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也谈个人的观感~~与爱情无关,无知者无愧~~~

也是之前就听说了大概,所以看起来就没有了悬念,却仍然有一种几乎窒息的沉重。

周游的观后感向来是细腻的,所以不东施效颦,仅列出意见不同的地方。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红楼而已。

一个少年和一个成熟女人的露水姻缘,无关爱情。与女人,以前生活的习惯延续。对于少年,影响以后异性相处婚姻的可能性偶相信是真实可靠的。性的启蒙与接踵而来的情感道德良知无法接受的冲击震撼,足以颠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而自始自终,女人是生活在自己闭塞圈子中的套中人。而那些磁带只不过是通向外界的窗,与渴望挣扎有关,却非关感情。

最后的死亡,不是顿悟,一种游离于似是而非之间的惶惑与放弃。

人性中,最悲哀的便是麻木。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汉娜的死亡 ------ 浅析电影《READER》(朗读者)片段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引子:在“半亩园”吃得太撑,回来都说要看套喜剧,活动肠胃。我捣鼓了半天,《疯狂的赛车》终告发动失败,只得听取身后骂声一片;接着端上网友推荐的《24城记》,开演不足十分钟,几个非文艺中青年对贾樟柯忍无可忍,再次要求下课;最后换成《READER》。。。。。。要不还得说好莱坞前辈有经验呢?在忍耐极限的9-10分钟处,赫然出现了Kate的正面全裸,这个十分有诚意的举动,终于成全了当晚唯一完整的演出。:)

    ×××××××××××××××××××××××××××××××××××××××××××××××××××××××××××××××××××××××××××××××××××××××××××××××××××××××××××××××××××××××××××××××××××××××××××××××××××××××××××××××××××××××××××

    《READER》的内容事先我已经大致了解,以至一同看碟的几个影盲乐此不疲地猜测汉娜身份的时候,我错失掉一份参与的乐趣。R猜是落魄贵族,L则猜是被追捕的美女特工(好啦,知道玉观音令你无法忘怀啦)。。。当汉娜女纳粹的身份揭晓,其效骇然,电影从《教室别恋》的洛丽塔层面迅速上升,成了一场关于战争和人性的严肃探讨。

    故事讲述目不识丁的汉娜,在二战期间,糊里糊涂应征成为犹太集中营的女看守。出于无知和洗脑的结果,她参与了毒气室屠杀和一次大火引起的杀人事件。战后,作为凶手,也是其他同伙和整个战争的替罪羊,她获判终生监禁。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是她入狱前与年青男孩的不伦之恋,以致俩人一生的纠葛。故事以终于服刑期满的汉娜,却自缢身亡而结束。


    很明显,导演在做一种尝试,希望从剖析个体,来寻找人类相互残杀的某种原因。但是他选择了极其边缘的特例:一个美丽的文盲,这似乎预先便取得了一些原谅。将汉娜的残暴归结为愚昧和盲从,看似合理的分析,仔细一想,却有点类似文革后,国内关于红卫兵的官方解释,对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黑暗本质,人性的丑恶进行了淡化,甚至诗化。放大其受蒙蔽的羔羊形象,以掩盖本质的败坏。这是一场为凶手的辩护,任何的原谅都可以转化为对受难者的再度迫害。

    不过,片中法庭审判的过程和法律系学生们的讨论场面,多少提示了被转嫁了的整个德国社会的罪孽,这个思考点更为深入,可惜只是一笔点过,很快,影片又披回了它温情的面纱。前半部,反复出现汉娜对自己和男孩身体的清洗,反映出她的不安和隐约的犯罪感。可直到法庭上,出于心灵的自卫,她仍旧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过。漫长的牢狱生活中,已经成年的男孩不断寄来的朗读录音带,慢慢引起她学习的兴趣,她开始接受文明的感召,开始识字,也开始了真正赎罪的过程。。。

