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too asian 副标题(虽然经过改动)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我理解不是什么国际学生的问题,麦克林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一个标题把Asian全囊括了,还用两个中国人打着五星旗做题图

“图示”Asian,就如同新华社发稿“加拿大华人反藏毒”,配图是国会山一个同学打着五星旗,这个你一定不快,”加拿大华人“一句把你也代表了,那个打旗子的可能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他不能代表“加拿大华人”,甚至一部分也不能代表。
Miclean 这篇文章,和我虚拟举例中的新华社文章,是一样的严重错误,把整个Asian,归到五星旗下,这不仅是歧视,而是诬蔑。
我仔细看了邹至惠的3行半motion,感觉不愧是政客出身,她看出了关键问题,也是加拿大华人最不能接受的的问题,剔除mclean文章中把both Asian Canadian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合起来说词的混淆视听的说法,单独为Canadian students of Asian heritage情愿,说他们受到了伤害。

抛开国际学生这个话题,Mclean 提到的 Asian Canadians,的确存在 offensive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茶话 / 社会 / 加拿大世事漫谈:大学亚裔化(Too Asian)的两点思考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世事漫谈:大学亚裔化(Too Asian)的两点思考

    文字:卓子

    大名鼎鼎的美国《时代》周刊(Time)《新闻周刊》(News Week),多年来一直都在竞争全球影响力上做二虎相斗,而加拿大境内出版的本土新闻杂志,勉强成气候的,只有一家独大的《麦考林》(MacLean)。世界新闻报刊(World Newspaper)网站的一家之言,所列新闻杂志,共录得49家,麦考林依旧榜上无名,不知是这家加拿大本土杂志的不幸,还是加拿大这个平和国家的幸?

    无论麦考林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力如何,每个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加拿大人,2010年的11月都不得不打起精神,关注一把这家杂志的专题文章《太亚裔化?》(Too Asian?)。说加拿大大学校园那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在日益被死读书读书死的亚裔大学生占据,以至于向往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白人少男少女,挑选大学志愿时,一项考虑因素,居然是那所大学的学生,是否亚裔过多。

    反对基于种族的歧视,冠冕堂皇地写进和宪法地位相若的《加拿大权力和自由宪章》(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论,自然不会在处处号称“政治正确”的加拿大出笼,麦考林多年经营的老牌杂志,自然也出老辣文章,用貌似客观冷静中立的新闻报道笔调,“真实”记录一种社会现象,正宗加拿大白人大学生逃离“太亚裔化”大学,算是维护了新闻的专业精神?

    我一向不屑于动辄以弱小心态的“阴谋论”度洋大人的心腹,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记者 Stephanie Findlay and Nicholas Köhler,躲在表面文字的背后,借被采访者白人女孩Alexandra和Rachel之口,刻意塑造宣扬和推广,亚裔学生是只求学业成绩的书虫子,白人学生则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全面开花,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拿个体当全体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之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华裔加拿大人(Chinese Canadian)只是文章中亚裔(Asian)的一部分,麦考林胆敢拿两位手持五星红旗的大学生照片,配它的文章,来自华裔社区的回响,可想而知的强烈。网站上的中英文评论,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自发的读者来信,雪片一般地飞向独此一家的杂志,以加拿大华人协进会(平权会)领头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团,更是非常官方地采取正式的抗议行动,组织者包括人权活动家,平权会的创始人王裕佳医生(Dr. Joseph Wong)。

    麦考林收到读者投诉之后的种种表现,很具启发性。先是将这篇文章的网络版,完全删除,一家完全商业运作,没有政府主导的杂志,算是“知错就改,从善如流”。也许请示了总编的指导,也许是编辑部的集体决定,只过了一夜,原文稍加修改,回到网络,标题加问号,从《Too Asian》,变成《Too Asian?》。

    平权会等华裔加拿大人社团多次和麦考林正式座谈协商之后,预定2010年11月22日出版的纸型麦考林杂志,照登这篇引发极大争议的文章。作者编者也许认为,这样的客观深度报道的文章,体现了他们的新闻专业调查水准。既然没错,当然坚持,捍卫的是他们作为独立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他们有顶住外来压力的勇气,也在为自己的独立理念而战。麦考林杂志的文章和做法,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形象性地解释这个名词:主流(Mainstream),它的傲慢,它的偏见,它的高高在上,它的居高临下,都阐述了这个名词的定义,什么是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族群。

