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好文章,补充一下。

历史上北欧的架上艺术曾经很发达,油画的起源就与尼德兰画家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北欧油画是非常风格独特的一支,凡艾克,杜勒,布鲁格尔,印象里是繁复,细致而又冷峻,印象很深。

“坚决抵抗如皇帝的新装般的打着"艺术"幌子的赤裸裸骗局玩弄大众也玩弄皇帝贵族!”,这个我有不同看法,玩弄大众也玩弄皇帝贵族,突破惯性思维,揶揄、戏弄、嘲笑、颠覆,也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要看这个骗子是艺术里的“骗子”还是艺术外的骗子!

参观当代艺术展览,我从来不抱过于严肃的态度,保持一点警惕,轻视,反感。。。这样更容易发现作品的有趣之处。如果带着观赏传统大师作品那种神圣心态和审美预期,失望不说,不小心就被艺术家给玩了。。。

我的感觉,现代艺术走到今天,不是概念先行,而是在社会,文化,科技的急剧变革中,被逼得走投无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这个样子。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世间再无钱与闲——当代知识分子为何不再爱艺术(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天的大众已经距离艺术越来越远了,在各个阶层中,尤以知识分子远离艺术最让人遗憾。谈到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再热爱艺术的时候,有的同志反驳道:不是我们不爱艺术,而是现在的艺术无法引起共鸣,不值得关注。——这个抱怨看似有道理。但是我们知道,知识分子的先辈——唐宋元明清的文人们,并不会抱怨当时的艺术如何糟糕,他们也不会因此而不爱艺术。相反,他们不但热爱艺术,而且是艺术的缔造者。

    古代的士绅与文官俗称:文人。这些文人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关于古代文人与艺术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他们热爱艺术,事实上,文人过的就是一种艺术人生。任职期间,文官们用大量的闲暇时间作画、赏画,专注于对家居、园林、茶道的研究。文官在丁忧或者致仕后,回到乡村做士绅之时,更是整天沉浸于书画、园林的艺术世界中。但是今天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文人相比,他们过着一种粗糙的、与艺术无关的生活。今天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熟悉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也熟视无睹。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热火朝天地奋斗,却对一种诗化的艺术生活毫无兴趣。

    现在的艺术很糟?也许吧,但是知识分子们可以像他们的先辈一样参与其中,让其变得更好。为何古今的知识分子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有如此大的差别?许多同志认为这是美学教育被扭曲的问题。但是古时的私塾也没有美学教育啊。 为何今天的知识分子不再懂作画、赏画?不再对艺术抱以浓厚的兴趣?简单地来说,钱和闲,这两个条件限制了知识分子与艺术的亲密接触。

    钱:

    古代的生活水准比较低。而文人的收入比其它阶层更高,文人们很容易获得丰裕的生活。根据《明实录》,七品县令年薪约27两。当时贫民工夫役钱每天0.03两。但是众所周知,为官的除了政府年薪之外,还有火耗、淋尖踢斛、冰敬炭敬、断案黑金等等额外的收入,这些额外的收入往往是官员年薪的十倍以上。

    除了文官之外,民间的文人(士绅)的收入也不错。在古代,中央派来的官员只到县一级,从县令到村民中间这一段巨大的权力真空,则由当地的士绅来填补,士绅就是退休的官员、有功名的举人、识文断字的秀才,这些基层的知识分子控制着广大农村的法治与民生。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收入远比工、农、商更高。

    文官和士绅两个层次的知识分子,不但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与民生,而且也是汉民族的艺术与审美的制定者与领头者。文人们不但热爱艺术,精通艺术,他们也能轻松地购买艺术品。

    我们以明朝中晚期的文人为例,他们不但挚爱水墨画,同时热衷于园林、红木家具和紫砂壶等艺术形式。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建造一栋园林别墅的意义不在于资产的增加,令文人激动的是,他们可以规划并亲手创建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们通过住宅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与艺术观。

    晚明时期,风雅的文人在山中建造一栋别致的园林别墅也不过耗费90两银子。当时较有名气的文人的润笔费为3钱到5钱,最高一两。也就是说,写上一两百篇应酬文章,就能建一栋别墅。今天的知识分子发表一两百篇文章的稿酬,一栋园林别墅是不用想了,现代别墅里看门的那头藏獒都未必买得起。

