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明清3

专门介绍清代满族女子发式。服装从入关到政权消亡一直变化不大。特点是厂字领,直身,有一些还开襟。程式单一。妇女的旗袍袖口变化较为明显,清初期是马蹄袖,中期渐渐由窄变宽,末期竟达到8寸宽。相比服装女子发式变化很多。

两把头。用本人头发梳成,里面不用架子。从清初到清末,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左图为康熙朝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康熙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右图是霍思燕在少年天子中的造型。

一字头。又叫如意头。其形状像一如意横在顶后。康乾以后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将全部头发束在头顶,从中间分成两缕,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承重能力强,戴什么样的首饰都不会散。然后将脑后的余发绾成燕尾式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以限定脖颈不能任意转动,走在路上更为庄重。左图为慈安皇后像。

团头。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左图是婉容。右为演员杨蓉在宫2中的造型。

大拉翅。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左图来自一本专门介绍点翠首饰的书,《kingfisher》(翠鸟的英文词) 。点翠看的我眼谗。

钿子。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凤钿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左图中慈禧貌似一字头,但更象是钿子,在左右各叉上大朵簪花。这张照片应该是慈禧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张,看上去不到45岁,尚保存着年轻时候的风韵。右图为演员蒋欣在《后宫甄嬛传》中的造型。从头饰到袍子再到各种小细节和脸部神态,多像啊。

点翠钿子。清故宫藏。帽胎以黑色丝绒缠绕铁丝编结而成,形似覆钵。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等珠石组成各色花饰,点翠铺衬,铜镀金底托。右图为孙非非在宫2里带的复制品。

清代男子就不用提了。现代所有清宫戏用的都是清后期,也就是光绪年以后的式样。清早期一直到乾隆年间,都是标准的金钱鼠尾。意思是,辫子要能穿过金钱中间的眼,粗细和老鼠尾巴一样。这就要求把几乎所有的头发剃光,只留脑后一小块辫成鼠尾巴。这种发式难看之极。汉人自形成民族以来,对自己的头部一直是相当重视,汉人的文化很多体现在头,冠和帽上,男女成人仪式都在头上做文章,弱冠礼及笄礼,《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新娘盘着的发髻,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等等。 异族入侵强迫改装束,大概满人的想法是,我不能把汉人都灭了,其实还真有过如此疯狂的想法,把汉人都杀光,西湖填平了放牧什么的。很快发现没有操作性。那就把他们都变成满人的模样,看上去也就是被灭了。在外国人眼里华夏文明被灭了,人都没了还谈什么文明。清建立政权后朝鲜和日本不再承认中国文化,他们宣称华夏文化已经在本土消亡,而被他们继承下来了。

最后上点私货。我收藏的一对鎏金花丝点翠镶宝银钗。点翠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揭开尘封的记忆,这对翠鸟钗不知曾插在哪位清代女子的头上,伴着她望断梅关宿妆残。我出国时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带着它,如此娇贵怕是禁不起以后反复的奔忙颠簸,最终还是难舍它的魅力一直带在身旁。终于最近一天发现它掉了一片翠毛,那感觉,比我自己掉一排睫毛都痛。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明清1
    从小我就对书画中描绘的翩翩仕女心旷神怡。长大后特别留意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搜集了一些文献图片。这些服饰在不少剧目中得到了精确的复原。我列举介绍一些。打算做成一个系列。先从最近的明清两代说起。明清比起其他朝代,距现代最近,所以遗留下的历史文献也最多,复原起来也最容易。

    左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的一幅《倚门观竹》。右为邓萃文《倾城雪》的造型。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共12幅,画幅中绘有雍正为皇子时所号“破尘居士”落款的条幅。此套图屏是为圆明园定做的。图中求实写真的园林景致表现的应是初期圆明园的实景。《图屏》所绘十二美人均着汉人服装,身份无从可考。这幅图,女子身穿直身对襟褙子,头带额帕,都是明代妇女装束。额帕又名“头箍”,妇女包于头额。将丝织品、布帛、纱等材料编织成网罩,再根据自己额部长宽,制成头箍。邓萃文的额帕复制的很精确。身上的斜襟褙子也是明代盛行女服外衣。明代妇女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左为清代《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中的一幅《烘炉观雪》。图中美人头戴昭君帽又叫卧兔,临窗而坐观雪赏梅。右为头戴昭君帽的王熙凤。帽子复制的有点大,不象卧兔倒象卧狐。

    戴凤冠、穿霞帔的明朝皇后。

    左图出自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为大名顶顶的孝康敬皇后张氏。右图为旧版红楼元妃。 孝康敬皇后只提谥号恐怕知道的人不多,要这么说:她可是中国帝王史中唯一保持住一夫一妻制的那个妻。那个夫是明孝宗朱祐樘。孝宗皇帝与张皇后感情极好,没有其他妃嫔。做皇帝的女人做到这个份上,牛吧!可惜她的结局非常悲惨。这也说明在那年月,女人尤其是元配,还是放手让男人广种播收的好。张皇后就生了两儿子,小的没长大,大儿子还真给面子,赫赫有名,可惜是以荒淫出名。张皇后的心眼全都用在孝宗身上了,没功夫理儿子。翻遍明史,也找不着这母子之间有什么交集。明代皇帝为了防止外戚,选妃时特地要那些出身微寒的平民之女,这样的出身使她们在政治上没什么远见。这位张皇后就是。只知道抓住孝宗这支绩优股,忽略了培养潜力股。不过亲生儿子只要活着,哪怕是垃圾股也无所畏。自己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可是大儿子朱厚照可着劲折腾了几年后也一命归西。这下好日子到头,这么大一份家业无人继承,只能任由文官们选个白眼狼。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 也就是嘉靖,当了皇帝没两年就不认她。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散开头发装疯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而她刚刚死后,世宗就把她弟弟处死了。其实在她还活着的时候世宗就把她另一弟弟处死了。要是当初弘治能和别的女人多生几个,按着宗法制度都是她的儿子。那么嫡子没了也不至于这么凄惨。

