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上海,上海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1982年俯瞰南京东路,尖顶是和平饭店,旁边是中国银行,黄浦江对面的高楼大厦都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上海,整个城市尚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连马路上的汽车都还保持着1970年代的慢悠悠。


  自从1960年代,在自家住的胶州路常德路口的老洋房里拍下第一张照片之后,摄影师陆杰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记录上海的过程中。也许那一刻他端起海鸥相机的行动只是出于对周边的人的兴趣,对周边人的生活的兴趣,那时的镜头捕捉,其实是无意识的。


  陆杰小时候会有一段日子离开上海,坐火车到远离这座城市的祖母身边生活,上海,便又成为一个有些陌生感,新鲜感的城市。随着火车的来回,沿途的景色也开始变换,都和祖母身边的安静的生活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来来往往间,上海本身,也开始了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沉浸其中的人日日目睹倒并不惊心。


  陆杰的名字,最近突然在网络上被许多人知晓,正是因为他追拍了整整三十年的上海影像,那些曾经无比熟悉却又被城市飞速发展滚滚而过的车轮无情碾碎的弄堂和飞奔的童年,那些几乎已经沉入了许多人记忆深处不再轻易开启的光影,让网络上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与补充的队伍,景观背后的故事被一次次进行了个人经验的补充,愈发充盈了关于这座城市温暖的细节。


  三十年,“非专业摄影师”陆杰手里的相机从海鸥变成了罗莱、哈苏、莱卡,暗房里的神秘气息和在红光里的显影等待,让他始终坚持着使用胶卷与这个城市进行着温情而无言的交流,数以十万计的底片,就像无意间进行的一个穿起城市的跳跃瞬间的大型纪录片。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这些1980年代的照片,也正是这样得来的。

  1980年时的“第一湾”,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彼时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黄浦江轮渡码头上来,延安东路口的过街天桥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桥,后来改建过几次。过了这个天桥就是东风饭店,后来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

  1986年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现在,他们身后的看台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剧院。

  1981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广场上进行的阅兵式,三轮摩托车阵。当时背后的大楼是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参观阅兵式的有机关人员、劳模,领导、陆海空部队人士也会参加。1984年之后,这样的阅兵式就取消了。

  1985年,志丹路68路车站。每年夏天暴雨刚过,上海大小马路都会“水漫金山”,上下班的人们急于上车,互相帮忙让拥挤的车厢再能多挤一个人。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上海,上海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

      1982年俯瞰南京东路,尖顶是和平饭店,旁边是中国银行,黄浦江对面的高楼大厦都没有建立起来。当时的上海,整个城市尚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连马路上的汽车都还保持着1970年代的慢悠悠。


      自从1960年代,在自家住的胶州路常德路口的老洋房里拍下第一张照片之后,摄影师陆杰实际上就开始进入了记录上海的过程中。也许那一刻他端起海鸥相机的行动只是出于对周边的人的兴趣,对周边人的生活的兴趣,那时的镜头捕捉,其实是无意识的。


      陆杰小时候会有一段日子离开上海,坐火车到远离这座城市的祖母身边生活,上海,便又成为一个有些陌生感,新鲜感的城市。随着火车的来回,沿途的景色也开始变换,都和祖母身边的安静的生活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景象,而来来往往间,上海本身,也开始了景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许沉浸其中的人日日目睹倒并不惊心。


      陆杰的名字,最近突然在网络上被许多人知晓,正是因为他追拍了整整三十年的上海影像,那些曾经无比熟悉却又被城市飞速发展滚滚而过的车轮无情碾碎的弄堂和飞奔的童年,那些几乎已经沉入了许多人记忆深处不再轻易开启的光影,让网络上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与补充的队伍,景观背后的故事被一次次进行了个人经验的补充,愈发充盈了关于这座城市温暖的细节。


      三十年,“非专业摄影师”陆杰手里的相机从海鸥变成了罗莱、哈苏、莱卡,暗房里的神秘气息和在红光里的显影等待,让他始终坚持着使用胶卷与这个城市进行着温情而无言的交流,数以十万计的底片,就像无意间进行的一个穿起城市的跳跃瞬间的大型纪录片。


      “1980年代的上海,如此安静,物质并不让人眼花缭乱,但那是个知足而亲近的年代,那时,背个包走在街上,就能进入人群,与人交流。”这些1980年代的照片,也正是这样得来的。

      1980年时的“第一湾”,黄浦江对面的陆家嘴彼时没有东方明珠,没有环球金融中心,没有金茂大厦,也没有香格里拉,黄浦江轮渡码头上来,延安东路口的过街天桥最初是正方形的,可能是上海最早的天桥,后来改建过几次。过了这个天桥就是东风饭店,后来开了上海第一家肯德基。

    1980年代初,淮海路上的西餐馆收银台,那些熏火腿、红肠面包等等,都不超过一块钱,冰淇淋咖啡只有五角钱。

      1984年,华亭路服装市场上集中了很多外贸服装,成为当时上海的时髦发源地。改革开放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气息首先从人们对美和潮流的认识上开始。

      1983年的一桌酒席,位于当时最高级的国际饭店,价值二三十元,茅台酒8块钱。这桌酒席的规格很高,当中的是什锦火锅,旁边的是茄汁鲳鱼,有鸭蛋围边的是霸王鸭,蟹粉豆腐、熏鱼、红烧蹄髈。饮料桔子水,喝了之后舌头上会留有黄黄的一层。

      1984年,人民公园,沐浴着晨光看书的女子,发辫上系着的蝴蝶结和椅背上挂着流行的军用书包,都是那个时代的特有。

      1986年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现在,他们身后的看台早已拆除,建起了上海大剧院。

