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以一人而战一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第一本书,说不喜欢有点自欺。首先梁启超先生的文史功夫自不提说,单凭其与李鸿章的政治背景、且与中国当时变革的国情息息相关。想必英雄相惜,梁启超先生写李鸿章传,名实所归。
  
  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定下了整个文章的基调——不是为了“坚持某某优越性批判谁及某某主义的必然灭亡性”等盖棺定论,也非“讴歌某某功绩”而肆意给人立活祠堂、挂牌坊。梁启超治史自有原则,是非公论,不罔事实却又不主观臆断,这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底蕴。
  
  其中文字涉及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实在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那个时代,国人倍受凌辱,许多人只能各自作战。唐德刚的《顾维钧回忆录》也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共鸣。
  
  这本书,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喜欢近代史的人,不妨浏览阅读一下,不消半天,你对李鸿章此人会有新的见解。
  
  另外补充一句,自从我读完这本书,“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已成为我座右铭。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也都需要这样的勇气与判断。
  
  
  ps:
  
  李鸿章所处的是中国千年不遇的变动时候,历史要求他的出现无论进退都难免悲剧的下场。李鸿章贪婪敛财、排挤他人,但是他也筹建海军、设立工厂。外交之上又并非一味苟且卖国以赢取暴利,只是为当时清朝挣得喘息之机。至于他在国内为千夫所指,在国外还不免挨枪子、遭歧视。
    
    另外,我可能忘了加上,《李鸿章传》最后有一章是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其不无道理和智慧。大家也可详读,从这点也能看到梁启超先生及其当时的史学界开始借鉴了西方的比较方法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太晚与太早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一本伟大的传记,只有伟大的人物或伟大的作者其一是不够的。
      
      伟大的作者是写不好一个平凡人的传记的,纵然妙笔可以生花,文辞可以绚烂,但故事的平凡是无法通过华丽的语言弥补的。
      一般的作者是写不好伟大人物的传记的,久远的年代也许不是不能克服的障碍,但能与主人公心灵相通,推心置腹,而又惺惺相惜,又怎么能是一般作者所能做到的。
      
      这一点上,梁启超所著李鸿章传是两者兼得的。
      
      梁与李都生于中国几千年所未有之乱世当中,前承庞大帝国生命最后之苟延,后启脆弱共和肇造之端倪,历史舞台洋洋洒洒几千年,与这一场大戏开锣相比,以往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全成了跑龙套的,攒了几千年的戏份要在从1840到1949的一百多年时间里铺撒开来,生逢其中的人用句赵本山形容奥运的话就是“赶上了”!
      
      梁与李赶上了。
      
      李是这庞大帝国日渐衰微的心跳中最有力的脉动,也是这艘将沉之船中最舍身抢险的水手,清末历次内忧外患,军政动荡,李都是躬身入局者,其余众王公大臣,无人出中堂之右,纵使史家常拿翁师傅,张香帅与李做比,可论观念,论实绩,论影响,虽偶有匹敌之处,但终难于中堂并列。
      梁则是共和初始的黎明前第一线射穿迷雾的晨光,李之呐喊清澈,鲜明,振聋发聩。其后无数仁人志士无不叹服深受卓如教诲,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梁之老师康有为,虽有共和之观念与思想,但仍难逃沽名钓誉,求取功名的桎梏,梁难能可贵之处首要便是彻底的与保守腐朽决裂,即使背叛师门也要追求理想,其心胸之广阔,思想之先进又怎么是他老师能匹敌。
      
