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Ad by

清朝开国皇帝的胸襟、气度、谋略,的确可圈可点.远不是即使今日的一般满人所能比的 转载: 明朝末将--祖大寿(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明朝末将--祖大寿(ZT)

作者: 雨夜狂奔

在横越加勒比海的邮轮上,我坐在甲板晒太阳。我一边喝着饮料,一边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着道士王圆箓出卖莫高窟敦煌国宝的故事。远处水天一色,海天相连,但我的心情却恰如船首划破的海浪一样,波卷浪涌,水花四溅。相同的感受,只有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参观才有,因为那里有一座祖大寿的坟。
  安省皇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丰富,里面有着许多别的博物馆没有的收藏。一座完完整整的中国坟墓,就是例子。皇家博物馆展览祖大寿的坟墓,主要是让游客了解中国一品官身后的哀荣及丧葬仪仗。
  记得第一次在该馆与祖大寿的坟冢不期而遇时,我有点目瞪口呆。因为祖大寿是我心仪已久的人物,但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坟冢在远离中国万里之外的异域,被人用作展示之用。祖家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整座坟被人移来了?我禁不住产生一连串联想。我更不解的是,博物馆的解说,何以如此简单,丝毫不触及祖大寿多采多姿的一生。如果博物馆的目的,旨在让人明了中国一品官的丧葬仪礼,随便搬那座坟不好,为什么要搬祖大寿的坟?我禁不住要为祖大寿叫屈!
  明末清初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时代的人活得有血有泪,壮壮烈烈。主角当然是明朝的崇祯皇帝,以及清朝的努尔哈齐及皇太极。但是配角像袁崇焕、祖大寿、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演出,亦极为精彩。至于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连三、四流的角色都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乘势而起的跳梁小丑而已。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洪承畴、吴三桂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第三,他也不像吴三桂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之乱。作为降将贰臣,却同时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在当时的确不作第二人想。
  说起祖大寿与清朝的恩怨情仇,可以远溯至清太祖努尔哈齐时代。天启六年,是他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齐的大军自宁远打走,使得靠十三幅甲冑起家的努尔哈齐,尝到生平的第一次挫败。皇太极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
  皇太极对这位令他吃过多次苦头的明将,优礼有加。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
  皇太极数度写信给他,要求见面,他置之不理。几次派军攻城,又得不到结果,祖大寿仍然效忠崇祯,一如往昔。
  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二年,祖大寿先后守住宁远、锦州,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见硬的不奏效,改用软的,他仿照明朝政制设立六部及都察院,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对于皇太极的好意,祖大寿仍然毫无反应,置之不理。其后在崇祯十三、十四年,皇太极命清将多尔衮、济尔哈朗等轮流进攻,虽然情势险恶,但祖大寿却总有办法化险为夷,使宁远、锦州屹立不动。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同时被俘的有祖大寿的弟弟大乐、大名、大成。皇太极将祖大成、祖大名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说,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愿意降。于是皇太极又释放了祖大乐,并将他送到锦州。祖大寿又提条件,要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军民将吏。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十,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皇太极非常有风度地说:「我对人说过,绝不杀你。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与崇祯比较,皇太极的胸襟、气度、谋略,的确可圈可点。崇祯自信颇强,临上煤山自杀之前,还丢下一句:「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令千古兴叹。崇祯能诛杀奸臣魏忠贤,亦可见其有求治之心,但是,奈何他「心硬、耳软、多疑、轻杀」,既缺乏知人之明,有时甚至忠奸不辨,碰上皇太极这样的对手,江山想不让,也难!
  祖大寿的坟冢,在皇家博物馆徐展堂展馆的旁边,与多伦多最热闹的布鲁尔Bloor街,仅一玻璃之隔。玻璃的另一边,布鲁尔街,红男绿女,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玻璃的这一边,祖大寿的坟冢,总是游客不多,冷清得让你能听到远处的足音。
  道士王圆箓出卖国宝,是出自个人的愚眛无知,但是,祖大寿坟冢的冷寂,却反映了整个时代对历史的冷漠。人类悲剧之所以一再重演,往往就是根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与冷漠。祖大寿的坟冢,正如一块历史看板,让你感受到孤臣无力回天的无奈。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有血有泪的故事,理应是游人如梭,热热闹闹的。但是,在一个价值观念严重错乱的时代,祖大寿坟冢的冷寂,乃是必然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清朝开国皇帝的胸襟、气度、谋略,的确可圈可点.远不是即使今日的一般满人所能比的 转载: 明朝末将--祖大寿(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明朝末将--祖大寿(ZT)