    古代的知识分子不但收入高,而且当时的艺术品价格也相对合理。明朝晚期,最贵的画是仇英的《汉宫春晓》长卷,售价纹银200两。因为仇英的作品较少,所以价格高,而同属长卷巨制的唐寅《嵩山十景图》,不过纹银24两。早年沈周的画也不过2、3两。文徵明短幅小长条,不过一两,多数只需3、5钱。

    21世纪以来,资本介入艺术圈,艺术品的价格一路飙升,艺术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崭露头角的艺术院校毕业生的新作,也能卖个2、3万。今天知识分子不但社会地位远比不上古代文人,而且收入在各个阶层中也并不出色。今天的文人也没有十倍于年薪之外的额外收入。一个教授两个月工资可能都换不来年轻艺术家的一幅油画。

    因此,今天的知识分子再不能如古人一样轻松地购买艺术品。钱不够,眼睁睁看着心仪的艺术品漂浮在资本的深潭之中,再喜欢也只能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是今天的知识分子难以与艺术亲近的一个重要原因。

    闲: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闲,是古时文人最重要的心理状态。“凿壁偷光”和“刺股悬梁”都是科举考试之前的用功,一旦有了功名当了官,悠闲就是文人生活的主旋律。在儒家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意识形态下,古代的文人阶层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维持较高的生活水准。他们在出任一段时间的官僚之后,就可以用俸禄和各种灰色收入来购置田地。当仕途受阻、丁忧或者告老还乡之际,就可以过着悠闲的“隐士”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任的文官用大把时间来游山玩水、结交文友、作画赏菊。古代的文官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时间摆弄书画琴棋、吟诗作对,主要原因是文官没事干。

    在“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地方官工作不多。文官既没想着改进生产技术,也不用想政治体制改革,更不用抓计生和截**。

    古代文官的常规工作只是收税和断案,以及偶尔征兵和征用劳役。事实上,这些工作绝大部分都由衙门里的“吏”来承担,因为这些工作需要专业性的知识,文官熟读四书五经、倒背圣贤语录,精通八股文章,十年寒窗考取功名。但是未必能够熟悉当地民情,也未必能够熟练地断案、收税和缉捕犯人。这些专业性的工作就由主簿、判官、捕快、师爷等“吏”来担当。并且在县以下,所有的社会、生产秩序都由当地士绅、宗族来维持。文官只需要秉承着儒家的礼义廉耻信那一套行为规范做个“甩手掌柜”。

    相比之下,今天的知识分子,诱惑和欲望太多,牵挂和压力太大,生活和学术上的负担都不轻。古代文官的“无为”对今人来说只是一个奢望。从文青到学者,从公知到教授,从学生到公务员,哪一个敢“无为”?就算偶有悠闲时光,也很容易被现代生活中的五光十色所消耗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似乎已成生活的主线,副线则是快餐文化。偶尔能够吸引他们眼球的“艺术”,就是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再创拍卖天价!”和“裸女行为艺术”。贡布里希提到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曾说:“我们不易再去体会那种心情,因为我们是浮躁的西方人,对那种参悟缺乏耐心和了解。”不但西方人难以体味古代文人的心绪,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也不能再“悠然见南山”,在各种压力和欲望之下,当代知识分子“采菊东篱下”的梦想只化作满地菊花残的泡影。



    结语:

    大江毕竟东流去,文人再无钱与闲。当然,除了钱与闲之外,也许还有别的原因:

    1、在五四运动的口号声和土改的枪声中,新中国建立了现代政治体制,乡村的士绅阶层随之消亡,传统文人的悠闲艺术生活也从此消失。

    2、文革使得传统文化与审美产生断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使人倒尽胃口。

    3、资本介入,使得艺术品的价格高居不下。

    4、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扭曲和缺失。

    5、现代社会中各个行业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复杂化。今天的知识分子要像古人一样,在专业之外,再成为一个业余的艺术家,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可以找到的借口——但也仅仅是借口而已。爱,是不需要借口的,不爱才需要。

    一个人为何热爱艺术?在小弟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精神的救赎、诗化的世界。在与艺术亲密接触的时候,钱与闲固然很重要,但是缺乏这两点,也不能完全阻断一个追求精神救赎和诗化世界的人对艺术的热望。因此,对于今天远离了艺术的知识分子来说,自身才是最大的原因。

