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分享精神食量] 群里来了一位美女, 撒了一把精神食量就飘然离去~

https://mp.weixin.qq.com/s/HhIMJTIzZf_xBq-l3DQcwA

 

为了合群,我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

殊不知恰恰是孤独让人变得出众,而非合群。

 01 

现代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抱团和融入,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是时间。

享受孤独。适度脱离群体,学会和自己相处。

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在每天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如果可以做到“自律”,有计划、有节制、自我激励,也就可以带来“效率”,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自己。

 0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学会的,还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成熟就是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

蒋勋说:“当我们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消灭孤独时,是最孤独的时候。”人只有在跟自己对话时,才能自我反思。

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

所以说,我们需要孤独。“自省的孤独胜过一切鼓励。”

 03 

一个人的时候,所有原子都是自己的,所有表情都是出自本能,所有举动都是宠幸自己的放纵。

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总处于社会状态。只有在独处中,我们才接近自然状态,孤独,开放了我们自身的端口。

让我们有了与自己联接的机会,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我们才有了时间与自己对话。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孤独是一种最本质最昂贵的自由。因为拥有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04 

周国平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我们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世界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食物拼盘。

我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大吃大喝,却忘记了花费时间来消化吸收。

而孤独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所以,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滋养一个人了。

能够孤独的人,才能万物皆备于我。

 05 

刘若英和钟石结婚后,幸福得光芒万丈。很多人问刘若英家庭幸福的秘诀,她说:我们都保有孤独的自由。

刘若英和钟石在家设置了两个书房,分别是房子对角线最长距离的两端。进家门后,一个往右走一个往左走。

表面上看,他俩似乎不够恩爱,实际上这爱极为聪明。

刘若英说:“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

没有一种爱能替代孤独的意义。

爱可以抚慰孤独,但不能消除孤独。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

真正的爱,就是让彼此保有孤独的自由。

因为保有你,所以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06 

任何领域,只要你深潜进去,就会与他人之间形成隔阂或差距。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应懂得你,一个人最应该争取的懂得来自于自己。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成长,就是先学会与孤独相处。

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无人理解,他也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7 

最好的作品都来自于孤独。

宁远在《远远的村庄》中说:“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正是孤独,让我们区别于他人。

你够优秀吗?请先问问自己:你够孤独吗?

 08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这句话总让人热泪盈眶,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正是孤独让我们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啊,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最高级的自律,即是享受孤独。

 09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有一段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别人说他孤僻才去社交,才去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让自己出现在声色犬马的群体狂欢中,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真正的自我。

社交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价值,但孤独却能塑造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10 

叔本华:“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人生就像在打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平庸的人,选取热闹来填补生命,超拔的人,以孤独来成就自己,达到生命的饱满。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这个世界,一些人赢在了不像别人,一些人输在了不像自己。

 11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行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时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越走越孤独。没有谁会永远陪着谁的。我们都是自己世界的孤独王者,有些事情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走,有些关口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闯。”

人生不过是一场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看见自己,自己给自己幸福的过程。

张嘉佳说:“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唯有学会了孤独,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12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虫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

周国平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愿你拥有大风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独和自由。

作者:佚名

若作者见,请联系

欢喜转载,随喜分享

大家都在看 点击即可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许新年愿望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分享精神食量] 群里来了一位美女, 撒了一把精神食量就飘然离去~ +3

    https://mp.weixin.qq.com/s/HhIMJTIzZf_xBq-l3DQcwA

     

    为了合群,我们不知耗费了多少时间。

    殊不知恰恰是孤独让人变得出众,而非合群。

     01 

    现代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抱团和融入,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自己的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是时间。

    享受孤独。适度脱离群体,学会和自己相处。

    孤独是可贵的,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在每天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如果可以做到“自律”,有计划、有节制、自我激励,也就可以带来“效率”,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就成就了自己。

