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九谈之四:古器物文化
邹: 中国现代艺术之前的传统艺术,你对哪块熟悉?
艾: 绘画不熟。玉器、青铜、陶瓷、明清家具熟。真假对错、产地、材质、工艺、前后关系,这块熟。
邹: 你的知识来源于哪里呢?
艾: 直接的接触。用了6年的时间,在古玩行交了些朋友,凭兴趣入手。中国的器物是有一个大纲的,这个大纲是中国的伦理文化。器物受文化的限制,时代风格强,形制异常地清楚,少有乱来的,没有跳出这个的。谁家孩子谁领走,这很妙。
邹: 对,这个系统是非常完善的。
艾: 秩序不乱。孙子就是孙子,爷爷就是爷爷,外甥就是外甥,可能没有一个系统如此严谨。昨天和哈佛研究生谈城市建设中怎么保护遗产的事,简单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中国是个体系,从孔老二要恢复的“礼”到今天的很多东西,甚至在外夷统治下仍然没有改变,在“乱”中仍然维持了一个秩序。
在一个村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同类的材料和形制,大户、小户,有贫、有富,营造法都是有数的。中国的家具,从皇家到偏僻边远地区,材料不一样,制造能力不一样,但是结构逻辑是一样的,体系是存在的。这个秩序存在了很长时间,真正把它打乱的,是后来的改革和革命,它受到了冲击,只能用不同的方式适应时代。路总是在变,马车、汽车、高速路,路边的小草它还长着,它跟几千年前赤脚踩过的是一样的。
邹: 你的了解是从兴趣入手,那你的第一个兴趣是什么呢?
艾: 我最早有兴趣的是玉器。玉器是中国独有的。墨西哥、巴西在早时候有玉器,其它地区没有。在中国,玉文化是出现最早,也是延续最长的文化,先是工具,很快就成为了礼器。无论是璧、琮、圭、珏、璜,它们是没有实用功能的。玉制的刀不可能拼杀,用一次就完了。在要啥没啥情况下,费很长的时间──无法想象多长时间──打磨一块坚石,把它打制得如此完美。今天放在手上,即使最好的设计师或者对形体极为敏感的人,看到立刻会傻掉。良褚文化、龙山文化出现的玉是不可想象的。它的图文,千年当中一脉相承,有严格的形制,在千年之间保持同样的形制,有什么东西会使他认为这行那不行,这一弯要这样拐就错了,没戏了,必须得那样。这些都刻在一小片石头上。
玉是真正的礼器。所谓礼器,指它的用途只是精神上,没有日常使用价值。这个民族在童年的时候美学发达,抽象的想象,选漂亮石头,最巧的工匠,做出绝对的形体,用一生的时间,打制一件让人心里产生美好感觉的东西。它接近我们对人的行为想象的极点。
邹: 一个人为了得到一块璧会如何如何,这是不是一种信仰?
艾: 是信仰,或者一个好的心情,值几千吨石油或是股市的一个涨值,这在人类文明中越来越少了?
邹: 可不可以去这么简单地演绎一下?在那个时代,人民将精神寄托交给用手或是脑做出来的一种东西,如今人们不依托于那种器物了,人们开始转移到股票市场上。
艾: 在人的进化中,脑中部分能产生快感的神经在萎缩,而另一部分变发达,像一片植物有盛有衰。我们只能从遗留的器物上去想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邹: 你认为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的载体是什么?
