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编导赖声川于1988年获“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奖”;1991年,该剧在美国、香港巡回演出;次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为电影,影片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花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赖声川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随家迁至台北市,1983年获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并以柏克莱大学戏剧研究所有史以来最高成绩毕业,返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开始以集体即兴创作方式,不断推出剧场作品。1984年初完成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被视为“近年来国内(台湾)实验演出的新起点”;1984年创立“表演艺术坊”;1985年完成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成为“实验性的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结合的里程碑”;同年的《变奏巴哈》,“塑造出一部如赋格般复杂与流动的前卫表演”;1987年编导了他第一部歌剧尝试《西游记》,美国《新闻周刊》称之为“一部狂想的后现代歌剧,充满着原型意象和古老的象征”,并以此为例,证明“台湾的艺术家”正在创作全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之后的重要作品有《回头是彼岸》、《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等话剧。朱天文评说:“每次公演,已逐渐成为负有社会参与和归属感的社交活动。”日本NHK电台称赖声川为“台湾剧场最闪亮的一盏灯”,其舞台作品被国际媒体誉为“世界上最精彩之中国语文剧场”。
《暗恋桃花源》即其表演艺术坊作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关于《暗恋桃花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暗恋桃花源》简介
    台湾表演工作坊电影有限公司,龙祥影业公司
    1992年
    出品人:王应祥,丁乃竺
    监制:丁乃竺,余淑
    编剧,导演:赖声川
    摄影:杜可风
    美术指导及服装设计:张淑平
    制片:蓝大鹏
    副导演:周荣民
    剪接:陈博文
    录音指导:杜笃之
    原创音乐:板桥文夫,梅津和时
    主要演员:林青霞(饰云之凡),金士杰(饰江滨柳),林丽卿(饰江太太),陈立美(饰护士),李立群(饰老陶),丁乃筝(饰春花),顾宝明(饰袁老板),丁仲(饰《暗恋》导演),林如萍(饰导演助理),李伟惠(饰失落女子),刘亮佐(饰顺子),林丽钦(饰小林),石明玉(饰密雪儿)

    1992年获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樱花奖


    暗恋桃花源 短评

    两个剧团因错误而同时在一个剧场中彩排,其中一个演的是现代悲剧《暗恋》,另一个演的是古装闹剧《桃花源》(改编自陶渊明乌托邦文学)。两个剧团因抢夺舞台空间,一古一今,一悲一喜,交织出一次独特的电影经验。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1986年与表演工作坊完成的舞台剧作品,曾获多次奖项,包括1988年的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奖,并在台湾及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多次。这次电影的拍摄配合了林青霞的演出,杜可风的摄影,张淑平的美术指导与服装设计及日本作曲家板桥文夫,梅津和时的原创音乐,创造出中国电影的新面貌。
    《暗恋桃花源》是赖声川的第一部电影。关于悲剧,喜剧混合的形式,他曾说:“对我而言,即是一粒铜板的两面。这两种风格其实与我们每天在台湾生活的经验很接近,而台湾对我而言,是既超现实又荒谬的。其实真正矛盾的是我们从不感到这一切是荒谬的。是这么一个环境不断刺激着我们的幻想力。”

    世界舆论如是说:
    “全世界最精彩华语剧场!”

    《远东经济评论》
    “再度证明台湾正在创造全亚洲最有创意的艺术。”

    《美国新闻周刊》
    看《暗恋桃花源》如同“为情感洗一次三温暖。”

    《洛杉矶时报》
    “赖声川是台湾剧场最明亮的灯!”

    NHK电视台
    “《暗恋桃花源》除当之无愧地在世界舞台上占一席位外,在号称戏剧之都的纽约上演,更使不少百老汇上的演出黯然失色。”

    《美国侨报》
    “中国当代舞台剧艺术的精品。”

    《国际日报》
    “既有实验剧的用心和创意,又有通俗剧的娱乐效果。”
    (文艺评论家刘光能)






