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现在的人,知道马勒的肯定没有知道马勒隔壁的多:) 唉!我顶!乱说几句。我选....1)吧。听过他的全部“标准”曲目,包括全部交响曲和部分声乐套曲,可能算“大部分”吧。很喜欢。原因嘛,他的艺术风格、结构语言、和对管弦乐队创造性的使用和驾驭能力等等就不提了,

特别让人倾倒的是他交响作品里蕴含的个人化的人生哲理的演进。这种演进到了第九达到了一个高峰和总结,有一套伯恩斯坦的马勒全集的电影介绍得很好,我记得大致就是:生命是暂时的,死亡是永恒的,宇宙最终是死亡之家。永恒的死亡,需要人们超然去面对。第九交响曲结尾,生命优雅地放弃搏斗和挣扎,坦然平和地接受死亡,脆弱纤细的生命之光,慢慢沉入无边的黑暗和寂静。

然而这样残酷沮丧的画面,让马勒用音乐表达出来,却竟然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生与死的主题,贯穿了马勒全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跟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马勒似乎是在用第一人称创作。

听马勒,每部交响作品一定要去至少一次音乐厅,不能光坐在家里听唱片,不然就没跟听到差不太多。要点:要稍微允许自己做情感俘虏 --- 个人体会。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为纪念马勒辞世100周年,特此在乐韵书香发起调查----您听马勒的音乐多吗?喜欢他的音乐吗?请在如下答案中选择(限选一项),并简要说明。谢谢!
    1)他的音乐大部分都听过,很喜欢;
    2)他的音乐仅听了一小部分,但是很喜欢;
    3)他的音乐仅听了一小部分,不喜欢;
    4)他的音乐大部分都听过,不喜欢;
    5)对他的音乐没有感觉,谈不上喜欢不喜欢;
    6)其它(请补充说明)。
    • 我自己先回答:我目前属于3,曾经向1努力,但是每一次的努力,都使我向4更靠近,因此放弃。原因如下:
      我大概是个唯美主义者,喜欢流畅优美的旋律,如舒伯特;如富特文革勒指挥的贝多芬和伯拉姆斯。马勒音乐最困扰我的是它的不流畅,停顿太多,而且旋律也不够优美,尤其是那些不谐和音。

      因为停顿太多,所以要求指挥对乐队控制极严,每个声部的开始和结束,都要严格掌握。这种严格的控制,让我联想到马勒本人是个控制狂,对他的乐队,对他的妻子,都是如此,由此更增加对他音乐的反感。

      当然,他的音乐我仅听了一小部分,我目前的感觉可能有失公正。如果您能举出反例,欢迎批评指正。
      • 联想之丰富!作品和人品都夹杂在一起的话,那我谁也不喜欢。取其长处而欣赏,否则日子不要过了。
      • 停顿太多
        去年在一次现场中,因停顿太多使我觉得难以忍受。那种感觉很折磨人。
        • 那还 1.5 ?
          • 那你想我改成3.5?
            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纯个人的,也随时间和心境而变化。
            我觉得他的作品不落俗套,不庸俗。并且除了欣赏性,还有其思想性。

            汇报完毕。砸砖吧。
            • 不想 ---- 本Survey不带任何预设观点
              停顿太多使我觉得难以忍受 ---- 仍然打出1.5,可见确实是喜欢。
              • 好像是Bruckner那一场,因为那个指挥。
                马勒停顿吗?我觉得有点支离破碎,过度不够自然。衔接没有足够的逻辑关系。不过,用理性思维来评价音乐有点不象在欣赏音乐,而从感性角度上讲,就是听者的感受是否舒服。那个抒情和立体的交叉。从他以后就比较流行怪异的切割体。我还不属于现代的那一类。
    • 选1.5)。 不作说明行吗?因为现在没时间;有时间也道不清吧。
    • 马勒交响曲个别乐章还是Melody的,上次老谜帖过一段,如果不说真不敢相信是老马写的。我不喜欢马勒的原因是他的人生和反映其人生作品比较灰暗,我无法与灰暗产生共鸣,其实老马之前很多音乐家的人生都不如意,但他们的作品让你感受到光明,我们的悲惨世界需要光明!。。。
      • 古典的总基调本来就有点悲凉晦涩。
        即使激昂也不乏沉重。

        难得,以大师终于出现了。似乎话题不在酒。别删贴啊,我可只是对贴而论。
      • 伯拉姆斯、舒伯特等伟大作曲家,都写过一些灰暗甚至黑暗的作品;连贝多芬的一些段落,也很黑暗。对我来说,欣赏不了的不是灰暗,而是马勒表达灰暗的方式。
      • 昨天本来去看Bell的演奏。接下来是马勒第五。
        我没有觉得他的作品灰暗,可能听得还不够多。女人恐怕无法抗拒他的那分温情吧。深深的眷恋如薄纱,更象一张无形的网,轻轻地俘获你的心。你顺服地被包围着,不想挣脱,也不愿离去。意犹未尽时,主题一转。。。所以希望能听到一流乐团的现场。多伦多,啥都不够多。
        • 什么乐团?我二月份听的维也纳爱乐,马勒第六,不喜欢;马勒第五可能印象会好点。
          • 除了TSO,就是OST。 那我替你去听该多好。可惜了两张票。
            就往我的疼处说。多伦多是三月六日,我那张票不得不送朋友,因为演出时我才从北京机场出关不久。真是的。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不过,这一次疏忽完全是我的错,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很不可靠的记忆),结果机票和音乐会票完全冲突。因此我已经郁闷了很久。