      然而,李与梁,注定又不是这场大戏的最重量的角色。李辛苦一生,以武功闻于世,以政绩达于世,可一辈子守成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一生闪躲腾挪,只为在给定的体制里能闹腾出最大的花样,至于体制之外,对他就像万丈深渊,无明夜空,李是断然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李的一生虽然孜孜不倦,希望有所作为,可是非但不能保大清江山万年,反倒让这早该倒掉的破房子半死不活的熬了几十年,李中堂的大才断送在了他不相匹配的思想上。李之思短于行,而行无功;梁一代宗师,启蒙二字舍我其谁。终其一生希望其思想付诸实施,然而文人的思想每当要寄托于政客的计谋时,便成了任人玩弄的风尘女子,得意时万民敬仰,举国追随,失宠时遭弃毫不可惜,身家性命也是旦夕不保,梁所托付之光绪,李鸿章,袁世凯,皆非志同道合之人,至国父孙文登场,梁就已经成了老黄历,梁虽一支笔足可以指导苍生,却扫不清一支军队,扫不平一场政变,扫不倒一个政客。梁之行短于思,而思不达。
      
      李与梁二人,虽然生逢其时,风云际会,正当英雄立伟业于世,然而李之命运已难以逃离将倾之危船,中堂即使有为十倍,也难以挽狂澜于既倒,揽大厦之将倾;梁之登场,千难万险,九死一生,如滴水将穿石,却只能等后人来完成临门一脚。
      
      李与梁论才学能力,五千年来,又有几人匹敌,然而李生的太晚,梁生的太早,青史留名,后人观之又怎能掩住两行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以一人而战一国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ZT

        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的第一本书,说不喜欢有点自欺。首先梁启超先生的文史功夫自不提说,单凭其与李鸿章的政治背景、且与中国当时变革的国情息息相关。想必英雄相惜,梁启超先生写李鸿章传,名实所归。
        
        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定下了整个文章的基调——不是为了“坚持某某优越性批判谁及某某主义的必然灭亡性”等盖棺定论,也非“讴歌某某功绩”而肆意给人立活祠堂、挂牌坊。梁启超治史自有原则,是非公论,不罔事实却又不主观臆断,这是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质底蕴。
        
        其中文字涉及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实在不由让人感叹“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那个时代,国人倍受凌辱,许多人只能各自作战。唐德刚的《顾维钧回忆录》也提到梁启超这句“以一人而敌一国”,可见梁先生对于那段世纪历史的描绘已经在史学界形成了共鸣。
        
        这本书,梁先生决无想让人喜欢或者厌恶李鸿章,而是让人们无限接近他以及那段深刻的、不堪回首的年月。喜欢近代史的人,不妨浏览阅读一下,不消半天,你对李鸿章此人会有新的见解。
        
        另外补充一句,自从我读完这本书,“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已成为我座右铭。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也都需要这样的勇气与判断。
        
        
        ps:
        
        李鸿章所处的是中国千年不遇的变动时候,历史要求他的出现无论进退都难免悲剧的下场。李鸿章贪婪敛财、排挤他人,但是他也筹建海军、设立工厂。外交之上又并非一味苟且卖国以赢取暴利,只是为当时清朝挣得喘息之机。至于他在国内为千夫所指,在国外还不免挨枪子、遭歧视。
          
          另外,我可能忘了加上,《李鸿章传》最后有一章是梁先生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其不无道理和智慧。大家也可详读,从这点也能看到梁启超先生及其当时的史学界开始借鉴了西方的比较方法论。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 你是读书的一代?
    • “李与梁论才学能力,五千年来,又有几人匹敌”----还想怎么样?
    • 历史没有“假如”,但如果当年梁启超改良成功,晚清成功走向“宪政”体制,则无孙大炮的辛亥革命之事,亦无54运动之乱,更无GD之祸,中华民族有可能向像大英与小日一样,在君主宪政下组成一个民主文明政府,100年前就与列强并驾齐驱,不必现在还在幻想着“赶英超美”。。。
    • 顶,大道是又一块块石头垫起来的
    • 是啊,当时各种机缘都有,就是没有让君主立宪成功,几十天之前大家还希望满清立宪,但满清皇族的愚蠢让他们错过了这个时机,几十天后他们想反过来立宪已经没有那个环境了。中国仿佛是被诅咒过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