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zt 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群湖北天门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群湖北天门人
加国无忧 51.CA 2008年8月18日 09:46 作者:彭俐萍 [ 加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加拿大湖北同乡会应邀参加湖北协会在多伦多的SunnyBrook Park举办的野餐会。我,祖籍天门的湖北人,得以走进这个神秘的华人群体,对他们有个初步的了解。

湖北协会是以来自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湖北天门人后裔为主的一个民间联谊社团。共有会员400多人,参加这次野餐会的有近350人。6年以来,每年举办两次聚会。夏天冬天各一次。

会长叫刘华玉,一位操印度口音英语的湖北天门人后代。他用繁体字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并用天门话向我介绍,一旁的人补充说:“他是大人物”,看那说话的神情,不似调侃。后得知这位看上去才40多岁的年轻人是一位内科医生。名片上印着:Dr.Huayue Liu. 我请他留联系办法,他便叫太太把家里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写在名片上,没有一点大人物的保留。

彭年英,一位84岁的老奶奶,3岁就跟随父母到了印度,在其他人不断插话补充下,她给我讲述了这群天门人后裔的历史。

上个世纪初,湖北省天门县因其位于汉水和长江之间,堤坝不牢,洪水泛滥,加之战争与贫穷,一些人便外出谋生。一部分由陆路,从湖南,到广东,再到东南亚,辗转至印度,另外一部分由水路,沿长江至上海,从海上漂到印度;也有人由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开后,这些天门人就分散在两个国家生活。在印度,天门人较多住在东北部的城市加尔各答。大约从60年代开始,这些人又陆续移民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也有人回到了中国。据说,现在在印度巴基斯坦的天门人已经所剩无几。

天门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多以镶牙为业,也有做纸花谋生的。他们的后代中,很多人便成了牙医。过去,在印度从事镶牙业不需要执照,一位不知名的天门人前辈把学得的镶牙技术传授给了老乡们,许多天门人就以镶牙为业谋生,并代代相传。一位老奶奶对我说:“以前哪,在印度,潮州人、客家人,还有山东人,都看不起我们天门人,觉得我们都是做镶牙的,哼,可是我们的后代都成了牙医!”她说这话时,随手一指,身边就有几位是从事牙医的医生。一位叫Wei Qiang Hu的医生,现在美国加州开牙医诊所。他是这支天门人的后裔,70年代从印度移居台湾,90年代又移居美国。他每年都从美国加州赶来参加这个湖北协会的聚会,因为他的父母姊妹都在这里。

我遇见的另一位从美国赶来参加聚会的,是会长刘华玉的妹妹。看她喜滋滋忙碌碌的样子,令我想起小时候家乡人办喜宴的情景。旁人告诉我,她昨天刚参加过一个婚礼,本次野餐会也因她的到来而改期提前举行。

这支天门人的后裔更象一个大家庭,稍微年长的互相都认识,后代之间通婚的很多。好几个人对我说,他们之间,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亲戚关系。所以,350多人,一眼望去,很少有异族,跟我说过话的20多人中,只有一位女婿是20多岁的印度人,估计是来加拿大后结识联姻的印度人,因为这支天门人的后裔,都会说印度话。

见一对60多岁的兄弟俩,肤色较深,用印度话交谈,若是大街上遇见,无论如何我不会想到是我的湖北同乡,因为他们似乎与我的印度邻居没有什么区别。

王齐昌老先生,今年80岁,2岁到印度尼西亚,7岁到印度,现在住安大略省的Brampton. 刘文强,是王齐昌老先生的女婿,在印度出生。他在印度读中文学校至高中,中文写得很好很快。他只有中文名字,大陆汉语拼音。即使生活在加拿大许多年,他的名字也是中文的拼音Wen Qiang Liu,而不是英文名字。他说,很多天门人都这样。

跟我说话时,刘文强看见了他的女儿,即招手要女儿过来跟我认识,20多岁的女儿听话地就跑了过来,礼貌地跟我打招呼,耐心地听爸爸解释我是谁。这时,他的印度女婿也过来了,这是我当时在这群人里唯一见到的印度人,于是显得有点吃惊,刘文强说,“儿女的事情,我也管不了了”,说这话时,眼神中流露出无奈与遗憾。

野餐桌上摆满了各自家里做的食品,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吃,很多是印度食品,红红的,据说很辣。我说下次来时我会带上湖北菜,刘文强问,是不是蒸菜。看来他是吃湖北菜长大的。惭愧的是我这个中国长大的天门人后裔,只小时候吃过母亲做的蒸菜,自己还一次也没做过。

我还遇到一位在印度当过中文老师的卢友莲老奶奶,她的先生叫肖强林,曾是一位内科医生。卢奶奶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天门话。她说,在印度当老师,一定要教普通话,因为华人不仅来自于天门,不然听不懂。但是,有几位老奶奶的普通话就有浓重的天门口音,跟我说话时,还反复要我讲天门话,说“你是天门来的,怎么不说天门话呢?”。这里每个人都会讲天门话,不论在印度出生或加拿大出生,一位奶奶说:“我要他们一进家门就讲天门话”。

