公民,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我看了要发言,要参与进来。哪怕人们不听我说,但是自己觉得挺好,我也有‘纸上谈兵’的‘乐趣’。”
            他的朋友小河是个比他更入世的人。小河喜欢看报纸社会新闻,他说遗传自他那专爱趴在窗边看别人吵架的父亲。音乐让小河比他父亲多走出了一步。昨天下午三点半,家住朝阳区甘露园南里的刘老汉,从自家五楼的阳台跳了下去。老刘七十多岁,平时一个人住,很少下楼,也就是去菜市场买个菜。有个女儿偶尔来看看他。老刘跳楼的时候,用一块布包住了头,这样鲜血就不会溅出来。这首《老刘》的歌词照搬《北京晚报》的一条新闻,一条简单得不带感情色彩的新闻,却看得小河快掉眼泪。“电视天天报道战争、杀人、灾难,反而让人越来越冷漠、麻木。但是我为什么喜欢看那个东西?人为什么不能摆脱这些东西?”喜欢放纵自己直觉冲动的小河没有去追究答案,当他站在舞台上把新闻唱出来时,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平日里的周云蓬看起来比小河和其他朋友都要平和、安静,他的一些想法一直“沤在心里”。2004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案、 2005年沙兰镇水灾、一桩又一桩的矿难、房价又涨了、股市又跌了……周云蓬听新闻,听街头巷尾和网上的谈论,他不在现场,也看不到人们,但是他喜欢想象:“社会运转跟我自己关系不大,我不想买房子,也没孩子,但喜欢去想一想。一百多人遇难,那该是多大的事情?传到我耳朵里,像太阳的黑子一样,微乎其微,但是那里面有多少家人的悲痛?”
            《中国孩子》专辑是周云蓬作为一个公民的发言。他减少了隐喻和修辞,因为“事件本身已经足够”。《买房子》唱的是我要一直地还钱,我要还清这贷款;直到有一天,所有钱都还完了,头发也就白了,嘴里没有牙了;《黄金粥》唱的是黄金周黄金周,满地黄金人手一碗粥。其中最耀眼的还是《中国孩子》,2006年下半年,周云蓬揪着心写出最后两段歌词之后,长长吐了一口气。
          “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

      某些遥远的地方,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四川有个县叫“白玉”,西藏昌都有个地方叫“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地名撼人心魄,有神态有灵魄,在天之涯海之角他们有隐秘的故事,殷勤地招呼我过去听。但人生苦短,我大概没有时间听所有的故事,如果今生无缘,那就隔着山山水水握一握手。

      走在街上,想唱上一句,恰巧旁边的人唱出了那句歌。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抓住了两颗互不相识的心?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头上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了疯似的想唱歌,可我怎么才能被它永远抓在手里?我走遍大地或是长久地蜗居一处,白日纵酒黑夜诵经,我呼喊音乐,把我从我的现实生活中拔出来,但常常落空,我只有埋头于生活里,专注地走一步看一步。音乐不在空中,它在泥土里,在蚂蚁的隔壁,在蜗牛的对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周云蓬于香山