    这样的振振有辞,这样的捍卫,这样的不自知,我的悲愤,多了一重。

    文章的大标题之下,有一行小字,意思是,“过分亚裔化”(Too Asian)这个表达,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精英名牌大学的官方和民间,都正在使用(言下之意是稀松平常,不值得大惊小怪),加拿大的大学是否也有太亚裔化的现象呢?本文采访记录加拿大大学生自己的心声。

    Too Asian? A term used in the U.S. to talk about racial imbalance at Ivy league schools in now being whispered on Canadian campus--by everyone but the student themselves, who speak out loud and clear.

    (网络版本的新闻导语是:

    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和美国大学的录取方法的对照对比,其实是我们亚裔抗议和麦考林记者之间重大分歧的一个基点,华裔社区和麦考林编辑部,怎么很少有人在立足于这一点,来反驳和辩解?

    美国不少大学,包括麦考林点名提及的常春藤联盟大学,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气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女性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之后,意识到校园中白人学生一统天下的现象,不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落后的耻辱,与时俱进,拿出一定名额考虑少数族裔学生,一时成为平权运动后大学招生中的风尚。

    更有大学,仿照美国政府机构依据人口中的种族比例录取雇员,以确保少数族裔有平等工作机会的做法,对大学新生的录取,采用种族背景配额(Quota),以确保少数族裔的学生,也有接受大学教育的平等机会。

    我遇到一位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的空中大妈,才知加拿大也有类似的做法。加航以前招收空中服务员,最低学历是至少大专毕业(College Level),后来降低到高中毕业(High School Level),就是为了确保加航雇员中,必须保持一定额度的原住民雇员。

    最初跳出来反对考虑种族背景录取学生的,是多年来一向来享尽特权而一点也不自知的白人。最有名的案例,是巴基(Allan Bakke)诉加州大学的官司,巴基申请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前后两年名落孙山,而同一大学录取的有色人种新生中,有人成绩不如他。他感到不公平,是歧视,需要法官主持正义。这个挺身而出的巴基案例,英文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视)。

    巴基申请的1972年,这所医学院招收100名新生,84个名额一视同仁,依据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另外16个名额,录取时考虑了申请者的种族背景。

    38 年过去了,加拿大出版的麦考林2010年发表的文章,白人对种族平权运动,还在忿忿不平喋喋不休。既得利益者,真是很难穿上他人的鞋,看不见自己享受惯了的特权,看不见少数种族的弱势。如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是男人的主宰,天下的男人,却只见到三月八日有个妇女节,嚷嚷没有专门的男人节。

    本身是少数族裔,过往今来一直都在饱受种族歧视的亚裔美国人社区,前几年也反对录取大学新生时考虑种族背景的做法。电脑互联网的年代了,海外中文网站上的汉语帖子,一谈到大学新生的录取,字里行间,大半是对某个特定少数族裔的不恭之词:不好学,要照顾,占用“优秀”亚裔高中生上大学位置。从小没受过平权教育,不受“政治正确”约束,简体汉字的写手,更是直呼其名,这个少数族裔,是非洲后裔美国人,是汉语字义不褒不贬,实际使用却有弦外之音的那个词:黑人。

    美国社会种族平等是否已大功告成?美国大学录取新生时,种族配额是否已退出历史舞台?从麦考林这篇文章的语调来看,如今美国白人抱怨的,不再是少数种族学生以照顾低分进入大学,而是以成绩衡量录取的美国大学校园,亚裔面孔还是越来越多。新的种族配额制度,不是照顾少数族裔学生进大学,而是限制已达标准的亚裔学生录取,以平衡大学校园的种族来源。说来真是心酸啊,亚裔以自己的刻苦用功自豪,贬低黑人不用功,话刚落音,就被白人的抱怨“Too Asian”(太多亚裔学生,太过亚洲化),大大地扇了一个耳光。