艾: 我吃惊的是玉。玉是跟生产力没有直接关系的。青铜器虽然也有礼器,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盛衰,弩机的工艺水平跟它的战争能力有关。
还有早期的丝绸。现在能见到的有图案的丝绸是战国的丝绸。西方人那时他们还是披麻呢,罗马的那些雕塑,姿势都很伸展,皱褶的光影也很明快。那不是丝绸,如果是丝绸,就应该像永乐宫壁画的线条那样。他们对丝绸的想象是东方有一种虫子在树上吐出丝绸来,不能想象它是个茧,丝一根一根抽出来,织成那么一种文明。丝绸这个东西,你想一下,中国丝绸织得那么好的时候,想一下欧洲是什么样子,野蛮得多了,中国是一幅很美的农耕图画,已经很不一样。
由于心理气质,中国人对天然的东西有穷其奢华的爱好,对玉也是这样。玉是质地细腻的石头,硬度六点多,比玻璃硬些。它的温润、不很透明和色泽都让中国人痴迷。这和中庸的状态很像。中国没有宝石,透明、太硬、太锋利都不符合古人的审美。玉是凭空而来的。
邹: 最让你动心的是什么东西?看到它就有想把它从博物馆抢了的?
艾: 我最喜欢夏朝早期、商朝之前的玉,那些玉器让我震惊。后来工艺能力强,图案相对复杂,也更成熟,但是在气质上失去了原始萌动的力量。
邹: 你感觉玉是一种君子之器的话,那你觉得中国古代是和谐社会?
艾: 可以想象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的品质的把握,但还是很难想象人为什么佩带那东西。赞美玉的文字太多了,今天的任何产品也没有这样。比如所有写的东西叫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长篇短篇,然后就分不出什么来了。玉可不是这样的,描写玉的文字太多了。
邹: 你如何判定真假呢?
艾: 能辨别不同代的人很少,能辨别玉的真假,少之又少,北京不超过十个人。
邹: 那你是如何判定这块玉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艾: 这里面有复杂的因素,就像你不了解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长得都一样,只知道男女老少。那么知道的时候,他走过来,你就知道他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了。他一开口,你就知道他是东北人还是陕西人;他吃饭、点菜,这个点了面,那个点了米,这个点辣的,那个不辣的,是个综合信息,他的体态,他的动作。只是符合一个信息是没用的。一个北方人也可能很喜欢吃西湖醋鱼,或者一个南方的喜欢吃乱炖。简单地说,标准可能有十个因素,套套符合,一套不符都不行,所以是个错不了的东西。一块真玉丢在一万块假玉里,一下就能挑出来。
邹: 你有点像是生而知之?
艾: 当然,你要有好的综合判断力,要善于判断,见的东西要多;对材质、形态有了解,对历史也要有点了解。这块玉产自哪里;产地对,工艺不对,是不会跑到那儿去的;工艺对,沁色不对,也是不对,很是复杂。
邹: 这里面是不是有严格的科学?
艾: “科学”是区分的学问。这样空谈很难说,有东西给你看给你讲,你就会明白。周代的玉是跑不到商去的,商墓里出了周玉,这个墓是不对的,但是周里出了商玉是可以的。唐代是可以有汉玉的,但唐少有玉,崇尚金银器、波斯文化。唐代、五代的瓷器都是仿金银器的做法,那不是中国的形。辽代的瓷器,那个壶虽然是瓷器,仿的是皮囊壶。瓷器烧成那个形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器型跟历史和习好、崇尚有关。
器物历史是清晰的只此一件的事情,一页只能印1000个字,不可能印3000个字,除非是印重叠了,这种情况在转折期的时候有。一个东西既带有这个文化的特征,也有另一个文化的特征。一件东西有波斯文化的特征,但又是用中国的工艺手段做出的,两种不相容的内容在同一件器物上出现的时候,常常是文化考证的重要的器物。它不是标准器,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交差。
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放在了一个物质的载体上?这对他人意味着什么,对时间意味着什么,对另一个朝代意味着什么?这很神奇,一件东西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它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一次日落和一阵风声。
邹: 你如何看中国的陶瓷?