他们问我老家在天门哪里?我记得父亲说过,爷爷是彭家湾的。于是,旁边的老奶奶问,是彭家大湾还是彭家小湾,边说边招手,叫来一位彭家大湾的奶奶,她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彭年英奶奶。彭奶奶说,这里有好多从彭家大湾来的天门人。他们记得的都是几十上百年前的老地名,一位去年回过天门的人说,现在的地名改了。

跟我说过话的人,都去过天门至少一次,不论他们是否在天门出生。一位20多岁的女生,居然用标准的普通话反复问我,天门的书记现在还是不是那个某某某。恍然间,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与他们照了一些合影,但老人问我是不是记者,照片上不上媒体,我说不是记者,照片是想拿给老家的父亲看,他们这才放心地与我合影,每次还都用他们自己的相机再拍一张。

那边在玩游戏:拔河。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分不同年龄段。竞争很激烈,比赛结果是总有一队会人仰马翻。一场完了,人们笑啊跳啊。彭年英奶奶的两个妹妹,也都是80上下年纪的人了,居然兴奋得互相抱住跳起舞转起圈来。

这支天门人后裔,虽说是华人,但气质和谈吐上,整体上与其他华人群体不一样。虽说老奶奶们涂着鲜红的脚趾甲,但仍保留着久远年代中国农村人淳朴好客和尊老爱幼的传统民风。平和又快乐,一个祥和的大家庭,这是我今天去做客的印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望子成龙 / 今天跟同事聊天,她是从印度来的第四代华裔。虽然是第四代,但她能听说国粤语和客家话,能过阅读和写大部分的中文,保持中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有多少家长能做到这样?她的孩子,也就是第五代,在加拿大生长,也能说中文和读写一些中文。保持文化和语言关键还是在家长。
    •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家长。除学校的学习之外,一般的华人家长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文艺体育才艺,往往忽略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继承。这与北美的犹太人有天壤之别。犹太人离开祖国两千多年,还能保存自己的文化。我有一篇文章谈此事。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以平常心态看待社区和学校的族群组成

      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学校和社区的族群组成常常是许多家长顾虑和困惑的问题。对中国人多的学校,担心孩子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太深,将来不能顺利溶入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学生太少的学校,又担心孩子被孤立, 对性格成长不利。这些顾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成长环境里的族裔因素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值得仔细分析。

      加拿大的国策是鼓励多元文化。 这比起过去的民族大熔炉的国策,更加开放。民族大熔炉只是承认民族来源的多样性, 但任何民族背景的人理论上最终将消失个性, 混为一体。 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国策, 则是主张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保持自己的文化,共同发展国家。但是必须强调,多元化不是各个族裔各行其事。我们移民北美,意味着整体上认同这里的政治经济体系。文化的多元化是建立在这种政治经济的一元化之上的。我完全同意网上一位朋友说的: 我们在加拿大只有一个社区,那就是加拿大社区。 要培养孩子对加拿大的归属感,以作为加拿大人而自豪, 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 同学不论族裔背景, 都是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在学校中结交朋友要以志趣相投, 而不是顺着习惯以族裔画圈子。新移民学生尤其不应在学校扎堆说汉语。尊重其它族裔的文化习惯,在与其族裔的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不卑不亢, 以积极心态对待族裔交流中偶而出现的误解。同时尤其要注意的是种族歧视在加拿大不仅不道德,而且违法。我孩子在六年级时班上一位白人学生就因为在黑板上写了一句侮辱黑人的话,被罚两星期不让上课。我曾见到网上有的家长煞有介事的讨论孩子的老师是黑人怎么办。如果家长把这种意识传染给孩子,真得替这样家长的孩子捏把汗。

      但是在感情上归属于这个国家后, 争取成功并不需要以丢掉自己的民族特点为代价。一些中文媒体上常以主流文化马首是瞻, 但是何为主流文化却语焉不详。 实际上主流是一个历史的, 动态的概念。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多元化的社会,主流也是多元的。与一百多年以前的以英,法,西班牙,印第安为主的北美社会文化相比,今天的主流更加多元化。举例说,你不能不承认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是美国主流音乐的一部分; 你不得不看到只占美国人口2.3%和加拿大人口1.2%的犹太人在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说主流象一条河,任何支流带来的异质, 最终会成为河流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我们称赞一个少数族裔取得了某种成功时, 不应该说他们被主流社会承认,应该说他们以自己的文化特质,拓宽了主流。前一种说法是自轻自卑的攀附,后一种说法是平等地汇入。即使抛开感情因素,后一种说法也更符合北美的现实。

