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无锡的弄堂生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旧时,不同地方的老百姓对自己所居住的片区都有着不同的称呼。北京人称其为胡同,上海人称为里弄或石库门,而我们无锡人便直接称为弄堂。无锡,它有着水弄堂和陆弄堂两种。水弄堂顾名思义就是夜枕运河之水而息,日闻桨橹之声而起的民居群,他们以河为弄,傍水而居,往往世代都住在那里。奶奶的娘家便是在离清明古桥不远处的南长街上,也是背靠古运河。这里的人家,往往都是两层小木楼,一面靠临古街,一面依水而傍。一般都为一开间的屋门,进深分为两层。做饭吃饭都是在楼下的里间,外面一间是客堂,招呼人客而用,小楼之上则是卧睡之处。也有人家因为生养孩子多,而把外间也作为睡榻之处,往往不很雅观,待屋门开启时,凡路过之人均可见之。这里的每户人家都有着自家的小码头,而此码头非专为停泊船只而用,主要是家家户户早起洗漱,或是洗衣洗菜之用。码头大小不一,形状也不一,各有特色,当然在必要时刻,也能停泊小船。夜幕降临,挂一处灯笼而于屋后,弹一曲琵琶于窗前,此刻的江南运河人家,透出的是千年的古韵。

此时大多数无锡人则是住在了陆弄堂里,往往里面是迂回而不见底,户户都是四通八达。我们家不是在弄堂里的,它是一条巷,解放前是全无锡测字算命人集聚的地方---盛巷。但在巷的中间纵横着四条弄堂,其中就有太太家的那一条肖皮巷,那里面住的都是以前的大户人家,表弟家也在里面,和太太家仅是一墙之隔而已。其旁的三条弄堂分别是许家弄,花仁巷和白水荡。早些年,这里的弄堂人家一般都是富户所买,所以往往有的住户,一头在许家弄,另一头则到了肖皮巷了,前后有着百米之长。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陆续开始有其它租户住了进来,原本一个大户人家便变得人户众多,犹如七十二家房客一般。而他们的天井通常是共用的,有时你从这户人家天井进,七绕八弯,便又可走到另一条弄堂里去了。年幼时分,孩童最为喜欢在这种地方捉起迷藏。我们家虽说有着三开间门厅,外加两处天井和堂屋,这也只不果为以前大户人家的一小部分而已。太太家就要大得多了,外面是一个花园,当中为小路,左右两侧是整齐的两排冬青树,树的后面则种满月季,风仙和一串红的花圃,约有数十米长,尽头还种着一颗芭蕉树。再往里还有着一个大天井,坐落着数间瓦屋。我曾在年幼之时,同表弟一起前去游历过,却是止步于花圃,并不敢深进,因不熟悉这家人,也就不敢打扰了。

弄堂里都会有上一个取水点,这里的人家都会上那去取水,碰到用水高峰,时常大伙还得排队等候。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弄堂里还有胭脂店,小吃店。当然大饼油条店也是不可少的,一般也是这样的店,它的生意才最稳定,也是最好的,每天都会有着手拿竹筷在排队的客人。因为离菜市场近,有时当你突然打开大门,会发现门口站着几个卖菜的小贩。因为不想交管理费,他们偶尔会借用你家的门口,卖上一些菜,当然他们的价格比菜场里面还是要便宜些。你也不好意思将人家赶走,因为那个年代的人通常是很好说话的。磨剪刀,修洋伞,卖冰棍,捏糖人,泡炒米,收鸡黄皮甲鱼壳的各类小贩,时常也穿插在你的生活中。弄堂里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到了夏天的夜晚,临街的人家便会将板凳和木板搬出来,搭起了板床,睡在上面休息或是跟着隔壁乘凉的邻居谈着三海经。行人一路走来,看到的是两边坐满和躺满了人,一长串有说有笑的情景。那个年代,没有精彩的电视节目,也没有电脑,但往往是越简单的生活,越是充满快乐和情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心情随笔 / 无锡的弄堂生活
    • 好亲切阿~~~
      • 多谢给精华啊
    • 写得真好,看第1段就想喝彩,再看第2段,更得喝彩
      • 哈,有你喝彩,我的生活更精彩。
    • 好像小时候的生活回放一样,写的真好!!!
      • 谢谢伊伊呀
    • 叫好。。。小唐同学最近真喷薄高产啊
      • 刚中解元却落榜于京试,落魄之余乱涂笔墨,不知山贼那里是否缺一军师?