    左图中貌似是三龙二凤冠。龙全系金制,凤系点翠工艺(以翠鸟羽毛贴饰的一种工艺)制成。龙头则口衔长长珠宝串饰。中层为二只翠凤。凤形均作展翅飞翔之状,口中所衔珠宝滴稍短。右图是仿制左边孝康敬皇后那顶的的。耳朵两边的那对向上翘的冠翅仿制的很象,都很小。

    凤冠的翅也有大翅。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这顶十二龙九凤就是。右边为新版的仿制。孝靖生前的封号是王恭妃,皇后名份是死后被追认的,因为她儿子继承了皇帝位,按惯例生母都要追加荣誉,并有资格合皇帝合葬。这颇令万历皇帝遗憾。他心仪的的女子是贵妃郑氏。为了她和他们的爱子,万历和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争了40多年,最终失败。王恭妃所生的长子最终继位,当了1个月的皇帝就鹤西了。万历25岁的时候曾巡视过自己的陵墓,就是定陵,看到预留的3个坑,曾吸嘘不已。他很希望那2个坑里有一个是郑贵妃的,但是只要她的儿子不能当皇帝,他们就无法合葬。谒陵回来,万历把自己关在宫中再不出来视朝,从此40多年专心陪伴贵妃。万历在18岁的时候爱上了14岁的郑氏,一生不曾改变。

    从照片上看这顶十二龙九凤冠的点翠颜色是宝蓝。其实翠鸟羽毛的颜色是随着光线变化而呈现不同色彩的。某种光下会发出湖绿色,就是右边这顶的颜色。

    袄裙

    王锡爵墓出土的《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展现了明代前期后宫女子的便服形象,皆为上衣下裙,交领窄袖,有些还饰以织金柿蒂窠纹样。画中女子头上都戴有尖顶狄髻(假髻),并用皁罗包头,于额部打结。左为该图局部。中间为苏州明墓的出土文物。右为董洁《倾城雪》的造型。这种上衣下裙对朝鲜女子服饰的形成启了关键作用。他们的民族服装无论男女,都保留了鲜明的明代服饰特点。我们由于被剃发易服,汉人衣冠已不复存在了。

    • 有意思。
      • 还以为女性才会觉得有意思呢。。。
        • 我以为只有男的才对历史题材感兴趣呢。呵呵。
          • 有意思。
    • 好文啊,拜大,你到底搞啥的,我都糊涂了。什么时候给我补补明史吧,辫子,板子头我都有点腻了,天天就是那点子事儿。
    • 太经典了!喜欢唐宋仕女服,有空也请cover一下。(P.S.是不是所有女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喜欢这些?^_^)
    • 好文,期待后续!
    • 服饰家具之类,也就大陆影视剧还偶尔能考究一点(强调偶尔),看香港台湾的东西,那叫个随心所欲粗制滥造,认真的人能气死。
      • 是吗?我一直以为要倒过来讲呢。不过近些年大陆影视圈财大气粗,又有大量香港电影从业人员北上捞钱,影视里服装道具水平是有很大提高。
      • 港片《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里的服饰就很考究。我就很喜欢里面的东坡巾和儒服。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明清2
      帖里

      有明一代,帖里及曳撒作为燕居行乐及军戎行服盛赞不衰,其以简洁便行著称,上至天子,下至仆役无不青睐。曳撒看上去和贴里很像,但贴里是前后襟皆分裁并作褶,无马面也无襬。曳撒是前襟上下分裁,腰部以下作马面褶,两侧接襬(明代前期的襬均在前片两侧,襬后开裾),后襟不断开(也有实物后身分裁但不作褶)。左图为出土的飞鱼服,属于明代较高级的赐服。所谓赐服类似于清代的“黄马褂”是一种恩典,没有固定对象和严格标准,另外还有蟒服和麒麟服斗牛服。三者之间也有等级,蟒服最高贵, 即而飞鱼,再斗牛,因此可以赏赐给不同级别的官员。赐服只有锦衣卫内高级的官员受皇帝封赏才行穿着。而且穿着者不限于锦衣卫,宦官、文官、武官等受过皇帝封赏后,也都可以穿。这件飞鱼服形制是贴里。右图为右为霍建华<怪侠一枝梅>的飞鱼贴里。