艾: 陶瓷因为实用,发展最完善,出现时间最早、最遥远。在不同类型的文化的演变当中,它的图案、器型、工艺文化都极为丰富。
邹: 石器时代的那个瓶,它是个尖的,是悬挂的。
艾: 据说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可能是为了在河水很浅的时候取水方便。空的时候呢,口是会往下走的,进了水后,另外一头变重,可以提起来。这是从经验中来的,这种传统科学是从经验中来的。在硬地上不好放,可以插在沙子里,有个坑也可以。
邹: 它上面有一些图案,有的是菱形,在没有数学的技术下,能够分割得如此均匀。你怎么看?
艾: 都很简单啊,能看到有光有影。
邹: 你在这种图案的变化上看到什么变化?
艾: 图案学里都有潜藏的含义,只是我们不了解,把它们看成抽象的图案。没有乱来的图案,在一个区域里都是同类的。并不是说他们只会画这样的图案,这种图案在那儿形成某种意义。
邹: 那瓷呢?
艾: 瓷更复杂。早期的原始青瓷,陶跟瓷的制作温度不一样只是一方面,它们的胎质不一样。瓷的胎质要细得多,只有在高温烧制的情况下才发生变化,使它变成瓷,变成另外一种材料了。陶还没有,它只是结成了块状。瓷烧到1300多度才能出现那个釉色,高了、低了就没有这个光泽和颜色了。这种控制能力对于一个没有开化的民族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它是不会干这个事情的。中国古代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有这么多没有必要的事情在那个时候煞有介事地被做出来了。把这个事做到这个程度,不然皇上是不会高兴的。
邹: 你怎么说釉的颜色?
艾: 汝窑、哥窑、定窑、耀州,这太多了,不能一一去说。中国文化是靠这些器物来传承的,它那种丰富的器物学和世人的嗜好,把传统的士大夫文化和礼学转化到了一个日常的需要。它对工艺要求严格,在非常灭绝的情况下它都不灭。一个不懂事的老太太,剪出一个剪纸,也为了要让孩子升官发财,过年时帖出来。睁开眼看见窗户上的这个东西,会让人一辈子不忘,自然地渗透在每个角落。
邹: 我对器物没有什么了解。比如说北方人喝的那个大碗茶,怎么理解呢?
艾: 这应该是唐以后,很多是外夷文化进来的,比如元。汉代没有这种器型,这在宋辽比较多,五代的时候,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为口是莲花口或葵口,是以波斯文化的金银器的形制,我们的不是那种造型。它不符合一个瓷器旋转制作时的方式,它要削出来,多了道工序,复杂了。拍卖拍回来的马头、猴头,那是意大利的工匠活,跟中国一点关系没有。现在花了好几个千万买回来,说是国宝,买回了尊严。风马牛不相及,跟中国文化没有关系,思维很滑稽。
邹: 你怎么看中国的雕塑,比如霍去病墓或石器?
艾: 石器主要体现在一些动物、器皿和佛造像上。器皿可以是一个砚台、一个枕头。晚一点是佛像。任何一个东西,你会发现中国人在这些造像或石器当中和欧洲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一直以追求写实来表达对自然界的一种领悟,而东方人是以写意来表达对于自然的一种敬畏。很大程度上是:太确切是不对的,我们看到的不是事实所在,而更像一团气。事实是怎么样的呢?跟你看它的心情有关。它一直在表达着观者的心境,心情是怎么样的,也表达在事实里面。这是很特色的一件事情。
中国人从来没有想着把什么东西画得像过。我看玉器,能让龙啊马啊活灵活现,可一到人的时候就两根线条,好象不是同一个时代做的似的。在这个问题上回避什么?为什么回避,不让它成为一个成熟语言?功力这么好,却从来没有表现人像,我是不理解的。国画也是这样的,只有佛造像做得栩栩如生,这些人又是民间的,像是呼之欲出。
邹: 可惜我们现在刚好没有什么实物……
艾: 实物其实有很多的,直接看领悟的好。这不是普及教育,不可能每个人都懂玉。有兴趣的互相私下看看,也就够了。
(2007年10月17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邹: 中国现代艺术之前的传统艺术,你对哪块熟悉?
