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再说说爵士,任何一个做曲家生存的根本是民族,是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和体现,当然运用其他民族的也可以,凡是民族,文化的作品都是常胜不衰,不会过时的,老柴的交响组曲《一千零一夜》也叫《舍褐拉查达》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的。

德沃夏克是捷克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之一,他写出了〈新大陆〉(其实这曲子的第二章主题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音乐,包括在中国都被改编,叫,〈回家。〉那个什么肯尼基吹的最多的萨克斯就是回乡,一样,也是改编的。)美国人连忙说是写我们美国的,因为是在美国写的,也是歌颂美国印第安人的,但他老人家不领情,不,这是我们捷克的音乐,在里面你可以看见捷克的精神和美丽的伏尔塔瓦河。威尔第在歌剧《茶花女》中甚至运用了中国无锡的民歌〈莫莉花〉,但有点变味。爵士乐也一样,是美国黑人的灵歌的开始的调子,后来发展成一个现代的乐派,那也是黑人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所以一样是有生命力的。而现代派的代表之一,美国格什温,就是唯一把爵士乐写成严肃音乐的。是巧妙的有机揉和,代表作是刚琴和乐队〈蓝色狂想曲〉和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通过爵士,格什温取得了他向外的和斯特拉文斯基一样的名气和他特别向外的收入,而爵士乐则通过他更深入,特别是更长久的流传。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古典乐之旅]什么是音乐作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文:周小静

    在一些音乐爱好者中,常听到版本比较这种说法。他们喜欢用不同的录音来听同一部作品,以比较各自在演绎上的特点。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强调说,在欣赏音乐时唯一应该重视的是作品本身,如果把注意力放在版本比较上,放在演唱演奏和指挥家身上,无疑是本末倒置了。比如,在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时,如果过多地注意指挥家,结果听到的不是贝多芬而是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温格勒、卡拉扬了。

    到底哪种做法对呢?

    让我们先提一个问题:什么是音乐作品?

    你会说,作曲家当年写在谱纸上的就是音乐作品,所有的演奏家、指挥家都必须严格地按照乐谱演奏,多半拍少半拍都不行。不错,作曲家们给后人留下了精确的乐谱,那上面节奏、音高、速度、力度、配器等等记录得非常详细。但是请注意:你的音乐欣赏不是靠阅读乐谱,而是靠听的。这样一来,你就不得不借助演奏、演唱、指挥这个媒介了。尽管作曲家把每一个音符都标得清清楚楚了,但这些演绎者对作品的理解肯定会对作品产生影响的。因为有些东西在乐谱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如乐句的呼吸感,细微的速度变化,钢琴的触键,歌唱者对嗓音的控制,小提琴弓子对弦的压力等等。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音乐作品必须存活在演奏、演唱活动中。不过你先别忙着对“作品”的本质作定义,有了演奏和演唱,它还是不算完整,还必须加上你——听者。

    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多种差异。比如前面提到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法国大革命时代和今天的人们听来,肯定有不同的意义。在德国人、法国人、美国人以及中国人听来,也会很不同。在青年人、老年人或者孩子耳朵里,它又有着不同的反向,更不用说热爱古典音乐和喜欢流行音乐的人、着迷于京剧曲艺的人或者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人了……我们对一部作品的接受会受到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的制约,不管你有多了不起的天才,也不可能超越这个制约。再举个例子,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格利戈里圣咏”,我们在今天获得的感受怎么会和那个时代的虔诚教徒们相同呢?你至多是利用你读来的历史知识想象罢了。就算你也是基督教徒,但在基督教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之后,信仰和神学也是有了变化的,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乃至科学的进展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听者的可变性质比演奏演唱者来说更加复杂,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甚至不同的健康状态下)对同一部作品的感觉也会有很大差异。

    现在我们可以说,“音乐作品”的概念不是绝对的、静止的、最终的,它存活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心中,因此它有历史属性;它存活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中,因此它又有接受美学的属性;它有赖于演奏和演唱(在现代还包括录音),因此它又有技术的属性。此外还有社会属性,心理和生理属性……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作曲家写在谱纸上的音符,只是它并非全部而已。