      1981年,八一建军节,人民广场上进行的阅兵式,三轮摩托车阵。当时背后的大楼是市人大常委会所在地,参观阅兵式的有机关人员、劳模,领导、陆海空部队人士也会参加。1984年之后,这样的阅兵式就取消了。

      1985年,志丹路68路车站。每年夏天暴雨刚过,上海大小马路都会“水漫金山”,上下班的人们急于上车,互相帮忙让拥挤的车厢再能多挤一个人。




    • 最接近西方的地方,曾经生活水平最好的地方。上海朋友很多,都不错,豁达爽快公平。
      • 文革期间大学毕业支边的父亲曾经同情赞助上海籍一位有海外关系的工程师出逃香港,但不久收到他发自劳改所的信。 信中抱歉不能归还赞助的欠款,寄几个农场的产品作补偿,父亲吓了半死。忙回信不要联系了。后来改革开放后,人家后来提干成了狱警的上海人又寄很多财物归还。
    • 很有意思. 滑旱冰那个,根本就是王力宏嘛
    • 80年代,上海久病初浴。。。那时商品流通还不完善,外地去出差的人,都要带些东西 - 鞋子(亚洲?),甚至古今 的 bra , 开开?羊毛衫, and so on。现在自称中年的这些年轻MM,恐怕都木听说过这些鸟东西鸟..... 记得每次不能忘记给妈妈的神马5香豆和神马小核桃,云云。
      • 菠菜原来是弄堂里走出帅锅?
        • 外地.....
        • 他好像九头鸟上海甩锅
      • 都是名牌,老妈他们那辈人心中的大牌。。呵呵
    • 99年去的上海,喜欢水煎包,鸡鸭血。
      • 大白兔。华生电扇,永久自行车质量真的好。
        • 难得,难得
      • 水煎包。。。。?应该叫生煎馒头吧。。。。?上海好吃的实在太多咧。。。。
        • 北方人叫水煎包
          • 咸粢饭。。。。咸豆浆。。。。培育出了俺咸人一个。。。。
            • 不吃咸菜的飘过,豆浆必须甜的
              • 不爱咸菜,但豆浆甜,咸都成。。。。在多伦多吃过好多家,都没有以前的味道了。去年去上海,在酒店里吃了生煎,太精致了,感慨回不到从前啊~~~~
      • 小杨生煎-是我的最爱,嘻嘻!
        • 友联生煎,我曾经的最爱~~~~现在没了~~~
    • 最后那张站脏水里挤公车。。。。太恐怖咧。。。。那个扒窗户发呆的MM在想啥捏。。。。?如今少说也得5张了吧。。。。?
    • 1949年前的上海要比照片上的年代生活水平更高, 30年间只看到倒退。
      • NPPNT
    • 好熟悉又好遥远啊~~~~我在人民广场溜过冰,摔过交。。。。爷爷家的老式洋房,灶间在楼下,一下大雨,我姑父就穿着过膝的雨鞋在那炒菜,还让我们不要下来,因为水漫厨房了~~~~~
      • 洋房。。。。不是石库门吧。。。。?呵呵。。。。
        • 应该就是石库门了。
          • 俺硬上海小妹的要。。。。家参观过著名石库门的亭子间。。。。把俺的头上撞了俩大包。。。。
            小妹有点心疼。。。。请俺吃了三黄鸡面。。。。
            • 三黄鸡好东西啊, 你那两大包撞得好值:-)
              • 俺脚着。。。。那个叫亭子间的东东就是一个矮版的壁柜。。。。居然能住人。。。。
                • 很大的,我看有人一家三口住里头~~~
                  • 是。。。。停尸房的柜子一摞也能装很多个。。。。
                • 上海弄堂里的房子9平米得住老老少少一大家呢
                  • 9平米。。。。比俺家powder room稍大。。。。比walk-in closet略小。。。。
                    可怜的上海人。。。。
                • 其实石库门以前是有钱人住的。有点象Townhouse。那亭子间好象是做厕所的。
        • 我爷爷家离静安寺很近,里第九百货更近,离当年的魔窟76号也近
          • 陕西南路、巨鹿路。。。。南京西路、西康路。。。。上海人是这么说地址滴。。。。
            • 我不是典型上海人啊~~~~就挂一名~~~
              • 这世界上根本就木有典型的上海人。。。。通通乡噢宁。。。。
                • you.......
            • 还有分上只角,下只角....
          • 愚园路, 华山路。。。
            • 万行渡路
              • 万航渡路
                • 我白字天后,您多担带~~~
                  • 粉早粉早的时候,出差不够乘飞机 - 从武汉到上海,要乘船,3天3夜呀。。。。。十六铺码头。。。
                    • 介个,我做船是从宁包到上海~~~~上海到捂汗是做灰机的啦~~~~
                      • 宁包到上海偶也经常乘,未参邂后 ~~~~
                        • BoBo你早佐十几年。。。
                          • OMG!难道你是那谁的马甲?
                            • Nooooo.... 可能那谁是我的马甲。
                              • xixi~~
                        •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 只搭乘过三四次~~~
      • I did roll skating in people's sqaure too. :)
    • 挤上公交车算是上海一大风景了(其实说明上海人挺能受挤压挺有忍耐力的:-) ). 九十年代初还是这种现象,直到九十年末大家收入有个腾飞坐出租车多了后,公交车里才宽敞起来。
      • 都去挤地铁了
    • 挤车厢 was once our daily rout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