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原来国内有这么多的Ph.D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考研成校园时尚 时代进步还是理念沦落
http://www.sina.com.cn 2002/12/06 12:52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谊

  成都的几所高校近日联合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校园时尚的问卷调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考研”居然也名列其中,而且成了大学校园里最火爆、最热门的流行时尚之一。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理念的沦落?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见到佩戴黄底红字校徽者(研究生)总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崇敬。考研或读博士,那可是做学问者的专利。当年的校园里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但考研以及攻博,毕竟只是出类拨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是不敢问津的。时过境迁,近几年中国在极力提高大学生普及率之后,又开始有了更远大的理想:提高研究生的普及率。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考研队伍日渐蔚为壮观。据报载,今年全国参加研究生考试者多达46万之众。最近教育部又决定以更大的规模扩招研究生。许多迹象表明,考研正在升温,甚至逐渐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不少大学生明确表示:“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然而,情况真的这么令人振奋吗?假如把这个数字和教育质量挂钩起来,情况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硕士生注册后,3个月未曾上过一节课竟没人发觉;广州某高校一教授一年带出30多名硕士生,竟然被传为佳话。至于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毕业论文一大抄,论文答辩靠人情等,更是比比皆是。近日武汉大学一位老教授撰文指出,过去(上世纪80年代)一个教授一般带一两名研究生,在指导研究、教学上都尽心尽力,如今一个教授带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想开小灶都不可能,怎么能保证质量?
  考研之所以沦为“时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考研者将它当成了谋取职业的敲门砖。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人才市场的价值取向,为研究生教育的虚热火上加油。过去,我们一直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比喻高考的残酷和热度,如今,许多过了“桥”的幸运儿却不得不面临考研这又一座独木桥。为谋得一个称心的岗位,不镀上一层硕士甚或博士的金色外壳,胜出的机会就很小,至少报酬要差一大截。为了谋个好职位,为了挣高薪,大学生们便一涌而上,纷纷跑去考研。
  当年考研,目的很明确:攀登科学高峰!如今不少考研者目的也很明确:不择手段弄张“沙纸”来做门面(当然也有攀登科学高峰者)。于是,一些怪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不过的学科靠作弊蒙混过关;写不出的论文就剪刀加胶水嫁接他人的成果,甚至直接找“枪手”代劳……近年来媒体攻击颇为猛烈的“论文中介”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根源在学校而不在“论文中介”。试问假如学生的毕业论文真的要求严格,不是随便一抄便可通过,又哪来那么多愿意费尽辛苦的“枪手”?真正懂点学问的人,都知道写论文是顶辛苦、顶艰难的事情,又哪来这么高水平却自甘下流的“枪手”?
  考研作为“时尚”,还折射了这些考研者以就业前途为学习目的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及极端的实用主义。反映在考研报名上,呈现出热门专业门前千军万马竞渡,冷专业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据报载,去年北京竟然出现了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3个一级学科无人报考的现象。这种浮躁和短视,将学术界的创新氛围冲击得落花流水,“十年磨一剑”的精气神儿不见了踪影,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却彰显无遗。许多研究生对学问还缺乏起码的积累,便急吼吼地要发论文,并为此动足了学问以外的脑筋。在他们那里,知识沦为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就被弃置一边如弊履。
  其实,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础教育,是普及型的,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是精英型的,培养的是专才。即使是发达国家,其普及的也仅仅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不追求高增长。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肯定不多,但考研在今天的中国怎么就成了一种“时尚”,而且仅仅是一种“时尚”呢?原因恐怕还在于源远流长的好大喜功心理。然而,千万不要忘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不像牧羊那般简单,弄不好是会误了整整一代人的。

  近闻中国博士生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位,喜耶?忧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工作学习 / 求学深造 / 求学深造为哪般?看看国人的痛苦——我不想当中国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教育热点关注:研究生变成小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2/12/19 13:44 21世纪人才报

      有人说,众多高校扩招研究生的背后,有巨大的利益在驱动。据悉,在一些高校中,一名导师要带三十多个研究生,这样下去,研究生还能成为一种精英教育吗。
      明年1月,又有近百万的学子将涌入研究生考试的场地,持续了多年的“考研热”今年又将掀起高潮——今年,研究生将再次扩招30%,招生人数达到27万。
      研究生越来越多,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研究生培养和就业方面,我们真的有这样的实力吗?

