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转一篇中学来这里的孩子写的(没有根的孩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没有根的孩子
- 作者: 小盒子 731 浏览 - RSS 2.0 - Trackback

离开中国,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时是先坐火车到北京,然后再坐飞机来到加拿大。离开之前的繁忙和混乱掩盖了很多东西,但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刻,看着年迈的外公外婆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在窗外挥手道别,瞬间世界天崩地裂。依然很清晰地记得那种撕心裂肺的难过,记得那时落得泪,记得爸妈问我时说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家了。

七年过去了,从当年刚进6年级到了如今面临大学,时间逐渐让我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是多伦多却还依然停留在七年前,停留在我看到这座城市第一眼时得到的感觉: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片常年被积雪掩埋的荒原,一座不属于我的灰色城市。一直觉得其实有这样的感觉也并不意外,毕竟不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这片土地是永远不会属于自己的。真正是家的地方,因该还遥远的在地球的另一端。于是在九年级的夏天,一张机票带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那时虽然才离开了4年多,可是回去以后突然发现,很多事其实已经沧海桑田了。曾经无比熟悉城市早已面目全非。原来的家早就不在了,儿时熟悉的大街小巷都变了,而我也不一样了。习惯于加拿大的卫生条件使我已无法接受中国的环境状况,西方的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冲突让我不知所措 ,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不知道怎么和国内同龄的孩子交流。甚至和外公外婆说话偶尔会不经意的讲起英语,突然发觉后又很尴尬的道歉。当一个外地阿姨看我说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于是凑上来问路,而我却一片茫然比她还不熟悉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这座城市,也早已不属于我了。于是就很难过的想,到底哪里才是我归属的地方,哪里才是家… …

我最好的朋友与我聊天时说起她在中国的同学和朋友。由于我来到加拿大时还比较小,与在中国的同学朋友早就断了联系,而她不一样。她是初二才过来的,一直和国内保持着联系。当她和我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却是带着一丝无奈与忧伤的。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却在短短的几年里产生了远隔天涯的距离,很多事情彼此已经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无法理解她怎样适应在这边的文化差异,而她也无法想象他们面对高考有多么的艰巨。她说她的朋友同学都长大了,她自己也成长了,只不过是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可是换一边来说我们又与在这边土生土长的孩子,包括那些所谓的CBC (Canadian-born-Chinese)不一样。当他们跟着usher的说唱晃脑时我们最喜欢的却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他们喜欢意大利面和牛排而我们的胃永远忠于中式的盒饭,他们一口自然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英文再好,也还是听得出有中国人特有的口音。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融入到加拿大的文化和社会里。像是在学校,我们和别的族裔的孩子,CBC都各自有着划分得很清晰的圈子,平时互不干涉。在加拿大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无法被国内的同龄人理解,也无法再回到中国生活。而在中国长大的过去却又让我们无法被这边的社会理解和接纳。我们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却又离不开任何一边,所以很多时候会迷失。只有与我们相同的孩子们在一起时,才能感到被理解与接受。

中国来加拿大的移民潮产生了很多我们这样的孩子。父母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那一辈人辛辛苦苦抛弃一切来到加拿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我们。其实我们也知道。对于父母来说,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全新的一门语言,适应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确是很艰难的。我们知道,是因为我们经历过同样的过程,也还继续在经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我们也懂事了。作为孩子我们学语言容易很多,但也同样经历过不能表达和被嘲笑的痛苦。对于文化我们也只能去适应却很难融入。我们是感激父母牺牲自己了很多从而带给我们好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与发展空间,而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无归属感却很难有人能理解。