           2007年,37岁的周云蓬自费发了一张专辑,还自己做经纪人、乐手、歌手和唱片推销员,在中国27个城市巡演四十余场。当这张专辑成为南方周末2007 年度音乐致敬的入围作品时,周云蓬已经结束巡演,在大理晒着太阳,采集洱海涨潮、渔民出航的声音,准备着下一张专辑。
          这张专辑的名字叫《中国孩子》,但长头发、满脸胡茬的东北大汉周云蓬并不是个善于跟孩子打交道的人。因为小孩子见面总会对他说:“你把墨镜摘下来给我看看。”“九岁失明”、“盲人”对于几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概念,于是见了孩子,周云蓬总想找个托词赶快躲开。
           《中国孩子》唱的是抽象的孩子,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孩子”。周云蓬喜欢读鲁迅,把鲁迅当年写过的想法移植到自己的歌里唱唱,没想到竟让很多听到的人为之一震。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地笑。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周云蓬说不清楚自己写出这首歌时的心情,他只觉得“多少年沤的”郁结终于发散了。
           早在1994年克拉玛依火灾之后,周云蓬就想写一首歌,可是一直没想好。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色拉油厂做工人。这家工厂用周云蓬,只是为了免去一部分税收。周云蓬感到被骗,离开,又向一所盲童学校申请教职,校方却认为聘用非失明的教师更为合适。
           1995年,周云蓬背着吉他离家远行。父母都是沈阳铁西区工人,周云蓬的音乐启蒙就来自街头巷尾:上世纪80年代的铁西区,很多人在路灯底下弹六弦琴,唱的是邓丽君、刘文正。他15岁开始学吉他,25岁开始以街头卖唱为生。“盲人有自己的祖先。荷马、高渐离这些盲艺人都喜欢到处走,在街头唱歌。可能因为失明以后会脱离社会的流水线,成为很闲很没用的人。没用也就不会受到流水线的带动、冲击,就到处转一转,用唱歌记录时代,一辈子就过去了。”周云蓬的语句有一种诗意化的倾向。解释音乐于自己的意义时,他说:“是船。音乐可以帮助我维持经济收入,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审美,就像船,不是大轮船,是一叶小舟,很美。”
          
          “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
            1996年,周云蓬在湖南卖唱时结识了来自河北的小河。今天的实验音乐人小河,当时还在重金属乐队,“歌词都是年轻人对世界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对准哲学的思考”。但是只比小河长5岁的周云蓬,歌却很素净很民谣,唱的是家乡和妈妈。
            周云蓬2004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收录了他早期的作品,隐晦而挣扎,大体弥漫着庄子《逍遥游》的意境,但是笼罩不住他跟现实的纠葛:《失业者》唱的是餐厅服务员,每月包吃包住300块钱;仓库保管员,每月包吃包住500块钱;产品推销员,每月包吃包住700块钱;电脑打字员,每月包吃包住800块钱;《荡荡悠悠》唱到了我的家里还有个母亲她时时为我担心,为了她我还有一点怕死,不敢让她伤心。
            那个阶段,周云蓬也曾试过隐居深山,结果内心反而静不下来。他重新回到人群,即使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参与社会现实生活,他也要与人群“进进出出”,他说:“做一个公民,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我看了要发言,要参与进来。哪怕人们不听我说,但是自己觉得挺好,我也有‘纸上谈兵’的‘乐趣’。”
            他的朋友小河是个比他更入世的人。小河喜欢看报纸社会新闻,他说遗传自他那专爱趴在窗边看别人吵架的父亲。音乐让小河比他父亲多走出了一步。昨天下午三点半,家住朝阳区甘露园南里的刘老汉,从自家五楼的阳台跳了下去。老刘七十多岁,平时一个人住,很少下楼,也就是去菜市场买个菜。有个女儿偶尔来看看他。老刘跳楼的时候,用一块布包住了头,这样鲜血就不会溅出来。这首《老刘》的歌词照搬《北京晚报》的一条新闻,一条简单得不带感情色彩的新闻,却看得小河快掉眼泪。“电视天天报道战争、杀人、灾难,反而让人越来越冷漠、麻木。但是我为什么喜欢看那个东西?人为什么不能摆脱这些东西?”喜欢放纵自己直觉冲动的小河没有去追究答案,当他站在舞台上把新闻唱出来时,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平日里的周云蓬看起来比小河和其他朋友都要平和、安静,他的一些想法一直“沤在心里”。2004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案、 2005年沙兰镇水灾、一桩又一桩的矿难、房价又涨了、股市又跌了……周云蓬听新闻,听街头巷尾和网上的谈论,他不在现场,也看不到人们,但是他喜欢想象:“社会运转跟我自己关系不大,我不想买房子,也没孩子,但喜欢去想一想。一百多人遇难,那该是多大的事情?传到我耳朵里,像太阳的黑子一样,微乎其微,但是那里面有多少家人的悲痛?”
            《中国孩子》专辑是周云蓬作为一个公民的发言。他减少了隐喻和修辞,因为“事件本身已经足够”。《买房子》唱的是我要一直地还钱,我要还清这贷款;直到有一天,所有钱都还完了,头发也就白了,嘴里没有牙了;《黄金粥》唱的是黄金周黄金周,满地黄金人手一碗粥。其中最耀眼的还是《中国孩子》,2006年下半年,周云蓬揪着心写出最后两段歌词之后,长长吐了一口气。
          “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蛇只能看见运动着的东西,狗的世界是黑白的,蜻蜓的眼睛里有一千个太阳。很多深海里的鱼,眼睛蜕化成了两个白点。能看见什么,不能看见什么,那是我们的宿命。我热爱自己的命运,她跟我最亲,她是专为我开,专为我关的独一无二的门。