    终于某一天,她能够以一个文明人的理解力去看待自己犯过的错误。这一发现,给了已经衰老的汉娜致命的打击。当罪孽感席卷而来,不可饶恕,却无所遁藏,死亡便成了一个选择。汉娜的自杀发生在漫长刑期的终点,除了长期与世隔绝造成对外界的恐惧外,更深层的原因是一种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救赎。终生监禁是社会判给汉娜的被动惩罚,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只得接受。但她内心并没有服从,甚至还感到冤屈,在监狱里异常沉默,冷静的表现,正是一种无言的反抗。

    二十多年后,当她终于被启蒙,面对自己的罪过,汉娜这才感到了真正的恐惧。自杀,是她主动判给自己的再度惩罚。她想换取内心的安宁,但除了茶叶筒里积攒的零钱和一个残破的身体,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摆放在赎罪的祭坛上。汉娜自缢时用来垫脚的厚厚两叠书本,巧妙地揭示了从生到死,从无知到醒悟,从冷漠到悔恨的心理全过程。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牢狱之人,《申肖克的救赎》,申肖克因为冤屈而抗争,不屈命运的逃跑和汉娜朝闻夕死,因为认罪而选择的自杀,同样充满了人性的尊严,“汉娜的救赎”,有一种混沌中重拾清明,乾坤终得自由的美好。这种感觉正如影片中最美的那个镜头:晴朗的秋日田野,烟蓝色的树林,泛黄的教堂。汉娜和男孩子骑着自行车而来,那是她生命中一个难得的轻松快乐的时刻,她回头说:“真的,我不在乎去哪里。”因为她的生命,根本也无处可去。短短一句话,弥漫着迷惘与忧伤。这里也成为汉娜最后的葬身之地,唱诗班孩子们的歌声,成为一种善的符号,象一曲挽歌,歌声中,上帝接受了赎罪的人,平静的死亡终普照于人性的阳光。

    汉娜的自杀还有一层原因,是支撑她数十年的虚幻爱情的破灭。当她发觉对方,已经从那个对她爱慕得近乎崇拜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和记忆无关的冷漠中年,那种疏远和责难使生命中唯一珍贵的东西,也跌得粉碎。她想逃避,死亡就成了唯一的去处。

    但我认为汉娜和男孩的感情描写恰恰是电影最薄弱的环节。女性作者,大多喜欢虚构完美的爱情,大概潜意识里觉得,只有洁净的身体才能满足这种夸张的感情需要,所以剧作者意图用处男的童贞来反衬汉娜身上的罪孽。但猛然发生的肉体关系和多年后,男人依旧深刻的爱恋都来得毫无缘由,缺乏说服力,有造作之感。电影第一幕出现的与男人过夜的女郎,他少年时的女同学,后来的妻子,还有生疏女儿。。。导演想以这一长串与女性相处的失败经历,来表达那段关系对男人一生的影响,但这些强加的重量都给人不真实和俗落的感觉,同时还造成了主题的分散。其实汉娜一个字一个字,笨拙地抄写男孩当年朗读过的故事,已经是爱的印记,不必非要用男人一生来祭祀,才显出这份爱的重量。

    爱情,战争,欺骗,人性。。。太多太大的主题让导演到最后有点手忙脚乱,自我混淆。虽然全片低于我的期望,但《READER》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一场半途而止却不乏希望的探索。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另两个偷懒的“一句话影评”:写给《入殓师的乐章》和《海角七号》。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入殓师的乐章》

      这个名字好点,缓和了一下恐怖的气氛。开头第一句话就很有感觉:“小时候的冬天感觉不是这么冷的”。确实啊,因为当一个人很开心的时候,他就注意不到那么冷了,所谓心静自然凉,首先是因为寂寞吧。日本的艺术,大多悲凉,绝望和死亡是永恒的基调,以至于沉迷其中,“从尘埃里再开出花来”。对死之静美,才能达到那样理解和崇尚的高度。