    作者: 雨夜狂奔

    在横越加勒比海的邮轮上,我坐在甲板晒太阳。我一边喝着饮料,一边翻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着道士王圆箓出卖莫高窟敦煌国宝的故事。远处水天一色,海天相连,但我的心情却恰如船首划破的海浪一样,波卷浪涌,水花四溅。相同的感受,只有到多伦多皇家博物馆参观才有,因为那里有一座祖大寿的坟。
      安省皇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丰富,里面有着许多别的博物馆没有的收藏。一座完完整整的中国坟墓,就是例子。皇家博物馆展览祖大寿的坟墓,主要是让游客了解中国一品官身后的哀荣及丧葬仪仗。
      记得第一次在该馆与祖大寿的坟冢不期而遇时,我有点目瞪口呆。因为祖大寿是我心仪已久的人物,但却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坟冢在远离中国万里之外的异域,被人用作展示之用。祖家到底出了什么事?为什么整座坟被人移来了?我禁不住产生一连串联想。我更不解的是,博物馆的解说,何以如此简单,丝毫不触及祖大寿多采多姿的一生。如果博物馆的目的,旨在让人明了中国一品官的丧葬仪礼,随便搬那座坟不好,为什么要搬祖大寿的坟?我禁不住要为祖大寿叫屈!
      明末清初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时代的人活得有血有泪,壮壮烈烈。主角当然是明朝的崇祯皇帝,以及清朝的努尔哈齐及皇太极。但是配角像袁崇焕、祖大寿、黄宗羲、顾炎武等人的演出,亦极为精彩。至于李自成、张献忠等流寇,连三、四流的角色都够不上,充其量只能算是乘势而起的跳梁小丑而已。
      祖大寿是辽东人,原是明末辽东经略袁崇焕的部将,曾守锦州,宁远及大凌河城。有人说,祖大寿如果不投降,明朝的江山起码可以再延续若干年。但是,这位被史学家黎东方誉为一生「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武将,与同时代的降将贰臣相比,起码有几点不同。第一,他没有做清朝之鹰犬,不像洪承畴、吴三桂之流,残害自己的同胞。在投降之后,清史之中似乎再也看不到有祖大寿的活动。第二,在投降的过程中,他历经长时期的天人交战,不像洪承畴那样,皇太极一句「先生不冷吗?」,就跪地称臣。第三,他也不像吴三桂那样,因为康熙撤藩而有所谓三藩之乱。作为降将贰臣,却同时对得起明,又对得起清,人情道义都交代得过去,在当时的确不作第二人想。
      说起祖大寿与清朝的恩怨情仇,可以远溯至清太祖努尔哈齐时代。天启六年,是他用「红夷大炮」将努尔哈齐的大军自宁远打走,使得靠十三幅甲冑起家的努尔哈齐,尝到生平的第一次挫败。皇太极继汗,再攻宁远,又被他迫退。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率大军包围大凌河城;祖大寿弹尽粮绝,在要求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将吏兵民之后,他开城投降。
      皇太极对这位令他吃过多次苦头的明将,优礼有加。赏赐他自己用的狐皮帽子、貂皮袍子、金玲珑皮腰带、白马、雕鞍等等,没想到祖大寿觅机跑到锦州,又把锦州死守起来,令皇太极奈何他不得。
      皇太极数度写信给他,要求见面,他置之不理。几次派军攻城,又得不到结果,祖大寿仍然效忠崇祯,一如往昔。