     02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实际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要学会的,还是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鲍尔莱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毫无意义。”成熟就是理解孤独,接受孤独,享受孤独。

    蒋勋说:“当我们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消灭孤独时,是最孤独的时候。”人只有在跟自己对话时,才能自我反思。

    笛卡尔说:“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头,人是在思考自己而不是在思考他人的过程中产生了智慧。”

    所以说,我们需要孤独。“自省的孤独胜过一切鼓励。”

     03 

    一个人的时候,所有原子都是自己的,所有表情都是出自本能,所有举动都是宠幸自己的放纵。

    和别人在一起,我们总处于社会状态。只有在独处中,我们才接近自然状态,孤独,开放了我们自身的端口。

    让我们有了与自己联接的机会,当我们不用被迫与他人对话,我们才有了时间与自己对话。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孤独是一种最本质最昂贵的自由。因为拥有孤独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我。

     04 

    周国平说: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外来的印象才能被我们消化,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我们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世界是一个硕大无比的食物拼盘。

    我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大吃大喝,却忘记了花费时间来消化吸收。

    而孤独是世界上最好的消化工具,所以,没有什么能比孤独更滋养一个人了。

    能够孤独的人,才能万物皆备于我。

     05 

    刘若英和钟石结婚后,幸福得光芒万丈。很多人问刘若英家庭幸福的秘诀,她说:我们都保有孤独的自由。

    刘若英和钟石在家设置了两个书房,分别是房子对角线最长距离的两端。进家门后,一个往右走一个往左走。

    表面上看,他俩似乎不够恩爱,实际上这爱极为聪明。

    刘若英说:“孤独感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人,所以必定孤独,或因为有人相伴,所以圆满。”

    没有一种爱能替代孤独的意义。

    爱可以抚慰孤独,但不能消除孤独。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

    真正的爱,就是让彼此保有孤独的自由。

    因为保有你,所以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

     06 

    任何领域,只要你深潜进去,就会与他人之间形成隔阂或差距。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理应懂得你,一个人最应该争取的懂得来自于自己。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成长,就是先学会与孤独相处。

    一个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无人理解,他也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因为他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07 

    最好的作品都来自于孤独。

    宁远在《远远的村庄》中说:“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正是孤独,让我们区别于他人。

    你够优秀吗?请先问问自己:你够孤独吗?

     08 

    “后来许多人问我一个人夜晚踟蹰路上的心情,我想起的却不是孤单和路长,而是波澜壮阔的海洋和天空中闪耀的星光。”

    这句话总让人热泪盈眶,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正是孤独让我们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

    想要摘星星的孩子啊,孤独是我们的必修课,最高级的自律,即是享受孤独。

     09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有一段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有很多人,因为害怕别人说他孤僻才去社交,才去牺牲自己的独立精神与真实意愿,让自己出现在声色犬马的群体狂欢中,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都在用“不合群”的时间去重塑真正的自我。

    社交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外在价值,但孤独却能塑造一个人的内在价值。

     10 

    叔本华:“人的合群性大概和他知识的贫乏,以及俗气成正比。”人生就像在打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平庸的人,选取热闹来填补生命,超拔的人,以孤独来成就自己,达到生命的饱满。

    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这个世界,一些人赢在了不像别人,一些人输在了不像自己。

     11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行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时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越走越孤独。没有谁会永远陪着谁的。我们都是自己世界的孤独王者,有些事情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有些路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走,有些关口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闯。”

    人生不过是一场自己说服自己,自己看见自己,自己给自己幸福的过程。

    张嘉佳说:“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唯有学会了孤独,才能真正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12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虫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而孤独则是饱满的。

    周国平说:无聊者自厌,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愿你拥有大风和烈酒,也能享受孤独和自由。