      大概因为有近似的文化,看名字已经猜到会是怎样的拍法。但有几处还是很不错的。广末凉子打算做晚餐的章鱼,发现还是活的,问老公怎么办。镜头一转,已经是在河边放生了,说完“不要再给人捉到了”,发现章鱼还是死了。。。对死亡的无奈和生命的尊重却自然流露出来。礼仪师那一套艺术化的入殓程序拍得很好,虽然重复了很多次,但每一次却刚好留出了给人思索的空档,反正我是每一次都55555了,大概就是这种东方人纯精神的神秘而精致的东西,让奥斯卡的评委们失去了招架。最后大悟在整理三十年不见的父亲的遗容时,因为血缘的催唤,终于想起了童年眼中爸爸的样子,虽然已经天人相隔,却因为人性的理解和宽恕,重新获得了父爱。。。这一段描画非常细腻,如果没有广末凉子在身边过于排球女将化的鼓励表情,效果会更美一些。电影的温暖要象春风徐来,一点也容不得煽风加柴的。

      广末凉子长得比演得更贴切。她的脸就象箱根乡下,路旁的一树淡樱花,柴门临水稻花香,原乡原味,是月下荷锄的归人渴望见到的样子。



      《海角七号》

      看完有点想去台湾了。画面都是清亮的阳光,催眠的海风,橙黄的矮墙。。。如果每一次相遇,都是这样暖醺醺的背景,想不喜欢那个人,也很难吧?归来的浪子,外婆的往事。。。小城故事多,个个差不多。有了茨威格的陌生女人硫磺岛的士兵,穿插的来信,实在也没太多新意。照片上的友子,很普通,写信的人说她“踏在水上的样子,好象踩着音乐。。。。。。无论你的将来给了谁,谁都配不上你”,这样的信,还真是恋爱着的人才懂写。

      1978年生的范逸臣,年青和流浪,搭配得刚好。扮COOL都要把双手打直,插进牛仔裤前兜吗?朋友说那样才显得宽阔。并不喜欢那么凶悍的大眼睛,可是当小流氓会唱情歌,女人便都要问世间情为何物了。原来电影里真有中孝介出场,可惜台词和关怀都太多,搞成了微服私访的耶稣。

      其实我只想说音乐。电影音乐就象香水包裹着盛妆,妥帖,延伸,向懂得的人倾诉。在身影离去后,弥留在原处,填满想象。。。钢琴象暮色中的潮汐,安静而强大,一层层涌过来,却总是退却在脚边。听说台湾有个地方就叫“汐止”。并不想把对方沾湿,只愿痛快地淹没了自己,也是潮水的意义吧。

      “當陽光再次回到,飄著雨的國境之南。請原諒我的愛,訴說得太慢。”影片到处透着台湾人对日本的眷恋,我和朋友说五十年其实真挺长的,抛开政治大义不说,人和人的相处呢?时间会酿出各种感情,奇怪的感情,就算狱卒和囚犯。。。可如果真的是感情,任何罪名就都难以成立。

      在老黎家看的电影,暖气有点不足,裹着淡紫色的毯子,沙发还算舒服。出字幕的时候,憋了整天的阳光从院子里照进来。。。应该会很快忘了这部电影,除了这段美丽的钢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照片上的友子,很普通,写信的人说她“踏在水上的样子,好象踩着音乐。”巨喜欢这句话了。也许只有深恋的人才可能从普通中读出音符,从普通中感觉爱的快乐吧。爱的感觉的确是个好东东呵
      • 因着你的影评,我也想去“都是清亮的阳光,催眠的海风,橙黄的矮墙。。。如果每一次相遇,都是这样暖醺醺的背景,想不喜欢那个人,也很难吧?归来的浪子,外婆的往事。。。”这样的台湾了。。。
      • 海角7号,动辄来几段不着边的“川端康成”,实在是有附会之嫌。去掉会更好。
    • 沙发。。。。下载来看看
    • 原创?厉害啊
    • 有时间也借来看看
      • 值得一看,但也就一看
    • 也谈个人的观感~~与爱情无关,无知者无愧~~~
      也是之前就听说了大概,所以看起来就没有了悬念,却仍然有一种几乎窒息的沉重。