    在这场麦考林对华裔加拿大人言论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正方和反方,攻者和守者,头脑中都好像没有黑人学生们的存在。由此,我的悲愤更多一层,请不要说是我个人的矫情,我的悲愤,要给有幸进入加拿大校园和不幸被排斥在加拿大大学校园之外的那些黑人学生们。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值得深思!民粹主义风行的中国大陆移民,认为只要扯到种族概念就能占到便宜,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最聪明,从文化到精神都世界第一,但是要让别人认可几乎不大可能,一下子就会走到反面。
    • 加拿大世事漫谈:从多伦多市长投了一张“废票”说开去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加拿大世事漫谈:从多伦多市长投了一张“废票”说开去


      废票一词的电脑输入,居然如此顺手,联想词库一下子就蹦出来。废票的英文怎么说?我不知道。网络词典汉英互译,英文翻译只一个选项:Invalided Ticket,明显不是市长手上的那张票。此票非彼票,选票的英文是Ballot,不是Ticket。

      废票的思维方式,好像非常汉语特色,以至于英文都没有对应的表达。视民主选举为基本人权也好,讥笑是政治游戏也好,合格选民的每张合格选票,无论你投给谁,都是一张有效选票,哪来“废”票之说?

      我用括号包起来,说明不是真的废票,只不过是某些人心目中,所谓的“废票”。

      上一次加拿大大选,是2008年10月14日。预期大选日期应该是2009年10月19日。躲在政客背后的幕僚或者说智囊,误读民意预测,以为风起云生,是保守党由少数执政一跃成为多数执政的最好时机,出尔反尔,违背自己主导修订国会也通过的四年一届固定日期选举的法律,申诉到加拿大总督那儿,说是议席占多数的反对党籍议员不合作,政府没法执政下去,请您老人家发令,解散议会,推倒重来,全国大选吧。加拿大建国算起,这是第四十届国会大选。

      那段时间正好我失业在家无所事事,跑到选举办公室登记做义工,国家大事的选举,钱省不下来,不招义工,招有薪的临时工,经过两天的上岗培训,我正二八经成为加拿大国会选举的工作人员。

      分配我去的投票站,地处唐人街,设在一个社区中心室内篮球场内。从早上开门迎接选民,到晚上关闭投票站,工作人员规定必须一直全封闭地呆在投票站内,一天之内,我算是见识了形形色色的加拿大选民。

      有位加拿大土生土长的电影明星,Sook-Yin Lee,李素英,她刚刚演了一部极暴露极争议的电影《Short Bus》,名声如日中天,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是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放映完毕,她和一众名人导演登台,光彩照人。

      不知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她来自刻板印象中非常保守的华裔加拿大人社区,她演了这么一部脱光光的电影,她的东家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CBC),威胁要炒她的鱿鱼。

      她温哥华出生,很年少的时候就组建地下摇滚乐队,取名Bob's Your Uncle,英文俚语,是“没事儿呀,包在我身上”的意思,很有些叛逆少女的风姿,CBC炒她鱿鱼的威胁,哪能就此罢休?

      她主持CBC星期六下午的流行文化节目,Definitely Not the Opera(肯定不是歌剧),广受听众喜爱。她的乐迷影迷粉丝自发给加拿大广播公司投递签名信,支持她大胆的出演。她在加拿大美国的那些音乐界电影界的大腕朋友,上纲上线,以艺术创作自由的大口号,全力以赴力撑她。当年的多伦多亚洲电影节,更是授予她年度最佳贡献的荣誉,以奖励她的勇气和艺术成就。

      她素面朝天出现在投票站,非常低调,和多伦多街头的华裔妇女,没啥区别,但毕竟是名人,影响力在那儿摆着呐,惹得众人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也许是我的选择性记忆,还有一位印象深刻的选民,是位颤颤悠悠拄着拐杖来到投票站的老妇人,和李素英一样的女性华裔面孔,只不过布满了岁月的印记。

      我请她出示身份证明,她眼中有我比较熟悉的那种,见到官府官人躲闪的胆怯。她的朴实打扮,她的胆怯眼神,小说家可以虚构她身后的唐人街故事了。检验完她的选民资格,她领到选票,工作人员指导她到一张桌子前,躲在一个遮挡他人眼光的纸盒子背后,秘密填写她的选票。任何他人,都不得干扰,甚至都不能知道,李素英和这位白发苍苍老妇人,手中的选票,到底是投给谁。


      (10月11日,多伦多中区唐人街,一位讲福建话的妇人在家居的前院,招牌是这个选区的市议员候选人拉票海报。照片:卓子)

