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92年版的张爱玲文集刚出来的时候,我读大学二年级,正是最穷的时候。为了买那四本书,吃了一个多星期的酱油泡米饭。捧在床头,一遍遍地读,为了沉迷于那一双冷静地看着红尘的眼睛和生出繁花来的笔。读罢掩卷,总觉得像身处深深庭院中,“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深,雕花的门窗紧闭,只一点微光透进来,看得到尘埃在光里飞舞。宝鼎熏香,却是一点檀香屑,燃尽了,香和烟都散了,只感觉到冷。
那时的北京恭王府里还没有旅游巴士出现,因为游人太少的原故,院子显得深阔许多。仲秋时节,只一个人在芭蕉和竹丛里转,在幽幽的树影里,对着玲珑山石,突然有些怕,仿佛听到旁边空空无人的房间里,有叹息的声音似的。那些深宅里生了又死去的寂寞的人竟似还在那里。仿佛一个不小心,透过落满尘埃的雕花窗棂,便看得到一双冷冷的眼睛。
就是了,就是那种冷。冷静,冷漠,冷淡。冷冷地聪明着。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里,富贵的残余气息都是冷的。
因为其实富贵里最缺的是温暖,偏偏富贵养闲人,闲人最有的是时间和心思,越缺的越不甘心,把一点点居家来往的人情反复琢磨,那种凉和薄怎么经得起这种琢磨?等到琢得透了磨得硬了,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凉和薄。在华堂美宅里,繁文褥节中维护着面子,掩盖着后面的杀气腾腾冷气森森。
其实贫寒里也最容易缺温暖,因为谋生不易,吃得饭穿得衣,已经耗掉了心和力。不砌个砖房,邻村的姑娘就死活不肯嫁过来,怎可能对着月亮想她想个百转千回?若说二哥分家的时候偏了那头壮的牛,三妹一提老妈的药费就哭穷,任谁也想不起小时候分饼的旧事。倘若一辈子都低个头受气受苦,给人踩着轻贱,生个孩子不为了养老壮门面又图个啥。
小家子小户,不穷也不富,未见得就刚好。远看寒山石径上一户人家,薄暮斜阳里,炊烟正起,灯光透过窗,映着院子里树影如画,怎么瞧都是梦里归途。却谁知道里面的光景?幽暗暗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各有各的凄凉罢。常常是草色远看,近却无。
完美的家像是小时候墙上贴的年画,画上的人个个脸色红润,笑容满面,背景窗明几净,五谷丰登,那种喜气仿佛在墙上散出光来,让人无端地瞧着满足。等许多年长大以后,回老家一瞧,暗旧的房梁下面,挂满尘埃又被水渍泡得发黄的一张纸,合家欢仍在那里,画里的笑却怎么也不是当初的味道。
那不是因为画旧了,是因为看画的人长大了,长大的心硬了,冷了,聪明了。
这聪明是枪林弹雨里一点点磨出来的,像贝的壳,闭住的时候,保护自己,张开的时候,伤着别人。
像张爱玲。
谁又何尝真的爱过她,暖过她?对于她,母爱,是个惨淡的误会------母爱本来就是个容易被误会的词。亲戚是碎牛肉色的那件旗袍----穿着只觉得羞惭,不穿又确是件衣服。友情像冬夜里路边的煤气灯,隔着玻璃让人欢喜,但终究不能取暖的。爱情是个飘过的薄脆玻璃气球,本就不该伸手去接,抱碎了之后不堪入目也不堪疼。
倘使糊里糊涂,其实也罢了。香港半山上,路边的杜鹃也曾开得好,映着山下蓝色的海,倒也入画。她却只写落了一地的样子。花总是要落的。“看花慎勿至离披”,偏她最记得离披,或是因为合了心境。
心由境生,境由心造。回忆里,“波心荡,冷月无声。”月怎么会冷?冷的是桥边看月的那个人的心。
而她,人是透明玻璃人,心是七窍玲珑心。
折射出现世百态,人情千种。落在纸上,给我们瞧。
玲珑心在说,“起码,我是懂得的。”眼睛一转就是一点冷笑。冷的笑,或者,不笑。
聪明到极致,也冰冷到极致,从墨里纸面发散出一点一点悲凉来。人性在手术刀下面一片血淋淋。也有悲悯,但仍感觉得到切肤的冷,冷得疼,疼得麻。为众生而疼,疼得像众生一样。
回看种种挣扎无奈渴望失望,低头转眉之际,浮上来怔怔的疑问:这,就是一生吗?