    故事梗概

    空旷的剧场,一个剧团从后门进来,排练《暗恋》——一出关于一个台北老人回忆1948年在上海的一段凄美爱情的舞台剧。
    江滨柳战后在上海与云之凡结识,但这对情侣因中国内乱而在1949年失散了。江到了台湾,十年后结了婚,日子也过得平安,但几十年来心中一直无法忘怀年轻时那段最美丽的日子。
    一直到前几年,大陆开放了,江滨柳正式托友人至大陆打听云之凡下落,才发现原来1949年云也逃离大陆到台湾,他一直不知道。虽现已年老,但他仍以年轻时的大胆精神,在报纸刊登了一张寻人启事,寻找云之凡,寻找他早已失去的梦想……
    很明显,这故事是剧团导演自己的爱情故事,他好像是想让他失去的梦想再现在舞台上。他随时陷入自己的回忆,随时对男女主角表示他的不满。他们虽然努力去演,但也不能完全体会这位导演对他们的批评。
    当戏正排得起劲时,另外一个剧团来到剧场,打断了《暗恋》的演出。他们说场地是他们定来排一出古装闹剧《桃花源》的。
    这出戏非常大胆地改编了陶渊明原来的经典作品:无能渔夫老陶的老婆春花在外面偷汉子,老淘一气之下往上游去,竟来到了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绝境“桃花源”。
    此地的老百姓是在古代避乱时住进去的,对历史一无所知。在这仙境中,老陶惊讶地遇见一对长得与春花及其情人袁老板一模一样的夫妻。他起先痛苦极了,后来慢慢学习如何跟他们相处,过着快乐的日子。可是他仍然是念着老家的春花,最后决定回去,想带他老婆一起去那遥远,美丽的地方……
    两个剧团在一个舞台上相撞,一片混乱,又找不到管理员,只有你抢我夺,一下是《暗恋》演出,一下是《桃花源》,而渐渐地,所有的冲突与矛盾开始相融合,两出戏同时左右着演出……
    在这一切之中,一位不知从哪来的神秘女子游荡在剧场之中,她到处寻找一位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男子“刘子骥”……




    《暗恋桃花源》对永恒爱情的追问

    《暗恋桃花源》用电影表现舞台剧的形式讲述了两个关于爱情的故事(也可以是三个)。
    公演在即,《暗恋》和《桃花源》两出话剧意外地在一个剧场里彩排。电影一开始就是《暗恋》的剧情。青年时代的江滨柳和云之凡相互倾心,一起感叹人生的戏剧性和对时局的困惑,相约日后。导演的插话让观众知道,这原来是电影里面的话剧。可是接下来,我们知道了,话剧里面故事就是电影要讲述的故事。以前在电影里也看过戏中戏的场面。如《戏梦人生》中的布袋戏、《霸王别姬》中的京戏,《活着》中的皮影等。电影里面的戏剧成为推动故事或者表现主题的主要因素,是屡见不鲜的,但还仅仅是电影的构成元素之一。而《暗恋桃花源》,却将这一元素无限放大至电影本身。舞台剧的形式成为导演的电影叙述语言。让你分不出电影和戏剧的界线,或者干脆就不让你区分。而由于种种原因不时将舞台剧的情节打断,又能够始终使观众与电影主题保持距离,从而产生思考的空间。我想这正是电影的实验性所在吧。
    说完了电影的形式,该说说电影的主题了。《暗恋桃花源》用一个实验性极强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不变的主题——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真正永恒的爱情?

    整部影片讲了三个爱情故事,“暗恋”中江滨柳和云之凡的暗恋而离散,“桃花源”中老陶因老婆春花的偷情而去寻找桃花源,却在桃花源里面见到春花与情人袁老板是一对美满夫妻,离开桃源回家后,是春花与袁老板结婚生子却并不美满。第三个较为隐蔽和线性,是一个时而会出现在舞台上呼喊“刘子冀”的女子。刘子冀是《桃花源记》中寻桃花源未果的南阳人。因此可以将这个女子理解为又一个寻找爱情寻找桃花源的人。