虽然在多伦多生活了那么多年,可还是毫无理由的不喜欢这座城市。自己对自己发誓,一年后一定要离开。可以后会去那里,却是自己也不知道的。虽然骨子里还是炎黄子孙,也会一直保持中华文化爱着中国,可那片土地,的确已不再属于自己了。或许根还是在中国的吧,可是家在哪里呢…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请教:北美初中(7-9年级)的作业量,小孩今年国内小学毕业,成绩很好,尤其是语文。是初中进全英语教育的学校好呢?还是高中?或者直接考北美的大学?直接来读大学,我有两点担心,1英语不过关,2进好学校有难度,不知理解对不对?
    • 如果孩子将来在国外生活工作, 就尽早过来. 反之, 别来太早
      • 小孩是一定到这里读大学的,但将来毕业后很难说。不知这边初中的教育,感觉小孩子初中3年最重要了。
        • 是的, 这三年决定了他是个加拿大人还是中国人, 所以和他将来的生活的地方应一起考虑, 至于作业多不多并不重要.
          • 是啊,关键是想当哪里的人,想当加拿大人,最好明天就来。12岁来,开始学英文,以后将来的英文会有口音的,可能永远是边缘人,象我们。想保留中国文化,当中国人,上大学再来都有点早。
            • 孩子小,还没有碰到identity的问题。我想就定义为"在北美生活的中国人",不行吗?
              • 行, 比如说谍报员
                • ? 你是加拿大人?或谍报员?
                  • 插入敌人内部的钉子, 现在插在肋骨上, 离心脏稍微远了点.
                    • 噢,已经很成功了。
              • 问题是哪种文化都不能学到深层的东西。如果你定位他是中国人的话,高中毕业再来也不晚。他需要至少精通一种文化,能够用那种文化去思考一些深层东西。
                • 这事估计LZ自己都没整明白. 不然也不会有这一问.
                • 我自己的孩子刚上学,我就告诉她,你是中国人。目前还没有逆反现象,很自豪。
                  • 你孩子在加拿大?并且已经是加籍吗?如果是的,你真不应该这么教孩子,大错特错了。孩子是 Chinese Canadian,孩子首先是加拿大人。
                    • 能否简单说一下坏处吗?没什么经验。
                      • 这是一个忠于哪个国家的问题,是个诚信的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老师,同学问孩子是哪里人,难道说不是加拿大人?!.........
                        • 原来是从诚信的角度。以我的经验,一般没有人问你是哪国人,一旦问起,都是问你的"祖籍"呢。
              • 这个问题比较大,大家也不都专家,都是从自身的感受,和养孩子的过程得出的结论。如果你是移民,在这里生活几年,我想你能理解大家的意思。如果你还在国内,估计比较难理解。
              • 你希望他将来在哪里成家,立业,度过大半生?在哪里时间长就在哪里接受教育。越早定下来越好。
              • 转一篇中学来这里的孩子写的(没有根的孩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没有根的孩子
                - 作者: 小盒子 731 浏览 - RSS 2.0 - Trackback

                离开中国,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当时是先坐火车到北京,然后再坐飞机来到加拿大。离开之前的繁忙和混乱掩盖了很多东西,但在火车开动的那一刻,看着年迈的外公外婆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在窗外挥手道别,瞬间世界天崩地裂。依然很清晰地记得那种撕心裂肺的难过,记得那时落得泪,记得爸妈问我时说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家了。

                七年过去了,从当年刚进6年级到了如今面临大学,时间逐渐让我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是多伦多却还依然停留在七年前,停留在我看到这座城市第一眼时得到的感觉:一个陌生的地方,一片常年被积雪掩埋的荒原,一座不属于我的灰色城市。一直觉得其实有这样的感觉也并不意外,毕竟不是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这片土地是永远不会属于自己的。真正是家的地方,因该还遥远的在地球的另一端。于是在九年级的夏天,一张机票带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那时虽然才离开了4年多,可是回去以后突然发现,很多事其实已经沧海桑田了。曾经无比熟悉城市早已面目全非。原来的家早就不在了,儿时熟悉的大街小巷都变了,而我也不一样了。习惯于加拿大的卫生条件使我已无法接受中国的环境状况,西方的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冲突让我不知所措 ,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不知道怎么和国内同龄的孩子交流。甚至和外公外婆说话偶尔会不经意的讲起英语,突然发觉后又很尴尬的道歉。当一个外地阿姨看我说着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于是凑上来问路,而我却一片茫然比她还不熟悉这个地方的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这座城市,也早已不属于我了。于是就很难过的想,到底哪里才是我归属的地方,哪里才是家… …

                我最好的朋友与我聊天时说起她在中国的同学和朋友。由于我来到加拿大时还比较小,与在中国的同学朋友早就断了联系,而她不一样。她是初二才过来的,一直和国内保持着联系。当她和我聊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却是带着一丝无奈与忧伤的。曾经亲密无间的朋友却在短短的几年里产生了远隔天涯的距离,很多事情彼此已经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无法理解她怎样适应在这边的文化差异,而她也无法想象他们面对高考有多么的艰巨。她说她的朋友同学都长大了,她自己也成长了,只不过是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可是换一边来说我们又与在这边土生土长的孩子,包括那些所谓的CBC (Canadian-born-Chinese)不一样。当他们跟着usher的说唱晃脑时我们最喜欢的却还是周杰伦的双截棍,他们喜欢意大利面和牛排而我们的胃永远忠于中式的盒饭,他们一口自然流利的英语而我们的英文再好,也还是听得出有中国人特有的口音。大部分时候我们并没有融入到加拿大的文化和社会里。像是在学校,我们和别的族裔的孩子,CBC都各自有着划分得很清晰的圈子,平时互不干涉。在加拿大的成长经历让我们无法被国内的同龄人理解,也无法再回到中国生活。而在中国长大的过去却又让我们无法被这边的社会理解和接纳。我们不属于任何一个世界,却又离不开任何一边,所以很多时候会迷失。只有与我们相同的孩子们在一起时,才能感到被理解与接受。