    作者:佚名

    若作者见,请联系

    欢喜转载,随喜分享

    大家都在看 点击即可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许新年愿望

    • 也许是我们的露点照和发情期的话题太俗不可耐了? 呵呵, 只想跟美女说一句: 不好意思, 让你失望了。。
    • ”我和她整夜的爱抚缠绵,紫星星都洒落在床边。她说感觉我就在她里面,我却感觉我迷失在荒野。“ +1
    • [精神食量之二] 爱不应该是控制,不应该是互相蚕食对方的人生。没有边界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https://mp.weixin.qq.com/s/Hzz-zf-rEfT4GhbZ6u7nvw

      最近,有读者在后台留言,“是否可以写一篇关于边界建立的文章?很多人无法建立自己的边界,又因为很善良,所以总是受到别人的伤害。”

      的确,自我边界的建立,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能够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活着的前提。

      如果你因为我坚持自己就感到失望难过,觉得自己受到伤害,指责我不善良;而我无法面对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内疚感,并且马上也觉得自己“不善良”----那么在这种认知里,我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所谓边界,则是另外一种认知方式——将自己与他人分开,在中间划出一条界限。

      不让他人控制我们,而我们也绝对不去控制他人。

      你可以认为我不善良,但是我还是坚持我对于自己的看法。我不会控制你对我的看法,但是你的看法也不会影响我对自己的看法。

      这就是有边界的人。

       

       01 

      不试图控制他人的评判

      才谈得上边界

      我有个好友,38岁未婚,最近几年的过年或者长假都尽量不回老家。宁可一个人过中秋,也不想陷入那种人人都要来借着“为你好”对你指手画脚的氛围。

      这位好友,是以一种遥远的空间上的距离,来保护自己的边界。

      但我想,这个假期,选择回老家的很多人会和开头那位读者一样,没有了空间的距离,在近距离的数天相处中,并开始意识到了“如果再不建立边界,我就真的活得很难受了”。

      如何建立一条自己的边界,让自己的婚姻大事、生不生孩子、离不离婚这样的选择,真正成为自己的,而不是父母亲戚或者任何他人都要来掺和的事情——是大家关于边界建立的强烈需求的浓缩体现。

       

      就以被“关心”婚姻大事为例。

      如果你回到老家,你是不能阻止价值观和你不一样,生存环境和你不同,文化背景和你有差异的父母等亲戚对你的婚姻大事的窥探或者关心,或者直接干预的。

      因为这是他们的选择。无论客观讲对错与否,一定要阻止他人这样做,那就是一种绝对化的控制了。同时也表示,你没有看到父母或他人的边界。

       

      认识到这一点了,继续往下,那么我的边界如何体现呢?

      你的边界体现的方法就是,当你的父母这样做的时候,你听到,看到,但是你还是继续做你自己,因为父母只能做出父母的选择。而你的选择,他们永远无法替你做出,无论他们多么想。

      在这里,你就可以看到,一条明确的界限。

      界限的一边,是父母的心愿,父母的选择,他们采取的各种行动,比如威胁、苦情、讲道理、约相亲甚至上蹿下跳上纲上线道德谴责等等;

      界限的另一边,是你的心愿,你的选择,关于自我的坚持。

       

      可是现实是,总是在问边界如何建立,或者一直建立不好边界的人,到这里就卡壳了。

      因为,当他们看到了父母的行动、反应、感受到父母的情绪或者评判,他们就陷入了纠缠,把自我和父母纠缠在了一起:

      “我要说服他们,改变他们,让他们认同我选择不结婚也能过得很好”

      “我希望我妈能理解我,不要因为我不结婚而在亲戚面前觉得丢脸”

      “我希望我爸爸不要对着我叹气了,希望他不要拿不生孩子这种事情来指责我不孝”

      ……

       

      你不但不想结婚、生孩子,你还接受不了你的父母等人,即他人有和你不同的想法和态度;

      你不能接受他们因为对这件事不同的认知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你希望妈妈不觉得你让她丢脸,希望爸爸不觉得你是不孝........