      从崇祯四年到崇祯十二年,祖大寿先后守住宁远、锦州,令皇太极吃了多次败仗。为了招降祖大寿,皇太极见硬的不奏效,改用软的,他仿照明朝政制设立六部及都察院,起用祖大寿的旧部担任汉人「承政」(尚书),其中包括祖大寿的儿子祖泽洪,过房侄儿祖泽润、养子祖可法等等(他们是在大凌河城投降之后,未随祖大寿逃到锦州的明臣、明将)。对于皇太极的好意,祖大寿仍然毫无反应,置之不理。其后在崇祯十三、十四年,皇太极命清将多尔衮、济尔哈朗等轮流进攻,虽然情势险恶,但祖大寿却总有办法化险为夷,使宁远、锦州屹立不动。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同时被俘的有祖大寿的弟弟大乐、大名、大成。皇太极将祖大成、祖大名送去锦州,劝祖大寿投降。祖大寿说,要知道祖大乐尚在人间,才愿意降。于是皇太极又释放了祖大乐,并将他送到锦州。祖大寿又提条件,要皇太极对天宣誓,不杀军民将吏。
      崇祯十五年三月初十,祖大寿出城,对皇太极作第二次投降。他被解到盛京(沈阳)去见皇太极,皇太极非常有风度地说:「我对人说过,绝不杀你。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以后你能尽心替我办事就好。」
      与崇祯比较,皇太极的胸襟、气度、谋略,的确可圈可点。崇祯自信颇强,临上煤山自杀之前,还丢下一句:「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令千古兴叹。崇祯能诛杀奸臣魏忠贤,亦可见其有求治之心,但是,奈何他「心硬、耳软、多疑、轻杀」,既缺乏知人之明,有时甚至忠奸不辨,碰上皇太极这样的对手,江山想不让,也难!
      祖大寿的坟冢,在皇家博物馆徐展堂展馆的旁边,与多伦多最热闹的布鲁尔Bloor街,仅一玻璃之隔。玻璃的另一边,布鲁尔街,红男绿女,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玻璃的这一边,祖大寿的坟冢,总是游客不多,冷清得让你能听到远处的足音。
      道士王圆箓出卖国宝,是出自个人的愚眛无知,但是,祖大寿坟冢的冷寂,却反映了整个时代对历史的冷漠。人类悲剧之所以一再重演,往往就是根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与冷漠。祖大寿的坟冢,正如一块历史看板,让你感受到孤臣无力回天的无奈。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有血有泪的故事,理应是游人如梭,热热闹闹的。但是,在一个价值观念严重错乱的时代,祖大寿坟冢的冷寂,乃是必然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祖大寿的坟在多伦多,的确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但也用不着感慨时代的“价值观念错乱”。文化不同而已,况且愿意去博物馆的人本来就不多。
    • 这也不全是皇帝个人的胸襟和气度这么简单的事。关键还是政治策略。从皇太极到乾隆这五位君主,大略想一下,就会发现每个人对调解满汉矛盾都有各自的政治手段。
      • 在古代,汉族的生产对象是庄稼和书本,所以神定气闲、不慌不忙。蒙古人的生产对象是牛马骆驼羊,财产的不错,宰杀起来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满族人的生产对象是鹿麋虎狼鱼鳖虾蟹。兽狡鱼滑,不免欲擒故纵。
        • 但这只是汉族人的兵法36计之一。清朝高明之处是:一开始就不是大儿子而是能力最强的王子继承皇位。如果不是皇太极而是努儿哈赤的大儿子继承了皇位,那满族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机会。
          • 这话说得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