      周游的观后感向来是细腻的,所以不东施效颦,仅列出意见不同的地方。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红楼而已。

      一个少年和一个成熟女人的露水姻缘,无关爱情。与女人,以前生活的习惯延续。对于少年,影响以后异性相处婚姻的可能性偶相信是真实可靠的。性的启蒙与接踵而来的情感道德良知无法接受的冲击震撼,足以颠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而自始自终,女人是生活在自己闭塞圈子中的套中人。而那些磁带只不过是通向外界的窗,与渴望挣扎有关,却非关感情。

      最后的死亡,不是顿悟,一种游离于似是而非之间的惶惑与放弃。

      人性中,最悲哀的便是麻木。
      • 倾向与你对男女主角感情的看法.
      • “最后的死亡,不是顿悟,一种游离于似是而非之间的惶惑与放弃”~~~+1
      • 苏总是过于现实
      • 影评就是一个被人忽悠了的人开始学着忽悠别人!
        喜欢这种评论,即切题,又表明了自己的感触!
        相处之道在于给人空间!
        太过细腻,只能是霸道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电影本身以及其他人!

        所以我觉得看过影评再去看电影是愚蠢的!
    • 有时间也借来看看 -12season34(wholeyear); 14:30 (#5337735@0)
    • Kate 乳房下垂有点厉害,比泰坦立刻的时候形状差了不少,岁月不饶人啊。
      • tsk tsk tsk
      • 嫁过两位导演,而且已为人母,下垂是一定的了……
    • 俺以为汉娜的自杀,不是惩罚,而是自我救赎和解脱。她很真,值得尊敬。
    • wow, 写得真好:)超过我看到的所有关于reader的影评。不知道LZ对女主角的演技有何评价?呵呵
      我觉得kate其实有点“呆”,但在titanic里面有惊人的美貌,而在这个片子里面,由于女主角本身的个性其实有点麻木,所以正好匹配。。
    • 感谢分享,观后感很精炼,也很精彩。但是和我的感觉不完全一致。汉娜的自杀不是谢罪,而是绝望。
      她出狱前和男主人公的最后一次会面,对话寥寥,场面冷酷,对双方各自的感觉来说都是极端的失望,Michael 失望因为即使经过长年的狱中学习扫盲,Hanna 仍然没有真正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曾经的奉命杀人行为的本质,同时,Hanna 也极度失望这个坚持帮助她学习阅读的朋友,曾经的情人,她的感情寄托,出狱的生活动力,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仍然没有从心里原谅她的罪行。。。我的观感和您分析的另一层原因不谋而合 :), 个人管窥愚见,仅供商榷。 我很喜欢男演员Ralph Fiennes, 他在2战题材影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The Reader , The English Patient, Schindler's List
      • 我看下来的感觉是:对Michael 来说,爱情是应该已经不在了,但她对他曾经有过很大的影响,而他也觉得他对她有义务要尽(我想在hanna受审判的时候,michael还是爱她的)。。对hanna来说,我觉得她好像还期待Michael 的感情,所以她是失望的。。
        还有这个男主角,好像永远扮演的是这种很长情,又有点软弱的角色。。。对他喜欢不起来,呵呵:)
        •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最后见面对hanna打击很大,hanna 令micheal 失望,micheal 让 hanna 绝望~~~BTW, 对于演员的看法可能也是男女有别。。。呵呵
        • I read the novel after seeing the film.....It is just not as simple and straight forward....There was no love to Hanna according to Michael when he met him again in the court. However, remember Michael was only 15 years old when he firs met Hanna.
          She has very deep influence or more precisely impact on him. He was just a kid....It is brutal. Legally Hanna raped him when he was a kid.
          • 没看过小说,但电影里,Michael在法庭里看到hanna的第一个反应是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然后就是偷偷看周围的人有没有注意他,我觉得电影想表达的就是Michael一直没有忘记Hanna,还有他和他ex wife的第一次他的表现也是想说明hanna对他的影响。
            西人的影评说hanna是个abuser, 对michael是abusive的,但我觉得hanna自己本人就有很多东西在内心底没有消化掉,她是“numb”的(不管对己还是对人),而michael本身是属于被动的,不够活跃的,所以他对hanna的长时间的感情我觉得还是可信的。
        • Agree.
      • +1
    • 男孩在剧中的出现有几个必要性。
      最主要的是作用是给hanna扫盲, 他促成了hanna在监狱中开始认字并不自觉地反思过去。
      第二是揭露hanna是文盲的事实, 全世界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包括那些法官和同事都不知实情,不然也不会给他判罪使她成为替罪羊。
      第三你在引子中已经说了, “这个十分有诚意的举动,终于成全了当晚唯一完整的演出。” 没有性不能抓住有些观众的胃口。