      有的西方人说中国人是东方的犹太人。这种讲法是贬是褒姑且不论, 但两个民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样重视子女教育。 犹太人移民北美已经有近350年历史。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 在北美也一直受到占人口多数的所谓主流社会的排挤和压制。但他们艰苦创业,奋发上进, 在美国经济金融界,政界,文化科技界取得的卓越的成功 (举例说美国本届国会中有犹太人参议员10人,众议员27人; 美国100多名诺贝尔奖得主中半数是犹太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大媒体由犹太人创办; 美国几乎所有大电影公司都由犹太人创建)。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历经苦难最多的民族之一。 他们离开故土已经2000多年, 但他们不论流落在那里, 在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 也在为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而努力。北美许多事业有成的犹太政治家和科学家还能读和说母语希伯来语。我相信三代以后的中国人还能流利讲母语已经罕见。 借鉴犹太人在汇入北美社会的同时保持自己文化特点,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北美犹太人很多是聚群而居. 他们并不介意在学校和社区中自己的族裔占多数。 在美国89%的犹太人聚居在12个大城市. 纽约有的社区几乎是清一色的犹太人。在多伦多有的社区犹太人也占多数。我朋友的孩子在Thornhill上公立小学, 据她讲一到犹太人重要节日, 班上的孩子就缺了一半以上。我问过一位犹太人家长选择社区时的考虑。他认为一来犹太人重视教育, 犹太人集中的学校不会太差; 二来犹太人集中些,对保持自己传统文化有好处; 三来犹太人集中的社区, 容易在选举时协调一致, 选出能代表自己利益的国会议员。这与一些中国人在选择社区和学校时对自己族裔过分敏感真有天壤之别! 北美犹太人在取得如此辉煌成功的同时, 对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如此重视, 让我们不得不再思考在教育下一代时有意无意疏远民族传统,急于让他们得到主流社会"承认"是否必要。

      当然聚群而居只是现象, 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事务的参与。 社会学中有个术语叫“visible minority", 指一个人外貌明显属于少数族裔。在北美很多社区, 华人人口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不仅是“visible minority" (看得出的少数族裔), 而且仍然是“invisible majority"(沉默的多数)。北美犹太人参与和影响政治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之一是选举投票。北美犹太的族裔投票率一直居高不下,达到90%。而华人的投票率一直远低于50%. 中国长期在专制统治下生活, 习惯于顺从, 不习惯用民主方式争取自己的权益。很多人即使移民多年, 甚至出生在北美, 对社会事务仍然不关心, 只满足于自己"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 看来要把visible minority从"看得出的少数族裔"的一种翻译上升到"有公众影响力的少数族裔"的另一种翻译仍是任重而道远。注意培养下一代的公民意识, 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应该是子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十多年前,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作了"我有一个梦"的著名讲演。在北美的所有民族, 都应该感恩于这些先驱的思想光辉。他梦想生活在"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作为评判标准的国家", 在北美已经逐渐成为现实。我们应当遵循同样的原则,"不是以皮肤的颜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学校和社区"。 从以上观点考虑选择居住的社区和孩子的学校,很多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如果你为孩子选择的学校校风好,课程设置合理,校外活动丰富,学生社团活跃,周围的社区也安全,你已经做了正确的选择。只要老师和学生讲的都是标准的英语,族裔组成不应该是需要顾虑的重要因素。

      2006-3-27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心里有根,内心世界会很丰富
    • 只要家长重视,提供条件,并督促孩子学习中文,应该不成问题。看看这个4岁到美国,现在读医学院的华人孩子在大学时写的文章
      《静经》