    为何当代的知识分子不再亲近艺术,是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精神的救赎与诗化的世界?还是别的原因。我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到底是今天的艺术不够吸引力,无法吸引知识分子的兴趣与参与?还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缺席,使得今天的艺术不够吸引力?这个先有蛋还有先有鸡的问题,可能也要问问真正的知识分子。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话题,我觉得有很多观点值得商榷,明天再说。
    • 作者说的钱与闲的确是两个重要因素,我想补充下我的意见。我觉得,要考虑帝制推翻以后发生的文化断层现象,就是随着科举的废弛和帝制的逊位,传统儒家士大夫阶层也随即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知识分子赖以依附的政治体制和文化土壤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
      一般来说,古代传统的知识分子就是习儒家经典而出仕的士大夫阶层。 韦伯曾分析中国古代的政府和官员,他发现这些以学者和艺术家身份从事行政工作的官员,与现代社会具有高度职业技能的专业官员,从根本上是不同的。 事实上,中国之所以没有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和近代科学技术,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个有关,即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以专业技能为根本的职业化分工;从事行政工作的都是一群学者或艺术家出身的文人,这些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可与他们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训练,不具备任何职业才能,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按照儒家经典上所指明的圣人礼法,确保地方上社会安宁、人心安定就可以了,具体的工作则是由胥吏和乡绅操作的。 中国的文人画和书法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下所产生的文化产品。

      随着中国帝制被推翻,取士大夫而代之的,是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可能是大学教授,老师,报社记者,作家,医生,律师,等等;而他们都是具有高度职业化分工的专业人士,这就是我说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古代的儒家经典,也就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脱离了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性质。这种人的文化产品就不可能是文人画或书法,而是专业著述或评论。

      先写这些。
      • 我上面只是从知识分子在性质上的变化和文化生产的角度讲。另外,帝制推翻以后出现的,更重要的是文化断层,也就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战内战、大规模群众运动、破四旧、文革等等一波波的洗刷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已经丧失殆尽了。
        这一个世纪的文化断层,使得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传统文化这方面几乎是真空的。 有旧学基础的人很少,能看古文古诗已经很不错了,更遑论用古文写作了。 为什么现代人无法欣赏古典艺术了,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流行的古玩热、文化热,只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审美潮流,和真正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对古典艺术的热爱不一样。因为土壤已不再,环境已不再,是现代人以现代的眼光回望那个远古时代,是赏玩的心境,而不是自己就身在其中。
        • Absolutely inspiring quote and discussion. Here is a quote to echo your discussion so far.
          A culture that supports the dominance of social values over biological values is an absolutely superior culture to one that does not, and a culture that supports the dominance of intellectual values over social values is absolutely superior to one that does not.

          Pirsig, Robert M., Lila. An inquiry into morals.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91, 311
          • 言简意赅。
          • 我没看明白。。。 biological values, intellectual values,不熟悉这些术语。
            • Let me try to explai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Biological value refers to the fact that human beings are sbuject to the law of the Nature, life, aging, death, happiness, sadness, desires etc. come with certain biological influence. To counter such forces of the Nature, we have established social values and moral codes to keep our natural individual tendencies under control so that we are not only biologically natural human beings, but also are creatures that are able to survive together in the form of a soceity.

              In the society we established, human beings are subject to the law of survival, i.e. the jungle rules, the stronger species will survive, thus human competition occurs daily. To counter such forces of the soceity, we establish laws and orders to keep our social life as much in order as possible for the benefit of maximum and optimal advancement of society. Thus we need nations, laws and cops.

              In a social life controlled by scientific orderliness and laws, people can be gradually degraded as social beings as they go father away from natural beings. To counter such forces of laws and orders, we need intelligence and arts to direct us further into a higher form of civilization.

              So in a nutshell, a) Art can not do the work cops or statesmen do; b) An artist's mission is far above the miss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justice; c) it is a very very sad society that forces an artist like Aiwewei to come out to do the job of a cop of social order, an auditor, a lawyer, a politician,etc.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谢谢解释,学习啦。都是英语惹得祸,好像上述两个词组还真不容易妥帖地翻译成简单的中文词组。
                • Sorry I am unable to type in Chinese at work so had to explain in English.
        • 好像比较全面地扩展论述了原文提到的1、2、5几条。再胡诌一下第4条,很关键的一条,即艺术和审美教育的扭曲和缺失,这个功在土共。“艺术为人民服务,艺术为政治服务”,感觉都是有目的的扯淡,艺术就是为艺术的参与者实践者服务,不论唐诗宋词,绘画书法,
          传统艺术首先给予人审美的享受,精神的润泽,以超越庸常的生活,赋予诗化的人生,带来独立的存在意义。其附带的道德教化,功利目的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本质。