      加拿大国会大选的选票统计,一人一票,决定一个选区,谁是国会议员当选人,大名鼎鼎影响力甚巨的电影明星,和默默无闻唐人街居家老太太,统统都只有一张选票,她们手中的选票,分量一模一样。

      2010年10月5日,四年一度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市镇选举,法定提前投票的日子一到,准备卸任的多伦多市长苗大为,就在新闻媒体的镁光灯前,非常高调地宣布,他已经投票了,市长选票投给他任上的得力助手彭德龙。

      我心里咯噔一下,你苗大为不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罢,你这不是正在利用市长的影响力,左右多伦多市民的选择嘛?最后呢?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只有11.747%的选民跟随市长大人支持的彭德龙,47.181%的选民,根本就不听从市长大人的号召,将选票投给苗大为的老对头福特。彭德龙落选,在好多华裔选民心目中,官至市长贵为多伦多的掌门人,苗大为也无可奈何地投了一张“废票”。

      多伦多的升斗小民,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被影响的。

      不过,选票面前一视同仁的表象之下,一个市长和一个升斗小民的社会影响力,怎么可能同日而语?

      最近亚裔社区正在抗议麦考林杂志,号称加拿大大学太亚裔化的报道。社区抗议的道德基础,正好建立在“大学亚裔学生再多,也是在录取时一视同仁”的前提下。麦考林回应的狡辩,也为一视同仁的录取方式大唱赞歌。

      但一个土生土长的白人高中生,和一个英语到说得磕磕碰碰的亚裔移民子女,达到一视同仁的大学入学标准,付出的辛劳汗水心血,又怎么可能同日而语?麦考林貌似客观的报道,不仅没有激赏亚裔学生的刻苦,反而为坦诚因为贪玩好玩,在学业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竞争不过亚裔的白人学生叫屈,这不是基于种族的歧视言论,又是什么?!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顶LZ两遍。
    • "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不敢赞同, 在我看来恰恰是从标题到内容都有些问题, 但如果说暗示和鼓吹种族对立还是太严重了.很多人恰恰是从标题和照片上来说的.
      • 桌子在同一个句自里用"暗示和鼓吹"来评价该文章似乎是一种矛盾的说法.既然是暗示,就不是公开的, 只能是基于一种可能性的判断和倾向性的说法或担心; 但鼓吹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情况, 多是一种公开的宣传和提倡. 因此这个评价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 Very good one
    • 白人女孩种族主义者多,这就是为什么亚裔男孩找或被找都少而又少的原因。在主流眼里,白人女孩是自己人,而亚裔不管来了多少代都是外国人。
      华人孩子苦读书,其实有在社交中常被排斥的原因。