四本《张爱玲文集》像四朵罂栗花,开在我的书柜里许多年。我提醒自己不要沉在果实的粉末里就好。可是,谁看到那样的花会不想到它的果?果和因,因和果。但罂栗是我最爱的花之一,我老家的前园,在禁种这种花之前,总是有一片极好的罂栗盛开在夏季,美得不落凡俗。我只是从来不肯去割那椭圆型青果里的白浆。有人告诉我可以治牙疼我也不割。
我害怕。
其实何必。
后来陆续读她的其它作品,却不知怎么,终脱不了罂栗花的感觉。很爱很爱,可是,挣脱不了那一点恐惧。或跟自己说:“这些和我是不相关的。”好像希望坐在玻璃窗里拥炉看外面梅林雪海,只要它的美,不要它的寒。
除了那本评红楼的书之外。
对于红楼的评论,最喜欢冷静和聪明的考据,感觉万分的珍贵,又感觉如此的不同。因为不喜欢周汝昌之流的所谓红学家,对那种情绪性的想当然大不以为然。所以觉得张评的红楼是最好的一本红评,这缘于她对红楼梦狂热的爱,更是她独有的冷静与聪明。
再后来,就是刚刚看过的《小团圆》。
看得越发惊心,无处躲藏。像许多年前少年时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想着做人真是苦。只恨自己不是佛教徒。
叹惜之外另有怜惜,深深的,遥远的怜惜。怜惜这样的聪明,偏又遇到那样的环境。其实,她缺的只是爱,不那么自私的爱。水遇寒,才成冰。若有人在手心里捧着,或许会化成容色潋滟姿态婉转。只是一点暖,就完全不同。
或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王小波有言,人生在世,最大的乐趣是思考的乐趣。
庸人在糊里糊涂中,自觉幸福快乐。而也有人在冷冷的沉思里,别有一种深刻的快乐。那眼底的一抹笑,在纸张笔墨的后面藏着。当然,还有一种,是大智若愚,看得通透,透过再透,从冷里见暖,恶里见善,暗里见明,超脱再超脱,脱去一层层的蛹壳,翩然已是一只蝴蝶。但那已经是智慧,不是聪明。
当然聪明也不是自认为圆滑周到,机灵可爱,在甲和乙面前说不同的话,摆不同的脸色,因时因利冷暖调控。或者嘴里夸赞着客套着,眼角悄悄闪过一丝轻蔑的冷笑。那只是叫另一种愚蠢,与这里讲的聪明毫不相关。
三毛说,快乐是皇帝的新装。而我们最好每天上床前,吃一粒糖果,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我总不会不懂她这是比喻,而不是让我们真的睡前吃糖长蛀牙。可是我每每看到漂亮的糖果盒,就会想起她的话。同时庆幸自己糊涂,可以留在庸人这一层里,吃点生活里自酿的糖果,感激命运的赐予,做个糊涂的幸福人。因为没什么希望爬到第三层去做智者,也没有天分爬到第二层当聪明人。
聪明的人看一树繁花,写一行花开花落的诗或歌。糊涂的人摘一朵花放在眼前向外看,从此世界都缤纷。
都好,聪明心,糊涂心。都好,红的花,绿的树。
又其实,纠结中笑了又叹,挣扎后叹了又笑。
卡夫卡死的时候,其实深爱着。放不下尘世,竟是因为他一直剖解着始终难信的一个情字。不信,只是因为之前没有遇到他的那一个。其实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里,然后去用自己的感觉感觉世界。能说的,其实只是或大或小,或苦或乐的那个自己。
谁又真的知道谁的心。
鸟飞,鱼游,各自悲喜。能握住的似乎只有手里的一点爱和暖,握得紧了,又怕像沙一样从指间流去。