                中国来加拿大的移民潮产生了很多我们这样的孩子。父母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他们那一辈人辛辛苦苦抛弃一切来到加拿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我们。其实我们也知道。对于父母来说,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学习全新的一门语言,适应截然不同的文化的确是很艰难的。我们知道,是因为我们经历过同样的过程,也还继续在经历。离开家乡的时候,我们也懂事了。作为孩子我们学语言容易很多,但也同样经历过不能表达和被嘲笑的痛苦。对于文化我们也只能去适应却很难融入。我们是感激父母牺牲自己了很多从而带给我们好的生活条件学习环境与发展空间,而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无归属感却很难有人能理解。

                虽然在多伦多生活了那么多年,可还是毫无理由的不喜欢这座城市。自己对自己发誓,一年后一定要离开。可以后会去那里,却是自己也不知道的。虽然骨子里还是炎黄子孙,也会一直保持中华文化爱着中国,可那片土地,的确已不再属于自己了。或许根还是在中国的吧,可是家在哪里呢…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种文章看得很多, 觉得性格决定命运, 这样的孩子内心本有些悲观的根子, 做家长的要操心心理健康, 但是许多同样的孩子心理很阳光很健康, 就没有这些自我认同的问题
    • 父母希望孩子两脚踏东西方文化,可最终结果往往两头不靠岸。跟国内的比算英文不错,跟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比是中文不得了。可是这些比较毫无疑义,要紧的是想清楚要什么,别什么都舍不得放弃。
      • 脚踏东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妥吗?
        • 没说它不妥,能做到当然好。如果是父母的理想,他们可以自己努力啊,可别替孩子树立一个理想,让孩子去努力。
          • 中国的父母, 普遍犯一个错误: 想孩子是万能的, 几头都占着, 实际结果不可能是这样的, 人只能占一头, 否则很容易是兼而不顾. 一个中学生来加, 最好就决定扎根, 否则,
            象某些成年移民一样两头晃, 得不偿失. 小孩不光是学习, 还有交友将来成家安家, 晃来晃去能有什么好结果
            • 这里的文化课是鼓励晃来晃去的,昨天还遇见一个家伙,在英国带了5年,土耳其3年,刚来加拿大。这样的故事在西方世界很普遍。在华人群体中比较少见。有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精神。
              • 我觉得如果孩子自己喜欢主动地晃那是另一回事, 也许还是好事, 我们华人许多是大人在晃, 孩子全是被动的, 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 你想想如果一个孩子小小年纪自己都有主意这样晃, 应该是可喜的事情, 可事实上没多少这样的, 都是家长安排, 孩子糊里糊涂的
                  • 做父母, 首先要为孩子的安稳着想, 其次才是看看这孩子是否是个天才, 把一个平平的小孩当成八面玲珑的天才来带, 对孩子是多大的伤害
                • 有道理,不过晃多了,习惯了,晃成文化了,就好了。
              • 此人多大年纪?
                • 30出头的样子,你认识?
              • 还有, 人家这五年那里三年都是以大人的事业为中心, 所以到哪里也不孤独, 唯独我们中国人, 能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学业为中心, 走到哪里在人脉上大人都起不到积极作用, 总是处于孤独之中, 这跟人家完全是两码子事
                • 这不就是晃得还太少的缘故,经验不足。换两个偷渡过来的问问,晃?开玩笑,人家可是世界公民,哪里去不得?
            • 问题的根源是大人太贪婪,什么便宜都要占上,结果什么也占不上,孩子孩子还当了可怜的实验品。
              • 呵, 我国内的家姐是个典型的例子, 我对这种事情深有感触, 说都说不了, 只能看着他们累, 大人累孩子也累, 真不知道都在想什么, 你想劝都不行, 不入盐JIANG, 又没什么特别的天赋, 天资平平, 什么都想抓, 简直是
                • 可能国内的竞争太惨列了,不这么着将来更连个工作都没有。现在大人的受累,将来对孩子也是个交代不是?将来别怨我们。当初我们尽力了。
                  • 现在是折腾孩子, 跟我们受的累性质上有一点点不同, 比如说现在不是兴留学吗? 那就赶时毛让一个什么不懂的孩子留来留去, 就是这么折腾
                    • 是啊,国内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这里好象是common sense。
      • 在相声界歌唱得最好, 在歌唱界相声说得最好, 哈哈
        • 呵呵, 还有一位相声说的最好的县长.
    • 同事18岁从香港来读大学,35年了,现在的朋友圈子还是香港人,中午看的报纸,图书也都是中文的。中学不仅仅是学习,也是建立朋友圈子,关系网的时期。
      • 还是建立认同自己identity的年龄。
        • 关键是自己走不出去了。
          • 为什么要走出去?他35年应该也过得不错吧,他那些香港朋友不算朋友圈?不算关系网?
            • 似乎很多华人家长都认为下一代和中国文化脱的越干净越好啊。其实CBC也多半就在CBCquan里,小时候可以和本地人玩很好,大了也就分开了。
              • 就是啊,大学同学里,CBC在自己的圈里玩,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圈里玩,白人也在自己的圈里玩,CBC哪边都都靠不上,中国同学说中文,也能凑活听,但是开个玩笑也就听不懂了。和我们听英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