      这种“希望”就不只是坚持自己,还包含了对他人反应的强烈控制。

       

      你一方面想坚持自己,另一方面想控制他人,你在坚持自己的同时,还想控制对方的反应,所以,你才无法坚守自己的边界。

      边界没有什么学习建立的方法,除非你放下控制,而一旦你真的放下控制,你自然就有边界,就可以坚持自己了。

      这是真相。

       02 

      你活着不是为了让别人都满意

      “我知道,我不应该试图控制我的父母的反应,而且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我也知道,可是如果我令他们有不舒服的反应的话,内疚感就会把我吞没。”

      很多人的内心冲突,是这样的:意识到要建立边界,也不想刻意控制他人,但是由于没法忍受内疚、没法忍受“不认同”,而不得不去顾忌他人的反应。

       

      从心理学的多个角度去分析,或者审视我们的原生家庭、文化的影响,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做自己”这件事上,并没有建立自己可以信服的理论支持。

      首先,潜意识里面可能会觉得,“为自己而活”是非常自私的;同时一些原生家庭创伤比较严重,比如被严重无视而缺乏自我价值感的人,则很容易被他人的坏评价淹没,所以始终都把“让别人满意”而不是让自己满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所以,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人格特征,看到我们的痛点和最软弱的部分,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培养“我感”,以我的感受为先,凡事更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他人。

      尝试去承受内疚,处理内疚的情绪,而不是一直一直地逃避,宁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不愿意去体验一点点内疚情绪或负面评价。

      如果是这样,你就永远失去了建立自我边界的机会。

      慢慢通过尝试,而不是逃避,去克服对内疚和不认同的恐惧,是唯一方法。

      我的一个来访者,从来不敢在妈妈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如果想坚持自己,而让妈妈不愉快,她就会极度内疚:

      她的妈妈多年前离异,含辛茹苦地将年幼的她带大,动不动就以自己牺牲了一切来养育孩子这种话语去“感动”她,实则是以“付出”在绑架这个来访者的人生。

      所以她从小就觉得自己活着就是要让妈妈满意,觉得妈妈为她付出了太多。

      她求学、选专业、去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和谁恋爱,和谁结婚,就连是否要离婚,都首先想到的是妈妈的感受,妈妈会不会快乐。

      实际上,在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她曾经别无选择地将自己的生命拱手相让,将自己的生命献祭给了妈妈。

      因为孩子都会认同母亲,特别是当我们很弱小没有一个比较有力的人格的时候。但是当我们长大,就可以去重新建立认知体系、自我意识,将生命的主控权拿回来。

      建立新的认知,是一种重要方式。在一种新的认知里,她看到了自己和妈妈其实可以有边界。

      在她的故事里,这个新的认知是:

      1)成年人结婚、生子、离婚的选择,不应该由孩子承担。

      2)妈妈当年选择结婚,后来选择离婚,她选择生下你,养育你,这都是她的(主动或被动)选择。有命运的偶然,也有内心模式导致的必然。

      3)你不需要为了妈妈的选择和人生好坏背负责任。她过好她的人生,承受她选择的结果;你过好你的人生,去承受你选择的结果,这就是生命的公平。

      以上三句话,其实每一句话都和“边界”有关:

      成年人和孩子的边界;妈妈的选择,和孩子的选择的边界;还有妈妈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的边界。

       

      合理的边界应该是:

      (1)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不应推责

      (2)自己去承受自己选择的所有结果,包括他人对你的不满

      (3)他人的人生由他人承担,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承担,无关道德

      如果能牢牢地守在这样的边界上,那么就能活出自己了。

       03 

      再深切的爱里,都应该有边界

      爱不应该是控制,不应该是互相蚕食对方的人生。

      没有边界的爱,并不是真正的爱。

      无论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是恋爱、婚姻。

       

      任何一种真正的爱,都不可能建立在让对方出让自由的基础上。

      这种爱,既不道德,也不高尚。

      如果一个妈妈将孩子的人生牢牢掌控说这是爱,或者一个丈夫将对妻子全方位的控制说成是爱,这都是无视他人生命边界的表现,而“爱”只是将践踏边界这件事“合理化”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对于那些放弃自我的边界,不惜代价去满足爱人的人,我想问:

      如果你坚持自己,爱人就会离开你或者不再爱你吗?

