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庄子。天下>>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又说他曾“遍为万物说”,对“天地所
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或称惠子,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邓析衣钵的
继承者之一。
惠施大约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310年左右。曾到过魏国,同魏相白圭进行
论辩。后来任魏国宰相,为魏王制法。又随魏惠王朝齐威王,使齐、魏互尊为王,
为对抗秦国。马陵之战中(公元前342年),魏国大败,接著又为秦败,齐、秦、赵又
不断来攻,处境日蹙。魏国屡次为齐国所败,所以魏惠王视齐国为最大仇敌,每每
想以倾国之兵进行报复。作为魏相的惠施,则主张“以魏合于齐、楚以案(按)兵”
(《战国策魏策一》),不过惠施的讨好于齐、楚,是包藏祸心的,并非真正要与齐、
楚和平,而是企图挑起齐、楚间的冲突,利用楚国去打击齐国,即所谓“变服折节
而朝齐”,激怒楚威王,达到“以楚毁齐”(《战国策魏策二》)的目的,并劝魏王
“折节而朝齐”。他还与匡章进行过“去尊”、“王齐”的辩论。以后,张仪的
“连横”得势,出任魏相,惠施被逐出离魏,到了楚国。不久,他从楚国转到宋国,
结识了庄子。他们常在一起辩论,庄子对他很是赞赏。几年之后,他又从宋国回到魏
国,还曾为魏出使楚国,与黄缭论天地风雨雷理。后来还为伐齐存燕而出使赵国。惠
施的学说,在战国时是“显学”之一。他主张“合同异”,以“多方”“善辩”而
名重于时。
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一段记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
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
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
一体也” 。是“惠施十事”、“历物十事”,即十个观点:(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
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
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
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历物十事, 是十个重要的辩说命题,属当时名辨思潮中“合同异”派,从前面九
个命题,推论出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或称惠子,战国时期宋国人,是邓析衣钵的
继承者之一。
惠施大约生于公元前370年,死于公元前310年左右。曾到过魏国,同魏相白圭进行
论辩。后来任魏国宰相,为魏王制法。又随魏惠王朝齐威王,使齐、魏互尊为王,
为对抗秦国。马陵之战中(公元前342年),魏国大败,接著又为秦败,齐、秦、赵又
不断来攻,处境日蹙。魏国屡次为齐国所败,所以魏惠王视齐国为最大仇敌,每每
想以倾国之兵进行报复。作为魏相的惠施,则主张“以魏合于齐、楚以案(按)兵”
(《战国策魏策一》),不过惠施的讨好于齐、楚,是包藏祸心的,并非真正要与齐、
楚和平,而是企图挑起齐、楚间的冲突,利用楚国去打击齐国,即所谓“变服折节
而朝齐”,激怒楚威王,达到“以楚毁齐”(《战国策魏策二》)的目的,并劝魏王
“折节而朝齐”。他还与匡章进行过“去尊”、“王齐”的辩论。以后,张仪的
“连横”得势,出任魏相,惠施被逐出离魏,到了楚国。不久,他从楚国转到宋国,
结识了庄子。他们常在一起辩论,庄子对他很是赞赏。几年之后,他又从宋国回到魏
国,还曾为魏出使楚国,与黄缭论天地风雨雷理。后来还为伐齐存燕而出使赵国。惠
施的学说,在战国时是“显学”之一。他主张“合同异”,以“多方”“善辩”而
名重于时。
在《庄子。天下》篇中有一段记载,“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
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
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
一体也” 。是“惠施十事”、“历物十事”,即十个观点:(1)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4)日
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
谓大同异。(6)南方无穷而有穷。(7)今日适越而昔来。(8)连环可解也。(9)我知天下
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这历物十事, 是十个重要的辩说命题,属当时名辨思潮中“合同异”派,从前面九
个命题,推论出了“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