      静者无为而成。所谓无为,其无所谓。
      有德之道乃正道,天下唯可行之道。
      随道而行,何难之有?故静者时行有德之道,然守无忌之心。
      足无二道之能,胸含二道之心,难也。静者无难,非其无二心?
      何谓静者?静者心静,不疑。静者目静,不贪。静者耳静,不惊。静者手静,不争。静者足静,不浪。
      德道言,我言之。德道行,我行之。德道武,我武之。外冲锋之勇,内守道已静。德道所以为静,非我静静?他者 见静而不静,非其不静静?内静外不静。我之静,维我之静。
      上者上,静也。下者下,尔静也。道非(常)道,名非(常)名。静不然,常静也。得其所者静。
      生前,万物源静。死后,万物归静。是故不静非常道,乃出生入死之道。常人躁,终失音静之争。静人不生,不音,不争,不亡。生死同静,何别之?静者何别于生死?
    • 家长?多少家长自己懂得中华文化传统?在大陆,在我们这些“家长”受教育的时候,传统基本是贬义词,脑海里浮现"封建糟粕"一类的词。加上黄种人对白种人普遍的自卑。。。。。 very few people willing stand out and say i am proud of our 传统
      • i am proud of our 传统 ;我还曾经跟老板说,我不想说英文呢
        • 老板说:那你写下来吧。
      • 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观念,中国文化的水深了,精华和糟粕并存,取你自己的一瓢就行了。我觉得很多人会自豪自己的传统。
        • 他的感觉我也有,相信许多人都有。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正统的教育中是和封建糟粕紧密相连的。如果你只读过教科书而没有接触大量课外读物,你就是会这么认定的。举个例子,我们的课本里选用了大量古代对妇女迫害的作品,可是对她们同时受礼教保护只字不提。
          • 可惜不幸的是:我从小就是不读教科书的人,至今也是。即便是书也需要用脑子去看才可以,多问为什么。如果学歪了,想想为什么有人没学歪。中国传统思维中的反躬自省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学习不能是因循守旧的,古人尚且知道,今人反倒不如。如果没有发展,文学就不会从赋到诗、词、曲、章回小说。学什么,学到些什么,个性差异很大。一篇文字不同的人看,结果可以南辕北辙;一个技术不同的人学,所费的时间也可以差上很多。中国的传统多了,看你学什么了。儒家,几千年来无数的阶段,孔子能搞得清宋礼是怎么回事吗?
            • 14,5岁的人是很容易被塑造成反封建小将的,然后在他们还不知道世上还有"反躬自省"这个词存在之前他对一切中国古代的东西已经毫无兴趣了。偏见一旦形成再去探索反面就是在否定自己,而否定自己是多么丢面子的事。认定了中国传统是糟粕,这个人倒不一定自卑,
              但他一定不会让他的孩子有机会接触"糟粕"。他的偏见也会在不经意中流露给下一代。
              • 14/5岁的人在文革中成为小将,我可以理解,但是人会长大,会老;若果了30年还是老将,思维还是文革的那套,那就比较独特了。我相信这种人一定会有,多数人是健忘的。
                认定一种文化是糟粕还真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够左右的工程。即便如毛那样破四旧,回过头看,他还是做不到,那些“糟粕”依然存在。毛的坚持反倒成了“糟粕”。但是世事岂无凭。说不定哪天毛的“糟粕”又回来了。
                我们只能承认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是人类社会才是文化的土壤,人不灭,文化不灭。即便在这里不停辩论的众人,也还都不过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只是看得角度和立场问题。这里的讨论还没有哪个外来文化参与其中呢。
                • 一群人当然没能力左右全社会的思潮,连一个社区都左右不了,但这群人有足够的能力左右他们的孩子。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受到中国女性的唾弃。而女性,也就是母亲对孩子小时的影响大于父亲,这也是中国人后代不爱传统文化原因之一。
                  • 社会对于人类思维的影响远大于家庭,从生物本能考虑,脱离社会大众思维模式远的个体生存困难。因此大多数人会自然的接受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生态环境。
                  • 其次这里的很多父母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完整的,因为很多文革中间段的年龄层面,没有系统的接受中国文化的机会,很多人甚至连三字经都没完整读过,就开始整个的批判三字经中的糟粕。
                    三字经中的一些思想固然落伍,我却认为不防让孩子涉猎,比如三纲五常,你觉得今天的孩子有多大的可能被这种思想左右,时代不同了,眼界也不同了。人类的思维其实有很强的延续性,又同时具有现实性两种特点,至于起主导作用的永远是现实的社会。
                    • 绕这么大一圈子,你这不是向我投降了么?呵呵。。。。。
                      • 呵呵,我一直都不是反的一方啊,什么时候站在你的对立面了。我只是尽量地左右不靠。LOL
                    • 嘿嘿。三纲五常?一个正在和LG婆婆斗的不亦乐乎的人会用什么态度让她的孩子看三纲五常?我一直觉得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要用批判的眼光看..."让一个人在现代思潮下接受三纲五常很难,但是让他唾弃三纲五常,只需在他看时敲上那么一两句就足够了。
                      • 哈哈,真有三纲五常就不会鸡飞狗跳了。现在社会这些早就融入道德的范畴了。
      • 别急着删帖,反了那么多年,还不是要回头找。这个世界有人反,有人保,正常的很。如果大家都意见统一,早就和谐了,还需要提什么和谐社会?
        • 为啥删贴, 每个人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挺好的呀,我不能接受,看看总可以吧
          • 的确,集思广益是思想的良药
        • 感到语气粗鲁,所以删了。“这个世界有人反,有人保,正常的很。” 这样大规模的反文化反传统,"正常的很"? 是不是应该“隔7,8年就来一次”?
          传统文化这个东西,是个大容器,什么都在里面,你用负面眼光去看它,可以说它是一团垃圾。苏格兰,爱尔兰,维京。。哪个民族的传统里面没有落后,不适应发展的东西?都有。谁象我们这样自己糟贱自己过? 落后的东西,也是曾经合理过的,你发展它就行了,为什么非要涂上大便才好?
          • 你看你看,一急就口不择言,回头又删贴了。有前科的,焚书坑儒、一言堂,等等,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了。焚到自己、革到自己了不高兴,焚别人、革别人的时候应该还是痛快的。无他,劣根性。
            • with due respect, i have to disagree "焚书坑儒、一言堂,等等,已经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for example, 焚书坑儒被后世人唾骂了两千多年, how comes you see it as our 传统??
              • 这不是文化,这是权力以及权力的延伸。没有权力你无法一言堂,没有保护权力的实力,秦始皇也不能做到。权力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致无二的。
                • yes, i agree, this is nothing about 文化. but many people label those bad things on our 文化, even my idol bean bean does so.....
                  • 学学太极去