      所以男孩的配角是可以被任何一个能提供这些功能的其他角色替换的, 但是hanna 的“无知者无罪”的思想我觉得描绘的十分有现实意义, 尤其起到提醒作用。 现在人类的思潮万般变化, 法西斯主义在欧洲从新抬头, 宗教冲突使儿童蒙上双眼端起了枪, 中国的腐败和90后的不care, 这都是个人和大众的无知造成的。

      我认为导演要传到的核心思想是“愚昧和无知猛于虎”,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极度发达的文明也能摧毁人类, 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谈论global warming 吗, 那就是文明的产物啊。

      在生活中我们何尝没有hanna的痛苦呢, 深夜中有时骤然醒来是因为若干年前的一段往事。 过去的没法弥补了, 还是洗洗早点睡吧。 生物界在地球上的历史是“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啊, 了断的那一刻才是彻底的解脱啊。
    • 观后感:比比德文,中文太难学了, 中国人受苦,
    • Super.
    • 这么说俺白看了。。
      michael跟hanna都在维护着自己的一份脆弱的尊严,这种现象如今似乎不少见;没觉着hanna有赎罪的愿望,自杀不过是因为最后的一线保持尊严的希望破灭
    • 看过一小段小说,但是没有看完。有机会去看看这部影片。
    • 周游高手,有深度又有感觉
    • 写得太散,太多干扰性的感觉影响了文章主线的形成。当然,这个电影很有问题,不能太苛求影评者。还是要鼓励!
    • 有见地...爱对女人真的这么重要吗?
      有些疑虑...其实有时男人易被爱迷惑,女人反而实在些....
    • 回来看见这么多认真的回帖,真是感谢,想想,便又多写了两句。。。有同学说从汉娜和男人最后的谈话可以看出,她并没有悔过。以一个女人的角度去理解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同学说从汉娜和男人最后的谈话可以看出,她并没有悔过。以一个女人的角度去理解,这是汉娜在意图维护自己仅有的尊严,尤其在她寄托了全部感情的男人面前。漫长的岁月,痛苦的经历,造成了各自的冷漠和彼此的陌生。压抑太久的期望,有时表现出来,却是倔强的沉默(这一点,有单独约见网友经验的同学可以来说说)这令人沮丧,却又无可奈何。

      带着年少时被抛弃被欺骗的创伤,带着对自己曾经退缩怯弱的愧疚,同时还有对自己感情失败根源的责怪,所有这些复杂的感受让男人面对汉娜时,残忍地保持着疏远,甚至蔑视的态度。爱恨交织产生出了一种报复的情绪,尽管事实上他多么想亲近,多么想照料眼前这个心爱过的女人。

      另一方面,当汉娜第一次出现在男孩的世界,她是一个保护者,强者,近似母亲的形象,她照料病中的男孩,给他在冷漠家庭里感受不到的温暖。她命令他,左右他,教授他,引导他。。。这种被人迷恋和崇拜的感觉,同时也深深满足了因为文盲,因为不光彩的过去,而一直自卑的汉娜自己。两个年龄,背景完全不同的人,找到了一条情感交流的通道,那就是朗读,朗读那些能唤起汉娜美妙感觉,远离烦忧的文字。