      某些遥远的地方,一辈子都不可能去。四川有个县叫“白玉”,西藏昌都有个地方叫“也要走”,新疆的“叶尔羌”,湖南的“苍梧”,这些地名撼人心魄,有神态有灵魄,在天之涯海之角他们有隐秘的故事,殷勤地招呼我过去听。但人生苦短,我大概没有时间听所有的故事,如果今生无缘,那就隔着山山水水握一握手。

      走在街上,想唱上一句,恰巧旁边的人唱出了那句歌。是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抓住了两颗互不相识的心?音乐是游荡在我们头上的幽灵,它抓住谁,谁就发了疯似的想唱歌,可我怎么才能被它永远抓在手里?我走遍大地或是长久地蜗居一处,白日纵酒黑夜诵经,我呼喊音乐,把我从我的现实生活中拔出来,但常常落空,我只有埋头于生活里,专注地走一步看一步。音乐不在空中,它在泥土里,在蚂蚁的隔壁,在蜗牛的对门。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周云蓬于香山

           2007年,37岁的周云蓬自费发了一张专辑,还自己做经纪人、乐手、歌手和唱片推销员,在中国27个城市巡演四十余场。当这张专辑成为南方周末2007 年度音乐致敬的入围作品时,周云蓬已经结束巡演,在大理晒着太阳,采集洱海涨潮、渔民出航的声音,准备着下一张专辑。
          这张专辑的名字叫《中国孩子》,但长头发、满脸胡茬的东北大汉周云蓬并不是个善于跟孩子打交道的人。因为小孩子见面总会对他说:“你把墨镜摘下来给我看看。”“九岁失明”、“盲人”对于几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的概念,于是见了孩子,周云蓬总想找个托词赶快躲开。
           《中国孩子》唱的是抽象的孩子,是鲁迅的《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孩子”。周云蓬喜欢读鲁迅,把鲁迅当年写过的想法移植到自己的歌里唱唱,没想到竟让很多听到的人为之一震。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地笑。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周云蓬说不清楚自己写出这首歌时的心情,他只觉得“多少年沤的”郁结终于发散了。
           早在1994年克拉玛依火灾之后,周云蓬就想写一首歌,可是一直没想好。那时他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色拉油厂做工人。这家工厂用周云蓬,只是为了免去一部分税收。周云蓬感到被骗,离开,又向一所盲童学校申请教职,校方却认为聘用非失明的教师更为合适。
           1995年,周云蓬背着吉他离家远行。父母都是沈阳铁西区工人,周云蓬的音乐启蒙就来自街头巷尾:上世纪80年代的铁西区,很多人在路灯底下弹六弦琴,唱的是邓丽君、刘文正。他15岁开始学吉他,25岁开始以街头卖唱为生。“盲人有自己的祖先。荷马、高渐离这些盲艺人都喜欢到处走,在街头唱歌。可能因为失明以后会脱离社会的流水线,成为很闲很没用的人。没用也就不会受到流水线的带动、冲击,就到处转一转,用唱歌记录时代,一辈子就过去了。”周云蓬的语句有一种诗意化的倾向。解释音乐于自己的意义时,他说:“是船。音乐可以帮助我维持经济收入,可以安身立命,也可以审美,就像船,不是大轮船,是一叶小舟,很美。”
          