    • 越简单的生活,越是充满快乐和情趣~~~:-)
      • 是地,是地,冰妹妹
      • 也喜欢这一句。磨剪刀,修洋伞,泡炒米,自动读成无锡话了,好亲切。呵呵,小时候最喜欢泡炒米了。
        • 记得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这样的弄堂里,软软吴语真是亲切啊!
          • 是个,是个
    • LZ那位来自白水荡的老乡看了你的此文,让谢谢你了
      • 哦,一篇涂鸦,谢他赏眼。
    • 此地与俺的老家有点像,读文好似回到了老家
      • 谢谢
    • 好文章!如此的逼真写实,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设身处地般的感受到了江南风韵。
    • 真亲切啊, 谢谢搂住。离开无锡有10多年了,但还依然还记得当时住在弄堂里的日子,记得夏天傍晚在门口支个小桌子吃晚饭,乘风凉的惬意,还记得崇安寺熙熙攘攘的人群,更记得美味的萝卜丝饼,豆腐花。。。
      • 还有崇安寺的玉兰饼,酸梅汤
    • 一方水土一方人
      •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温馨阿
    • 好。看的我都想去无锡了。
      • 去吧,去吧,尝尝太湖三白。
      • 可惜现在的无锡弄堂已经不多了,如今的孩子已经完全感受不到这种弄堂生活的味道了。
        • 平房改造?高楼林立?
          • 市区的平房都当危房拆了
            • 应该按文化古迹对待,修缮,然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 老早就都改造掉了。
    • 多谢好文!细而不琐,简而不白...时间与记忆梳理出来去过往的生活和心情.
      • 谢谢
      • 为这个评论喝声彩!
    • 童年记事后家虽不住在弄堂里,但每天放学后与同学一路走回家,最快乐的事就是跟随着伙伴们穿梭于大成巷,西河头,胜利门一带大大小小的弄堂,那些弄堂都是相通的,下午放学时分非常幽静。路过居住于弄堂里的同学家,就进去做会儿作业,玩耍一阵,太多美好的回忆了。
      • 啊,又出来一个无锡小美眉
      • 老乡老乡啊,小时候就住过道长巷,西河头,一个好朋友住在大成巷,现在这些都拆没了。
        • 看来纳尼暂时市里向各人挖
          • haha, 是格,是格。乡下也住过,太湖边上,夏家边...
            • 夏家边大馄饨曾经尝试过一次,确实个大,味道也好。
              • 听说过,但没吃过唉。我的最爱是曹张新村街上的小馄饨,可能不是很有名,大家也许不知道。
                • 超王记和福乐的馄饨小笼最好吃了
              • 这倒不知道了,上小学2年级的时候就离开夏家边搬到市区了。
        • 哈哈,我也想说道长巷来着,但当时实在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道长巷,当年玩得很多的一条巷子。
          • 握手握手,在道长巷住过好几年。
    • 上海也叫弄堂的,不过好像没有水弄堂,我一直在感慨,过去的人们比较穷,但相互沟通多,精神上挺富有,现在的人都和电视电脑交朋友了,看似丰富,其实很苍白,很空的
      • 是的啊
    • 无锡出才子....比如钟书等等....
      • 去过钱钟书的故居,坐落在小娄巷里,面积不大,闲逛一圈也只需十数分钟,且不用门票。
        • 钱钟书故居是在小娄巷吗?我怎么记得是在八中后面的一条巷子里,巷子的名字记不得了。难道是我记错了吗?
          • 是那里,应该是新街巷
            • 正在看"我们仨", 那个长达万里相守相失的梦, 平淡得令人感动....
    • 我就记得无锡的泥人,美女,和糖排骨
      • 还有美女阿,苏州的女子更漂亮点
    • 谢谢!久违了在天井里乘凉的弄堂生活。
      • 你也是? 看不出来啊
        • rolia上的无锡人多的是了,呵呵
        • 流浪久了,没有平第的闲情逸致啦。
    • 好看!恍如就在眼前~~~
      • 谢谢啊
        • 你的文章真是细致引人。。。记忆力真是很好的说~
          • 也只是些残留的记忆
            • 出国后好象都很喜欢怀旧哦。很佩服楼主还有如此细腻的文思。
              • 不才,不才
    • 胭脂店。。。憧憬中。。。要有个美丽的老板娘才好。象Juliette binoche 开的那间chocolate shop,在被人遗忘的古街。
    • 我家都是独门独户的,好想体验一下这样的生活哦。
      • 独门独户也好啊,清静
    • 看懂了,表弟是媒人。
      • 呵呵,不是的,媒人是表弟的姑妈,也是我的表姑妈。
    • 好文章。 想念无锡小笼,王兴记的,好多年没吃到了。 听说现在有真空包装的,但是也不能进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