      曳撒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曳撒。右图为《新龙门客栈》中众人的曳撒形象。曳撒 : 一种戎装。长袖。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就是中间那个宽褶),两傍有耳。明宪宗身上的黄袍也是曳撒。明宪宗朱见深,上面张皇后的公公。朱见深2岁就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刀光剑影东躲西藏之间,所有亲人都离他而去,生母周贵妃只能每隔几个月远远的望他一眼。冷宫残月中唯一不离不弃守在他身边的就是个比他大17岁的万氏宫女。朱见深即位后痴迷于她也在情理当中。万贵妃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宫中出现婴儿,宫人若是怀了龙种,那是有一个灭一个。宪宗头发都白了也没个孩子,官员们议论纷纷。终于一个小男孩冲破重重封锁迫害冒了出来。宪宗看了一眼相貌热泪迎眶,自己终于有后啦,而且一出来就6岁了,立即着手安排小男孩认祖归宗正位东宫。他可比汉成帝强多了。成帝也被赵飞燕姐妹搞的无后,好不容易和宫人闹出了孩子,就被赵合德逼着弄死了自己的亲骨肉。明宪宗还没昏头到为了宠女人而灭子的地步。紧接着一鼓作气又生了好几个,一举洗刷了不育症的耻辱,官员们终于闭了嘴。只是万贵妃气的喘不过来,很快就完了,宪宗悲痛不已,3个月后就跟着去了。

      命妇冠服

      洪武二十四年定:命妇冠服:公侯伯与一品同,大袖衫、用真红色。一品至五品、紵丝绫罗随用。一品夫人:冠:用金事件,珠翟五个,珠牡丹开头二个,珠半开三个,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金宝钿花八个,金翟二个,口衔珠结二个。 一品至二品霞帔:用云霞翟文。
      左图为明代一品公侯及命妇画像。翟冠、大衫、霞帔、圆领、金带。右为新版红楼。这版非常难得的复原了明代文官的公服。其它明代影视剧的官员乌纱帽上都有多余的帽正。这张图中的公服及乌纱帽和左图中的一品大员多么相象。

      近照中王夫人看的较清楚,翟冠上金翟二个,口衔珠结。中间那两条黑底带子是霞帔。霞帔也是贵妇的命服组成部分,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的补服。上面孝康敬皇后张氏的霞帔深青色,织金云霞龙文,或绣或铺翠圈金,饰以珠,玉坠子,瑑龙文。右边仿制的貌似绣云霞。

      介绍一些明代女子常梳的发髻。

      朝天髻。明清两朝的汉族女子基本上延续了宋代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左图为晋祠中宋代宫女,头上反绾2个高髻朝天。

      倭堕髻。汉代非常流行一种堕马髻,后来到了唐代发展为倭堕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唐代仕女图及出土俑中有大量梳着倭堕髻的美女。倭堕髻一直流传到清代。始终保持着低垂、倾斜、侧一边的特征。左为清后期苏六朋的仕女图。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左图为明代仇十洲的《竹林仕女图》, 中2个仕女均梳三髻牡丹头。右为70年代老电影<杜十娘>中人物。

      桃心髻。将头发盘成扁圆状发髻。并在发髻顶部簪上宝石花朵。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左图为清代钱慧安《仕女屏》中的一幅。右为旧版红楼人物。

      结鬟式。左图为明代唐寅的《牡丹仕女图》。仕女头顶结一大鬟。右边的潘虹头顶结双鬟。

      • 想起以前的梳头姨娘。
      • Interesting. find more online...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15123434914&z=1265757945

        http://www.1368-1683.com/redirect.php?tid=3107&goto=lastpost
      • 明皇帝情种多啊,你这两篇都提到几个。清朝的民间汉人女子的梳发还是延续明朝的样子,只有旗人才梳板子头, 那怎么男子到清朝都被逼着剃头留辫子了呢?
      • 那个命妇服里的一品大员身边的分明是具僵尸
    • a nice post, 收藏!
    • 好文,收藏了.
    • Wow,这么潜心的研究,佩服。收藏。
    • 回了家才细看。这是原创,得找多少图片和资料啊,赞一个。
    • 提两点看法 ,一是在烘炉观雪一段提到昭君帽,通常史学称“昭君套”,从画中仔细看,也确实是套不是帽, 二是袄裙一段,董洁的造型不是袄裙,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明清3
      专门介绍清代满族女子发式。服装从入关到政权消亡一直变化不大。特点是厂字领,直身,有一些还开襟。程式单一。妇女的旗袍袖口变化较为明显,清初期是马蹄袖,中期渐渐由窄变宽,末期竟达到8寸宽。相比服装女子发式变化很多。

      两把头。用本人头发梳成,里面不用架子。从清初到清末,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叉子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左图为康熙朝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辅政大臣一等公遏必隆女,鳌拜义女。康熙皇帝的第二个皇后。右图是霍思燕在少年天子中的造型。

      一字头。又叫如意头。其形状像一如意横在顶后。康乾以后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将全部头发束在头顶,从中间分成两缕,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承重能力强,戴什么样的首饰都不会散。然后将脑后的余发绾成燕尾式扁髻,压在后脖领儿上,以限定脖颈不能任意转动,走在路上更为庄重。左图为慈安皇后像。

      团头。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左图是婉容。右为演员杨蓉在宫2中的造型。

      大拉翅。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左图来自一本专门介绍点翠首饰的书,《kingfisher》(翠鸟的英文词) 。点翠看的我眼谗。

      钿子。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凤钿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左图中慈禧貌似一字头,但更象是钿子,在左右各叉上大朵簪花。这张照片应该是慈禧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张,看上去不到45岁,尚保存着年轻时候的风韵。右图为演员蒋欣在《后宫甄嬛传》中的造型。从头饰到袍子再到各种小细节和脸部神态,多像啊。