                  • 还是不得不弱弱地反驳一下:几千年的皇权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唯我独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终就会造就规矩限制过多、创新宽容不足的中华文化。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融合在一起,已经难分你我了。
                    应泡泡号召,不能轻易投降。
                    • 你。。你。。你。就降了俺吧。。。。。
                      • 你拿什么来奉献?
                        • 你这不是逼着我说“无以相报。。。”, 可惜后面半句不记得了...
                          • 豆豆家后院新建了个马槽,那里放的张床是晚上给你用的
                            • 床?想什么呢!草席一张。
                              • 小心 菠菜 晚上 尝苦胆
                      • 定住。泡泡快来,菠菜降了。
                        • Steven 快去, 把菜捆了,送菜市场
                          • 为什么看到你的名字就想到了洗澡?
                            • 多 shower 少 bath
                              • LOL
                      • 降字若用从字替代。那么...
                        • 豆强菜弱, 咸鱼是反不了身的
              • 别当真,就当我也粪了一回:)
                • 知道,豆豆成长需要肥料。。。。
                • 何必牺牲自己而取悦于他呢
          • 从我的话引申到你的意思,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那是火星和地球的距离。这是逻辑的紊乱,也是思维产生了某种定式的后果。若失去理智的思维,如果能够确保思想的正确。
            文化的消亡多数源于战争,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谁象我们这样自己糟贱自己过”,历史上很多民族有对自己文化否定或者重建的例子。最近的日本就被大江健三郎称为暧昧的日本。如果国家民族一直强势,自然不会有这些烦恼。至于批评或是保护文化,是众人合力的产物,都是有演化发展的可能。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很好的例子,中国的54。
            • 我的第一个贴,明确的界定了时间,对象。明说就是指的文化大革命。你一下飞跃到明治维新,你的“勇气”和“紊乱”,令在下汗颜。。。。
              • 这就是最大的思维定势,因为我的帖子并没有完全依循你删掉的帖子的思路,同样你不可能要求另一个思维严格的按照你的思维。而火星的距离则是指出下面的谬误:
                这个世界有人反,有人保,正常的很。” 这样大规模的反文化反传统,"正常的很"? 是不是应该“隔7,8年就来一次”?
                这里的反,保完全不涉及文革
              • 我看 文化大革命 就是害了 2 代人, 文化并没有被 铲除 ,现在 还在 恢复中。 错误人人都犯,有些的确很严重,怎么样去补救,都好过被拿来阻止继续前进的绊脚石
                • 我觉得那是因为文革没有被很好的探讨,创伤文学我看了一堆,仇恨也不少,只是没有反思,巴金的十年一梦很理性,却仅局限在本人而非社会性的讨论。文革始终是要被再读的,时机而已。
    • 这个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
      你去看东南亚的华裔后代,说中文看中文的能力远超ABC之流,人家很多也是三四代。为啥?你不得不承认文化有强势/弱势之分,中国文化在当地虽然是少数但是是强势,华裔很看不起当地人,华人都上自己办的学校,以能说中文为荣。反过来,这里我们不但是少数,文化上也处于弱势地位,要保持传统就难了。这不是家长督促督促这么简单的问题。
      • exactly ! 关键是父母自己的心理状态,那些马来人都想进 华文学校, 华人嫁女都不是说马来人会说华语就可以了
      • 这可能是很大的原因。我在家坚持跟小孩说中文,基本不说英文,但即使这样,想想能让下一代听得懂或说得清就不简单了,下下代的中文想都没想过。
        • 这个在家坚持讲英语很重要,一度我家孩子虽能听懂中文但用英文回答,我们让他试着慢慢说,从英夹中,到现在中文讲得非常流利,他自己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 这个问题提得好。关键是民族有自豪感。犹太人不管流落到那里,即使在很长时间处于弱势,仍保持那种民族自豪感,所以才有保存自己文化的动力。希望有人系统分析为什么犹太人能做到的,别的民族做不到。
        • 希望有人能分析一下比尔能做到的,你为什么作不到?
          • WHICH 比尔?我家小三子?:)
            • 祝贺你 ,小三真牛掰、
      • 你说得对,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这里的很多中国人(入籍后的该称华裔吧)不以自己是华人,能说中文为荣,所以原本并不是永恒的弱势/强势之分,却因此有可能永恒
    • 这个谁是强势文化的观点提的好。
    • 中文说的好-这么重要吗?孩子生活的环境是英文环境,中文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有多少家长关心,孩子每天快乐吗?在学校popular吗?
      • 不重要,但是所谓技多不压人,会说中文给了孩子多一个选项。至于骨子里还是西化的思维模式。
        • 想要一直保留中国文化,就不要移民来此,不是更容易吗?
          • 抬杠!没人强制,完全自愿。
          • 属于没有逻辑的说话。除非人死了,文化才会死。美国人的文化来自早期的移民,没有人说到了一个土地上就必须摒弃自己的文化,那样这里只有印第安人了,因为所有移民都只能接受本地文化。
            • "骨子里还是西化的思维模式"你也认为如此吧!那又如何保留中国文化,只会讲中文就是中国文化吗?
              • 没有觉得,语言只是种技能,绝对不是文化,文化是一种哲学基础,不是一首诗,一种文字,而是一整个系统。既然是文化,自然可以学习,学会了也同样可以选择不用。
              • 不过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一个很重要也很基本的工具。不能指望用其他语言去真正认识一种文化。
          • 你就不能志气大点吗? 为啥你过来 是为了加速 白人 学习 东方 文化呢
            • 哈哈哈,这真是阿Q精神!
              • 不是吗,至少从食品开始阿,中午带他们去吃饭。。。。 他们回家了,还告诉我他们自己在超市里买上海白,油里翻炒一下,特好吃
                • 中国强,自然西人就会学习中国文化,不须要我们来此BS,西人自会去取经。
                  • 来了加拿大,还不懂得怎么去销售自己,等别人感兴趣了,机会早就被抢走好多了,更何况,那是此消彼长的, 最好的防守,还是进攻
                    • 看来你得先销售自己,先找个好工作比销售自己的文化重要。我认为中国文化对我很重要:西人文化对西人也重要.取双方长处.想在此过好日子,就得以多数人为主,除非多泡泡改名成”多中国人“。
              • 为什么不。白人自然可以学习东方文化。
                • 文化也是有强弱的,你强了,人家自然会关注,世界很功利,但是也很现实。弱者是需要同情的,强者获得的是尊重和模仿。
    • 这方面广东人一直做的比较好
      • 我看是 港台人吧
        • 港人也是广东人
          • 区别大着呢