          土共的艺术观彻底扭曲了美育,从形式到内容,从价值到目的。阉割的艺术,不能给予人艺术所应该带来的内心安慰,精神满足,艺术圈成了驯化场,奴化地,艺术屈服于权力,真正的艺术不能诞生,伴随着整个教育系统中美育的缺失,广大人民(包括现代专业知识分子)也无从深入了解艺术欣赏美,整个民族的素质被极彻底地降了几个档次,可以说过去几代的大陆中国人成了地球上最缺乏美感的民--胡侃两句,论据就不提供了。
          • Good point. But have the faith that it was not totally destroyed. People who inherit it well form a very fragile stream at the moment, not seen by the main stream, but it shall survive nonetheless.
            • You are optimist, I am pessimist:)
          • 同意。官办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只是被意识形态笼罩了,所以变得虚伪。另外,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和艺术的受容(reception)和社会功能有关。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认为艺术受容总的流变趋势是从士族向寒门、上品向下品、贵族向平民、富人向穷人的方向变化的。 古时,只有豪族高第、巨贾世子才有资格和能力收集和欣赏文化产品,同时文化产品也多是出自这些阶层的人。 这在中西历史上皆然:王羲之是东晋王氏家族的成员,谢灵运是谢氏后人,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科举制形成后,促进了社会的上下流动,寒门出身的人也可以进身荣华,于是有了唐宋明清的儒士书生创造出的文人艺术及市俗艺术,正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西方,艺术原推本于宗教,教会是至高权力,也是艺术品的大宗赞助者,及至文艺复兴,地方割据政权和巨贾成为了艺术赞助者,如威尼斯的梅迪奇家族和各国的国王和贵族,进入17、18世纪,中产阶级兴起,艺术的受众就演变为平民阶层。 艺术品受容史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即社会的多元化和资源的公平分配,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推广,等等等等。

            伴随这个受容的流变,我觉得古典艺术的精致成分也逐渐消失了。古典主义的结构美、形式美被现代艺术中的很多因素取代,规则被打破,尺度被张大。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带来的是对旧有范式的逾越,但同时这种超越有着向极端和放纵发展的趋势,极端和放纵到超出了人们目前所能接受的限度,或者说人们目前普遍的审美观还来不及跟上前卫艺术家的创作脚步,造成当代艺术前卫艺术被人普遍抗拒。 艺术的受容和审美取向的建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还有时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深刻!涵盖了艺术与社会演进,艺术与文化,艺术产品的社会需求与功能,生产与受众等宏观的历史的角度。
              • 都是胡诌。
            • 分析得真好,逻辑严密,见多识广,通古贯今,有人可以谈谈艺术,也只有这里的各位啦, 真好!请允许我补充一点。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我年轻时一直以为现代艺术就是从 Andy Warhol 开始的了,看看基本上以西欧尤其是北美的现代艺术,也是越看越迷茫。直到有一天来到赫尔辛基现代美术馆,继而茅塞顿开连轴转了其它几个北欧国家的现代美术馆,我才开始真正亲切地感受到现代艺术的启蒙。北欧的架上艺术一点也不发达,但设计,电影,多媒体,行为艺术,环保从意识到立法到艺术反思和表达,可以说扎扎实实纯纯朴朴亲亲切切地领先世界,让任何一个参观的普通人理解并产生共鸣。

              举个例子。其中有一个表现加行为展览,用实物,照片,录像,和文字记录,讲述了一位金发碧眼的美女芬兰艺术家扮成一位小修女前往非洲,与当地人的共处,交流,碰撞,和生活。实物展览包括她在巴黎购买的修女行头的实物和手写的娟秀账单;录像包括真实记录各种当地人的反应,(觉对不是象黛安娜王妃或世界儿童基金会的新闻或公益录像那样把发达国家的人物作为主体), 而是以主角平静而退居二线的角度探索人的各种心理反应;文字材料包括艺术家非常平实地阐述自己申请去非洲的理由和想法,没有什么cnn式的慷慨激昂。这种创作和展现方式,达到了多方位激起 "反应"的最理想效果。

              例外再举一例。一个非洲黑人版的超人,站立在非洲各个角落,背后不同程度的环境的毁坏,从战争到工业发展,运用了各种声光图像,写实与抽象相结合,每一个参观着内心所激发的共鸣,感情,启迪,寄而成为作品的未完成部份,每一个新来的参观着都会使作品进一步变化或完成。