      点翠钿子。清故宫藏。帽胎以黑色丝绒缠绕铁丝编结而成,形似覆钵。由珍珠、珊瑚、玉石、碧玺等珠石组成各色花饰,点翠铺衬,铜镀金底托。右图为孙非非在宫2里带的复制品。

      清代男子就不用提了。现代所有清宫戏用的都是清后期,也就是光绪年以后的式样。清早期一直到乾隆年间,都是标准的金钱鼠尾。意思是,辫子要能穿过金钱中间的眼,粗细和老鼠尾巴一样。这就要求把几乎所有的头发剃光,只留脑后一小块辫成鼠尾巴。这种发式难看之极。汉人自形成民族以来,对自己的头部一直是相当重视,汉人的文化很多体现在头,冠和帽上,男女成人仪式都在头上做文章,弱冠礼及笄礼,《仪礼•土昏礼》中记载着:“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意思是只有丈夫才能来解开新娘盘着的发髻,称首次结婚的男女为“结发夫妻”,等等。 异族入侵强迫改装束,大概满人的想法是,我不能把汉人都灭了,其实还真有过如此疯狂的想法,把汉人都杀光,西湖填平了放牧什么的。很快发现没有操作性。那就把他们都变成满人的模样,看上去也就是被灭了。在外国人眼里华夏文明被灭了,人都没了还谈什么文明。清建立政权后朝鲜和日本不再承认中国文化,他们宣称华夏文化已经在本土消亡,而被他们继承下来了。

      最后上点私货。我收藏的一对鎏金花丝点翠镶宝银钗。点翠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揭开尘封的记忆,这对翠鸟钗不知曾插在哪位清代女子的头上,伴着她望断梅关宿妆残。我出国时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带着它,如此娇贵怕是禁不起以后反复的奔忙颠簸,最终还是难舍它的魅力一直带在身旁。终于最近一天发现它掉了一片翠毛,那感觉,比我自己掉一排睫毛都痛。

      • 你说两把头应该是传说中的小两把头, 一般意义上的两把头是前后分两把的, 小两把头是左右分的....网上很多文章把这两个搞混了
      • 没看出哪只掉了一片翠毛。
      • 吕留良诗云“雅集图中衣冠改,党人碑里姓名非。” 衣冠即礼仪,礼仪即国家(state)。所以衣冠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分量非常大,失掉衣冠就等于亡国,而当国家亡于外族手中时,即表示华夏文明的葬送,所以明代遗民心中总有很深的阴影。
    • 我饭你,如涛涛江水~~~~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唐代 1
      我们现在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皇帝穿冕服戴冕冠的样子。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皇帝脸前总晃动着一排白珠子。其实那种带珠子的冕冠,只是皇帝五种冕服之一。冕服及相应的冕冠,都只是在祭祀时候才穿,平日无论在哪里都是不能穿着的,否则是对天地的不敬。虽然穿的次数少,可冕服是中国历代皇帝最为重要的服饰。从周朝开始制订,两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直到明朝一直在用。每个朝代都只有细小的改变,分别在舆服志里记载下来。按照《周礼•夏官》制定的要求,古代帝王祭祀时,不同的祭祀应戴五种不同的礼冠。分别是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鷩(发音:必。一种锦鸡)。毳(发音:翠。细毛的意思)。絺(发音:吃。细葛布。)。

      这第一个裘冕,又叫大裘之冕,按照《新唐书•车服志》规定:大裘之冕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冕板、十二章服。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头上的冕板没有珠子,戴的时候用一根玉簪导向穿过发髻。红丝绦组带,同色的绶带。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

      下面左图是《贞观之治》中李世民的裘冕,没有珠子。中图的十二章看的较为清楚。肩上红色圆圈里面有只鸟的那个是日。另一侧是月。日下面那三个点其实是用线连着的,是星。在衣服的背面应该也有星。这三章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日那一侧的胳膊上,有个象树枝带树叶的,是藻。画的不象。它下面有个火焰,是火。袖子中间那个对称的弯曲图案,是黻(发音:符)。黻下面那个图案是山。这张剧照涵盖了这几种章纹,除了日月两种以外,其他位置都错了。右图是天子十二章纹的详细图。有兴趣可以去找明代皇帝们的冕服像,看看他们身上的其它纹。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无论位置形状没变过。

      衮冕也是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就是那些珠子。按照周制冕服, 那些珠子应该采用五彩玉珠12个,按赤、白、青、黃、黑的pattern重复。但是我从未见到过哪部剧里用五色珠,都是白的。下面左图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实物,皇帝的十二旒冕冠。右面是它的复原物。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华丽的时期,其女子服饰中,主要是襦裙服、其次还有男装、胡服。襦裙服主要指上着短襦式衫,下着长裙,披帛,半臂,穿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戴幂或帷帽。

      帷帽: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左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西州豪门39厘米。泥质彩绘。

      襦:是一种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型有多种,圆领、方领、斜领、直领、袒领等。衫:一般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裙: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唐初一般穿较紧身的长裙,中唐以后,华夏意识加强,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衣服越来越肥大。

      《捣练图》,绢本。唐代画家张萱所绘。工笔重彩,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图中女子的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

      隋唐时期贵族女子流行钗钿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唐代的钿钗礼衣到底什么样子,已经有很多的争论。大部分考古工作者认为是敦煌壁画里边供养人的装束,另一派否定这种说法,认为供养人穿的不过是裙襦大衫。唐代的女子礼服种类很多,包括皇后的青色袆衣,钿钗礼衣,(佩带首饰和佩绶,参见、礼见时穿,与袆衣同制,只是颜色为彩色。)公服,大袖连裳等等。