            • 港人比广东人还广东人, 继承了所有广东人传统
          • 行政上说,香港人不属于广东人。心理归属上,加拿大很多广东来的,也可以算广东人
      • 这个要感谢香港TVB
        • 9494
    • 看来这第五代比第四代就差多了。因为中国比印度感觉上强大,在印度的华人当然对更强的有归属感。在加拿大,尽管国内新来的知道中国如何强大,本地香蕉如何体会得到啊?
      • 大陆过来的人,并没有给后代的华人创造很多环境
      • 这跟强大基本无关, 不同民族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 你说的这是大道理,我说的是原因。中国56个少数民族,好几千万的人口,他们有多少说本族语言的?如果不让人认识到学习汉语的意义,有多少人会在英语国家学汉语?这当然跟强大有关。世界上走向灭绝的语言多了,喊口号没用
          • 正解!
          • 广东人到欧美谋生也有几个世纪了, 而中国在这几个世纪处于非常的劣势,为什么多数广东人后代仍能操流利广东话
            • 广东人给西人的印象真是差的很,徒有会讲广东话,懂中国文化有啥用?脏,乱继续保留也不是啥的好文化!
              • 中国文化并不只有脏乱, 表只看到差的方面而否定整个中华文化
                • 我讲的是中国城的现象,好的中国文化多的是,老华侨不珍重好文化,才会被西人看低!新一代的华人移民,给西人的印象好太多啦!聪明又刻苦而且对人情世故也重视。
              • 请举例说明“广东人给西人的印象真是差的很”,最好还能再举个例子“非广东的中国人给西人印象很好”
                • 请看上文。
                  • 广东人保留传统和语言的习惯是向来一致的,如果觉得广东人脏乱,你可以不去太古、时代广场、锦绣中华。西人对于广东人的印象大多来自香港的电影和粤菜,请问一下你老家的人口素质离香港能在20年之内吗?你觉得这么多类餐馆,粤菜馆是最低档最脏的吗?
                    • 我指的是很久以前移民来此的广东人。新一代的中港台广东人是一样的。
                      • 至少遇到过三个老广老移民说他们是香港人呢,其中一个是我刚来时的房东,结果有一天自己说他们刚从佛山来的时候。。。。,呵呵
            • 你以为这是好事呢?很多这样的人祖祖辈辈只能在唐人街里混,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华人领袖也就在华人里有影响,所以才有西方国家华人地位很低的结果。要不是大陆华人来了,有了参政意识,走出唐人街,华人地位还不知道低多少年了。您先弄清主次
              • 香港华人(非老华侨)比大陆华人更早从政。
                • 他们的英语肯定得够强,而不是广东话很厉害
                  • 事实是他们的英文够强, 广东话也流利
                    • 这个跟心态有关,大陆来的人通常都纵容子女只说英文,觉得说普通话是没必要甚至是丢脸的事情;相反广东人都要求CBC小孩从小讲广东话看TVB的电视剧和电影。什么时候大陆哪怕集全国之力能出个想香港这样的影视文化发达的城市,什么时候普通话才会让这边CBC小孩有吸引力
                • 那只能说他们绩效太低,香港和台湾的移民对于华人参政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是大陆的移民。
                  • 我不看好大陆移民,一个来自非民主国家没有经历过选举的人想玩得转这边的民主选举,不觉得挺可笑的吗。看看以前所谓的64学生代表,哪个能有一点点影响力的。等下一代吧
                    • 事实摆在眼前,大陆移民素质比老移民好。
                      • 那个地方的老移民?什么年代的算老移民?
                        • 上个世纪来的(1949年前的).对不起!我没有偏见,只是旧chinatown的情况是有点令人觉得是老移民留下的.
                          • 97算新算老?
                            • 我所说的老移民应该是不愿学习新文化,语言,只会蹲在牌桌上饮茶,打牌,随地吐痰的人.你算是最高等的新移民啦!hehe.
                              • 我最热衷于饮茶,打牌,说普通话,不热衷于学习,就是不吐痰。可以算半个老移民了吧。
                                • 你算是半个老移民?但你的ID是KINGSW=KING S(杀) W(白人),大家都吓得不管你是新老移民,直称“YOU  ARE  NUMBER  ONE”。
                          • 49年前的,太远了,不知道。认识很多70,80年代从香港来的,无论从政,商务还是普通工作,都非常精英。
                            尤其是他们教育后代的,讲中文,学中国画,中国舞,,,一些小孩回流香港后,每年回国内拜山。
                            这些,都是在主流社会混过的。
                            • 香港来的新移民本来就是英属的精英,自然会保持中英两种文化!
                    • 没那么悲观,有人把民主政治当作偶像供着,自然不成了。民主政治从来都是实践的,香港人台湾人做得很好,政治和经济永远不会分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有更多的大陆移民投入这一领域。
              • 看看在美国的黑人都讲什么语言,讲英文影响他们作为黑人的自尊,自立吗?
                • 当然要讲英文, 但是与传承自己的语言文字并不矛盾
                  • 看看美国几代的黑人还能讲什么语言,美好的愿望与现实总是想查很远的。
                    • 现实就在身边, 广东人做的很好, 这不是多难的事, 只要你有心
                      • 真正参政,能在主流社会里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第n代华人,有几个会讲中文?
              • 唐人街混的人的后代不再在唐人街混了, 却仍能操流利广东话, 这是为什么? 那时候华人太少, 即使有天大本事, 不可能在西人社会有影响力的, 这才是主次
              • "要不是大陆华人来了,有了参政意识,走出唐人街,华人地位还不知道低多少年了。" .... 笑死人了... pls name any politician in Canada who is from mainland
                • 我忍~~
                  住不笑
            • 一方面,是西方世界真正对华人开放,我指的是国民待遇,并没有那么久的历史,当时多数华人是不会英语的。其次,鱼群效应,作为弱势群体在西方社会中,华人聚居是常态,有足够的语言环境,比如现在的移民、留学生也有同样社交困惑。再次,华人的文化传承的特殊性。
            • 这些人思维逻辑都已经混乱了,此贴愿意是讨论如何保留中国文化,结果引来一堆人自吹自擂说自己的英文好能融入主流文化,搞笑
              • 就是。新大陆移民来加拿大的历史不长,也就十来年,刚来英语不好,新鲜感强,都恨不得pat马屁,KAH,包括我自己,去融入所谓主流,哪有时间谈保留中华文化。不过时间一久,有了比较,才体会 到中华文化的长处,才想到如何延续到下一代的问题
    • zt 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群湖北天门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一群湖北天门人
      加国无忧 51.CA 2008年8月18日 09:46 作者:彭俐萍 [ 加大字体 | 缩小字体 ]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加拿大湖北同乡会应邀参加湖北协会在多伦多的SunnyBrook Park举办的野餐会。我,祖籍天门的湖北人,得以走进这个神秘的华人群体,对他们有个初步的了解。