转眼这一生呵。这虚无中来去的生命里,只有爱是那盏永恒的灯?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谁遇到了谁的笑的美?谁修到了谁的相伴的暖?那传说中的人在滚滚红尘柴米油盐的牵绊里,已经变成了谁?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痴想着天幕下万家灯火里亿万人的生命故事,有多少曾经柔软着的梦着爱着的心。
想着那个聪明的人。想着她虽然有那层硬硬的贝的壳,也挡不住有沙子进来。疼痛以后,包在心里,灿然成了一颗珍珠,名叫《小团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那时的北京恭王府里还没有旅游巴士出现,因为游人太少的原故,院子显得深阔许多。仲秋时节,只一个人在芭蕉和竹丛里转,在幽幽的树影里,对着玲珑山石,突然有些怕,仿佛听到旁边空空无人的房间里,有叹息的声音似的。那些深宅里生了又死去的寂寞的人竟似还在那里。仿佛一个不小心,透过落满尘埃的雕花窗棂,便看得到一双冷冷的眼睛。
就是了,就是那种冷。冷静,冷漠,冷淡。冷冷地聪明着。
张爱玲笔下的世界里,富贵的残余气息都是冷的。
因为其实富贵里最缺的是温暖,偏偏富贵养闲人,闲人最有的是时间和心思,越缺的越不甘心,把一点点居家来往的人情反复琢磨,那种凉和薄怎么经得起这种琢磨?等到琢得透了磨得硬了,自己也成了别人的凉和薄。在华堂美宅里,繁文褥节中维护着面子,掩盖着后面的杀气腾腾冷气森森。
其实贫寒里也最容易缺温暖,因为谋生不易,吃得饭穿得衣,已经耗掉了心和力。不砌个砖房,邻村的姑娘就死活不肯嫁过来,怎可能对着月亮想她想个百转千回?若说二哥分家的时候偏了那头壮的牛,三妹一提老妈的药费就哭穷,任谁也想不起小时候分饼的旧事。倘若一辈子都低个头受气受苦,给人踩着轻贱,生个孩子不为了养老壮门面又图个啥。
小家子小户,不穷也不富,未见得就刚好。远看寒山石径上一户人家,薄暮斜阳里,炊烟正起,灯光透过窗,映着院子里树影如画,怎么瞧都是梦里归途。却谁知道里面的光景?幽暗暗灯光照不到的地方,各有各的凄凉罢。常常是草色远看,近却无。
完美的家像是小时候墙上贴的年画,画上的人个个脸色红润,笑容满面,背景窗明几净,五谷丰登,那种喜气仿佛在墙上散出光来,让人无端地瞧着满足。等许多年长大以后,回老家一瞧,暗旧的房梁下面,挂满尘埃又被水渍泡得发黄的一张纸,合家欢仍在那里,画里的笑却怎么也不是当初的味道。
那不是因为画旧了,是因为看画的人长大了,长大的心硬了,冷了,聪明了。
这聪明是枪林弹雨里一点点磨出来的,像贝的壳,闭住的时候,保护自己,张开的时候,伤着别人。
像张爱玲。
谁又何尝真的爱过她,暖过她?对于她,母爱,是个惨淡的误会------母爱本来就是个容易被误会的词。亲戚是碎牛肉色的那件旗袍----穿着只觉得羞惭,不穿又确是件衣服。友情像冬夜里路边的煤气灯,隔着玻璃让人欢喜,但终究不能取暖的。爱情是个飘过的薄脆玻璃气球,本就不该伸手去接,抱碎了之后不堪入目也不堪疼。
倘使糊里糊涂,其实也罢了。香港半山上,路边的杜鹃也曾开得好,映着山下蓝色的海,倒也入画。她却只写落了一地的样子。花总是要落的。“看花慎勿至离披”,偏她最记得离披,或是因为合了心境。
心由境生,境由心造。回忆里,“波心荡,冷月无声。”月怎么会冷?冷的是桥边看月的那个人的心。
而她,人是透明玻璃人,心是七窍玲珑心。
折射出现世百态,人情千种。落在纸上,给我们瞧。
玲珑心在说,“起码,我是懂得的。”眼睛一转就是一点冷笑。冷的笑,或者,不笑。
聪明到极致,也冰冷到极致,从墨里纸面发散出一点一点悲凉来。人性在手术刀下面一片血淋淋。也有悲悯,但仍感觉得到切肤的冷,冷得疼,疼得麻。为众生而疼,疼得像众生一样。
回看种种挣扎无奈渴望失望,低头转眉之际,浮上来怔怔的疑问:这,就是一生吗?