              从那时我有了一个启蒙性的领悟:因为科技通讯的发达,现代艺术的企图,以不止于期待几百年以后一位观众看到一副架上画所感觉到的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永恒不朽之魅力。精巧和规范以不再为现代生活所需要之主题。现代艺术在于以多方位,多媒体,最有效最强烈最广泛地激起观者的各种反应为其野心勃勃的目,而观众的即时反应同时融为作品的一部分,不停地继续下去,从新定义了"永恒"这个概念。

              现代艺术考验的不再主要是技巧和美观,而是艺术家的沟通能力。这不能简单理解为艺术表现技巧的日益通俗或粗糙,很可能是令科技参与的对艺术表现方法的重新探索或定义。但这种沟通必须要基于现实生活,令人产生亲切感,其次才是给与人升华和启迪。比如说一样设计完美的用具,必需首先在符合人体工程科学的基础上才进一步有资格谈美感,不能颠倒次序。一项多媒体或行为艺术,首先要表达的是艺术家对于现代生活带给普通人们的理智和情感的刺激的良好理解,才继而有资格谈超越和领导人们的思考。没有这种理解的态度和沟通技巧的艺术家,再是天才迥异,其实与电影 "Rainman" 里面的雨人有什
              么区别呢?创造了什么价值呢?

              反正我对于北美那些令人迷茫的诸如各色颜料打砸抢的巨幅油画,向来都是不齿地走开的,我不能理解,绝对不是我观众的问题,我做了贵族同样不能理解。当然这不包括如康定斯基,米罗那样的艺术家穷近一生研究形状与形状之间什么是完美比例关系所构成的稳定与动态之美。那些我是看得懂并相信也给每一对如我般平凡的眼睛带来愉悦的 令人亲切共鸣的现代艺术。

              坚决抵抗如皇帝的新装般的打着"艺术"幌子的赤裸裸骗局玩弄大众也玩弄皇帝贵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文章,补充一下。
                历史上北欧的架上艺术曾经很发达,油画的起源就与尼德兰画家有关,文艺复兴时期北欧油画是非常风格独特的一支,凡艾克,杜勒,布鲁格尔,印象里是繁复,细致而又冷峻,印象很深。

                “坚决抵抗如皇帝的新装般的打着"艺术"幌子的赤裸裸骗局玩弄大众也玩弄皇帝贵族!”,这个我有不同看法,玩弄大众也玩弄皇帝贵族,突破惯性思维,揶揄、戏弄、嘲笑、颠覆,也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就要看这个骗子是艺术里的“骗子”还是艺术外的骗子!

                参观当代艺术展览,我从来不抱过于严肃的态度,保持一点警惕,轻视,反感。。。这样更容易发现作品的有趣之处。如果带着观赏传统大师作品那种神圣心态和审美预期,失望不说,不小心就被艺术家给玩了。。。

                我的感觉,现代艺术走到今天,不是概念先行,而是在社会,文化,科技的急剧变革中,被逼得走投无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这个样子。
                • 还真是这样,古典艺术也许要求观赏者沐浴焚香正襟危坐地欣赏,而当代艺术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一个罐头盒、一副广告画、一个包装袋都包含着创意理念在里面,给人造成的冲击和冲击方式都和古典艺术是不同的。
                • 嗯,说得好!观点不一样不重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
                  另外,尼德兰指的是荷兰吧?那当然是始祖之地。可我以为那是西欧?我可能没表述清楚,我指的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架上艺术不发达。是啊,范爱可的画可是在我的洗手间与我朝夕相处,那荷兰式的绿色无与伦比。相比文艺复兴也好,印象欧洲也好,我反而最喜欢13/14世界荷兰意大利的古典作品。各人偏好而已啊。
                  • 他的颜色可以那么漂亮,持久,本质上还是个技术问题。可见传统艺术真是技艺不离啊。
              • 学到很多,谢谢。羡慕您有机会领略北欧人文,还对它的当代艺术这么有感触。看来人家真是做到了“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我还是个很传统的人,对当代的东西真是不懂怎么欣赏,看毕加索都懵懵懂懂,那还是近百年前的东西了。
                • 艺术即直觉。。。这句话,对待当代艺术,好像也不管用了。
                • 说实话,毕加索确实挺棒的,可我个人就不太喜欢毕,觉得他象一个吵吵闹闹被宠坏的小孩。
          • 又读了一遍,赞。 如果不能真实反映和揭露人的生存状态、痛苦、紧张、冲突,那这样的艺术作品不要也罢。
            • Can't agree more!
    • 好文,谢谢!
      • 谢谢阅读!
    • 同意你标题的一部分...
      • 哪一部分?
        • 前半部分的"闲"的部分...现在的知识分子多有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