    音乐欣赏中的版本比较是很好的方法,但也要注意不要走偏。据观察,热衷于版本比较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不同的演绎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以获得更深刻更丰富的体验。另一种则只是机械地比较谁的速度慢,谁突出了哪一个声部,谁在唱某个高音时用了与众不同的轻声等,而不去想一想音乐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比较就失去价值了。比较欣赏的目的应该是对作曲家思想感情的理解、对演绎者精神的理解以及使自己获得深刻的体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现在仒开始真正看不老北的功力了。您的解释就象以前的同志们玩音响,听到最后要听玻璃砸碎的声音和扫地的声音,所以不知道倒低听什么,我以前也是用单声道的收录机听,后来才有了胶木唱片,最后才有了CD,
      我用CD该是很晚很晚的了很落后了。但声音不是最重要的,和通过声音的你的感觉,想象。特别是你的共鸣。也就是你心中的声音。
      • 没错。 但我侧重不同的指挥, 不同的演奏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阐释。 因为我自己在不同的年龄, 不同的心理状态下, 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
        • 对, 所以最烦那些古典曲目的名字....还是作品编号什么的来得爽, 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 然后才会真正体会音乐带给你的感觉
        • 这在不唯乐谱是瞻的爵士乐中就更为重要,
          不同的版本简直有可能听不出来是同一支曲子,而同一个人也绝不会奏出两次完全相同的演绎,美妙的即兴只属于灵光乍现的那个瞬间,我想乐手和听众都很难有听腻的时候,偶好喜欢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哦,古典音乐虽好,但是不这么“好玩”/一直不能理解“发烧友”,听音乐仿佛变成听机器?
          • 个人认为:听古典乐更多的是感悟, 激动, 平和,愉悦。 
            这些与音质有关, 又与音质无关。 因为你和曲子结合了, 无论什么样的效果, 你都能进入。 但好的音效的确能够带来更好的欣赏。有些所谓“发烧友”动辄以器材来谈音乐, 那是走火入魔了。 所谈已经与音乐无关了。 本人并不欣赏这类人。 古典乐与爵士乐不同, 它有严格的配器, 完整的结构。 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 为爵士乐抱不平
              爵士乐继承了几乎所有的古典音乐的元素并添加了更多的其他音乐上及演奏上的新元素,要说激起激动,平和,愉悦的感悟,我想是与听者个性、气质、环境、人生态度等等。。。有关,而绝不是爵士乐低能。配器和结构的不同不证明爵士乐就不讲究,不完整。爵士乐不仅仅是音乐的流派,更是一种更为自由的态度。
              • 再说说爵士,任何一个做曲家生存的根本是民族,是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和体现,当然运用其他民族的也可以,凡是民族,文化的作品都是常胜不衰,不会过时的,老柴的交响组曲《一千零一夜》也叫《舍褐拉查达》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的。
                德沃夏克是捷克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之一,他写出了〈新大陆〉(其实这曲子的第二章主题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音乐,包括在中国都被改编,叫,〈回家。〉那个什么肯尼基吹的最多的萨克斯就是回乡,一样,也是改编的。)美国人连忙说是写我们美国的,因为是在美国写的,也是歌颂美国印第安人的,但他老人家不领情,不,这是我们捷克的音乐,在里面你可以看见捷克的精神和美丽的伏尔塔瓦河。威尔第在歌剧《茶花女》中甚至运用了中国无锡的民歌〈莫莉花〉,但有点变味。爵士乐也一样,是美国黑人的灵歌的开始的调子,后来发展成一个现代的乐派,那也是黑人的文化,美国的文化。所以一样是有生命力的。而现代派的代表之一,美国格什温,就是唯一把爵士乐写成严肃音乐的。是巧妙的有机揉和,代表作是刚琴和乐队〈蓝色狂想曲〉和音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通过爵士,格什温取得了他向外的和斯特拉文斯基一样的名气和他特别向外的收入,而爵士乐则通过他更深入,特别是更长久的流传。
                • 老柴的交响组曲《一千零一夜》也叫《舍褐拉查达》:O :-/
                  五人强力集团里的Rimsky-Korsakov 写的吧
      • 其实,古典音乐,不曲高和寡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常从收音机,电视广播等常听到的,熟悉的,很多人都能哼上两段的,都是古典音乐的改编。是一个主题的改编。很好听,是吗,那就是古典。比如以前的那个弹刚琴的万人迷,
        法国老克莱德曼,绝大部分是古典改编的,好听吧。其实是古典。但当你真正在听了和听懂了理解了原来的出处时,那些所谓浪漫的改编,就是那么些苍白和浅显了。所以,也就流行了,也就一段时间了,现在他消失了。
    • 非常同意。俺脑子差,根本记不住作品号,版本,全凭听音乐时,音乐与自己身心的共鸣,同一张唱片不同时候去听会有不同的感觉。俺将音乐完全感性化。
    • 德沃夏克同志说的好,音乐是唯一可以被不同语言的人们当作同一语言的理解的语言。不过他老人家还教导我们,听一首音乐前,要了解做曲家本人的生平,和写曲的当时背景和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那么才可以完全理解这首曲子。
      同时,音乐分为标题和非标题,简单来说肖帮同志的《E小调第一,第二刚琴协奏曲》,就是非标题的,那么没什么太具体的意思,没有太要求按照作者本人的意思去理解,而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西贝柳斯的音诗《芬兰颂》,大家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了,没人可以把芬兰颂典型的民族乐派的作品听成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