      几十年的牢狱,把汉娜从男孩记忆中的性感女神变成了一个垂垂老矣,浑身散发着衰败气息的妇人。她惊恐地感觉到双方位置的交换: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她的残生必须在男人的施舍和照料下残喘。她变成了包袱,累赘,变成了弱者。。。而对方已不再是那个纯情温柔的KID,他审判的眼光让汉娜感到害怕。原以为一直依偎在身边的他,此时和全世界一起,站到了汉娜的对面,前所未有的孤独无助,加上对过去愚昧残暴的悔悟,汉娜陷入了绝望自卑的深渊。犹如在当年的法庭上,倔强的汉娜再次选择了用一种坚硬的态度来面对男人,维护可怜的自尊。

      两个人魂牵梦系,期待了一生的会见,变成了一次以硬壳磨砺茧痂,彼此残酷的伤害。这次会见,犹如二十年前的法庭,再一次宣判了汉娜:这一次是死亡。爱和希望的死亡。

      如果说汉娜自赎的死,如同《卧虎藏龙》的末尾,玉蛟龙纵身跃下山崖,有得道涅磐的意思;那么另一方面绝望的死,则充满了悲凉,象一声疲惫的叹息,代替了人生的千言万语。这双层的意义,是影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从两个视角写的评论都很不错。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前一阵在读Ferit Orhan Pamuk 的《Kara Kitap》中文译本《黑书》,书底译着作者的话:“我永远无法说服你,为什么我相信一个没有英雄的世界。我永远无法说服你,为什么那些创造出英雄的可悲的作家们自己不是英雄。我永远无法说服你,必须要满足于一个平凡的生活。我永远无法说服你在那平凡的生活之中,我必须拥有一个位置。然而,我直觉地相信,等我们到了七十三岁,当鲁雅(故事人物)不再有条件盼望另一种生活的时候,她终将会爱我。” 或许可以解释《朗读者》影片的缺憾之处。

        西方电影的暗喻很多,不像中国电影喜欢白描,或者写意。《朗读者》如果没有情色、隐私、秘密部分,就不会打动受众。战争和人性体裁太多了,人们有些麻木。当人们开始学着关心小我的时候,他人的失控会成为旁观者的一种安慰。这样说有点残忍。可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越界。有些人会看到:有个人穿着自己的衣服坐在那里受审;有个人在替自己说话;有的人只是没有用你接受的方式来生活。

        我清晰地记住汉娜的眼睛。不知道是不是Kate演得很到位的缘故,我发现从始至终头,她的眼神里就没有写着“希望”二字。她选择自杀,不是因为没有勇气活下去,而是她没办法开始新人生。
        我认为在二人性关系方面,没必要谈到道德上面来,这跟年龄无关。性不能说明从属地位,我觉得那是双方平等的愉悦。之后的变化倒是可以反映出双方地位的改变。只是,二人不再有平等对话的契机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赞!LZ 的观后感令人佩服,上一次《色 戒》的观后感我就很喜欢,虽然有其他网友争论,说 LZ 用自己的眼睛看出了根本没有真正存在的爱情,但是我还是很欣赏作者观看影片的思考和体会,因为我也从那部影片中看到了爱情,哈~~~
      • 恩。写的真好!
      • 呵呵,真好! 看的好过瘾:) monet 有没有自己的blog,分享一下吧:)
    • 这个电影如果不在基于原著的基础上理解的话,很难参透其中的意义。去读书吧.....
      • 拍成电影后,往往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 没看过,友情顶
    • 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想明白了,算了,死了算了。
    • 大概写人性的复杂。
      不写人性的作品大概是得不了奖的。
      人的痛苦的来源在于理智和感情的冲突。电影里Michael曾经爱过hanna,并且试图在后来的见面里忘掉和捡起这份感情。所以他和同学结婚,然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想忘掉一个人而进行的勉强婚姻。后来寄磁带变成了他多年情感的一个寄托。
      但是在理智上,michael痛恨hanna所犯过的罪行,所以当初约好的监狱见面半途而废。后来真正见面,本来是希望见到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从而在理智上可以接受她,但终于发现hanna对自己的罪行没有真正的悔改,便冷漠。
      所以我想,这个电影里,真正在忏悔和思考的,是男主角。作为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律师,他陷于曾经的情感和理智批判的矛盾中。这种痛苦,大概正折射了现代德国文化人的一种矛盾情感。
      女主角其实没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她有的,一是对知识的崇拜,以及因此而具有的对男主角的感情。但是当这种期盼被冷漠客套所击碎后,便自杀了。最后所谓的“忏悔”,我觉得大概就是想让男主角看得起他,为自己留最后一点尊严。
      战争里,害人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一点让人颇为难受,也有点为凶手辩护的意思,但这往往便是事实。最后那个犹太作家收下那个钱罐,便可能是部分的承认了这一点,虽然她在情感上是多么的痛恨。
      • Agree, fair enough, just one more thing:
        I was surprised that nobody mention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Given her lack of education, Hanna is a narrow-minded woman, whose instincts are focused on love and working.