      湖北协会是以来自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湖北天门人后裔为主的一个民间联谊社团。共有会员400多人,参加这次野餐会的有近350人。6年以来,每年举办两次聚会。夏天冬天各一次。

      会长叫刘华玉,一位操印度口音英语的湖北天门人后代。他用繁体字写下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并用天门话向我介绍,一旁的人补充说:“他是大人物”,看那说话的神情,不似调侃。后得知这位看上去才40多岁的年轻人是一位内科医生。名片上印着:Dr.Huayue Liu. 我请他留联系办法,他便叫太太把家里电话和手机号码都写在名片上,没有一点大人物的保留。

      彭年英,一位84岁的老奶奶,3岁就跟随父母到了印度,在其他人不断插话补充下,她给我讲述了这群天门人后裔的历史。

      上个世纪初,湖北省天门县因其位于汉水和长江之间,堤坝不牢,洪水泛滥,加之战争与贫穷,一些人便外出谋生。一部分由陆路,从湖南,到广东,再到东南亚,辗转至印度,另外一部分由水路,沿长江至上海,从海上漂到印度;也有人由云南到缅甸,再到印度。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开后,这些天门人就分散在两个国家生活。在印度,天门人较多住在东北部的城市加尔各答。大约从60年代开始,这些人又陆续移民加拿大、美国和英国,也有人回到了中国。据说,现在在印度巴基斯坦的天门人已经所剩无几。