      供养人就是出资修建制作圣像、开凿石窟、 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应该都是贵族。因为信仰,他们愿与佛菩萨更近些,便请画师将自己的像画在石窟壁画的下方或某个不起眼的局部,以求陪侍。下面左图为敦煌壁画供养人,梳宝髻,广插簪钗梳蓖,穿直领大袖衫,高胸裙,束绅带,披帛,笏头履。中间为复原图,右为演员郑爽的王皇后。两人肩上均绣翟鸟。细节仿制的很好。

      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要簪有金翠花钿。唐代女子发髻的形制异常丰富。簪花高髻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上插串珠步摇,顶上戴梳蓖簪花。左为捣练图局部。右为林芳兵版杨妃。

      • 哇,这得通读多少著作才能知道这么详细啊!佩服佩服。
      • 簪花高髻和扇形高髻是不一样的, 你引用的捣练图的局部不是簪花高髻而是扇形高髻,
      • 哇, 饭你,饭你 ;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唐代2
      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

      左边为初唐宫女(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皆为短襦小袖紧身长裙。左边背对着我们的女子身上穿的半臂很明显。半臂是一种短袖上衣,由汉魏时期的“半袖”发展而来,因其衣袖的长度只有长袖衣的一半,所以称为“半臂”。正中女子头梳双螺髻。右边女子头梳单螺髻。三位肩上都环绕披帛。中图后面的小韦氏的发髻为左边正中女子的双螺髻。小太平公主为盘桓髻 ,二人皆穿短襦窄袖。高腰襦裙。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时装,款式,对韩国朝鲜服饰也有深远的影响。右图为胡慧中的单螺髻。

      永泰公主李仙蕙,死时才17岁。是上边图中梳双螺髻的韦皇后的小女儿。父亲是中宗李显。当然,她死的时候父亲还不是皇帝,而是被母亲武则天夺了皇位,整日生活在惊恐之下的可怜。关于李仙蕙的死因有三种说法。新旧唐书各执一辞,一个比一个惨。出土的墓志铭又是一种说法,说她是难产而死。新旧唐书都认为她是被奶奶武则天下令杀掉的,连同她的丈夫武延基,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孙,和她哥哥李重润一同赴了黄泉。这对小夫妻感情极好,因此武延基和大舅子李重润也经常把酒言欢,一次这三人在自家后花园里低语,议论起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起来,当然没说什么好话。第二天武则天建立的强大特务机构就发挥了功效,武则天听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哭诉,大怒,说她的人坏话就等于说她的坏话,她的脸面受到了挑战。旧唐书记载,她直接下令把这三人杖杀。新唐书说的是,她把这三人交到李显手里,又给了他一段白绫,"你看着办。"李显无奈,将女儿,儿子和女婿挨个勒死,然后向母亲交差,以保他和武延基家族其他成员的性命。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有人崇拜武则天,大概是考虑到一介女儿身竟能让所有男人败在她手下只有俯首听命的份,cool! 是够cool的,为了满足权势私欲连基本人伦都不要的主,接二连三灭子绝孙。成大事者都不在乎儿女私情,可要是大事都是这么成的,我看还是平庸点好。她死后四年李显复位,对他来说这一直是刻骨铭心的伤痛。追加给儿子女儿太子和公主的封号,并尊称他们的坟墓为“陵”,规格与帝王等同。所以永泰公主是历史上唯一坟墓被称为陵的公主。陵墓壁画绘制明显比其他公主要更为精细,仕女人物之美,实为罕见。陪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

      说到墓室的壁画,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唐懿宗李漼的大女儿同昌公主,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皇帝宠爱的公主。红楼梦秦可卿房中悬有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李漼超乎寻常的爱着女儿,世间少有的好东西都往她府里送。驸马韦保衡娶了个祖宗整天供着。公主是个好妻子,性情温婉,乖巧宜人。无奈身体自幼多病,17岁就去世了。唐懿宗杀光了给她看病的所有医生及其家属200多人,还不解恨,下令把她墓室壁画上侍女们的脸都挖去,因为她们没有尽心服侍女主人,没脸陪伴她。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左图为《八十七神仙卷》中神仙们的宽广衣袖。中为《簪花仕女图》。右为周洁版杨妃,众人皆穿大袖衫。

      《八十七神仙卷》是我国美术史上极其罕见的经典传世之作,代表了中国古代白描绘画的最高水平。画上有87个神仙从天而降,列队行进,姿态丰盈而优美。我每次去徐悲鸿纪念馆都要趴在玻璃桌面上看几分钟。图中有两个神仙怀抱琵琶,一为横抱一为侧抱。还有反抱琵琶的,反正就是不好好弹。因为当时的琵琶不是竖着弹奏,而是横抱着用骨片或木片拨弦发声,这种骨片或木片谓之“拨”,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沉吟放拨插弦中”。图中神仙们头上梳高环飞仙髻和凌云髻。这样的发髻大概是我国神仙们的专利品。中国人一提嫦娥飞天就能想象出这些高环髻。左图为敦煌反弹琵琶的飞天。右图为舞蹈演员傅春英在《丝路花雨》中英娘的反弹琵琶。我小时候在剧场里看过她的丝路花雨,惊为天人。傅春英,电影演员周里京的亡妻,94年在家中遭遇入室抢劫被害。