      考研迫于就业压力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23万,近70%的学生为了逃避眼下就业的压力,为了取得将来更高的就业砝码,选择了考研。
      方欣刚刚从北大研究生报名处走出来,抹着一脸的汗迹说:“我只能考研,现在找工作特别难,有了研究生的文凭可能会好些。”作为今年刚刚毕业的计算机系的毕业生,他从5月份开始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工作。大学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这在当年入学时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事情。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李老师说:“我们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
      北方交通大学负责分配的杨老师说:“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我们学校60%的学生报考了研究生。”
      123万大学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考研,再加上社会的在职考研队伍,有近百万人来挤考研这个独木桥,这个桥的承受能力怎么样?这座桥又和20年前的那座高考之桥何其相像啊。
      当年,莘莘学子纷纷涌向高考的大门。在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他们有理由被称为“天之骄子”。但十几年过去了,“出路何在”再次被大学生们当作头等大事考虑。当然,对于读书人来讲,没有什么比继续读书能更直接地解决人生麻烦了。
      “研究生录取率为30%”,北方交大的杨老师说。为了考研而拼搏2-3年,抛弃一切的大有人在。然而当他们再次成功穿越了独木桥,步入更高殿堂后,他们是不是就真的成功了,幸运了呢?

      扩招以后质量堪忧

      更多的本科毕业生,更多的报考者需要更多的深造机会。教育部负责人说会通过增设一些硕士点来扩大人数。但学生们却并不卖帐,北大的在校研究生王涛说:“每个学校能上硕士点的都已经拼了命申请硕士点,没申请上的条件的确是过不去,现在教委为了扩招而‘增设’,明摆着就是降低硕士点的要求嘛。”
      在广州某高校,一位教授一年要带30多名硕士生,这比有些专业一个本科班的人数还要多。而西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说,近年来,他每年带的博士都有六七名。这让众人对“研究生”中的“研究”二字不免产生怀疑。曾几何时,见到佩戴红字校徽,头戴硕士帽站在礼堂前的毕业典礼上拍照的场景,我们总是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崇敬。考研和考博,在很多人的眼里,那是一种做学问的专利,但是今天,一锅粥式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却让我们惊讶,研究生还算是一种精英教育吗?
      人大李老师告诉记者:“在国外,一个导师只带一个研究生,在某些特殊的行业,才会出现一对多的现象,但是在中国,1:4或1:5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而且很多高校都在1:10左右。在就业趋向上,有30%的选择去企业,40%为了稳定的待遇而去了国家机关的事业单位,专门做研究的人寥寥无几。”
      教育部门的好心只能局部地解决名额不足的矛盾,却不能解决人才配置滞后于现实的问题。就在研究生报考的专业上,报考本科时“热门过热,冷门过冷”的现象又出现了。
      “为了提高学历程度,增强就业实力,大家报考电信等应用型专业较多,研究性的学科不多。”这是记者调查了北大、人大和北方交大的结果。

      又是一轮恶性循环?

      辛苦考研和三年的苦读,无非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前程。可是,按目前这种状况,考研大军们又能得到怎样的回报呢?前几年的扩招,已经隐隐约约现出了苦果。
      32岁的王小姐是从北京一所著名高校管理学院毕业的一名研究生,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她仍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西安工业学院电子仪器专业毕业的她,23岁就进入了研究所工作,工作了四年,稳定、没有激情的工作让她感到了前途的无望。最终她报考了工商管理学硕士,抛弃了稳定的工作,来到了北京。为了最基本的生活,她边工作边考试,用了两年的时间,她终于如愿以偿。每次拿着辛苦挣来的四万元去交学费的时候,她就用一种更美好的未来来安慰自己。
      但毕业后,她去外企应聘几次均以失败告终。她自己都觉得奇怪,三年的“与国际性接轨的专业学习”之后,她居然连最起码的英语都不能过关。
      似乎时尚和追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习惯。当人才市场的价值取向成为“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的时候,人们的眼光又开始了另外一种追求——考研。考研者把它仅仅当成了一种谋取职业的敲门砖。如果我们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高考,而今考研亦成了另外一座独木桥。
      但随着研究生数量增加,质量下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正视自己的人才需求。大量的硕士生又开始准备着考博了。
      上文中的表格是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硕博生毕业数据统计表的派遣数据,人大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如果加上出国、二分、考博,总的来说今年研究生毕业落实率还算不错。但记者看到,毕业生一次性派遣的数量并不高,已隐约表明今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好。人大尚且如此,大量的一般高校研究生去向就更加不容乐观了。
      沈阳农业大学的一位大学生告诉记者,他所在系80%的同学决定继续考博士。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辽宁大学俄语专业,近50%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决定继续考博。继续攻读博士的动机各样,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这会不会又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呢?
      但这并不能阻挡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
      居住在北京的一个角落的半地下室里的刘民,已经拼了三年了,每年都是名落孙山。
      “我一定要继续下去。”他信誓旦旦地说,从他坚定的口气里,记者希望看到他成功的瞬间的喜悦。但即使考上,未来又会如何呢?(本报记者敬雯 北京报道)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来一贴——痛苦的中国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考研是“一般院校”学生的第二次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2/12/18 11:17 中国青年报