        In prison, Hanna learned to read and write. With her newly aquired knowledge, Hanna's simple outlook on life was changed. She then realized that there is more to society than simply love and working.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Hanna's money eventually found its way to an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 believe, by ending the story in this way, the author intended to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a person's development.
        • 有道理。我觉得这个电影并不重点写纳粹的种种以及思考战争,而是其他的东西。
    • 希望消逝后的放弃是很能让人轻松的,汉娜做了做了件让生命轻松的事,挺美的安排
    • 4月份看的,感觉不完全一样, 当时激动点也写了看后感,没有多想完全就是凭感觉. 电影是人性的描述,每个人的想法可能和阅历有关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THE READER

      刚刚重温了钢琴师,看THE READER,是非常奇怪的感觉.

      电影的情节不是很陌生,因为多年前汉娜的故事在读者文摘有过,故事没有太多惊奇,包括结局

      汉娜,如果没有那一段历史,也就是个死心眼的劳模.战争把人的一切推到极限,也包括人性的理解.汉娜在工作和人性之间选择了工作.她就象两个世界的人,一个世界里只有职责,即使在审判时她也没有感觉自己的冷酷,因为在她, 一切都是理当做的. 这个汉娜也是同样在教堂里被歌声感动哭泣的汉娜,也是在爱情里戏水的汉娜.两个世界的汉娜都是真实的汉娜.反反复复的想汉哪在法庭上的话,她有选择吗?在西门子SIGN UP SS时, 不识字的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签的什么样的合约,更不可能面对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有其他声音.她做的一切,在她的世界里真的没有选择.

      当汉娜和MICHALE热恋时,MICHAEL说,没有爱的灵魂是不完整的. 电影里的每个灵魂都是残缺的. 汉娜在集中营里的所做,让她在爱来临时感到害怕,她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MICHALE给她的爱.MICHAEL爱过,但一直在爱和内疚里行走,他不知道应该怎样去看待他对汉娜的那份感情.这样的犹豫也让他不能给自己的女儿一份完整的爱.

      修复是在汉娜死去后.汉娜的自杀, 和她当年杀人不一样,因为这一次,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MICHAEL发现汉娜的自省后, 终于可以面对自己的过去, 开始修复他和女儿的感情. 真正的修复,是IIALA, 大屠杀的幸存者. 当MICHAEL告诉IIALA汉娜的死讯,IIALA非常的冷漠. 幸存下来的只是生命, 灵魂深处的伤痛是永久的.只是大屠杀这样的剧痛,也是可以缓解一点点的.IIALA留下了小小的TINTIN盒.这是德国人从幼小的她偷走的, 一起偷去的还有童年的回忆,和照片里家人的生命. IIALA留下了盒子,就好像找回了一点点家人爱的回忆.

      电影非常自然的记实了人性.在人性的世界,是没有黑白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真棒!非常中肯地评论。没有黑白,没有对错,只是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