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考研成校园时尚 时代进步还是理念沦落
http://www.sina.com.cn 2002/12/06 12:52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谊
成都的几所高校近日联合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校园时尚的问卷调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考研”居然也名列其中,而且成了大学校园里最火爆、最热门的流行时尚之一。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理念的沦落?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见到佩戴黄底红字校徽者(研究生)总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崇敬。考研或读博士,那可是做学问者的专利。当年的校园里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但考研以及攻博,毕竟只是出类拨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是不敢问津的。时过境迁,近几年中国在极力提高大学生普及率之后,又开始有了更远大的理想:提高研究生的普及率。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考研队伍日渐蔚为壮观。据报载,今年全国参加研究生考试者多达46万之众。最近教育部又决定以更大的规模扩招研究生。许多迹象表明,考研正在升温,甚至逐渐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不少大学生明确表示:“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然而,情况真的这么令人振奋吗?假如把这个数字和教育质量挂钩起来,情况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硕士生注册后,3个月未曾上过一节课竟没人发觉;广州某高校一教授一年带出30多名硕士生,竟然被传为佳话。至于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毕业论文一大抄,论文答辩靠人情等,更是比比皆是。近日武汉大学一位老教授撰文指出,过去(上世纪80年代)一个教授一般带一两名研究生,在指导研究、教学上都尽心尽力,如今一个教授带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想开小灶都不可能,怎么能保证质量?
考研之所以沦为“时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考研者将它当成了谋取职业的敲门砖。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人才市场的价值取向,为研究生教育的虚热火上加油。过去,我们一直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比喻高考的残酷和热度,如今,许多过了“桥”的幸运儿却不得不面临考研这又一座独木桥。为谋得一个称心的岗位,不镀上一层硕士甚或博士的金色外壳,胜出的机会就很小,至少报酬要差一大截。为了谋个好职位,为了挣高薪,大学生们便一涌而上,纷纷跑去考研。
当年考研,目的很明确:攀登科学高峰!如今不少考研者目的也很明确:不择手段弄张“沙纸”来做门面(当然也有攀登科学高峰者)。于是,一些怪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不过的学科靠作弊蒙混过关;写不出的论文就剪刀加胶水嫁接他人的成果,甚至直接找“枪手”代劳……近年来媒体攻击颇为猛烈的“论文中介”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根源在学校而不在“论文中介”。试问假如学生的毕业论文真的要求严格,不是随便一抄便可通过,又哪来那么多愿意费尽辛苦的“枪手”?真正懂点学问的人,都知道写论文是顶辛苦、顶艰难的事情,又哪来这么高水平却自甘下流的“枪手”?
考研作为“时尚”,还折射了这些考研者以就业前途为学习目的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及极端的实用主义。反映在考研报名上,呈现出热门专业门前千军万马竞渡,冷专业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据报载,去年北京竟然出现了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3个一级学科无人报考的现象。这种浮躁和短视,将学术界的创新氛围冲击得落花流水,“十年磨一剑”的精气神儿不见了踪影,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却彰显无遗。许多研究生对学问还缺乏起码的积累,便急吼吼地要发论文,并为此动足了学问以外的脑筋。在他们那里,知识沦为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就被弃置一边如弊履。
其实,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础教育,是普及型的,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是精英型的,培养的是专才。即使是发达国家,其普及的也仅仅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不追求高增长。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肯定不多,但考研在今天的中国怎么就成了一种“时尚”,而且仅仅是一种“时尚”呢?原因恐怕还在于源远流长的好大喜功心理。然而,千万不要忘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不像牧羊那般简单,弄不好是会误了整整一代人的。
近闻中国博士生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位,喜耶?忧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http://www.sina.com.cn 2002/12/06 12:52 南方都市报
作者:郭谊
成都的几所高校近日联合在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有关校园时尚的问卷调查,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考研”居然也名列其中,而且成了大学校园里最火爆、最热门的流行时尚之一。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一种理念的沦落?
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读大学的时候,见到佩戴黄底红字校徽者(研究生)总抱有一种莫名的羡慕和崇敬。考研或读博士,那可是做学问者的专利。当年的校园里虽不乏埋头苦读的身影,但考研以及攻博,毕竟只是出类拨萃的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是不敢问津的。时过境迁,近几年中国在极力提高大学生普及率之后,又开始有了更远大的理想:提高研究生的普及率。因此,在今天的校园里,考研队伍日渐蔚为壮观。据报载,今年全国参加研究生考试者多达46万之众。最近教育部又决定以更大的规模扩招研究生。许多迹象表明,考研正在升温,甚至逐渐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不少大学生明确表示:“誓将考研进行到底。”
然而,情况真的这么令人振奋吗?假如把这个数字和教育质量挂钩起来,情况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硕士生注册后,3个月未曾上过一节课竟没人发觉;广州某高校一教授一年带出30多名硕士生,竟然被传为佳话。至于导师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毕业论文一大抄,论文答辩靠人情等,更是比比皆是。近日武汉大学一位老教授撰文指出,过去(上世纪80年代)一个教授一般带一两名研究生,在指导研究、教学上都尽心尽力,如今一个教授带二三十人甚至更多,想开小灶都不可能,怎么能保证质量?
考研之所以沦为“时尚”,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考研者将它当成了谋取职业的敲门砖。如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用人单位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欢迎研究生,考虑本科生,谢绝专科生!”人才市场的价值取向,为研究生教育的虚热火上加油。过去,我们一直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比喻高考的残酷和热度,如今,许多过了“桥”的幸运儿却不得不面临考研这又一座独木桥。为谋得一个称心的岗位,不镀上一层硕士甚或博士的金色外壳,胜出的机会就很小,至少报酬要差一大截。为了谋个好职位,为了挣高薪,大学生们便一涌而上,纷纷跑去考研。
当年考研,目的很明确:攀登科学高峰!如今不少考研者目的也很明确:不择手段弄张“沙纸”来做门面(当然也有攀登科学高峰者)。于是,一些怪事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考不过的学科靠作弊蒙混过关;写不出的论文就剪刀加胶水嫁接他人的成果,甚至直接找“枪手”代劳……近年来媒体攻击颇为猛烈的“论文中介”现象,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其根源在学校而不在“论文中介”。试问假如学生的毕业论文真的要求严格,不是随便一抄便可通过,又哪来那么多愿意费尽辛苦的“枪手”?真正懂点学问的人,都知道写论文是顶辛苦、顶艰难的事情,又哪来这么高水平却自甘下流的“枪手”?
考研作为“时尚”,还折射了这些考研者以就业前途为学习目的的短期行为和投机心理,以及极端的实用主义。反映在考研报名上,呈现出热门专业门前千军万马竞渡,冷专业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局面。据报载,去年北京竟然出现了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等3个一级学科无人报考的现象。这种浮躁和短视,将学术界的创新氛围冲击得落花流水,“十年磨一剑”的精气神儿不见了踪影,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却彰显无遗。许多研究生对学问还缺乏起码的积累,便急吼吼地要发论文,并为此动足了学问以外的脑筋。在他们那里,知识沦为敲门砖,一旦达到目的,就被弃置一边如弊履。
其实,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础教育,是普及型的,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是精英型的,培养的是专才。即使是发达国家,其普及的也仅仅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并不追求高增长。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肯定不多,但考研在今天的中国怎么就成了一种“时尚”,而且仅仅是一种“时尚”呢?原因恐怕还在于源远流长的好大喜功心理。然而,千万不要忘了,高级人才的培养可不像牧羊那般简单,弄不好是会误了整整一代人的。
近闻中国博士生数量已是世界第二位,喜耶?忧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