          “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
            1996年,周云蓬在湖南卖唱时结识了来自河北的小河。今天的实验音乐人小河,当时还在重金属乐队,“歌词都是年轻人对世界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对准哲学的思考”。但是只比小河长5岁的周云蓬,歌却很素净很民谣,唱的是家乡和妈妈。
            周云蓬2004年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收录了他早期的作品,隐晦而挣扎,大体弥漫着庄子《逍遥游》的意境,但是笼罩不住他跟现实的纠葛:《失业者》唱的是餐厅服务员,每月包吃包住300块钱;仓库保管员,每月包吃包住500块钱;产品推销员,每月包吃包住700块钱;电脑打字员,每月包吃包住800块钱;《荡荡悠悠》唱到了我的家里还有个母亲她时时为我担心,为了她我还有一点怕死,不敢让她伤心。
            那个阶段,周云蓬也曾试过隐居深山,结果内心反而静不下来。他重新回到人群,即使不能像别人一样正常参与社会现实生活,他也要与人群“进进出出”,他说:“做一个公民,社会就是我研究、琢磨的一本书,我看了要发言,要参与进来。哪怕人们不听我说,但是自己觉得挺好,我也有‘纸上谈兵’的‘乐趣’。”
            他的朋友小河是个比他更入世的人。小河喜欢看报纸社会新闻,他说遗传自他那专爱趴在窗边看别人吵架的父亲。音乐让小河比他父亲多走出了一步。昨天下午三点半,家住朝阳区甘露园南里的刘老汉,从自家五楼的阳台跳了下去。老刘七十多岁,平时一个人住,很少下楼,也就是去菜市场买个菜。有个女儿偶尔来看看他。老刘跳楼的时候,用一块布包住了头,这样鲜血就不会溅出来。这首《老刘》的歌词照搬《北京晚报》的一条新闻,一条简单得不带感情色彩的新闻,却看得小河快掉眼泪。“电视天天报道战争、杀人、灾难,反而让人越来越冷漠、麻木。但是我为什么喜欢看那个东西?人为什么不能摆脱这些东西?”喜欢放纵自己直觉冲动的小河没有去追究答案,当他站在舞台上把新闻唱出来时,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平日里的周云蓬看起来比小河和其他朋友都要平和、安静,他的一些想法一直“沤在心里”。2004年成都幼女李思怡被饿死案、 2005年沙兰镇水灾、一桩又一桩的矿难、房价又涨了、股市又跌了……周云蓬听新闻,听街头巷尾和网上的谈论,他不在现场,也看不到人们,但是他喜欢想象:“社会运转跟我自己关系不大,我不想买房子,也没孩子,但喜欢去想一想。一百多人遇难,那该是多大的事情?传到我耳朵里,像太阳的黑子一样,微乎其微,但是那里面有多少家人的悲痛?”
            《中国孩子》专辑是周云蓬作为一个公民的发言。他减少了隐喻和修辞,因为“事件本身已经足够”。《买房子》唱的是我要一直地还钱,我要还清这贷款;直到有一天,所有钱都还完了,头发也就白了,嘴里没有牙了;《黄金粥》唱的是黄金周黄金周,满地黄金人手一碗粥。其中最耀眼的还是《中国孩子》,2006年下半年,周云蓬揪着心写出最后两段歌词之后,长长吐了一口气。
          “当我们说不出来的时候,音乐,愿你降临”
    <object width="425" height="344"><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com/v/io6_cvhHbnw&hl=en&fs=1"></param><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param><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param><embed src="http://www.youtube.com/v/io6_cvhHbnw&hl=en&fs=1"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width="425" height="344"></embed></object>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刚才没有把歌放到网页上。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