艾: 绘画不熟。玉器、青铜、陶瓷、明清家具熟。真假对错、产地、材质、工艺、前后关系,这块熟。
邹: 你的知识来源于哪里呢?
艾: 直接的接触。用了6年的时间,在古玩行交了些朋友,凭兴趣入手。中国的器物是有一个大纲的,这个大纲是中国的伦理文化。器物受文化的限制,时代风格强,形制异常地清楚,少有乱来的,没有跳出这个的。谁家孩子谁领走,这很妙。
邹: 对,这个系统是非常完善的。
艾: 秩序不乱。孙子就是孙子,爷爷就是爷爷,外甥就是外甥,可能没有一个系统如此严谨。昨天和哈佛研究生谈城市建设中怎么保护遗产的事,简单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中国是个体系,从孔老二要恢复的“礼”到今天的很多东西,甚至在外夷统治下仍然没有改变,在“乱”中仍然维持了一个秩序。
在一个村里,所有的房子都是用同类的材料和形制,大户、小户,有贫、有富,营造法都是有数的。中国的家具,从皇家到偏僻边远地区,材料不一样,制造能力不一样,但是结构逻辑是一样的,体系是存在的。这个秩序存在了很长时间,真正把它打乱的,是后来的改革和革命,它受到了冲击,只能用不同的方式适应时代。路总是在变,马车、汽车、高速路,路边的小草它还长着,它跟几千年前赤脚踩过的是一样的。
邹: 你的了解是从兴趣入手,那你的第一个兴趣是什么呢?
艾: 我最早有兴趣的是玉器。玉器是中国独有的。墨西哥、巴西在早时候有玉器,其它地区没有。在中国,玉文化是出现最早,也是延续最长的文化,先是工具,很快就成为了礼器。无论是璧、琮、圭、珏、璜,它们是没有实用功能的。玉制的刀不可能拼杀,用一次就完了。在要啥没啥情况下,费很长的时间──无法想象多长时间──打磨一块坚石,把它打制得如此完美。今天放在手上,即使最好的设计师或者对形体极为敏感的人,看到立刻会傻掉。良褚文化、龙山文化出现的玉是不可想象的。它的图文,千年当中一脉相承,有严格的形制,在千年之间保持同样的形制,有什么东西会使他认为这行那不行,这一弯要这样拐就错了,没戏了,必须得那样。这些都刻在一小片石头上。
玉是真正的礼器。所谓礼器,指它的用途只是精神上,没有日常使用价值。这个民族在童年的时候美学发达,抽象的想象,选漂亮石头,最巧的工匠,做出绝对的形体,用一生的时间,打制一件让人心里产生美好感觉的东西。它接近我们对人的行为想象的极点。
邹: 一个人为了得到一块璧会如何如何,这是不是一种信仰?
艾: 是信仰,或者一个好的心情,值几千吨石油或是股市的一个涨值,这在人类文明中越来越少了?
邹: 可不可以去这么简单地演绎一下?在那个时代,人民将精神寄托交给用手或是脑做出来的一种东西,如今人们不依托于那种器物了,人们开始转移到股票市场上。
艾: 在人的进化中,脑中部分能产生快感的神经在萎缩,而另一部分变发达,像一片植物有盛有衰。我们只能从遗留的器物上去想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邹: 你认为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的载体是什么?