      唐代女子发髻的形制异常丰富。比如唐代坠马髻。

      抛家髻。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一直流行到清朝。 清孔尚任《桃花扇》中,就有"重点檀唇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的唱词。明代形成的百戏之祖昆曲,旦角采用的就是这个发髻。直今戏曲舞台上的青衣花旦们都在用。左为出土陶俑,中2为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中3为《唐人宫乐图》局部,右为08奥运开幕式,舞乐仕女头上抛家髻身穿大袖衫。

      单刀半翻髻

      双环望仙髻

      唐代女子化的妆,现今看来颇为雷人。”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 从南北朝到唐代,有一种很特别的化妆风气非常盛行,女性喜欢在脸上贴各种“小花片”作为装饰,当时叫做“花子”、“花钿”等名目。贴在额头眉心间。人工“假靥”,也是花子中的一种,通常,是一对小小的圆花钿,贴在嘴唇两侧的面颊上,人工地模仿出女性微笑时的靥涡。左图为贴花钿笑靥的彩俑。右为奥运会开幕式舞伎的复原。画眉还是没敢按原样复原。唐代300年,妇女流行的眉型从早期变化到末期,起码有20种,通过眉型就可以判断出她所在的年代。左边这个彩俑应该是武周时代后期的。好象叫双连阔柳眉。

      唐朝前期沿用北齐、北周以及隋朝流行特点,女士们喜好男装。那是个以女扮男装为酷的时代。 幞头纱帽、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在我国中古时代的男装中,幞头很引人注目。它是我国的民族形式,除了我国的一些邻国间有仿效者外,绝不见于世界其他地区。所以它可以被认为是这一时期中,我国男装之独特的标志。唐代是幞头盛行的时代,幞头的样式也富于变化。不过更多式样出现在以后的宋朝。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黑色布帛。幞头系在脑后的两根带子,称为幞头脚。唐宋两代在这个脚上大做文章,出现各种各样的脚。因为开始幞头是用布直接扎在头上,没有铁丝铜丝作骨,所以幞头脚都是软的,称为软脚幞头。左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右图为电视剧《贞观之治》中复原的软脚幞头和圆领袍衫。左边的人物腰间佩带着鱼符。

      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 。”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合同”一词由此而来。原文出自《朝野佥载》:"..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漆纱笼冠。冠的特点是平顶,两侧有耳垂下,下边用丝带系结。左图为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迎宾图》,画面左边三位唐朝官员着笼冠,冠内着罩平巾帻。李贤,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武则天临朝后逼迫他自杀。又一个被吃的渣都不剩的。右图为《贞观之治》中朝堂大臣的漆纱笼冠和笏板。这部片子,感觉很不错,唐风很浓,片子里面很多细节让人心头一动,看来制作方花了不少的力气。

      • 唐代的衣服发型都好看;偶要是能穿越去唐朝就好了 :)))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宋代1
      这一节除了服饰,会介绍一些人物。

      表一表皇后翟服。翟服自周礼定制,但是宋代以前都只停留在文字上。自宋代开始,各位皇后终于出现了画像,也享受到和皇帝同等待遇。翟服是中国古代后妃命妇的最高级别的礼服,包括“袆衣、揄翟、阙翟”三种,合称“三翟”,与上次提到皇帝冕服“五冕”相对应。袆(发音: 辉)衣是三翟中级别最高的,只有皇后有资格穿,并且是在正式场合,比如祭祀典礼, 受册封时。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宋史•舆服志》:祎之衣,深青织成,翟文赤质,五色十二等。(就是那对雉鸟排列12行)。间以小轮花,就是中间那个小圆圈,其实是轮状的。接着还规定领子,袖口,带子,蔽膝,(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中衣,鞋袜是什么样子的。凤冠要求是九龙四凤冠, 上面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就是两边的帽翅。

      很遗憾,袆衣在中国已经消失了,无论哪个博物馆都没有此文物出现。国内各种描写宋明时代的影视剧里,皇后也很少穿。大部分宋代题材的电视剧,女性服装都太穿越。中图2是中国文化部的一次传统服饰文化的展示,复原的袆衣少了很多部件。右图是韩国人复原的朝鲜王妃翟衣,翟鸟为九等。就是九排。因为朝鲜对中国称属国,其国王称王不称帝,国王正妻(王妃)的最高级别礼服为揄翟,没有袆衣。后来甲午战争, 朝鲜归顺于日本,独立于清政府,朝鲜改称大韩帝国,其国王改称皇帝,衣冠上升一级,王妃改称皇后,揄翟袖口和领口也相应的由织金凤纹改成了皇后袆衣专用的织金云龙纹服,并将翚翟纹由九行增添到十二行,变成类似袆衣的礼服。左图为《南熏殿图像.宋代帝后像》北宋仁宗朝的曹皇后。 中间是明朝皇后袆衣像。孝端王皇后, 明万历皇帝元配。上次提到的定陵三个坑,就是她和另一位王恭妃陪伴在万历身旁。万历专宠郑贵妃,可是他挑不出王皇后任何一点错处,所以王皇后一直稳坐中宫。