      Steven Harper 就是个坚定地反华分子,而这样的人在白人中实在是太多。
      • Harper反中国是有的, 而且反得有点太那个。但没见他怎么对不住加国华人吧。给点例子?
        • Harper 在位近五年,无论华裔还是亚裔的这种状况,都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 还是不明白,华裔,亚裔有什么不妥么?不是MACLEAN挑事,好象没什么也。大学都占领了的说....我支持叫Harper, MP都出来吱一声,但扩大打击面...长考中
            • 如果认为MACLEAN没事---不是MACLEAN挑事,好象没什么。 华人的政治觉悟也就如此(也许是Rolia上华人而已),我也没什么可说。
              • 我知道这和世界趋势等有关. 不过真的不想提到那个高度,不然讨论很容易被误导. 有人就想这么做.说华人在外受歧视是因为CCP,所以反歧视应是反CCP,铲除根源,而不是反白人.
                加拿大人应关心本身本地的事多过关心中国的事. 这是正常的.
                过于关心中国政治的人,都是对加拿大归属感不强,身在加拿大,心系中国,对加拿大忠诚度比我们差远了的人.
    • 行文流畅,思路清晰。但是,同样有貌似客观,而在真正的议题上苍白无力的问题。作者似乎是站在平权道德的立场上既为华人也为黑人鸣不平,为此不惜指责华人对黑人的忘却。但是,白人的喊冤怎么可以因为其强势地位就否认他的道德合理性呢?
      况且他主张的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当初在加州是获得压倒性(包括几乎所有华人)的支持。口称自己没有“弱者”心态,其实是典型的弱者不讲原则只求对自己有利的平权道德的行为。作为利益诉求,对麦克林要反击;作为一个客观的讨论,这种反击要基于合理的思考。单纯的情绪反应很容易被否定,没有思想的理性分析也是只能骗骗没有思想的人,披上道德外衣的专文就更加腻味了。
      • you got the point, very good, please read the second piece, here is my point about the same standard, for equality #6396233@0
        • 恕我直言: 混乱不堪.
      • 击中要点!
      • "作为利益诉求,对麦克林要反击;作为一个客观的讨论,这种反击要基于合理的思考。"不多见的高水平的评价之一. 把问题抬的太高了, 放的太大了. 这种事情有点收不住的感觉.
    • 作者的逻辑比较令人费解,我斗胆来诠释:一重悲愤:Maclean代表了所谓主流对亚裔的歧视;二重悲愤:华人竟然没有支持美国式种族配额制度,而该制度保护了其他少数族裔教育权的好制度(注:该悲愤是特意献给黑人学生的)。
    • 你的悲愤还是出自主流左派的政治正确性,和大多数华人所持的右派观点:机会应基于个人奋斗而不是种族族裔还是差太远了。虽然同是悲愤,但可以理解为什么你觉得华人的悲愤不给力。
      • 离开种族族裔这种西方大框架制衡,个人奋斗无异于意向天开,直人说梦。就好像黑人说,我黑人做腻了,我要做白人。
        • Right on. 这叫大视野,大思维. 飞在天上的鸟和井里的蛙就是不同. 我没歧视蛙,蛙可以吃蚊子.
          • 华人与黑人不同,一个是再做梦,而另一个是清醒的,因为后者失掉了自己的土地与家圆,成为奴隶。事到今日,黑人成为北美(尤其是美国)的二等公民,而华人社会上一直是三等人,为去掉外国人的标签而世代努力。
            • 北美的黑人原本就是这里的社会的一部分,只是原来的地位太低而已。现在黑人只要自己有良好的教育就是主流的一员, 自己不争气只能流落街头。华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最高的移民,不入主流的原因主要在自己。从人种到文化,东亚人是最孤独于世界的。本拉登都比我们离美国更接近。
              • 历史和现代政体吧. 不想往那个方向扯,一扯就是另一个政务论坛. 台湾,香港,日本,菲律宾人都混的好和容易一些. 犹太人在读书进大学时不也是有同样的遭遇吗?华人是全方位的难,但刻苦读书,想改善自身经济和社会地位处境,有什么错?
                • 读书好没有错, 但除了读书连微笑都不会,就是残废了. 再说华人选的专业集中在工程/财务/医学等容易就业的科系, 过分的现实和实用,不遵从个人的特长和爱好, 也是被非议的主题之一. 再说就业也不是非上大学不可,....这些是主流的观点和标准,但是华人有华人的苦衷,不多议论了.
                  真正的悲哀是白人孩子不喜欢和亚裔在一起,我有时候都迷惑了:到底是种族隔阂还是文化隔阂.
                  • 没错,你说的都没错.国人从价值观,态度,形为举止,个人习惯等都和这个社会有距离,原因很多,很大.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第一代大部分人都生活工作的不容易,还带有很深的旧的烙印,但是他们也在尽最大的能力在调整和适应.
                    现在对亚裔学生的品价和几十年前对犹太学生的评价差不多,看看犹太人今天的境况.读书,几乎是亚裔可以提升社会地位的唯一的路,没有办法.谁不想轻松,想玩.