艾: 我吃惊的是玉。玉是跟生产力没有直接关系的。青铜器虽然也有礼器,但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盛衰,弩机的工艺水平跟它的战争能力有关。
还有早期的丝绸。现在能见到的有图案的丝绸是战国的丝绸。西方人那时他们还是披麻呢,罗马的那些雕塑,姿势都很伸展,皱褶的光影也很明快。那不是丝绸,如果是丝绸,就应该像永乐宫壁画的线条那样。他们对丝绸的想象是东方有一种虫子在树上吐出丝绸来,不能想象它是个茧,丝一根一根抽出来,织成那么一种文明。丝绸这个东西,你想一下,中国丝绸织得那么好的时候,想一下欧洲是什么样子,野蛮得多了,中国是一幅很美的农耕图画,已经很不一样。
由于心理气质,中国人对天然的东西有穷其奢华的爱好,对玉也是这样。玉是质地细腻的石头,硬度六点多,比玻璃硬些。它的温润、不很透明和色泽都让中国人痴迷。这和中庸的状态很像。中国没有宝石,透明、太硬、太锋利都不符合古人的审美。玉是凭空而来的。
邹: 最让你动心的是什么东西?看到它就有想把它从博物馆抢了的?
艾: 我最喜欢夏朝早期、商朝之前的玉,那些玉器让我震惊。后来工艺能力强,图案相对复杂,也更成熟,但是在气质上失去了原始萌动的力量。
邹: 你感觉玉是一种君子之器的话,那你觉得中国古代是和谐社会?
艾: 可以想象古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的品质的把握,但还是很难想象人为什么佩带那东西。赞美玉的文字太多了,今天的任何产品也没有这样。比如所有写的东西叫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长篇短篇,然后就分不出什么来了。玉可不是这样的,描写玉的文字太多了。
邹: 你如何判定真假呢?
艾: 能辨别不同代的人很少,能辨别玉的真假,少之又少,北京不超过十个人。
邹: 那你是如何判定这块玉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艾: 这里面有复杂的因素,就像你不了解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长得都一样,只知道男女老少。那么知道的时候,他走过来,你就知道他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了。他一开口,你就知道他是东北人还是陕西人;他吃饭、点菜,这个点了面,那个点了米,这个点辣的,那个不辣的,是个综合信息,他的体态,他的动作。只是符合一个信息是没用的。一个北方人也可能很喜欢吃西湖醋鱼,或者一个南方的喜欢吃乱炖。简单地说,标准可能有十个因素,套套符合,一套不符都不行,所以是个错不了的东西。一块真玉丢在一万块假玉里,一下就能挑出来。
邹: 你有点像是生而知之?
艾: 当然,你要有好的综合判断力,要善于判断,见的东西要多;对材质、形态有了解,对历史也要有点了解。这块玉产自哪里;产地对,工艺不对,是不会跑到那儿去的;工艺对,沁色不对,也是不对,很是复杂。
邹: 这里面是不是有严格的科学?
艾: “科学”是区分的学问。这样空谈很难说,有东西给你看给你讲,你就会明白。周代的玉是跑不到商去的,商墓里出了周玉,这个墓是不对的,但是周里出了商玉是可以的。唐代是可以有汉玉的,但唐少有玉,崇尚金银器、波斯文化。唐代、五代的瓷器都是仿金银器的做法,那不是中国的形。辽代的瓷器,那个壶虽然是瓷器,仿的是皮囊壶。瓷器烧成那个形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器型跟历史和习好、崇尚有关。
器物历史是清晰的只此一件的事情,一页只能印1000个字,不可能印3000个字,除非是印重叠了,这种情况在转折期的时候有。一个东西既带有这个文化的特征,也有另一个文化的特征。一件东西有波斯文化的特征,但又是用中国的工艺手段做出的,两种不相容的内容在同一件器物上出现的时候,常常是文化考证的重要的器物。它不是标准器,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交差。
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放在了一个物质的载体上?这对他人意味着什么,对时间意味着什么,对另一个朝代意味着什么?这很神奇,一件东西是一个信息的载体,它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一次日落和一阵风声。
邹: 你如何看中国的陶瓷?