        如今,行色匆匆的大四学生见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考研了吗?”
        有好事之徒根据考研把大学生划分出了“重点区”与“非重点区”:一流学校去就业,二流三流热考研。
        根据校方提供的数据,今年山东经济学院报名考研的比例达到60%以上,山东轻工业学院则高达80%以上。
        山东轻工业学院国贸系的一个毕业班有28人,不考研的只有三四人。在该校的一间宿舍里,李亚萍和室友们一边吃着午饭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我们宿舍8个人,7个考研,1个考公务员。旁边宿舍与我们的情况差不多,6个考研的。我们学校的女生除了艺术设计系,基本都考研。”
        教室里座无虚席。一眼望去,尽是伏案苦读的身影。“唉!想当初,我们上专业课时,也难得见到这么多人。那时动不动就缺席一大片!要不就在下面各干各的。”一位同学感慨道。
        许多同学都在后悔自己大一大二没有好好学习。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考研成绩。
        郭健刚上大学时玩疯了。他说:“其实我对这所学校不满意。希望好好学习,通过考研摆脱这种身份。”“真不知道高中的自律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位男同学后悔地说道:“刚上大学时,还想着好好学习,一定要考研,离开这所学校。开始我还能坚持晚自习,可有一天偷了个懒,告诉自己明天再去。结果这个明天一直拖到大四。”
        在许多“一般院校”,考研像个幽灵,在无声无息地蔓延,占据了大多数学生最后一年大学生活的大半时间。
        材料系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考研大系,考研命中率高达35%。“不考研怎么办?”该系的一位男生说,他所学的专业名为宝石专业,可很多人分配去了玻璃厂。“大学上了4年,毕业后却去工厂当工人,我不甘心。”
        据这位学生分析,现在本科生太多了,就业不具备竞争力,尤其是像自己这样的学校,“要什么没什么”。如果想以后有发展,读研究生是必经之路。即使现在不考,以后也要考。
        山东轻工业学院四年级的一位女同学说:“我们并不是因为喜欢学术才考研。考研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块就业的敲门砖。”
        逃避就业还有另外一种理由。“今年就业压力这样大,我们对社会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找工作。相比之下,我们对学校要熟悉得多,不如继续深造,多储备些能量。”一位男同学说。考研对他而言是一种逃避,放慢他成为社会人的时间。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研究生与高薪划上了等号。这是郭健考研的动力之一。他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据说,北京某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可以拿到8800元的月薪。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带上名校的校徽。他羡慕名校的同学在提及自己学校时的那份自豪,更羡慕他们经常有各种机会提升自己。“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就算今年考不上,我明年还会继续努力。反正国家有新政策,毕业后可以保留两年学籍。”不止一位同学向记者透露这种考研的决心。
        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而言,考研如同高考一样,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高考他们没考好,流落到了牌子不硬的“一般院校”,只能重新再考一回。
        山东轻工业学院有一个传奇:98级的一位同学,当年以800多分的高分被甩到这所学校。他发奋读书,大三时就考研成功,成为山东大学的研究生。
        他成为轻院许多学生的偶像。他代表着一个方向:到重点大学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他给这所学校的学生带来一丝自信。一位同学非常得意:“山大很怕我们呢!现在坚决不让大三学生报名。”
        因为考研的人太多,山东经济学院大四学生肖佳佳嘲笑自己已经成了“游击队员”:每天早早地起床,找到一间不上课的教室,占上一个好位子。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流窜”,寻找下一个目标。
        让她搞不懂的是:考研的队伍怎么突然间就壮大了呢,这些学生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是大二的学生。”山东经济学院的一位老师揭开谜底。因为看到师兄师姐们的命运,大二年级80 90%的学生都在积极准备考研。
        考研这个幽灵,正在逐渐覆盖“一般院校”的整个校园。(本报记者 原春琳)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原来国内有这么多的Ph.D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考研成校园时尚 时代进步还是理念沦落
      http://www.sina.com.cn 2002/12/06 12:52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谊