      可以看出皇后袆衣从宋到明没太大变化。但是仔细看,那对雉鸟好象不太一样。宋的翟文是二鸟相望,明的两只鸟头方向一致,象是copy 而成的。

      这是皇后的蔽膝,有三行翟纹,并间四小轮花,以织金云龙纹为缘。明代这位翟纹被大袖遮住,只看到四小轮花竖向排列。

      曹皇后脸部装饰较多,和唐代比起来,除眉间和笑靥贴花钿外,还特别出现两弯月牙真珠钿饰鬓角,左右随侍鬓角也贴着月牙珠钿。这样的妆容出现在每个宋代皇后像上。眉毛是宋代流行的倒晕眉。宋代的眉式近百种,最突出的还是“倒晕眉”,呈宽阔的月形,而眉毛端则用笔晕染由深及浅,逐渐向外部散开。敦煌莫高窟宋代第15窟就有类似眉饰。当时内廷宫人喜爱用昂贵的螺子黛画眉。螺子黛最初是由隋炀帝重金从波斯进口。从此中文出现黛螺一词,成为眉毛的美称。

      慈圣光宪曹皇后。开国大将曹彬的孙女。八仙中曹国舅的姐姐。曹国舅,曹佾(读音:异),远近闻名的美男子。肤色白皙,头发是奇异的绀青色,隐隐透出点红意,人谓神仙中人。曹家代代出帅哥,从曹彬开始。曹佾的两个儿子也是,小儿子曹诗后被神宗选尚鲁国公主。鲁国公主按辈份,是宋神宗的姑姑。曹皇后这一生可以给好女人作完美脚注。可以说她是儒家礼教的受益者。这是一个能够适应规则,掌握规则,最终制订规则的聪慧女子。有一年仁宗宿于曹皇后殿中,夜间外臣通结黄门内侍造反,嘈杂火光中,仁宗吓的一点主意没有,曹后一边护着丈夫,一边召集内监宫人,分别把守宫门。并亲手为每人剪下一绺头发,叛乱平息之后,以发为记,论功行赏。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可是,宫乱平息之后,仁宗反而怀疑起曹后,心想她如此临危不惧,好象对一切都了如指掌,难保这次宫乱不是她指使的,就算与她无干,这么有胆量有见识的妻子,还是晾在一边的好,这样的女人要是算计起他的位子来,还不一算一个准。仁宗越想越怕,竟然启了动摇中宫之意。曹后一生,没得到仁宗的爱意,她得到的更多是忌惮。仁宗宠爱女人无数,都是同一类型,容貌妖艳丽个性张扬但无甚头脑的小女人。

      曹后相貌平凡,但气质如深谷芝兰,娴静贞淑,温和高贵。她本人艺术修养极高,写一手漂亮的飞白。她在仁宗死后掌握了朝政,直到去世,是英宗,神宗两朝左右全局的关键人物。有人曾说中国古代女子地位并不低下,原因是曾出过不少手握实权垂帘听政的太后。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太后越多,越说明这是一个女卑的时代。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太后们,她们是通过什么渠道登上权力最高峰的?她们无不是被老皇帝喜爱看中,抱上龙床,然后最关键一步,生下男孩,才有将来被尊太后参与朝政的可能。这个途径中男权在她们身上扮演着主宰者的角色,即使是象武则天这样的绝顶厉害聪明的女人,不能靠色相吸引住男人,不能生男孩,接触到皇权是无稽之谈。然而,这位曹皇后怕是绝无仅有的一位。先天条件上她要什么没什么。长相一般,不屑争宠,更糟的是,她没有生育能力。据说她喜好喝一种名贵的龙凤团茶,这种茶含麝香。更惊异的是,她嫁给仁宗做皇后,其实已经是二婚。据同时代宋人笔记<默记>,她初嫁李植,李植结婚前一直醉心于得道成仙,洞房花烛之时竟然看到群魔乱舞,吓的逃走。她随后奏明公婆回了娘家,几年后仁宗下旨与她为正妻。曹皇后稳坐中宫,仅仅靠的是她德行兼修品性高远。从她当皇后那天起,历届宰执就被她的妇德所折服。她得到了群臣广泛支持。她的一举一动,完全符合儒家规定的后妃之德。仁宗在中宫废立上根本无力和宰相们抗衡。

      回过头接着看宋代女子服饰。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宋代宫中服装以窄袖为主,窄、瘦、长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图为宋神宗妹夫,驸马兼书画家王诜的扇面《绣栊晓镜图》。图中贵族女子长裙披帛, 右边女子襦裙中间有个玉环绶。

      另一出现在宋代的划时代服装是背子。男女通穿。不分性别,不分尊卑贵贱。宋代背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体裹成一个圆筒,没有曲线,将人的身体束缚在狭小的布幅空间中,一举一动都小心翼翼。比较起来,唐人的服装更加张扬,而宋人的服装却显得含蓄、内敛,有一种禁欲倾向,左图为宋代名画《瑶台步月图》。右图为旧版李师师

      驸马王诜,对各种清玩雅好无一不精。尤其书画上更有十分造诣,对后来的宋徽宗影响颇远。可惜人品不佳感情轻浮,长期冷落魏国公主,致公主早逝。看来宋神宗选男人的眼光实在太差。给他姑姑选的曹诗也是个用情不专的。和唐代那些麻辣公主迥然不同,宋代公主们个个贞静温婉,志向冲淡。王诜以为这样的女人好办,竟然在公主房间里当着她的面和小妾狎邪。公主害怕神宗知道会对王诜不利,一再隐瞒。王诜昏了头忘了妻子这么大的来头,再贤惠她也是公主,神宗的宝贝妹妹。这对兄妹感情极好,公主早逝后神宗气的七窍生烟,把王诜的小妾们暴打一顿,充了军妓。昭告天下说王诜多么朋淫纵欲失德,一贬再贬永远不许他回东京。可是神宗死后,他母亲高太后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又把王诜召了回来加官进爵。魏国公主也是她的亲生女儿。这次回来又给大宋做一贡献:奉送了高俅。高俅本是苏试的奴仆,王诜与苏试交谊,高俅因此辗转来到王诜府上,一次赵佶看中王诜府中一把装饰精美的蓖刀,王诜派高俅送去,赵佶回话说,甚好,连同送蓖刀的人一起留给我吧!