艾: 陶瓷因为实用,发展最完善,出现时间最早、最遥远。在不同类型的文化的演变当中,它的图案、器型、工艺文化都极为丰富。
邹: 石器时代的那个瓶,它是个尖的,是悬挂的。
艾: 据说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可能是为了在河水很浅的时候取水方便。空的时候呢,口是会往下走的,进了水后,另外一头变重,可以提起来。这是从经验中来的,这种传统科学是从经验中来的。在硬地上不好放,可以插在沙子里,有个坑也可以。
邹: 它上面有一些图案,有的是菱形,在没有数学的技术下,能够分割得如此均匀。你怎么看?
艾: 都很简单啊,能看到有光有影。
邹: 你在这种图案的变化上看到什么变化?
艾: 图案学里都有潜藏的含义,只是我们不了解,把它们看成抽象的图案。没有乱来的图案,在一个区域里都是同类的。并不是说他们只会画这样的图案,这种图案在那儿形成某种意义。
邹: 那瓷呢?
艾: 瓷更复杂。早期的原始青瓷,陶跟瓷的制作温度不一样只是一方面,它们的胎质不一样。瓷的胎质要细得多,只有在高温烧制的情况下才发生变化,使它变成瓷,变成另外一种材料了。陶还没有,它只是结成了块状。瓷烧到1300多度才能出现那个釉色,高了、低了就没有这个光泽和颜色了。这种控制能力对于一个没有开化的民族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它是不会干这个事情的。中国古代最有意思的事情,是有这么多没有必要的事情在那个时候煞有介事地被做出来了。把这个事做到这个程度,不然皇上是不会高兴的。
邹: 你怎么说釉的颜色?
艾: 汝窑、哥窑、定窑、耀州,这太多了,不能一一去说。中国文化是靠这些器物来传承的,它那种丰富的器物学和世人的嗜好,把传统的士大夫文化和礼学转化到了一个日常的需要。它对工艺要求严格,在非常灭绝的情况下它都不灭。一个不懂事的老太太,剪出一个剪纸,也为了要让孩子升官发财,过年时帖出来。睁开眼看见窗户上的这个东西,会让人一辈子不忘,自然地渗透在每个角落。
邹: 我对器物没有什么了解。比如说北方人喝的那个大碗茶,怎么理解呢?
艾: 这应该是唐以后,很多是外夷文化进来的,比如元。汉代没有这种器型,这在宋辽比较多,五代的时候,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因为口是莲花口或葵口,是以波斯文化的金银器的形制,我们的不是那种造型。它不符合一个瓷器旋转制作时的方式,它要削出来,多了道工序,复杂了。拍卖拍回来的马头、猴头,那是意大利的工匠活,跟中国一点关系没有。现在花了好几个千万买回来,说是国宝,买回了尊严。风马牛不相及,跟中国文化没有关系,思维很滑稽。
邹: 你怎么看中国的雕塑,比如霍去病墓或石器?
艾: 石器主要体现在一些动物、器皿和佛造像上。器皿可以是一个砚台、一个枕头。晚一点是佛像。任何一个东西,你会发现中国人在这些造像或石器当中和欧洲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一直以追求写实来表达对自然界的一种领悟,而东方人是以写意来表达对于自然的一种敬畏。很大程度上是:太确切是不对的,我们看到的不是事实所在,而更像一团气。事实是怎么样的呢?跟你看它的心情有关。它一直在表达着观者的心境,心情是怎么样的,也表达在事实里面。这是很特色的一件事情。
中国人从来没有想着把什么东西画得像过。我看玉器,能让龙啊马啊活灵活现,可一到人的时候就两根线条,好象不是同一个时代做的似的。在这个问题上回避什么?为什么回避,不让它成为一个成熟语言?功力这么好,却从来没有表现人像,我是不理解的。国画也是这样的,只有佛造像做得栩栩如生,这些人又是民间的,像是呼之欲出。
邹: 可惜我们现在刚好没有什么实物……
艾: 实物其实有很多的,直接看领悟的好。这不是普及教育,不可能每个人都懂玉。有兴趣的互相私下看看,也就够了。
(2007年10月17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