四本《张爱玲文集》像四朵罂栗花,开在我的书柜里许多年。我提醒自己不要沉在果实的粉末里就好。可是,谁看到那样的花会不想到它的果?果和因,因和果。但罂栗是我最爱的花之一,我老家的前园,在禁种这种花之前,总是有一片极好的罂栗盛开在夏季,美得不落凡俗。我只是从来不肯去割那椭圆型青果里的白浆。有人告诉我可以治牙疼我也不割。
我害怕。
其实何必。
后来陆续读她的其它作品,却不知怎么,终脱不了罂栗花的感觉。很爱很爱,可是,挣脱不了那一点恐惧。或跟自己说:“这些和我是不相关的。”好像希望坐在玻璃窗里拥炉看外面梅林雪海,只要它的美,不要它的寒。
除了那本评红楼的书之外。
对于红楼的评论,最喜欢冷静和聪明的考据,感觉万分的珍贵,又感觉如此的不同。因为不喜欢周汝昌之流的所谓红学家,对那种情绪性的想当然大不以为然。所以觉得张评的红楼是最好的一本红评,这缘于她对红楼梦狂热的爱,更是她独有的冷静与聪明。
再后来,就是刚刚看过的《小团圆》。
看得越发惊心,无处躲藏。像许多年前少年时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想着做人真是苦。只恨自己不是佛教徒。
叹惜之外另有怜惜,深深的,遥远的怜惜。怜惜这样的聪明,偏又遇到那样的环境。其实,她缺的只是爱,不那么自私的爱。水遇寒,才成冰。若有人在手心里捧着,或许会化成容色潋滟姿态婉转。只是一点暖,就完全不同。
或许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王小波有言,人生在世,最大的乐趣是思考的乐趣。
庸人在糊里糊涂中,自觉幸福快乐。而也有人在冷冷的沉思里,别有一种深刻的快乐。那眼底的一抹笑,在纸张笔墨的后面藏着。当然,还有一种,是大智若愚,看得通透,透过再透,从冷里见暖,恶里见善,暗里见明,超脱再超脱,脱去一层层的蛹壳,翩然已是一只蝴蝶。但那已经是智慧,不是聪明。
当然聪明也不是自认为圆滑周到,机灵可爱,在甲和乙面前说不同的话,摆不同的脸色,因时因利冷暖调控。或者嘴里夸赞着客套着,眼角悄悄闪过一丝轻蔑的冷笑。那只是叫另一种愚蠢,与这里讲的聪明毫不相关。
三毛说,快乐是皇帝的新装。而我们最好每天上床前,吃一粒糖果,告诉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我总不会不懂她这是比喻,而不是让我们真的睡前吃糖长蛀牙。可是我每每看到漂亮的糖果盒,就会想起她的话。同时庆幸自己糊涂,可以留在庸人这一层里,吃点生活里自酿的糖果,感激命运的赐予,做个糊涂的幸福人。因为没什么希望爬到第三层去做智者,也没有天分爬到第二层当聪明人。
聪明的人看一树繁花,写一行花开花落的诗或歌。糊涂的人摘一朵花放在眼前向外看,从此世界都缤纷。
都好,聪明心,糊涂心。都好,红的花,绿的树。
又其实,纠结中笑了又叹,挣扎后叹了又笑。
卡夫卡死的时候,其实深爱着。放不下尘世,竟是因为他一直剖解着始终难信的一个情字。不信,只是因为之前没有遇到他的那一个。其实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感觉里,然后去用自己的感觉感觉世界。能说的,其实只是或大或小,或苦或乐的那个自己。
谁又真的知道谁的心。
鸟飞,鱼游,各自悲喜。能握住的似乎只有手里的一点爱和暖,握得紧了,又怕像沙一样从指间流去。
转眼这一生呵。这虚无中来去的生命里,只有爱是那盏永恒的灯?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了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能与你相遇。”
谁遇到了谁的笑的美?谁修到了谁的相伴的暖?那传说中的人在滚滚红尘柴米油盐的牵绊里,已经变成了谁?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痴想着天幕下万家灯火里亿万人的生命故事,有多少曾经柔软着的梦着爱着的心。
想着那个聪明的人。想着她虽然有那层硬硬的贝的壳,也挡不住有沙子进来。疼痛以后,包在心里,灿然成了一颗珍珠,名叫《小团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