                    我也不知道国人为什么不爱笑.而且虚荣心重. 另案处理.
                    • CBC是否和第一代移民有本质的区别?语言/态度和价值观都完全融入了,为什么大多在亚裔这个圈子里date?为什么很难成为manager或leader?为什么很少从事法律/政治/销售类的工作?
                      • 文化是主要原因. 这是我的看法. 看看在西方政治和商业或艺术领域取得成就的杰出华人, 更多的是接受了当地文化---思维和行动的方式.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文化, 别人也可以欣赏你的文化中的东西, 但不一定要接受你文化中所有的东西.
                    • 犹太人为什么被歧视贰千年?宗教原因以外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是犹太人最忌讳的。犹太人组织牛鼻到让一个美国大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取消!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犹太人有着和中国人一样发达的现实理性。
                      • 这两个问题答起来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说清的.建议你到我的个人专辑里看看.我已经陆续在网上探讨过犹太人和东西方文明的问题.再放上来,有人要抱怨罗索.不过你要特别小心,小心你的思想会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因为我就是从你的这两个问题开始,对东西文明开始探索,探索的结果就把我变成了这个样子. 不过探索的旅程是非常有趣的. GOOD LUCK.
                      • 你要是读通了犹太人的历史,你就基本了解和掌握了西方文明核心的三分之二了.这个说法只有谦虚的成分.
        • 不要那么绝对。种族有等差,个人奋斗也一样能成功。这尤其是北美或美国的伟大可爱之处。
          • "种族有等差". What does this mean? 华人有不错的,出色的,比如象你. 但远远不够.
            • 取意于"爱有等差". 权当种族隔阂或歧视来理解吧.
      • 不瞒你说,昨天围观后心里说,这是李聃一派的,认为种族配额不算歧视,亚裔贬低黑人才算歧视。刚看完,反歧视派的耳朵就来顶两遍,不算歧视派的李聃"不敢赞同",围观群众乱了,洗脚睡觉,今天早上,浴室漏水了—— 我是说卓子的文章难懂,有时TA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 别睡觉呀,你在哪呀? 我说实话这篇文章我看的不仔细,怎么没看到你提的那些. 因为TABLE是政务出来的,能有这样的转变,说真的很不容易.
          我看到他写的这些内容,我就顶他了,另一篇,我还没看,@A@.

          1.麦考林多年经营的老牌杂志,自然也出老辣文章,用貌似客观冷静中立的新闻报道笔调,“真实”记录一种社会现象,正宗加拿大白人大学生逃离“太亚裔化”大学,算是维护了新闻的专业精神?

          2.但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貌似客观,其出发点,在暗示和鼓吹白人学生和亚裔学生的种族对立

          3.亚裔学生是只求学业成绩的书虫子,白人学生则社会活动社交活动全面开花,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拿个体当全体的思维方式,正是社会歧视的表现之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

          4.主流(Mainstream),它的傲慢,它的偏见,它的高高在上,它的居高临下,都阐述了这个名词的定义,什么是主流社会,主流媒体,主流舆论,主流族群。

          5.这样的振振有辞,这样的捍卫,这样的不自知,我的悲愤,多了一重。

          上面这些写的很好啊.尤其是他解说了,"STEROTYPE"也是歧视的一种,美人领导不是正大玩这些文字游戏吗?
        • 桌子此文表面漂亮、其实混乱含混的不是一点点。欺骗性很大啊。
        • 咦,还有一篇怎么不见了?
        • 现在才看文章里英文部分以后的内容. 对不起哦,如果是我的粗心造成的困扰.
          "常春藤联盟大学........与时俱进,拿出一定名额考虑少数族裔学生,一时成为平权运动后大学招生中的风尚。"

          "新的种族配额制度,不是照顾少数族裔学生进大学,而是限制已达标准的亚裔学生录取,以平衡大学校园的种族来源。说来真是心酸啊,亚裔以自己的刻苦用功自豪,贬低黑人不用功,话刚落音,就被白人的抱怨“Too Asian”(太多亚裔学生,太过亚洲化),大大地扇了一个耳光。

          可能是这句话有问题. 照顾就是一种隐性歧视.
        • 从贸易, 到难民, 到移民, 到留学生政策都是人制定的, 不是自由放任的. 因此就这一点来说, 无论中国, 美国或加拿大都会有. 你说的配额用在这里并不准确. 比如某学校要招收40%的留学生比例. 这不叫配额, 只有说其中只招收30的亚裔才叫配额.
          • 另外, 我不认同你说的某派, 就如这里流行说某人是某板块的一样可笑.本人并没有完全赞同和否定这里的一切观点. 而是说这是个可以讨论和质疑的问题,
            • 代号而已,不必为此较真,不喜欢让斑竹改我的贴吧。我想说的是初看/粗看起来卓子的观点和你类似,看到后来发现,也许读错了,不是我混乱,就是写手楼主混乱。。。
          • too asian 副标题(虽然经过改动)Worries that efforts in the U.S. to limit enrollment of Asian students in top universities may migrate to Canada 我理解不是什么国际学生的问题,麦克林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一个标题把Asian全囊括了,还用两个中国人打着五星旗做题图
            “图示”Asian,就如同新华社发稿“加拿大华人反藏毒”,配图是国会山一个同学打着五星旗,这个你一定不快,”加拿大华人“一句把你也代表了,那个打旗子的可能是中国来的留学生,他不能代表“加拿大华人”,甚至一部分也不能代表。
            Miclean 这篇文章,和我虚拟举例中的新华社文章,是一样的严重错误,把整个Asian,归到五星旗下,这不仅是歧视,而是诬蔑。
            我仔细看了邹至惠的3行半motion,感觉不愧是政客出身,她看出了关键问题,也是加拿大华人最不能接受的的问题,剔除mclean文章中把both Asian Canadians and international students合起来说词的混淆视听的说法,单独为Canadian students of Asian heritage情愿,说他们受到了伤害。