            其实,喜欢和不喜欢都不需要理由。我是顺从个人感觉的那一类。感觉好,一切都好。心境也会有变化,此时好,彼时并不一定。不过,总的方向不会有大的起伏和变化。也许,音乐不仅和欣赏者的个性有关,也和个人的年龄与阅历密切相关联吧。

            为什么要明白别人的心呢?你不喜欢马勒,那么你才是胡波特。好吧,顺着你的思路,不由得联想到巴赫 (不厚道地讲几句,以前从没敢谈)。爱乐者对巴赫的评价之高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我,他的音乐象从宏大的哥特式建筑里放射出来的神曲,由管风琴特有的音质塑造出超凡脱俗的一种风格(我从不去核实,研究究竟那是不是管风琴。那么我认定它是)。结果呢?对于我,巴赫从来不在我的欣赏之列。那么究竟为什么多数乐迷欣赏他,我无从知道。是不是人云亦云就更不可知了。

            没喝酒,话语偏多。失礼,失礼。
            • 那你就多听听巴赫不同的作品,除了那些耸立云间的大作外,也有间关莺语一样的小作品。巴赫是很人性很可亲的。
              • "人性可亲“。那要好好听一听。本人比较懒,可以推荐一些曲目吗? 看看能不能找到共鸣。
                • .
                  • 我听不来康塔塔。
                    你别介意。
                    对了,记得老迷开过一个小组:一年听完康塔塔。令我佩服不已。
                    • 所以说,这就是缘分。一切随缘。
                      • 是啊。而年轻时最不懂“缘”的含义,也不愿顺服。或许“缘”是世人对无奈的一种正面接受。所以人需要信仰(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这个侠义的概念)。
                • .
                  • 第一次听时就喜欢。
                    不知道为什么也喜欢Sarah。也许因为她是韩国女人吧。小提琴对我来讲一般般。曾经一度迷恋大提琴,可是千万别贴大无,很不喜欢的一种感觉。

                    这首曲子不错。不过,听过多遍以后,已经找不到音乐的那种感觉。和流行歌曲一并放在一起搁置。有的时候我太过率直;而又不想触及某些话题。
          • 刚刚听了一遍马勒第六。第四乐章有些怪异 - 传达的某种情绪,有点类似于贝晚期的心境。谈不上美感。倒不如说危机,风暴与痛苦。多数人无法接受这种释放的方式。
    • 6), > half(?) 听过, 很喜欢; reason: when you feel down, listening to Mahler will deepen your down (but if you cannot pull yourself out from the depression, i strongly encourage you do NOT listen to any of his)
      i like him anyway.but regarding to "blue/dark" music, i prefer Tchaikovsky more.

      Mahler's style is only one drop of the entire classical music sea.

      you are not a perfectionist, (Mahler himself is a perfectionist and thus his music.) you just like 流畅优美的旋律, we taste differently. nothing to do with perfectionism. those 停顿, if you put yourself into the composer's mind (back then, when he wrote the piece),learn about his psychological activity, you maybe able to understand him/the piece more.

      to understand a piece, it always is better(best, from my point of view) to learn about the composer's bio first.

      music is a way to vent human's emotion. some one(sad one, like Mahler) wants to tell you his true self, some other(sad one too, like Tchaikovsky) disguises himself well (and make you happy--this also responds to noproblem(密西洒家。o O)'s post above)
    • 2?
      作为一个非古典乐迷,怯怯地选个2,为什么喜欢?不知道,初听马勒,给予我无以名状的震撼感,深沉,博大,直入内心,这也算欣赏音乐吗?

      “The symphony must be like the world. It must be all-embracing.”
      • 2 !
        初听马勒,给予我无以名状的震撼感,深沉,博大,直入内心,这也算欣赏音乐吗? ---- 当然算
    • 咦?连我自己算在内,也才可怜的5票,这人都跑哪儿去了 ?!
    • 现在的人,知道马勒的肯定没有知道马勒隔壁的多:) 唉!我顶!乱说几句。我选....1)吧。听过他的全部“标准”曲目,包括全部交响曲和部分声乐套曲,可能算“大部分”吧。很喜欢。原因嘛,他的艺术风格、结构语言、和对管弦乐队创造性的使用和驾驭能力等等就不提了,
      特别让人倾倒的是他交响作品里蕴含的个人化的人生哲理的演进。这种演进到了第九达到了一个高峰和总结,有一套伯恩斯坦的马勒全集的电影介绍得很好,我记得大致就是:生命是暂时的,死亡是永恒的,宇宙最终是死亡之家。永恒的死亡,需要人们超然去面对。第九交响曲结尾,生命优雅地放弃搏斗和挣扎,坦然平和地接受死亡,脆弱纤细的生命之光,慢慢沉入无边的黑暗和寂静。

      然而这样残酷沮丧的画面,让马勒用音乐表达出来,却竟然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

      生与死的主题,贯穿了马勒全部交响曲的创作过程,跟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马勒似乎是在用第一人称创作。

      听马勒,每部交响作品一定要去至少一次音乐厅,不能光坐在家里听唱片,不然就没跟听到差不太多。要点:要稍微允许自己做情感俘虏 --- 个人体会。
      • 请教一下,"知道马勒的肯定没有知道马勒隔壁的多"是神马意思?马九被称为来自另一个世界的音乐,我准备将来进天堂后再听,说不定会和马勒一起听。。。LOL
        • 以大师客气了。就是说知道马勒的人相对比较少的意思,呵呵。
      • 。。。"惊心动魄的美" 。。。可谓 精彩的一段乐评
      • 这是真正听进马勒的,羡慕;我就是听不进。
    • 选1
      • 终于看到了高分。
    • 7)他的音乐听过,有机会听听
    • 对不起,从来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