    • 历史文献图籍中的服饰及其复原 – 宋代2
      宋代女子皆爱戴花冠。约束头发的冠子绚丽夺目,尤其是节庆之时,常簇插花钗雪柳黄金缕,满头珠翠争济楚。翡翠、玳瑁象牙, 珍珠常用来装饰冠子。上面曹皇后像里左右侍女皆戴花冠。把桃、杏、荷、菊、梅合插一冠上,称做”一年景”。 宋代贵族女子还常戴诸多种类的高冠。在沿袭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础之上,冠的形状愈加高大,装饰也愈加丰富。左为晋祠侍女雕塑,右图为演员杨蓉在少年包青天中高冠造型。看似夸张,可北宋真实的高冠比这顶还要大。

      其它几种:
      重楼子花冠:广五寸,高盈尺,叠细层层象顶着个阁楼一样,戴这种高冠进出房间需前后四人扶着。图为《招凉仕女图》中右侧女子的重楼子花冠。

      团冠: 白沙宋墓壁画中女子头戴的团冠

      山口冠。在团冠基础上,削其两侧,高其前后,前后两侧高耸如山峰,中间凹下如山口。 左为《砖刻厨娘图》中的山口冠。右为老电影《毕升》剧照。

      宋代男子服饰:襕衫
      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始现于唐,兴于宋明,古时多为士人所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多为宋明时期学子所穿着。此图中儒生头带万字巾。

      公服(即常服)

      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襴,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幞头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意脱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废去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梦溪笔谈》卷一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直脚又名平脚或展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幞头。局脚是两脚弯曲的,《东京梦华录》卷九称为卷脚幞头,幞头角向上卷起。宋代人称幞头为“幞头帽子”。可见在宋代人心目中,已把幞头当作帽子看待了。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左1戴的是交脚幞头。左3这位戴的是方顶硬壳幞头。右边图分别是赵阳版公孙策戴的交脚幞头和方顶硬壳幞头。此老兄在这部剧里把宋代幞头几乎戴了个遍。

      软脚幞头。左图为宋代风俗画。中间打鼓人戴的软脚幞头,右为旧版晁天王。

      宋式展脚幞头。最为大众熟悉,宋代专利品。据说是宋太宗发明,他发现大臣们上朝总慢不精心,交头接耳还做各种不规范的小动作,于是把原来官帽上的短翅加长,只要大臣们稍微转动脑袋,坐上面就能发现。他对自己的发明创造十分满意,结果这对脚后来越来越长,最长的时候有一丈多,拖在地上。。《南熏殿图像.宋代帝后像》中皇帝均身穿红色朝服,头带展脚幞头。左图为王安石像。

      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画中宋太祖赵匡胤举足蹴鞠,宋太宗及诸大臣在旁观。中间的宋太宗头戴圆顶漆纱幞头。转过头来就是右图的样子。最左边的白面文人头上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好象外城墙套一层内城墙。右为头戴东坡巾身穿斜襟长衫的利玛窦。这种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与东坡巾配套,是宋明两代退休的官员和士大夫便服。

      皇帝的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

      下左图是宋人所绘范仲淹像,服貂蝉冠(笼巾展筒前有金博山,饰以金附白玉蝉,冠侧后部饰以貂尾),美女貂蝉,本就是汉宫中管理貂蝉冠的女婢。貂尾与蝉羽皆古代显官冠上之饰物。《宋史•舆服》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中图1是新版水浒里群臣服貂蝉冠,貂尾变成了孔雀翎。中图2高俅近照,胸前白罗方心曲领,也太白了吧。蝉到是没错,金博山银花都省略了。右图为貂蝉冠发展到明代的样子。图中人物是王阳明,梁冠外罩貂蝉笼巾。竖直的白道子是梁,官阶不同梁的数量也不同,比如王公为8梁,侯为7梁...弯曲象弹簧一样上面有个红樱的,叫立笔。明代在立笔上也大做文章。官阶不同立笔绕的弯也不同,越高越多。立笔五折还是四折,8梁还是7梁,是等级尊卑的原则问题。御史们整天拿眼睛盯着,谁穿错了衣服,多绕了一折...那时候读书人不注意用眼卫生,10个有9个是近视眼,光这一项任务要耗多少精力。繁文襦节之多,精力全用在这上面了,哪里还顾的上富国强兵。

      • 太佩服你了!非常细致的工作,very impressive!
    • 拜主的博学,仰望啊
    • 说了唐宋明清,再说说汉魏六朝。
    • 虽然我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但是看看挺长见识的。我更钦佩你能踏下心做这件事的精神。把脑子里的东西落到纸上,不少功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