            抛开国际学生这个话题,Mclean 提到的 Asian Canadians,的确存在 offensive
            • 我发现你的观点并不极端. 我也认为文章的标题很不合适, 有标题党吸引人的感觉. 着其实很常见, 但在一个和种族有关的讨论中这样用, 要承受很大风险的. 因此引起争议和批评, 在所难免. 这一点我从不怀疑.
              • 我一直围观、打酱油哦,哪里有极端
            • 那是你的理解问题....
              好象比我的理解更到位一点。顶一下。嘿嘿。
            • "抛开国际学生这个话题,Mclean 提到的 Asian Canadians,的确存在 offensive", 那么如果不抛开国际学生, 是不是就不那么offensive了么? 因此, 政治家当然有他们的聪明. 转移了问题, 更让Chinese-Canadian生气. 可能更容易到达效果. 这是技巧而已, 对整个事情好坏很难说.
              • No No No,不管Mclean 谈什么议题,如果“捎带”把 Asian Canadians 卷里边敲打,那我代表我个人,一定不答应。我想这也是邹至惠的思路。
            • 如果有五星红旗出现,这杂志就是公然的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反感。抗议已经远远不过瘾了,应该sue这个王八蛋。
    • 实在没看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那篇文章只是指出了一个事实. 亚裔在学校中的比例高于人口的比例.用"歧视"等语来封杀于己不利的事实本是左派的那手好戏.后半段对黑人的悲情更是无厘头.
    • 华人似乎很在乎学校人种组成的 - 无论kindergarten还是university,常常听到不无炫耀的口吻称“我孩子的学校是白人居多”。与其他族裔(包括白人)聊天时倒常常听到他们开心地说“我孩子的学校有很多Chineses”。
      • hahaham good point, @_@
        • 有个可悲的笑话啊 - “最讨厌两种人了:种族歧视者和黑人”
      • 这也确实是一种现实. 还有就是居住小区的选择, 有人爱选中国人多的区.有人不爱. 我觉得我们要承认人们选择的因素和事实, 但这种选择因素和事实并不和种族主义有必然的联系,
        • what is your definition of racism?
    • 就坚持一点:凭成绩录取。
      • 坚持这一点是可以的. 因为这是标准. 但是在坚持一种标准的情况下的结果却会形成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再任何事情上都有可能. 因此任何坚持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而结果也是应该被人们所讨论的. 问题在于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技巧以及公开和公平性.
        • 注意到否: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人士中,江浙籍人士比例远大于人口比例。但如果四川,河南认为院士要按各省人口平均分配名额;新疆,内蒙则要按土地面积摊名额;广东说要按GDP分派名额。你是否认为这都是在扯蛋?
          • 谈不上文化差别和影响. 你的例子没有说服力.
            • 我的意思是,学习和学术等等,是不应该搞地域平均主义或族群平均主义的。
    • 作为土狼屯的名记,写手,文章中的混乱逻辑就不用说了,开篇连杂志的名字都写错了,人家杂志叫《Maclean's》不是Maclean,如果你想和对手辩论,最好先把对方名字搞清楚,否则……%(*+——¥#。。。
      • 小的失误和文章的主旨并无多大关系. 我一向很欣赏桌子的, 但这篇文章的一些具体判断我并不认同.
    • I have read that Senator Li Dehui (利德慧)has express her motion to cancel Government funding for the Mclean's. If it is true that is really a good news, at least for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