    这三个故事包括了爱情的几种可能:寻觅、暗恋但不能结合、婚姻-外遇-婚姻、失望。
    电影告诉我们,多数人的爱情是后两种情况。普通的婚姻之后是乏味的生活,如果一方有外遇且有了实际行动的话,那么只是意味着一段乏味婚姻的结束和另一段的开始。最终的结果都是失望。可能这是一个循环,无论在个人身上还是整个人类,人们都在不停地寻找、失望、再寻找。而且,在每个人的眼里,别人得到的东西总是与自己擦肩而过。老陶在想喝酒的时候总是打不开那酒壶盖儿,而春花和袁老板却是一杯接一杯。从桃花源回来后,打不开盖儿的成了袁老板。那酒壶里的酒不就象征着人人都向往的永恒爱情。但在你喝到了之后,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而如果你喝不到,自然是羡慕别人的运气、自己的落莫。
    “暗恋”用的是正剧,“桃花源”里则是夸张的动作和语言,基本上是用喜剧的形式表现了一个悲哀的故事。高明之处是由于两出戏争场地,最终决定共用一个舞台,两出戏之间有了对话和交融的机会。主要是演员的台词相交而不乱,能够互相呼应,使剧情发展。可以说,“桃花源”是“暗恋”的注脚。滨柳和之凡如果没有因为战败而失散,而是走在一起,那么结果将是老陶、袁老板与春花的结局。
    电影对桃花源进行了一番绝妙的讽刺。理想永远是理想,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不可实现。
    到底存在真正永恒的爱情吗?《暗恋桃花源》的最终答案是否定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真够快的了!不过这个话剧真得很好看。(我还是愿意叫它话剧)^_^
      • 没错。 应该叫用电影表现的“话剧”。
    • 没有看过该电影,但是感觉要把这两部戏融合在一起,可见赖声川的功力舞台剧功力之深,
      表演工作坊近年多出相声,也都是赖声川所作,包袱虽不及大陆相声多,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其内涵要深刻得多,主力干将李立群现在大陆拍电视剧,金世杰还在坚持,今年春节晚会中的“贝勒爷”就是表演工作坊的作品,但只是很普通甚至是比较差的,他的精品多讽刺两岸政府,所以见不得观众 呵呵
      •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编导赖声川于1988年获“中华民国国家文艺奖”;1991年,该剧在美国、香港巡回演出;次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为电影,影片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花奖,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赖声川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1966年随家迁至台北市,1983年获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并以柏克莱大学戏剧研究所有史以来最高成绩毕业,返台任教于国立艺术学院,开始以集体即兴创作方式,不断推出剧场作品。1984年初完成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被视为“近年来国内(台湾)实验演出的新起点”;1984年创立“表演艺术坊”;1985年完成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成为“实验性的精致艺术和大众文化结合的里程碑”;同年的《变奏巴哈》,“塑造出一部如赋格般复杂与流动的前卫表演”;1987年编导了他第一部歌剧尝试《西游记》,美国《新闻周刊》称之为“一部狂想的后现代歌剧,充满着原型意象和古老的象征”,并以此为例,证明“台湾的艺术家”正在创作全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之后的重要作品有《回头是彼岸》、《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等话剧。朱天文评说:“每次公演,已逐渐成为负有社会参与和归属感的社交活动。”日本NHK电台称赖声川为“台湾剧场最闪亮的一盏灯”,其舞台作品被国际媒体誉为“世界上最精彩之中国语文剧场”。
        《暗恋桃花源》即其表演艺术坊作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目前看过《台湾怪谈》, 《这一夜, 谁来说相声》,《又一夜, 我们说相声》。
        实在说, 相声不地道, 但话剧表现的东西很生动。
        • 我没有看过只是听过那一夜,这一夜,又一夜,千禧夜及台湾怪谈,这一夜很不错,听过之后再听近年大陆的相声,感觉大陆相声越来越衰。
          • 感觉是李立群和金士杰的相声语言功底不足。 更别提:说, 学, 逗,唱了。 不过, 大陆相声这些年就更不行了。sigh
    • 这部电影还成就了那个澳洲混混杜可风chris doyle
      • 关于杜可风
        摄影指导:杜可风

          在澳洲悉尼的郊区长大,后来到台湾定居并学习中文。因为参与戏剧团而投身摄影的工作。1983年,他被杨德昌邀请拍摄"海滩的一天"一片,并于亚太电影展中夺得最佳摄影奖项。其后他在法国逗留期间,也参与过Claire Dever的"Noir et Blanc"的摄影工作。1986年,他为舒琪拍摄《老娘够骚》而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从此,他就以香港为基地,参与中港台三地多套电影的摄影工作,其中包括关锦鹏的《红玫瑰、白玫瑰》和纪录片《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和《飞侠阿达》与及陈凯歌的《风月》。而《花样年华》是他第六次与王家卫合作的电影。

          近期,他到好莱坞发展,拍摄Gus Van Sant的《触目惊心》和Barry Levinson的《Liberty Heights》。1999年,他开始尝试从事导演的工作,执导了个人的首部电影《Away with Words》。
        • 澳洲白人,九○年代华人电影最重要的摄影师之一。. 三十年前,杜可风的名字是杜尔(ChrisDoyle)。他那时充当水手搭上了一艘货轮,漂泊到亚洲各国,当过各种杂工..
          说他是混混没有不敬的意思,他是个很有才华的混混,很希望能成为他那样的混混:)
          • 没错。
            这小子修成正果前的确可以说, 是个混混。 呵呵
    • where I can rent a video/VCD/DVD for this film? any other great movie from HK/Taiwan/Mainland to recommend? Thanks in adv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