      你是否在用一种自我牺牲的方法,去换取对方对你的选择和投入,换取一段和他在一起的关系,或者他(她)妻子或丈夫的那个位置?

      如果真的是这样,有一天你发现你要做回自己时,他也就不再愿意为你停留,你会怎样?

      你真的能享受这种出让自我边界,得到“爱”的回应的状态吗?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爱情,并不是两个圆相遇变成了一个圆,而是两个圆仍然是两个圆,他们可以重叠、可以分开、可以保持一定距离遥望。

      无论对方如何变化,他们还是自己那个圆。

      而最好的父母的爱,则是无论父母做出了什么牺牲或者选择,所为的都是让孩子可以毫无负担地成为他自己,不是一个大圆去包围了一个小圆。

       

      我记得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过真正的慈善,说真正的慈善是一种给予,但同时还要照顾到接受者的尊严。

      其实真正的爱也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无论你在关系中做了多大的给予,都一样要去尊重接受者的边界,不要践踏他的自我。

      撕掉那些合理化的理由、表面化的道理,我觉得这才是人性中真正的道德之光。

       

       04 

      建立边界,和善良无关

      当你理解了控制他人对你的看法会影响边界的建立,理解了好的爱是尊重他人的边界,理解了你没有责任去背负别人的生命而出让自己的底线——那么你就已经具备了建立边界的基本认知。

      如果因为维护边界,而造成的内疚感、道德压力、自我谴责让你难受,有一个词,可以帮到你——“自我悲悯”。

      治愈系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提出了这种疗愈方法。

      她说:“悲悯心不仅是羞耻感的解药,同时也能化解病态内在评判者释放的毒素。当你开始悲悯自己时,你就能让病态内在评判者沉默无言。”

      “悲悯自己也能让你正确地审视自我的价值,能更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认为自己在本质上是善良的。即使犯错,你也能原谅自己。”

       

      维护边界,不等于不善良。

      如果你总是无法维护自己,或者觉得维护自己的边界就是自私的、不应该的甚至有罪的,如果你无法停止因为别人的反应而评判自己,那么你需要更多地“自我悲悯”。

      你要去感受你被侵蚀的生命发出的痛苦的呐喊,你需要告诉自己,我要悲悯我自己。守住边界,是为了让我自己免于被伤害和被吞噬。

       

      就像开头提出问题的我的读者,她说,很多人因为善良,而无法守住边界因此被伤害,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你需要重新去审视“这种善良”。

      一旦拒绝他人,引起他人的不快,就觉得自己不善良的人,可以多思考几遍贝弗莉.恩格尔的话,你是否相信自己本质上就是善良的?你能接纳你自己吗?

      实际上,在某些人的潜意识深处,因为过去养育者不恰当的对待,让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好的存在,他唯有在养育者或他人肯定的评价里,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善良”的。这只是我们对于善良的错觉。

      而这也是关于边界的魔咒,很多人一触碰到就会退回来。

      边界和善良无关。愿你能打破这个魔咒。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周小宽 / 心理咨询师

      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

      作者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我的心理必修课

      探索我才能超越我

      ↙阅读原文加入心探社,成为壹心理会员

      • 精神食粮,说起来容易理解难。理解容易做起来难。做起来容易,别人接受难。
    • 少引些名人名言就好了。
      • 所以是食量, 而不是食粮。饮食男女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对吧? 所以俺们无非就是上了几张馒头大饼啥的就把美女吓跑了 : P
    • 鸡汤很鲜~~还是没有肉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