        成都的几所高校近日联合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校园时尚的问卷调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考研”居然也名列其中,而且成了大学校园里最火爆、最热门的流行时尚之一。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理念的沦落?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见到佩戴黄底红字校徽者(研究生)总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崇敬。考研或读博士,那可是做学问者的专利。当年的校园里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但考研以及攻博,毕竟只是出类拨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是不敢问津的。时过境迁,近几年中国在极力提高大学生普及率之后,又开始有了更远大的理想:提高研究生的普及率。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考研队伍日渐蔚为壮观。据报载,今年全国参加研究生考试者多达46万之众。最近教育部又决定以更大的规模扩招研究生。许多迹象表明,考研正在升温,甚至逐渐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不少大学生明确表示:“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然而,情况真的这么令人振奋吗?假如把这个数字和教育质量挂钩起来,情况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硕士生注册后,3个月未曾上过一节课竟没人发觉;广州某高校一教授一年带出30多名硕士生,竟然被传为佳话。至于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毕业论文一大抄,论文答辩靠人情等,更是比比皆是。近日武汉大学一位老教授撰文指出,过去(上世纪80年代)一个教授一般带一两名研究生,在指导研究、教学上都尽心尽力,如今一个教授带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想开小灶都不可能,怎么能保证质量?
        考研之所以沦为“时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考研者将它当成了谋取职业的敲门砖。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人才市场的价值取向,为研究生教育的虚热火上加油。过去,我们一直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比喻高考的残酷和热度,如今,许多过了“桥”的幸运儿却不得不面临考研这又一座独木桥。为谋得一个称心的岗位,不镀上一层硕士甚或博士的金色外壳,胜出的机会就很小,至少报酬要差一大截。为了谋个好职位,为了挣高薪,大学生们便一涌而上,纷纷跑去考研。
        当年考研,目的很明确:攀登科学高峰!如今不少考研者目的也很明确:不择手段弄张“沙纸”来做门面(当然也有攀登科学高峰者)。于是,一些怪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不过的学科靠作弊蒙混过关;写不出的论文就剪刀加胶水嫁接他人的成果,甚至直接找“枪手”代劳……近年来媒体攻击颇为猛烈的“论文中介”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根源在学校而不在“论文中介”。试问假如学生的毕业论文真的要求严格,不是随便一抄便可通过,又哪来那么多愿意费尽辛苦的“枪手”?真正懂点学问的人,都知道写论文是顶辛苦、顶艰难的事情,又哪来这么高水平却自甘下流的“枪手”?
        考研作为“时尚”,还折射了这些考研者以就业前途为学习目的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及极端的实用主义。反映在考研报名上,呈现出热门专业门前千军万马竞渡,冷专业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据报载,去年北京竟然出现了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3个一级学科无人报考的现象。这种浮躁和短视,将学术界的创新氛围冲击得落花流水,“十年磨一剑”的精气神儿不见了踪影,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却彰显无遗。许多研究生对学问还缺乏起码的积累,便急吼吼地要发论文,并为此动足了学问以外的脑筋。在他们那里,知识沦为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就被弃置一边如弊履。
        其实,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础教育,是普及型的,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是精英型的,培养的是专才。即使是发达国家,其普及的也仅仅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不追求高增长。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肯定不多,但考研在今天的中国怎么就成了一种“时尚”,而且仅仅是一种“时尚”呢?原因恐怕还在于源远流长的好大喜功心理。然而,千万不要忘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不像牧羊那般简单,弄不好是会误了整整一代人的。

        近闻中国博士生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位,喜耶?忧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知道朋友的哥哥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带70几个硕博士生。(当然有几个副导师),简直不敢相信。
        • 不骗你的,他本人学问上还是很有成就的.学校也还可以.早年在美国的顶级大学做过访问学者.
          • 象这种学者每年肯定要花费不少时间争取科研经费吧,一个人带70多个,只怕那些学生毕业了他也未必认识几个吧?
            能得到他本人指导的又有几个?
            他本人的学术成就应该不错,那些副导师呢?

            教育当成产业来办我是一直持怀疑态度的。不是说一定不行,但应该先制定好相应的规章制度。
            • 他本人指导10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