      天门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多以镶牙为业,也有做纸花谋生的。他们的后代中,很多人便成了牙医。过去,在印度从事镶牙业不需要执照,一位不知名的天门人前辈把学得的镶牙技术传授给了老乡们,许多天门人就以镶牙为业谋生,并代代相传。一位老奶奶对我说:“以前哪,在印度,潮州人、客家人,还有山东人,都看不起我们天门人,觉得我们都是做镶牙的,哼,可是我们的后代都成了牙医!”她说这话时,随手一指,身边就有几位是从事牙医的医生。一位叫Wei Qiang Hu的医生,现在美国加州开牙医诊所。他是这支天门人的后裔,70年代从印度移居台湾,90年代又移居美国。他每年都从美国加州赶来参加这个湖北协会的聚会,因为他的父母姊妹都在这里。

      我遇见的另一位从美国赶来参加聚会的,是会长刘华玉的妹妹。看她喜滋滋忙碌碌的样子,令我想起小时候家乡人办喜宴的情景。旁人告诉我,她昨天刚参加过一个婚礼,本次野餐会也因她的到来而改期提前举行。

      这支天门人的后裔更象一个大家庭,稍微年长的互相都认识,后代之间通婚的很多。好几个人对我说,他们之间,顺藤摸瓜,总能找到亲戚关系。所以,350多人,一眼望去,很少有异族,跟我说过话的20多人中,只有一位女婿是20多岁的印度人,估计是来加拿大后结识联姻的印度人,因为这支天门人的后裔,都会说印度话。

      见一对60多岁的兄弟俩,肤色较深,用印度话交谈,若是大街上遇见,无论如何我不会想到是我的湖北同乡,因为他们似乎与我的印度邻居没有什么区别。

      王齐昌老先生,今年80岁,2岁到印度尼西亚,7岁到印度,现在住安大略省的Brampton. 刘文强,是王齐昌老先生的女婿,在印度出生。他在印度读中文学校至高中,中文写得很好很快。他只有中文名字,大陆汉语拼音。即使生活在加拿大许多年,他的名字也是中文的拼音Wen Qiang Liu,而不是英文名字。他说,很多天门人都这样。

      跟我说话时,刘文强看见了他的女儿,即招手要女儿过来跟我认识,20多岁的女儿听话地就跑了过来,礼貌地跟我打招呼,耐心地听爸爸解释我是谁。这时,他的印度女婿也过来了,这是我当时在这群人里唯一见到的印度人,于是显得有点吃惊,刘文强说,“儿女的事情,我也管不了了”,说这话时,眼神中流露出无奈与遗憾。

      野餐桌上摆满了各自家里做的食品,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吃,很多是印度食品,红红的,据说很辣。我说下次来时我会带上湖北菜,刘文强问,是不是蒸菜。看来他是吃湖北菜长大的。惭愧的是我这个中国长大的天门人后裔,只小时候吃过母亲做的蒸菜,自己还一次也没做过。

      我还遇到一位在印度当过中文老师的卢友莲老奶奶,她的先生叫肖强林,曾是一位内科医生。卢奶奶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天门话。她说,在印度当老师,一定要教普通话,因为华人不仅来自于天门,不然听不懂。但是,有几位老奶奶的普通话就有浓重的天门口音,跟我说话时,还反复要我讲天门话,说“你是天门来的,怎么不说天门话呢?”。这里每个人都会讲天门话,不论在印度出生或加拿大出生,一位奶奶说:“我要他们一进家门就讲天门话”。

      他们问我老家在天门哪里?我记得父亲说过,爷爷是彭家湾的。于是,旁边的老奶奶问,是彭家大湾还是彭家小湾,边说边招手,叫来一位彭家大湾的奶奶,她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彭年英奶奶。彭奶奶说,这里有好多从彭家大湾来的天门人。他们记得的都是几十上百年前的老地名,一位去年回过天门的人说,现在的地名改了。

      跟我说过话的人,都去过天门至少一次,不论他们是否在天门出生。一位20多岁的女生,居然用标准的普通话反复问我,天门的书记现在还是不是那个某某某。恍然间,我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与他们照了一些合影,但老人问我是不是记者,照片上不上媒体,我说不是记者,照片是想拿给老家的父亲看,他们这才放心地与我合影,每次还都用他们自己的相机再拍一张。

      那边在玩游戏:拔河。男生一组,女生一组,分不同年龄段。竞争很激烈,比赛结果是总有一队会人仰马翻。一场完了,人们笑啊跳啊。彭年英奶奶的两个妹妹,也都是80上下年纪的人了,居然兴奋得互相抱住跳起舞转起圈来。

      这支天门人后裔,虽说是华人,但气质和谈吐上,整体上与其他华人群体不一样。虽说老奶奶们涂着鲜红的脚趾甲,但仍保留着久远年代中国农村人淳朴好客和尊老爱幼的传统民风。平和又快乐,一个祥和的大家庭,这是我今天去做客的印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